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州‧台南
佳里
佳里舊稱「蕭壠」,是西拉雅社名的音譯,為平埔族四大社之一。一九二○年,日本行政區域改制,將明鄭時期古縣治所在地「佳里興」,取用兩個字代替蕭壠。
那個稱之「台南州」的百年前,原台南縣分有五個郡,其中的北門郡,近百年來周遭的小鄉鎮人們,有一股風氣,「賺了錢,會想方設法在佳里買一棟厝」。我們就順著這個道理,到佳里旅行,找美食。
郡治為「佳里街」,但以「北門」為名。這應該是一九二○年當時,佳里、北門兩街庄因實力伯仲,總督府決定郡役所位於佳里,考量「民心融和」的變形政策。我過去不知這段歷史緣由,一次,受邀到北門高中演講,電話中校方特別叮嚀:「我們學校在佳里,不在北門哦!」我想許多外地人應該也像我如此困惑。
佳里,是台灣最早的西拉雅文化發源地之一,舊稱「蕭壠」,是西拉雅社名的音譯,意為「契約之地」,為平埔族四大社之一。「蕭壠」也有「河川曲流處」的意思,說明這個區域位於曾文溪下游,瀕臨河岸亦靠近海口。荷據時期、明鄭時期到清領時期道光年間,台南有一片內海疆域,南邊稱之台江內海,北邊稱之倒風內海,兩者之間有「蕭壠半島」分野南北。佳里老街這塊老陸地,故事多。
曾文溪,大台南最重要的溪流,台灣第四長的河流,歷史上曾文溪頻頻改道,被居民戲稱是「青瞑蛇」(瞎蛇,到處亂竄)。地理上,曾文溪把台南地區劃分成溪南、溪北兩地,佳里則屬溪北。關於溪南、溪北的區分,我現在才知道當地人很在意!
地名佳里的稱呼,始於一九二○年,日本行政區域大改動時,將古縣治(明鄭時期)所在地「佳里興」,取用兩個字代替蕭壠。這個地方,漢人來得早,明鄭時期已有鄭軍駐紮於此。小鎮的信仰中心是位於中山路(佳里老街)的金唐殿,這個路段自古以來便是佳里鎮的經濟動脈。金唐殿,是我喜歡造訪的老廟古蹟(市定),創建於一六六四年(鄭成功來台後第三年),主祭神為代天巡狩:朱、雷、殷府千歲(當地人尊稱三老爺)。每十二年逢子、卯、午、酉的農曆正月中旬都會舉辦「蕭壠香」,整座小鎮熱鬧非凡,值得適時旅行參加文化盛舉。廟宇有剪黏名匠何金龍的完整作品(日治時期),極具有歷史、文化、藝術保存價值。而廟宇正前方的中山市場,當地人也稱之「舊市場」屬早市,佳里人多會來此打理餐飲食材,人潮洶湧,約是近中午人潮便逐漸退去。我以為這裡是小鎮的「早上心臟」,生猛有力。
佳里米苔目小攤:佳里區中山市場裡
中山路是佳里的第一大街,當年「北門郡」鄉人要大採買時,這條老街就是第一選擇。一六六四年施行寓兵於農的政策,鄭成功部將林可棟率部隊於此駐紮屯墾,市集跟著興旺起來,小廟也創立了。清領時期,軍民捐獻在所在廟地興建新廟建築,廟名為代天府(蕭壠庄代天府,後來改稱金唐殿),廟前為市場,廟後為學堂,漸漸成為蕭壠地區經濟貿易及文教中心。由此推斷,這座舊市場已經有三百五十年的歷史了。
「佳里米苔目」小攤的「米苔目」,以傳統樸拙古法所做,帶有簡陋感的工具,用手掌把米漿往下擠入篩子,因為手工,米漿比較乾硬(口感更佳),使得米條很短,與一般半機械的相異其趣。這與我小時候的經驗相同,我的老家務農,每當農事正忙,正餐之餘,嬸嬸們將米苔目點心烹煮,由長工挑到田頭,讓忙著割稻的農友墊肚子。一碗不燙手的碗湯裡有蔥酥、豬油粕,韭菜段子等等樸拙配料,不像佳里的湯頭香腴,內有鮮蚵和一大塊經典的滷虱目魚肚。
有人稱米苔目,我喜歡稱米「篩」目,因為手工製成中,那個「篩」是名詞也是動詞,童年時看過老家的大廚房,媽媽與嬸嬸們是這麼做的:用手掌推著米粹在勺篩上,軟軟米粹受到壓力穿過圓形小洞的篩目,白白長長的米條就墜溜下來,進了正水沸的熱氣騰騰大水鍋,米條立刻熟成滑溜的米篩目。佳里眼前的這一攤,正是如此老派做法。
這一攤米篩目湯老店,攤面上亮相著有已經燙熟的肥蚵仔,也有滷得香氣四溢的虱目魚肚塊。如果你點食,老闆就把「矮肥短」手工米篩目入鍋回溫,再舀起,然後滿滿的一碗滋味豐富的古早味上桌,湯面的油花漂亮,湯汁中綠色韭菜段與白白米篩目也好看,這時滿懷興奮舉箸,所有味蕾全部感激這個味道,太美好了。
包仔福肉圓小攤:早上在中山市場裡,下午在延平路215號
早年佳里人稱肉圓為「包仔」,光復後,為了與外省人的包子饅頭區分,才改稱「肉圓」。當年北門郡的人說「來去佳里街仔吃包仔」,代表幸福。現在你知道為何這爿老店名稱之「包仔福」了。「肉圓」真是個百家爭鳴的台灣小食,「正常」肉圓吃法是:肉圓是肉圓,湯是湯!埔里肉圓,則是肉圓主料吃完,碗裡殘肉餘醬,店家會免費給肉骨湯頭混攪,成了一碗新湯。佳里肉圓,卻是直接加湯,把肉圓泡在湯色深邃裡。當然,店家看到你是外地人,都會問過要怎麼吃?湯肉圓?乾肉圓?我選一般的乾濕分離,吃完,再用空碗盛上香菇清湯,微甜好喝,加湯不加錢。
佳里肉圓外層粉皮、薄,而且比一般的肉圓醬味深色許多,卻更加透光。於是,你可以看穿內餡是炒紅蔥頭醬色入味肉塊,與炒過的筍乾內餡,仔細看內餡還有香菇、蝦米、豆薯,風味自成一格的滋味。包仔福肉圓做法特別,先用小碟碗,碗闊身淺,先是一層粉漿打底,入料,最後再上一層粉漿包覆,像是碗粿一樣集中排列放入蒸籠,炊透,即成半透肉圓,最後入低溫油鍋輕炸,油面輕揚,這是關係火侯的時刻。起鍋,置放在瀝油架上,排排站,好看極了。
肉圓的沾醬非常重要,是否成為一肉圓名店的靈魂關鍵,在此一舉。我的品食經驗是愉快的,斟酌加上蒜泥,些許香菜段子,整個Q彈口感有華麗地平衡,味道特殊而且完美!想想,這種肉圓可以泡在湯裡,邊喝湯邊吃肉圓,可見其肉圓本身味道處理就要迥異其他肉圓,我選擇乾吃,配上非一般米汁熬煮的沾醬,這種美好滋味的描述,文字的書寫,還是不易傳達。
台灣的肉圓名店,改天逐一唱名「英雄排行」,佳里肉圓肯定入列前十大。
佳里食堂:佳里區忠孝東路61號
「台南人的老菜館」,我是這麼形容佳里食堂的。這間老餐廳是光復前後,北門郡最風光的宴席廚房,能在這裡美食擺桌,代表主人誠意與盛情,那是面子十足的大事。其實,三十多年前「我來過了」,當時佳里是台灣紡織業重鎮,就讀成大的我,曾經隨著從事國貿的家姊來此查探毛衣訂單,工作後,廠商招待的午宴就在這裡!
佳里食堂創立於日治時代一九三○年,第一代羅蟳當時稱餐廳名為「一心亭」。因為佳里距七股、將軍等幾個港口不遠,美食以現撈海產著名,其中「豆腐鮑魚」甘鮮味道印象深刻,蛋汁搭配上日式柴魚醬汁,蒸透後冷藏,冰涼之外有著甘甜鮮腴的味道,和一般傳統吃熱的蒸蛋迥異,這是餐廳工夫菜,也是前菜。老餐廳總有幾道特有懷舊風情古早味。我對小鎮特有的懷舊風情「麻油雞飯」,情有獨鍾。先將切小塊的雞塊、豬肉丁以麻油爆香,再和洗淨瀝乾的糯米一起炒過,米粒炒得脆香,也吸足沁滿了油脂肉汁。然後,蒸炊熟透,過程中不加醬油也沒有太多調味,只有薑片提味,為了佐配麻油,口感直接,食材到味。這是與一般醬油、紅蔥頭、蝦米的油飯截然不同的古早味料理,佳里小鎮有許多手工麻油老鋪子,這種當地的新鮮道地麻油,老店的工夫菜,令人沉醉。(需要事先預約)
至於,老餐廳的「蚵仔麵線」我還是要用力推薦,這種台南味的蚵仔麵線(白麵線,煮過瀝乾再調味),光是「不怕你吃」的蚵仔數量,就是豪氣!因為沒有泡水虛胖處理,蚵肉顯得新鮮紮實,渾肥白嫩與韭菜段子、碎蒜炒過,滿滿鋪在白麵線上,又是氣勢不凡。佳里處於蚵仔的盛產地的中間點,北至東石南到安平,沿海都是佳里的地盤,入寶山不吃蚵仔太可惜了。我去佳里,總外帶蚵仔麵線回家,這是我的療癒菜系。
佳里興大腸粥:佳里區佳興里442號
「佳里興」是古老聚落,位置大約在佳里區市區與學甲區中間。曾為清朝初期康熙年間的諸羅縣治(也是明鄭時期的天興縣治所在地),身世不凡,居民有一種歷史優越感,總自稱「佳里興人」,絕不會說自己是佳里人;像是安平人也絕對不自稱是府城人的道理是一樣的。他們都是驕傲地,因為歷史背景,有趣。
佳興大腸粥店家,早年由老闆肩挑著扁擔到廟口做生意,那是專賣香客的暖胃美食,因為便宜又好吃,之後在震興宮旁升級擺攤,如今小攤有了店面,近百年的老店歷史,令人津津樂道,傳到第三代,生意更熱炙。店家一早到市場特約肉鋪挑選新鮮建康大腸,之後的關鍵是仔細處理乾淨,才不會有苦澀與腥味,接著熬煮大骨湯,並將大腸加入一起熬煮,油花燦燦,所以湯頭有了滑潤口感。一般台南舊城賣粥的店家幾乎用的是飯湯的做法,品食時候有飯湯分開的感覺,但是賣相美好。佳里興店家的大腸粥做法,卻是在來米(新米)與大骨湯頭一起熬煮,在來米耐煮,不易煮得糜爛,得以細火熬煮下,米粒與豐腴的大骨高湯完全融合,粥汁白澄澄(非廣東粥那般糜爛),足見火功。攤面上有一大鍋煮粥,擺置在旁的就是已經燉煮多時的大腸。點食之後,店家先舀起粥汁,放入筍絲,大腸切段,放入大骨粥裡,上桌前再澆上自製肉臊,讓整碗粥的味道更顯豐腴香醇⋯⋯這就是小鎮美食。
粥汁裡有濃郁的肉骨香與細微的大腸脂香味,與筍絲脆脆的口感,而重要的大腸軟嫩口感,仍有咀嚼Q彈的好火候。近百年的小鎮老店,努力把這古早味傳承下來,炊煮料理至今都還是依循古法,甚至連爐火也是取用粗糠柴材。古樸香腴的簡單美食,總在不經意的小鎮角落,讓我們驚喜。
佳里
佳里舊稱「蕭壠」,是西拉雅社名的音譯,為平埔族四大社之一。一九二○年,日本行政區域改制,將明鄭時期古縣治所在地「佳里興」,取用兩個字代替蕭壠。
那個稱之「台南州」的百年前,原台南縣分有五個郡,其中的北門郡,近百年來周遭的小鄉鎮人們,有一股風氣,「賺了錢,會想方設法在佳里買一棟厝」。我們就順著這個道理,到佳里旅行,找美食。
郡治為「佳里街」,但以「北門」為名。這應該是一九二○年當時,佳里、北門兩街庄因實力伯仲,總督府決定郡役所位於佳里,考量「民心融和」的變形政策。我過去不知這段歷史緣由,一次,受邀到北門高中演講,電話中校方特別叮嚀:「我們學校在佳里,不在北門哦!」我想許多外地人應該也像我如此困惑。
佳里,是台灣最早的西拉雅文化發源地之一,舊稱「蕭壠」,是西拉雅社名的音譯,意為「契約之地」,為平埔族四大社之一。「蕭壠」也有「河川曲流處」的意思,說明這個區域位於曾文溪下游,瀕臨河岸亦靠近海口。荷據時期、明鄭時期到清領時期道光年間,台南有一片內海疆域,南邊稱之台江內海,北邊稱之倒風內海,兩者之間有「蕭壠半島」分野南北。佳里老街這塊老陸地,故事多。
曾文溪,大台南最重要的溪流,台灣第四長的河流,歷史上曾文溪頻頻改道,被居民戲稱是「青瞑蛇」(瞎蛇,到處亂竄)。地理上,曾文溪把台南地區劃分成溪南、溪北兩地,佳里則屬溪北。關於溪南、溪北的區分,我現在才知道當地人很在意!
地名佳里的稱呼,始於一九二○年,日本行政區域大改動時,將古縣治(明鄭時期)所在地「佳里興」,取用兩個字代替蕭壠。這個地方,漢人來得早,明鄭時期已有鄭軍駐紮於此。小鎮的信仰中心是位於中山路(佳里老街)的金唐殿,這個路段自古以來便是佳里鎮的經濟動脈。金唐殿,是我喜歡造訪的老廟古蹟(市定),創建於一六六四年(鄭成功來台後第三年),主祭神為代天巡狩:朱、雷、殷府千歲(當地人尊稱三老爺)。每十二年逢子、卯、午、酉的農曆正月中旬都會舉辦「蕭壠香」,整座小鎮熱鬧非凡,值得適時旅行參加文化盛舉。廟宇有剪黏名匠何金龍的完整作品(日治時期),極具有歷史、文化、藝術保存價值。而廟宇正前方的中山市場,當地人也稱之「舊市場」屬早市,佳里人多會來此打理餐飲食材,人潮洶湧,約是近中午人潮便逐漸退去。我以為這裡是小鎮的「早上心臟」,生猛有力。
佳里米苔目小攤:佳里區中山市場裡
中山路是佳里的第一大街,當年「北門郡」鄉人要大採買時,這條老街就是第一選擇。一六六四年施行寓兵於農的政策,鄭成功部將林可棟率部隊於此駐紮屯墾,市集跟著興旺起來,小廟也創立了。清領時期,軍民捐獻在所在廟地興建新廟建築,廟名為代天府(蕭壠庄代天府,後來改稱金唐殿),廟前為市場,廟後為學堂,漸漸成為蕭壠地區經濟貿易及文教中心。由此推斷,這座舊市場已經有三百五十年的歷史了。
「佳里米苔目」小攤的「米苔目」,以傳統樸拙古法所做,帶有簡陋感的工具,用手掌把米漿往下擠入篩子,因為手工,米漿比較乾硬(口感更佳),使得米條很短,與一般半機械的相異其趣。這與我小時候的經驗相同,我的老家務農,每當農事正忙,正餐之餘,嬸嬸們將米苔目點心烹煮,由長工挑到田頭,讓忙著割稻的農友墊肚子。一碗不燙手的碗湯裡有蔥酥、豬油粕,韭菜段子等等樸拙配料,不像佳里的湯頭香腴,內有鮮蚵和一大塊經典的滷虱目魚肚。
有人稱米苔目,我喜歡稱米「篩」目,因為手工製成中,那個「篩」是名詞也是動詞,童年時看過老家的大廚房,媽媽與嬸嬸們是這麼做的:用手掌推著米粹在勺篩上,軟軟米粹受到壓力穿過圓形小洞的篩目,白白長長的米條就墜溜下來,進了正水沸的熱氣騰騰大水鍋,米條立刻熟成滑溜的米篩目。佳里眼前的這一攤,正是如此老派做法。
這一攤米篩目湯老店,攤面上亮相著有已經燙熟的肥蚵仔,也有滷得香氣四溢的虱目魚肚塊。如果你點食,老闆就把「矮肥短」手工米篩目入鍋回溫,再舀起,然後滿滿的一碗滋味豐富的古早味上桌,湯面的油花漂亮,湯汁中綠色韭菜段與白白米篩目也好看,這時滿懷興奮舉箸,所有味蕾全部感激這個味道,太美好了。
包仔福肉圓小攤:早上在中山市場裡,下午在延平路215號
早年佳里人稱肉圓為「包仔」,光復後,為了與外省人的包子饅頭區分,才改稱「肉圓」。當年北門郡的人說「來去佳里街仔吃包仔」,代表幸福。現在你知道為何這爿老店名稱之「包仔福」了。「肉圓」真是個百家爭鳴的台灣小食,「正常」肉圓吃法是:肉圓是肉圓,湯是湯!埔里肉圓,則是肉圓主料吃完,碗裡殘肉餘醬,店家會免費給肉骨湯頭混攪,成了一碗新湯。佳里肉圓,卻是直接加湯,把肉圓泡在湯色深邃裡。當然,店家看到你是外地人,都會問過要怎麼吃?湯肉圓?乾肉圓?我選一般的乾濕分離,吃完,再用空碗盛上香菇清湯,微甜好喝,加湯不加錢。
佳里肉圓外層粉皮、薄,而且比一般的肉圓醬味深色許多,卻更加透光。於是,你可以看穿內餡是炒紅蔥頭醬色入味肉塊,與炒過的筍乾內餡,仔細看內餡還有香菇、蝦米、豆薯,風味自成一格的滋味。包仔福肉圓做法特別,先用小碟碗,碗闊身淺,先是一層粉漿打底,入料,最後再上一層粉漿包覆,像是碗粿一樣集中排列放入蒸籠,炊透,即成半透肉圓,最後入低溫油鍋輕炸,油面輕揚,這是關係火侯的時刻。起鍋,置放在瀝油架上,排排站,好看極了。
肉圓的沾醬非常重要,是否成為一肉圓名店的靈魂關鍵,在此一舉。我的品食經驗是愉快的,斟酌加上蒜泥,些許香菜段子,整個Q彈口感有華麗地平衡,味道特殊而且完美!想想,這種肉圓可以泡在湯裡,邊喝湯邊吃肉圓,可見其肉圓本身味道處理就要迥異其他肉圓,我選擇乾吃,配上非一般米汁熬煮的沾醬,這種美好滋味的描述,文字的書寫,還是不易傳達。
台灣的肉圓名店,改天逐一唱名「英雄排行」,佳里肉圓肯定入列前十大。
佳里食堂:佳里區忠孝東路61號
「台南人的老菜館」,我是這麼形容佳里食堂的。這間老餐廳是光復前後,北門郡最風光的宴席廚房,能在這裡美食擺桌,代表主人誠意與盛情,那是面子十足的大事。其實,三十多年前「我來過了」,當時佳里是台灣紡織業重鎮,就讀成大的我,曾經隨著從事國貿的家姊來此查探毛衣訂單,工作後,廠商招待的午宴就在這裡!
佳里食堂創立於日治時代一九三○年,第一代羅蟳當時稱餐廳名為「一心亭」。因為佳里距七股、將軍等幾個港口不遠,美食以現撈海產著名,其中「豆腐鮑魚」甘鮮味道印象深刻,蛋汁搭配上日式柴魚醬汁,蒸透後冷藏,冰涼之外有著甘甜鮮腴的味道,和一般傳統吃熱的蒸蛋迥異,這是餐廳工夫菜,也是前菜。老餐廳總有幾道特有懷舊風情古早味。我對小鎮特有的懷舊風情「麻油雞飯」,情有獨鍾。先將切小塊的雞塊、豬肉丁以麻油爆香,再和洗淨瀝乾的糯米一起炒過,米粒炒得脆香,也吸足沁滿了油脂肉汁。然後,蒸炊熟透,過程中不加醬油也沒有太多調味,只有薑片提味,為了佐配麻油,口感直接,食材到味。這是與一般醬油、紅蔥頭、蝦米的油飯截然不同的古早味料理,佳里小鎮有許多手工麻油老鋪子,這種當地的新鮮道地麻油,老店的工夫菜,令人沉醉。(需要事先預約)
至於,老餐廳的「蚵仔麵線」我還是要用力推薦,這種台南味的蚵仔麵線(白麵線,煮過瀝乾再調味),光是「不怕你吃」的蚵仔數量,就是豪氣!因為沒有泡水虛胖處理,蚵肉顯得新鮮紮實,渾肥白嫩與韭菜段子、碎蒜炒過,滿滿鋪在白麵線上,又是氣勢不凡。佳里處於蚵仔的盛產地的中間點,北至東石南到安平,沿海都是佳里的地盤,入寶山不吃蚵仔太可惜了。我去佳里,總外帶蚵仔麵線回家,這是我的療癒菜系。
佳里興大腸粥:佳里區佳興里442號
「佳里興」是古老聚落,位置大約在佳里區市區與學甲區中間。曾為清朝初期康熙年間的諸羅縣治(也是明鄭時期的天興縣治所在地),身世不凡,居民有一種歷史優越感,總自稱「佳里興人」,絕不會說自己是佳里人;像是安平人也絕對不自稱是府城人的道理是一樣的。他們都是驕傲地,因為歷史背景,有趣。
佳興大腸粥店家,早年由老闆肩挑著扁擔到廟口做生意,那是專賣香客的暖胃美食,因為便宜又好吃,之後在震興宮旁升級擺攤,如今小攤有了店面,近百年的老店歷史,令人津津樂道,傳到第三代,生意更熱炙。店家一早到市場特約肉鋪挑選新鮮建康大腸,之後的關鍵是仔細處理乾淨,才不會有苦澀與腥味,接著熬煮大骨湯,並將大腸加入一起熬煮,油花燦燦,所以湯頭有了滑潤口感。一般台南舊城賣粥的店家幾乎用的是飯湯的做法,品食時候有飯湯分開的感覺,但是賣相美好。佳里興店家的大腸粥做法,卻是在來米(新米)與大骨湯頭一起熬煮,在來米耐煮,不易煮得糜爛,得以細火熬煮下,米粒與豐腴的大骨高湯完全融合,粥汁白澄澄(非廣東粥那般糜爛),足見火功。攤面上有一大鍋煮粥,擺置在旁的就是已經燉煮多時的大腸。點食之後,店家先舀起粥汁,放入筍絲,大腸切段,放入大骨粥裡,上桌前再澆上自製肉臊,讓整碗粥的味道更顯豐腴香醇⋯⋯這就是小鎮美食。
粥汁裡有濃郁的肉骨香與細微的大腸脂香味,與筍絲脆脆的口感,而重要的大腸軟嫩口感,仍有咀嚼Q彈的好火候。近百年的小鎮老店,努力把這古早味傳承下來,炊煮料理至今都還是依循古法,甚至連爐火也是取用粗糠柴材。古樸香腴的簡單美食,總在不經意的小鎮角落,讓我們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