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州‧彰化
鹿港
鹿港舊名馬芝遴社,是平埔族巴薩布族居住地。明鄭時期漢人看到此地有大量鹿群棲息,所以稱「鹿仔港」,曾是清領時期僅次於台南府城的第二大港市。
走在星期一的鹿港老街,避開假日人潮喧囂,享受閒散悠哉「老街氣味」,緩慢獨行。我以為:古老的美麗是留給速度慢的人,慢行鹿港老街,我以「文創心」的眼光「掃描」老街的現況,理解一些店家為了觀光客的「迎合」,也欣賞一些老店的「孤芳自賞」與堅持。閣樓街屋維持城市的記憶,街道則是淨朗優雅的,遊人不多,冬陽煦煦,我自樂暢遊。
鹿港位於彰化平原西北邊,也是鹿港溪口北岸。至於鹿港溪口南岸,則是福興鄉。
漢人未來此地以前,這裡稱之馬芝遴社,是平埔族巴薩布族居住地。明鄭時期早來的漢人看到此地有大量鹿群棲息,所以稱「鹿仔港」。雍正九年(一七三一)正式成了島內貿易港,到了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五)與福建蚶港(石獅市蚶江鎮)對渡。史料記載,當時往來兩地的商船有三百餘艘,鹿港的郊商最盛時有泉郊兩百餘家。
在那個「一府二鹿」的年代,鹿港留下甚多重要古蹟,也留下泉州移民的習俗與文化,當然許多精采的地方小吃、傳統糕點與文化工藝也傳承了下來。然而,後來卻因縱貫鐵路沒有經過,加上港口淤積,商業發展逐漸停滯。
鹿港的古蹟數量僅次於台南,去鹿港,建議直抵青雲路「文武廟」,這是由文開書院、文昌祠、武廟所組成的一字排開古蹟群,彼此相鄰。這裡設有免費停車場及旅遊服務中心,也提供腳踏車出租服務。因此適合做為鹿港古蹟之旅的第一站。
接著去不遠處的國定古蹟「鹿港龍山寺」。主祀觀世音菩薩,創建於明鄭時期的永曆七年(一六五三,比鄭成功來台的年分更早),是台灣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清領時期建築物」,完整的閩南式傳統建築,為三進二院七開間的大格局,擁有精采而重要的雕刻,處處是驚喜,步步是藝術。每次去鹿港,龍山寺總是讓我歡喜與靜觀,歡喜的是建築群依舊美麗如昔,靜觀的是古廟恢宏雅緻。
關於美食之事。話說鹿港繁華時期,居民生活富庶,對美食講究,自然也吸引一些大陸烹調師傅來此,有些是自己渡海前來,有些是富商的隨行師傅,每人擅長不同,時間久遠了鹿港的美食成了傳統,也造就了懂吃的鹿港人,迄今美食店家數量與品質,依然豐富與精采。楊州芋丸與肉圓:面對鹿港第一市場右轉角處
「楊州」不是「揚州」,近五十年老店的創始人楊生州,外號楊州,久而久之,攤名就被鹿港人稱之「楊州肉圓」了。
楊州芋丸名氣大,聲名遠播,攤前招牌寫著「古都風味,民俗點心」。因為手工製作,厚工,數量有限。店家每天新鮮製作:削皮、剉籤,再與地瓜粉混攪,成了黏稠的芋頭籤(目前還是生的),這是「另類粿料」。另外一旁,店家煸餡做料,以豬後腿肉和蔥蒜炒香,調味即成。這時可以將肉餡包入芋頭籤粿料裡,外觀像是「傳統肉圓」圓圓扁扁,「就是芋頭籤,揉成圓圓一團。壓扁」,稱之「芋丸」。
約在蒸籠三十分炊透,迷人的芋頭香氣,在掀開蒸籠之際,轟然四溢。取出入碗,跟肉圓一樣淋上「三醬」:顏色深邃的獨家醬汁、特製白色的糯米醬跟紅色的辣醬。這些醬汁半覆蓋了芋丸,原本顯得單調的芋丸也沉浮在醬汁裡,秀色可餐。我先取一口芋頭外皮咬下,綿密鬆香的芋頭口感,好吃!這就是「先民鄉愁」吧!再一口有筋性嚼感的腴香肉餡,混著薄鹹蒜味米糊的醬汁,我開始欽佩鹿港美食了,所有醬汁的甜鹹與輕辣豐富飽滿,五味平衡,交揉完美。
當然,有了如此無敵醬汁,楊州肉圓肯定也不能錯過。外皮原料是地瓜粉加上在來米,以機器攪拌均勻。其中地瓜粉來自北斗小鎮,至於為何有「米」?店家的美食哲學是:肉圓有米會比「純地瓜粉」好消化,同時讓肉圓口感不會過度老韌難嚼。至於肉圓內餡與芋丸不同,除了先炒香的後腿肉之外,還有香菇小丁、煸味過的筍角。包覆粿皮製成肉圓,要先蒸透,再以低溫油輕炸,即成。淋醬,上桌。
因為摻有在來米漿,未加醬前的肉圓比較白皙霧濁,非高度透明感的那一種。我的心得:鹿港小吃果然比一般小鎮多了細膩感,從味道、口感到視覺,處處講究。頁數 3/6
蔡澤記水晶餃:鹿港第一市場內6號攤
市場內,燈光略顯昏黃。這是四代的百年老店,第一代創業者跟隨福州師傅,學得一手「水晶餃」的好工夫,於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創業。水晶餃(有稱水餃)餃皮是採用番薯粉加糯米,相同比例攪混。內餡則以精緻豬肉絞碎,以獨家配方調味配製而成,手工包起後,再經水煮,浮起熟成,就是一顆顆晶瑩剔透的半透水晶餃。全靠手工,每個水晶餃模樣都略有差異,一口咬下,餃皮Q軟帶勁,肉餡豐腴結實,醪滿汁美。
第二代蔡夫山繼承衣缽,其二子蔡漢澤與四子蔡漢彬與六子蔡漢林又繼傳承父親的手藝,所以稱「蔡三代水晶餃」。第三代陣容堅強,產品維持四種:水晶餃、扁食燕、蒸丸、水丸。客人來,也多點食「綜合湯」。豚骨湯頭些微白濁,也灑了芹菜珠子提味。其中的扁食燕是福州重要傳統美食,外皮以瘦肉摔打出筋性,再撖成薄片所製成,肉皮綿勁耐煮,不柴不爛,而且保有肉香,內餡則以肉漿加入碎菜與家傳香料,入餡捏緊成型,放入熱鍋,浮起即可嚐食。
蒸丸因為「蒸」熟的,所以得名。以高比例瘦豬肉,些許肥肉使其出油帶汁,更顯腴香,這樣的比例,也讓咬勁與口感得到滿足。在肉餡裡也調有蔥頭、鹽、番薯粉等配料,讓味覺不膩。所有肉漿攪拌均勻,備料完畢後,用手指一捏,即成為一顆顆形狀勻稱的丸子。用蒸的處理方式,可以鎖住肉的甜味。
最後一樣產品水丸,則以豬肉漿加入不同香料,捏成形之後在放入水中煮,故稱「水丸」。綜觀整理這四種丸子,多是豬肉所製的適口丸子,有當肉餡者,有摔出筋性者,有炊蒸者,有滾水汆熟者,同樣都是肉食,卻是讓人口感迥異,趣味生風。先人的豚食智慧,真了不起,而我仍可在老店品嚐到百年前的美味,幸福!
鹿港黑松趩仔麵:鹿港鎮民族路196號(鹿港第一市場外)
鹿港稱「趩仔麵」,北部則稱之「切仔麵」,「趩」讀音ㄔˋ,意思是踟蹰不前。這是一種傳統台灣麵食。第一市場外這家麵店,頗負盛名,最早是由曾文燦創立,鹿港人都稱他文燦伯,所以也稱「文燦麵」。近六十年的老店,目前是第三代經營中,為了與其他麵攤區分,後來添加了第二代名字「黑松」區別於其他。頁數 4/6
湯頭是靈魂,店家先是以大骨長時間燉煮,之後,再混入「煮過丸子的汆湯」,讓湯頭味道在醇厚香腴之餘多了鮮甜。整碗「趩仔麵」除了油麵煮熟甩乾。裡面還有店家特製的蝦丸兩小球、香勁彈牙的蒸丸兩顆(咬下第一口,立刻轉身向店家稱讚好吃),最後是圓圓的蝦卷(再度讚美店家,一旁饕客開始跟我聊天了,哈哈)。
麵碗,最後淋上的是大量豪邁地醬煮過的肉臊汁與碎肉滷,覆蓋了整碗麵條,肉臊汁流下混入湯頭裡,顏色更顯深邃,醬紅迷人,豐腴滷香,油花漾樣。至於碎肉滷,多是瘦肉卻是不柴,咀嚼感與吞嚥感都令人讚許,醬味肉香完全勾起古早味的美好與純粹。小鎮老饕盯著我看,補上話:「古早味的?!」嗯,真的!我用嘴角的弧度肯定這個湯頭與碎肉滷。
麵條是傳統的「油麵」,先在沸水裡以小竹籠汆熟了,用力甩乾,避免煮麵水壞了整碗湯頭的完美。吃切仔麵或是趩仔面,看店家猛力甩麵也是一種享受。麵裡也有韭菜段、豆芽、芹菜珠子,讓如此「銅板麵湯」更顯鹿谷小鎮的庶民美學與美食的優質平衡。饗食之餘,我屢屢站起來看著麵攤上其他的小菜(其實不「小」,有滷腸、紅燒大肉等等),自忖胃量有限,只能憾憾想著,下次再來吧!
下次再來!是我對這家老麵攤的自語,也是鹿港之旅的美食讚美。
林明堂豆包菜麵:鹿港鎮介壽路三段66號
近年走訪台灣大小鄉鎮的美食,除了享受有故事的地方小吃,也與當地鄉親探討自己小鎮的美食特色。我有一個初步結論:彰化地區的鎮民「最會講」,這是恭維!他們多能條理地論述美食的道理,對外人的「分享美食的熱情」遠遠超越其他地區。
在最講究傳統美食的鹿港小鎮,連簡單的「菜麵」都要排隊,可見這碗湯麵有探究的必要。我實在好奇,果然在彰化客運鹿港車站旁的介壽路上,發現許多鹿港人下了車直接前往吃麵。
創業者林明堂、梁清涼夫妻,早年也是尋常上班族,有油湯經驗的林明堂,在鹿港、彰化的親友指導之下,學會素食麵的竅門,他注意到鹿港人的口味偏向「食材原味」,於是民國六十六年創業了豆包菜麵店。現在是第二代兩兄弟聯手經營,穿著紅T衫,背後印有店名。麵條是油麵(扁形)與米粉,佐料有一塊豆腐、一段菜卷,起初豆腐還是自己手工製作,至於菜卷則是以豆皮包入當季菜色,夏天以筍子為主,天冷則改以高麗菜為主。製作過程則是先將筍絲(或高麗菜絲)、胡蘿蔔絲、木耳絲、酸菜絲等蔬菜,煸味,炒過,放冷,再手工包在豆皮裡,最後下鍋輕炸,讓豆皮酥香,但是口感依舊軟嫩。至於油豆腐也是自己動手油炸備料,不採買現成的,確保品質。
湯頭,當然不能大骨熬煮,怎麼辦?以黃豆芽加上甘蔗熬煮,以天然甜味入湯,簡單但有誠意。我去,點了「乾麵加豆包湯」套餐。乾麵,會加入「素滷味的麵輪」(滷素肉)拌香,一些豆芽與香菜段,至於豆包湯則無滷素肉,僅是三角油豆腐、酥軟菜卷(乾豆包),加入湯頭,端上桌。味道如何?網路美食評語有「超便宜的樸實好味道」、「難得清爽」,我說「這可是在地人才知道的好味道」。
王罔麵線糊:鹿港鎮民族路268號
鹿港麵線糊聞名台灣,你來鹿港,沒有吃到麵線糊這一味,不算老饕。老鹿港人總以介紹這一家一九三○年創業的老店為榮,並非只有資格老,主要是料好實在,又美味。有趣的是,老店的創辦人王朝陽並非鹿港人,一九二二年他從宜蘭徒步流浪到了鹿港,為了糊口擺攤創業,在公園小角落擺了幾張椅子,開始賣起「宜蘭味的麵線糊」,當地人建議「鹿港人的口感與調味」,他也從善如流,所以今天王罔麵線糊應該是宜蘭人與鹿港人的集體創作美食。
鹿港與北港都是以泉州移民建構的城市,採用手工白麵線當是「麵線糊」主旋律,可以當是「早餐」食用。不同於台北蚵仔麵線或台南麵線糊的「紅麵線」,多以下午茶點心姿態現身。紅麵線有耐煮特性,白麵線無,所以兩者麵線糊的烹調與口味大大不同。第一次去老店,甫一入口,立刻驚呼(內心的吶喊)我要外帶!這是直覺地「驚豔」。至於做法,以豬大骨熬煮湯頭,備用。肉羹塊的豬肉切成適口大小,先以黑豆釀製的醬油醃製一夜,再薄混以地瓜粉,下湯頭鍋,甫一煮熟立即撈起,讓肉質依然維持柔嫩,又飽含肉汁狀態。湯頭滋味更豐腴有味了,加入提味用的蝦米、油酥與雞蛋絲,最後勾芡成濃稠湯頭,幽香隱隱。這時,可以下麵線了,當麵線吸足湯頭,也熟透了,因為選用老店延展性優質的手工麵線,綿細不糊,潤順滑喉。端上桌前,撒上些許香菜段子,即成。店家備有烏醋、辣豆瓣醬讓重口味食客添加,我總建議「微量」即可,免得壞了古早味美麗而細膩的口感。
從最早一碗麵線只賣二分錢,迄今二十五元一碗,每天從凌晨五點半開店,賣至下午六點半。王罔麵線糊的美味,記錄了這座優雅而豐富小鎮的風華,也讓我一再拜訪探索古蹟之際,多了更多流連。
鹿港
鹿港舊名馬芝遴社,是平埔族巴薩布族居住地。明鄭時期漢人看到此地有大量鹿群棲息,所以稱「鹿仔港」,曾是清領時期僅次於台南府城的第二大港市。
走在星期一的鹿港老街,避開假日人潮喧囂,享受閒散悠哉「老街氣味」,緩慢獨行。我以為:古老的美麗是留給速度慢的人,慢行鹿港老街,我以「文創心」的眼光「掃描」老街的現況,理解一些店家為了觀光客的「迎合」,也欣賞一些老店的「孤芳自賞」與堅持。閣樓街屋維持城市的記憶,街道則是淨朗優雅的,遊人不多,冬陽煦煦,我自樂暢遊。
鹿港位於彰化平原西北邊,也是鹿港溪口北岸。至於鹿港溪口南岸,則是福興鄉。
漢人未來此地以前,這裡稱之馬芝遴社,是平埔族巴薩布族居住地。明鄭時期早來的漢人看到此地有大量鹿群棲息,所以稱「鹿仔港」。雍正九年(一七三一)正式成了島內貿易港,到了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五)與福建蚶港(石獅市蚶江鎮)對渡。史料記載,當時往來兩地的商船有三百餘艘,鹿港的郊商最盛時有泉郊兩百餘家。
在那個「一府二鹿」的年代,鹿港留下甚多重要古蹟,也留下泉州移民的習俗與文化,當然許多精采的地方小吃、傳統糕點與文化工藝也傳承了下來。然而,後來卻因縱貫鐵路沒有經過,加上港口淤積,商業發展逐漸停滯。
鹿港的古蹟數量僅次於台南,去鹿港,建議直抵青雲路「文武廟」,這是由文開書院、文昌祠、武廟所組成的一字排開古蹟群,彼此相鄰。這裡設有免費停車場及旅遊服務中心,也提供腳踏車出租服務。因此適合做為鹿港古蹟之旅的第一站。
接著去不遠處的國定古蹟「鹿港龍山寺」。主祀觀世音菩薩,創建於明鄭時期的永曆七年(一六五三,比鄭成功來台的年分更早),是台灣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清領時期建築物」,完整的閩南式傳統建築,為三進二院七開間的大格局,擁有精采而重要的雕刻,處處是驚喜,步步是藝術。每次去鹿港,龍山寺總是讓我歡喜與靜觀,歡喜的是建築群依舊美麗如昔,靜觀的是古廟恢宏雅緻。
關於美食之事。話說鹿港繁華時期,居民生活富庶,對美食講究,自然也吸引一些大陸烹調師傅來此,有些是自己渡海前來,有些是富商的隨行師傅,每人擅長不同,時間久遠了鹿港的美食成了傳統,也造就了懂吃的鹿港人,迄今美食店家數量與品質,依然豐富與精采。楊州芋丸與肉圓:面對鹿港第一市場右轉角處
「楊州」不是「揚州」,近五十年老店的創始人楊生州,外號楊州,久而久之,攤名就被鹿港人稱之「楊州肉圓」了。
楊州芋丸名氣大,聲名遠播,攤前招牌寫著「古都風味,民俗點心」。因為手工製作,厚工,數量有限。店家每天新鮮製作:削皮、剉籤,再與地瓜粉混攪,成了黏稠的芋頭籤(目前還是生的),這是「另類粿料」。另外一旁,店家煸餡做料,以豬後腿肉和蔥蒜炒香,調味即成。這時可以將肉餡包入芋頭籤粿料裡,外觀像是「傳統肉圓」圓圓扁扁,「就是芋頭籤,揉成圓圓一團。壓扁」,稱之「芋丸」。
約在蒸籠三十分炊透,迷人的芋頭香氣,在掀開蒸籠之際,轟然四溢。取出入碗,跟肉圓一樣淋上「三醬」:顏色深邃的獨家醬汁、特製白色的糯米醬跟紅色的辣醬。這些醬汁半覆蓋了芋丸,原本顯得單調的芋丸也沉浮在醬汁裡,秀色可餐。我先取一口芋頭外皮咬下,綿密鬆香的芋頭口感,好吃!這就是「先民鄉愁」吧!再一口有筋性嚼感的腴香肉餡,混著薄鹹蒜味米糊的醬汁,我開始欽佩鹿港美食了,所有醬汁的甜鹹與輕辣豐富飽滿,五味平衡,交揉完美。
當然,有了如此無敵醬汁,楊州肉圓肯定也不能錯過。外皮原料是地瓜粉加上在來米,以機器攪拌均勻。其中地瓜粉來自北斗小鎮,至於為何有「米」?店家的美食哲學是:肉圓有米會比「純地瓜粉」好消化,同時讓肉圓口感不會過度老韌難嚼。至於肉圓內餡與芋丸不同,除了先炒香的後腿肉之外,還有香菇小丁、煸味過的筍角。包覆粿皮製成肉圓,要先蒸透,再以低溫油輕炸,即成。淋醬,上桌。
因為摻有在來米漿,未加醬前的肉圓比較白皙霧濁,非高度透明感的那一種。我的心得:鹿港小吃果然比一般小鎮多了細膩感,從味道、口感到視覺,處處講究。頁數 3/6
蔡澤記水晶餃:鹿港第一市場內6號攤
市場內,燈光略顯昏黃。這是四代的百年老店,第一代創業者跟隨福州師傅,學得一手「水晶餃」的好工夫,於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創業。水晶餃(有稱水餃)餃皮是採用番薯粉加糯米,相同比例攪混。內餡則以精緻豬肉絞碎,以獨家配方調味配製而成,手工包起後,再經水煮,浮起熟成,就是一顆顆晶瑩剔透的半透水晶餃。全靠手工,每個水晶餃模樣都略有差異,一口咬下,餃皮Q軟帶勁,肉餡豐腴結實,醪滿汁美。
第二代蔡夫山繼承衣缽,其二子蔡漢澤與四子蔡漢彬與六子蔡漢林又繼傳承父親的手藝,所以稱「蔡三代水晶餃」。第三代陣容堅強,產品維持四種:水晶餃、扁食燕、蒸丸、水丸。客人來,也多點食「綜合湯」。豚骨湯頭些微白濁,也灑了芹菜珠子提味。其中的扁食燕是福州重要傳統美食,外皮以瘦肉摔打出筋性,再撖成薄片所製成,肉皮綿勁耐煮,不柴不爛,而且保有肉香,內餡則以肉漿加入碎菜與家傳香料,入餡捏緊成型,放入熱鍋,浮起即可嚐食。
蒸丸因為「蒸」熟的,所以得名。以高比例瘦豬肉,些許肥肉使其出油帶汁,更顯腴香,這樣的比例,也讓咬勁與口感得到滿足。在肉餡裡也調有蔥頭、鹽、番薯粉等配料,讓味覺不膩。所有肉漿攪拌均勻,備料完畢後,用手指一捏,即成為一顆顆形狀勻稱的丸子。用蒸的處理方式,可以鎖住肉的甜味。
最後一樣產品水丸,則以豬肉漿加入不同香料,捏成形之後在放入水中煮,故稱「水丸」。綜觀整理這四種丸子,多是豬肉所製的適口丸子,有當肉餡者,有摔出筋性者,有炊蒸者,有滾水汆熟者,同樣都是肉食,卻是讓人口感迥異,趣味生風。先人的豚食智慧,真了不起,而我仍可在老店品嚐到百年前的美味,幸福!
鹿港黑松趩仔麵:鹿港鎮民族路196號(鹿港第一市場外)
鹿港稱「趩仔麵」,北部則稱之「切仔麵」,「趩」讀音ㄔˋ,意思是踟蹰不前。這是一種傳統台灣麵食。第一市場外這家麵店,頗負盛名,最早是由曾文燦創立,鹿港人都稱他文燦伯,所以也稱「文燦麵」。近六十年的老店,目前是第三代經營中,為了與其他麵攤區分,後來添加了第二代名字「黑松」區別於其他。頁數 4/6
湯頭是靈魂,店家先是以大骨長時間燉煮,之後,再混入「煮過丸子的汆湯」,讓湯頭味道在醇厚香腴之餘多了鮮甜。整碗「趩仔麵」除了油麵煮熟甩乾。裡面還有店家特製的蝦丸兩小球、香勁彈牙的蒸丸兩顆(咬下第一口,立刻轉身向店家稱讚好吃),最後是圓圓的蝦卷(再度讚美店家,一旁饕客開始跟我聊天了,哈哈)。
麵碗,最後淋上的是大量豪邁地醬煮過的肉臊汁與碎肉滷,覆蓋了整碗麵條,肉臊汁流下混入湯頭裡,顏色更顯深邃,醬紅迷人,豐腴滷香,油花漾樣。至於碎肉滷,多是瘦肉卻是不柴,咀嚼感與吞嚥感都令人讚許,醬味肉香完全勾起古早味的美好與純粹。小鎮老饕盯著我看,補上話:「古早味的?!」嗯,真的!我用嘴角的弧度肯定這個湯頭與碎肉滷。
麵條是傳統的「油麵」,先在沸水裡以小竹籠汆熟了,用力甩乾,避免煮麵水壞了整碗湯頭的完美。吃切仔麵或是趩仔面,看店家猛力甩麵也是一種享受。麵裡也有韭菜段、豆芽、芹菜珠子,讓如此「銅板麵湯」更顯鹿谷小鎮的庶民美學與美食的優質平衡。饗食之餘,我屢屢站起來看著麵攤上其他的小菜(其實不「小」,有滷腸、紅燒大肉等等),自忖胃量有限,只能憾憾想著,下次再來吧!
下次再來!是我對這家老麵攤的自語,也是鹿港之旅的美食讚美。
林明堂豆包菜麵:鹿港鎮介壽路三段66號
近年走訪台灣大小鄉鎮的美食,除了享受有故事的地方小吃,也與當地鄉親探討自己小鎮的美食特色。我有一個初步結論:彰化地區的鎮民「最會講」,這是恭維!他們多能條理地論述美食的道理,對外人的「分享美食的熱情」遠遠超越其他地區。
在最講究傳統美食的鹿港小鎮,連簡單的「菜麵」都要排隊,可見這碗湯麵有探究的必要。我實在好奇,果然在彰化客運鹿港車站旁的介壽路上,發現許多鹿港人下了車直接前往吃麵。
創業者林明堂、梁清涼夫妻,早年也是尋常上班族,有油湯經驗的林明堂,在鹿港、彰化的親友指導之下,學會素食麵的竅門,他注意到鹿港人的口味偏向「食材原味」,於是民國六十六年創業了豆包菜麵店。現在是第二代兩兄弟聯手經營,穿著紅T衫,背後印有店名。麵條是油麵(扁形)與米粉,佐料有一塊豆腐、一段菜卷,起初豆腐還是自己手工製作,至於菜卷則是以豆皮包入當季菜色,夏天以筍子為主,天冷則改以高麗菜為主。製作過程則是先將筍絲(或高麗菜絲)、胡蘿蔔絲、木耳絲、酸菜絲等蔬菜,煸味,炒過,放冷,再手工包在豆皮裡,最後下鍋輕炸,讓豆皮酥香,但是口感依舊軟嫩。至於油豆腐也是自己動手油炸備料,不採買現成的,確保品質。
湯頭,當然不能大骨熬煮,怎麼辦?以黃豆芽加上甘蔗熬煮,以天然甜味入湯,簡單但有誠意。我去,點了「乾麵加豆包湯」套餐。乾麵,會加入「素滷味的麵輪」(滷素肉)拌香,一些豆芽與香菜段,至於豆包湯則無滷素肉,僅是三角油豆腐、酥軟菜卷(乾豆包),加入湯頭,端上桌。味道如何?網路美食評語有「超便宜的樸實好味道」、「難得清爽」,我說「這可是在地人才知道的好味道」。
王罔麵線糊:鹿港鎮民族路268號
鹿港麵線糊聞名台灣,你來鹿港,沒有吃到麵線糊這一味,不算老饕。老鹿港人總以介紹這一家一九三○年創業的老店為榮,並非只有資格老,主要是料好實在,又美味。有趣的是,老店的創辦人王朝陽並非鹿港人,一九二二年他從宜蘭徒步流浪到了鹿港,為了糊口擺攤創業,在公園小角落擺了幾張椅子,開始賣起「宜蘭味的麵線糊」,當地人建議「鹿港人的口感與調味」,他也從善如流,所以今天王罔麵線糊應該是宜蘭人與鹿港人的集體創作美食。
鹿港與北港都是以泉州移民建構的城市,採用手工白麵線當是「麵線糊」主旋律,可以當是「早餐」食用。不同於台北蚵仔麵線或台南麵線糊的「紅麵線」,多以下午茶點心姿態現身。紅麵線有耐煮特性,白麵線無,所以兩者麵線糊的烹調與口味大大不同。第一次去老店,甫一入口,立刻驚呼(內心的吶喊)我要外帶!這是直覺地「驚豔」。至於做法,以豬大骨熬煮湯頭,備用。肉羹塊的豬肉切成適口大小,先以黑豆釀製的醬油醃製一夜,再薄混以地瓜粉,下湯頭鍋,甫一煮熟立即撈起,讓肉質依然維持柔嫩,又飽含肉汁狀態。湯頭滋味更豐腴有味了,加入提味用的蝦米、油酥與雞蛋絲,最後勾芡成濃稠湯頭,幽香隱隱。這時,可以下麵線了,當麵線吸足湯頭,也熟透了,因為選用老店延展性優質的手工麵線,綿細不糊,潤順滑喉。端上桌前,撒上些許香菜段子,即成。店家備有烏醋、辣豆瓣醬讓重口味食客添加,我總建議「微量」即可,免得壞了古早味美麗而細膩的口感。
從最早一碗麵線只賣二分錢,迄今二十五元一碗,每天從凌晨五點半開店,賣至下午六點半。王罔麵線糊的美味,記錄了這座優雅而豐富小鎮的風華,也讓我一再拜訪探索古蹟之際,多了更多流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