好書試閱

你必須知道的中國節日故事

9特價26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春季篇

孔子說:「仁者不憂。」真正的仁者,內心充滿了愛與溫和,沒有貪嗔癡怨,故無所憂慮。如果說春天是一位無所憂慮的仁者,那麼春天裡的節日便是仁慈的種子,孕育了生命與希望,展示著親切與愉悅、純潔與爛漫。

春節有一種引領風騷的驕傲,它穿著華美鮮艷的衫裙出場,鼓動人們盡情地歡樂。拜年串門、吃年酒、迎財神、送窮神。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到來,才徐徐離去。元宵節是一位魔術師,能變出最誘人的花燈和煙火,元宵之夜如同萬花筒一般,照亮並喚起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記憶。

立春打過春牛、跳了社火,春神句芒白衣臨世,一根手指點綠了大江南北。而後,三足烏飛著背來了中元節,中國人對太陽神的崇拜在中元節達到高潮。仲春二月的龍抬頭正是耕種莊稼的好時機,人們在這天祭祀土地之神,也祈求一年的風調雨順。

當花朝節濃妝示人之時,春色正欲繁盛,水墨江山裡的中國,北地兒郎策馬原野,江南女兒俏立花下,共賞蝶舞鶯飛。待到清明,春之節日已至鼎盛,鬢別青柳的中國人不忘逝去的親人,踏著茵茵綠草,匍匐於祖先和故人的墓碑前,為他們奉上酒食,送去沾著晨露的野花和內心真摯的思念。

*春節

元旦

明‧陳獻章

天上風雲慶會時,廟謨爭遺草茅知。
鄰牆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
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

《淮南子‧時則訓》中說:「孟春之月,招搖指寅。」夏歷一年的第一個月開始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在寅位上,因此這個月被稱為建寅之月,亦即正月。

正月的開始,預示著天地逐漸轉入正陽,萬物在陽氣的交會運動中復甦生長。正月第一天被稱為元旦,元是初始之意,旦指日子,元旦就是初始的日子。除夕已過,正月初一才是春節的正式開始,而中國人也認認真真地開始了一歲中的首日,用煩瑣的儀式和多姿的風俗慶祝春節,從舊歲中走向新一年的多彩風光。

★歡笑盡娛在元旦

按中國農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首日,是十二個月的開端,也是四季的起始。上古時候,人們過年是為了慶賀豐收,也為祭祀祖先和諸神。漢高祖劉邦建漢七年,長樂宮落成,大臣叔孫通制定了群臣朝賀的禮儀,滿朝文武都在元旦這天入宮參加大朝會,為皇帝奉上禮物,皇帝則賜宴群臣,席間樂聲繚繞,風光喜慶。三國時,曹操之子曹植曾寫詩描述元旦之會說:「歡笑盡娛,樂哉未央。」唐宋時,不僅百官,外國使節和僧侶道人也可以受詔入宮參加元日慶典。民間則在這一天祭祖、拜年,做桃符春聯,舞龍燈、唱大戲,極為熱鬧繁華。傳至明清,開始稱此日為「元旦」,百姓俗稱春節或者新年。

在明清時代的北京城,皇宮也好,民間也罷,都在這一天感受著同樣的喜悅。午夜子時過後,皇宮內莊嚴肅穆,空氣中充滿了細甜縹緲的焚香味道。皇帝帶領宗親后妃依次祭拜祖先,然後接神迎歲,燃放爆竹以示敬畏和誠懇之心,其聲響如激浪轟雷,遍於朝野,徹夜不停。宮人將門槓向院內地上拋擲三次,稱為「跌千金」,以祈祝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皇帝大擺宮宴,金紅粉艷的妃嬪圍繞左右,內侍們如魚群般遊走於宮牆大內。珍饈佳餚、玉釀瓊漿自不必說,但一定要飲用一種用川椒和側柏葉浸泡過的益壽養生的藥酒,椒柏酒,吃各式餡料的扁食。為討口彩,後世又稱扁食為更歲餃子,諧音更歲交子。富貴之家會把金銀小錁或寶石藏在餃子餡裡,平民百姓則在餃子裡包上一兩枚銀錢或者花生棗栗,用以占卜今年的運勢。信運吃到的人便會得到吉兆,新的一年事事如意。

接神之後,王公大臣及百官均入朝朝賀。皇帝會賞賜八寶荷包給重臣,御前侍衛也常常獲此殊榮。之後便是盛大的朝會:音樂、歌舞、雜技、魔術……百官除了一飽口福之外,還能觀賞文娛節目,君臣同聚一堂,其樂融融。

朝賀之後,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要在這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走訪親友拜年,謂之「道新喜」。哪怕是久未聯繫的遠親疏友,在這一天的拜訪都會增進彼此之間的情誼。過年,祝福自然是越多越好,收到祝福是吉祥的,送出祝福也同樣重要。新年賀禮和親切寒暄體現了血脈的永恆聯繫、祖先的倫理囑托和社會圈子的穩固更新。

新年中的第一個清晨,女人們五更時分便會起身熱灶,為全家準備豐盛的節日美食。在北方,除夕夜裡未吃完的餃子一定要留下備煮,那是為了取「有餘」的好兆頭。南方人則愛吃加了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等配料的糯米年糕,不僅做工精細,香甜軟糯,還象徵著好日子年年高。待到各家的大門一開,男人們便在庭院和門前點燃爆竹,迎接喜神。據說哪家開門開得早,喜神就愛往哪家去,而燃爆竹則是為了嚇跑山魈惡鬼,辟除邪惡。

據史籍記載:西方山中有一種怪物叫作山魈,高一尺多,一隻腳,生性不懼怕人。看見有人露宿野外,就偷吃人們烤炙的蝦蟹,若觸犯了牠,牠就讓你發冷發熱,生起重病。如果把竹筒子放在火中燒著,發出辟里啪啦的聲響,山魈就會被嚇跑。古時的爆竹,都是以真竹子點燃,使其發出聲音的,所以人們也稱爆竹為爆竿。

《詩‧小雅‧庭燎》就有「夜未艾,庭燎晢晢……夜鄉晨,庭燎有輝」的記載,古人在院子裡點燃用竹竿做成的火把,到了天明的時候光芒才漸滅。唐初時,開始出現了內裝硝石的爆竹。

到了宋代,民間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明清時的爆竹花色越發繁多,燃放後,紅紙滿地,人們稱之為「滿地紅」。

除夕夜裡守歲時熬不住困的孩子被窗外的爆竹聲驚醒,揉著惺忪的睡眼,猴急地穿上媽媽疊放在枕邊的新衣,摸一下枕邊,確定長輩們給的壓歲紅包穩穩地躺在那,這才心滿意足地跳起來,顧不得吃飯,只咬著一塊軟糯的紅豆年糕,邀了四鄰的夥伴去各家大門口撿拾未燃盡的花炮,點燃父母特別買給自己的煙花來炫耀。

年紀小些的孩子跟在大孩子的身後,拍手唱著京城童謠:「十冬臘月好冷的天兒,縮著脖子抱著肩兒。進茶館兒,靠爐台兒。找朋友,借倆錢兒。又買米,又買鹽,又娶媳婦又過年兒。」眾孩童正玩鬧之時,一陣鏗鏘喧鬧的鑼鼓聲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那是街上舞獅子、舞龍燈的隊伍。

舞獅子的人本身就是高超的雜技演員,騰挪攀爬到數十米的檯子上卻穩而不倒,令人驚叫連連。金彩閃耀的舞龍人,領頭的一個舉著龍頭,後面的則舉著龍身子,左右翻轉騰挪,忽而躍起如「飛龍在天」,忽而俯首如「潛龍入水」。一個手持綵球的人引龍玩耍,稱為「龍戲寶珠」。

在緊密的鞭炮聲和人們的叫好聲中,場面越發熱鬧奔放起來。鄉村裡也耍龍燈,龍燈耍到哪家的門口,主人還要給紅包和禮物。有的人家還專門請耍龍燈的來家裡,圍著新過門的媳婦轉一圈,將龍身縮短呈麒麟狀,頂著一個白胖的小娃娃騎於其上,這叫作「麒麟送子」。媳婦們伺候公婆盥洗後,全家老小端正穿戴,依次祭祖祀神,慶賀新春。先拜天地,再拜祖先,男女老幼依次給長輩祝壽拜年,之後互拜。主婦拿出一個裝著青柏枝、柿子和橘子的盤子,全家分享果品,取「百事吉」的祥瑞諧音。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