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國春秋
酒是人類最早的文化
酒,是地球上開始有人類以來最原始的共同文化。人類生性不僅愛好飲酒,而且會釀酒。世界上自有人類之日起就有酒。上帝造人,也為人造了一件恩物,那就是酒。
地球上七大洲,陸地各相隔閡,古代海、空交通阻絕,遠隔重洋,彼此都不知道另外還有一個世界,另有同類,既無「文化交流」,更無從「仿冒」,但都能各自在每個不同的「天涯海角」釀造出各種不同的「玉液瓊漿」。
就以迄今許多未開發地區的山地土著而言,也都有他們自己用不同方式和材料,釀出來令人醺醉的酒,也因此,全世界各地的人,都酷嗜這種奇妙的「杯中物」,而產生不少「酒仙」。
世人皆知猴子嗜酒如命,狩獵的人最簡易確切的捕猴手法,是將一罈酒放置在其附近山崗樹叢,群猴見酒,常立即自高崖或樹上連連引臂互援,相依而下,爭飲以盡,雖明知酒醉昏迷後會有「羈縻之禍」,亦在所不惜。
猴子不僅與人類一樣生性嗜酒,也會自己釀酒,如《廣東新語》就有〈猿酒〉篇記述海南島猿猴的釀酒事蹟:「琼州多猿,嘗於石巖得猿酒,蓋猿以稻米雜百花果所造,一石穴輒有五、六升許,味最辣,然絕難得。」
琼州即瓊州,是海南島的別名,島上有一種黑冠長臂生性聰敏頑皮的「墨猴」,及另一種好模倣通人性的「獮猴」,好酒而且都會釀酒。
安徽黃山的長尾「獮猴」也嗜酒並善於釀酒。《蓬櫳夜話》記載:「安徽黃山獮猴春秋二季採擷雜花果實,集置石窪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數百步之外,樵子深入偷飲,但不多,多則被群猴發現,危及生命。」
西方流傳「酒」的神話(大標)
西方流傳有關酒的神話很多,埃及稗史記載:酒神奧西里斯(Osiris)從麥中釀酒,埃及考古學家從埃及西元前四千年所建的陵墓裝飾上,發現繪有釀造葡萄酒的圖紋。
希臘稗史則稱:古羅馬及希臘酒神巴克丘斯(Bacchus)釀造葡萄酒,並用諾亞方舟載運葡萄糖及葡萄酒。
英文中有「巴克查尼利亞」(Bacchanalia)一詞,是指古羅馬酒神節的酒神祭,而「巴克查尼爾」(Bacchanal)一詞的涵義,則是「暢飲醇醪,載歌載舞,盡情歡樂。」在西歐作家及畫家筆下的酒神岱翁尼塞斯(Dionysus)的相貌,是一名副其實、道道地地的「酒仙」打扮:身著幼鹿皮,頭佩長春藤,手執雙耳大酒罈及兩串葡萄,邊走邊飲酒,也吃葡萄。後面緊跟著一群男女仙童,一面配合美妙的音樂節拍,載歌載舞;一面講述和傳授釀酒法,足跡遍及海角天涯;所到之處,春暖花開,芬芳撲鼻,一片昇平景象。
據愛爾蘭所流傳的神話則是:酒是一位被稱為奧塞戈斯的天神發明後傳授到人間的。西元前兩百年,一位怪傑名叫白查士,攜葡萄酒到歐洲遊歷,至愛爾蘭,當地土人慇懃接待,白查士極為高興,臨走時為了表示謝意,以其隨身攜帶的葡萄籽傾囊相贈,並授以種植及釀酒之法。愛爾蘭人如法炮製,其味果然鮮美,珍視為「生命之汁」。以後以同樣的方法,用穀類釀製成威士忌,用大麥釀成啤酒。至一一七二年,釀酒的祕方傳入蘇格蘭,不久也傳遍歐亞。
在義大利,相傳早在凱撒大帝橫跨歐、非兩大洲時代,羅馬人就開始釀酒。至凱洛魯大帝登基,詔令全羅馬人種植葡萄釀酒,並由教會主持其事。
當時歐洲種植葡萄與釀酒業,完全由僧侶控制把持。迄今,歐洲各國聞名於世的大葡萄園,仍屬修道院或貴族後裔所有,就是因襲了這一傳統。
羅馬帝國時代,各修道院傳統上都是將葡萄園中色澤最佳、味道最鮮美的葡萄釀酒,窖藏在院中「內閣」,專供僧侶自己飲用,世人習慣上將這種酒歸納於「內閣級」(Kabinett)。高級酒除「內閣級」外,尚有一種叫「遲採級」(Spatlese),係用熱葡萄釀造,故較甜。據酒史記載,這一品級的酒是一種偶然發現:一七七五年,羅馬郊區一家修道院主持去羅馬城朝聖,當時正值葡萄豐收季節,由於這位修道院主持人在羅馬城耽擱太久,逾了歸期,修道院葡萄園中的葡萄,早已超過摘擷的時限,而院中僧侶因主持不在,不敢擅自作主,故未及時先採,待主持返院後再採時,所有葡萄均已熟透,且已有少部分開始霉爛。然他們仍只好加速摘採釀酒,以觀效果。孰料所釀出的酒,不但沒有因葡萄過熟而產生任何瑕疵,酒味反而較一般酒香醇,只是略帶甜味。自此,他們每年刻意遲摘一部分葡萄釀酒,定名為「遲採級」。
在日本,傳說有「木花咲那姬用穀粒釀甜酒,須佐之男命曾經釀出八鹽酒屠殺八條大蟒」的神話。在緬甸也相傳有一名行度的西雙版納泰族人,於西元六三○年代開始釀酒。
從以上這許多有關「酒」的神話中可看出,世界上最早發明用葡萄釀酒,但是用穀麥蒸餾成酒的歷史也極久遠。
從植物學與最早食品的觀點來看,植物體內有一種元素,科學家命名為「酒石酸」或稱「果酸」,屬有機酸的一元酸,廣存於植物中,可用以使清涼的飲料及麵包醱酵。
葡萄是一種容易醱酵的果實,一到深秋,果皮因乾枯而自動破裂,落下的果汁堆集在一處,自然醱酵成酒,經原始人類及猿猴發現嘗試,其味香醇可口,故爭相飲用,並如法炮製,流傳既久,遂成今日的葡萄酒。
現今一般家庭主婦也都懂得釀葡萄酒的配方:「一斤葡萄四兩糖」。將葡萄洗淨、盛裝、經天然醱酵,放些時日,就成了風味別緻的葡萄酒。
中國酒史最為悠久
中國人飲酒沒有飲茶普遍,但在中國歷史上,飲酒比飲茶還要早至少三千年。
中國在「盤古開天闢地」時就有酒。《山海經》上記載:「黃帝作飲」。黃帝在位九十九年,那是西元前五一四一年至五○四二年。
在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金文中,就已有了「醴」、「鬯」、「稷」等有關酒類的記載。
西元前二二○六年,夏代開國的大禹命儀狄用穀及酒麴釀造五味不變的酒醪。大禹首次嘗到這種令人陶然醺醉的飲料後,便耽心「後世必有以酒而亡其國者。」他從此不再沾酒。
《世本》記載:西元前二一一七年第六代帝王少康發明秫釀酒,取名「秫酒」。秫就是黍,又叫「黃米」,即今之高梁。
《酒經》:「空桑穢飯,醞以稷麥,以成醇醪,是酒之始。烏梅女,甜酒九投,澄清百品,是酒之終。」此所謂「始」,是開始釀酒;所謂「終」,是釀酒的演化過程。
清朝末年,安陽發現殷墟,掘出許多叫「鴟夷」的裝酒皮囊及叫「桮」的酒杯,證明商殷時代飲酒已很普遍。
一九七四年,河北省平山山脈西靈山腳下,發掘出一座戰國時代東周末年的中山王國墓,墓裡居然發現有兩罈封口嚴密,保存完整似竹葉青的烈酒。其中一罈扁平,重約七公升,另一圓罈重約三公升,色彩較濃。開罈時,芬芳撲鼻,經化驗是麯釀酒,一如現代酒,酒中含有乙醇、醣、脂肪等十多種成分,稱得上是全世界有史以來最陳年的老酒。一九八○年,中國大陸考古學家在北平河邊一座三千二百年前商末古墓中,掘出一支葫蘆形青銅瓶裝的酒。據美聯社報導:北京大學化學家在這支酒瓶的底部鑽了兩個小孔,抽出重約一公斤的酒,發現瓶口雖然封得很緊,酒中所含酒精卻已揮發很多,因為大陸缺乏現代化設備,此項研究工作延至一九八七年二月才完成,一般咸認為這瓶葫蘆酒的年代,早於地中海沉船殘骸中發現的「羅馬酒」——全世界最古老的葡萄酒。
也有人認為:中國酒的始祖是周代的杜康,迄今若干中國酒店和酒家立有杜康的牌位,奉祀杜康為「酒師爺」或「祖師爺」。但事實上,早在周代以前的夏、商,甚至更早的時代,古人已在抱著酒罈豪飲了。
中國酒的分類
中國古代酒的分類,遠比西方酒的分類複雜;中國酒學問的深奧,也高於西方酒。
中國古代酒有好幾種分類法:
照官府規定分:酒有五「齋」,即五大類。酒醪稱「泛齋」,甜酒汁稱「醴齋」,白色的酒稱「盎齋」,赤紅色的下酒稱「緹齋」,有沉滓的酒稱「沉齋」。
然後再依酒醇的厚薄、色澤、品味、釀造方法、原料及含滓成分作區別:
依酒醇厚薄分:原汁的酒稱「醇」或「醹」,薄汁的酒稱「醨」。
依色澤分:白酒稱「醝」,紅酒稱「醍」,綠酒稱「醽」。
依品味分:甜酒稱「醴」,甘美的酒稱「醑」,苦酒稱「●」。
依釀造的方法分:重釀的酒稱「●」,三重釀的酒稱「酎」(音宙)。
依原料的種類分:用糯米釀的酒稱「上樽」,用稷米釀的酒稱「中樽」,用粟米釀的酒稱「下樽」(見《白孔方帖》)。
依含滓的成分言:首酒稱「醑」,酒母稱「酴」(音塗、四川特產),有汁滓的酒稱「醪」。
另有所謂「三酒」、「四飲」。
所謂「三酒」,是1.事酒,有事才飲的酒。2.昔酒,無事時才飲的酒。3.清酒,是指冬季釀造用以祭祀的酒。
所謂「四飲」,是1.晶明的甜酒稱「清」。2.用粥做成的酒稱「醫」。3.有酸味的酒稱「漿」。(四)稀粥叫「酏」。
周王平日所飲稱「六清」的飲料中,除了水和一種稱「酏」的稀粥外,有四種是酒:第一種是稱「醴」的甜酒;第二種是摻了水稱「醇」的酒;第三種是稱「漿」帶酸味有黏性的酒;第四種是粥做成「醫」的甜酒。
商代最高級的酒稱「鬯酒」。鬯是一稱香草,俗稱「鬱金香」。鬯酒的主要用途是祭祀,原料是黑黍與鬯混合。中國古代酒的釀造法
依後(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介紹製麯釀酒的方法共十二種:1.一般釀酒法。2.用秫黍米釀酒法。3.用神麴米釀酒法。4.用粳米釀酒法。5.白醪釀法。6.春酒釀法。7.桑落酒釀法。8.酴酒釀法。9.高粱酒釀法。10.穄米酎釀法。11.粟米酒釀法。12.冬米明酒釀法。
釀酒的步驟是:將米蒸熟成飯,放在一塊大布上,待尚有餘溫時,放入一間暖室內與酒麴混合攪拌後密封,使醱酵變酵。通常十八石米飯須有一.五公合的酒麴拌入。
釀酒法傳到南宋時,有《北山酒經》的專卷問世。明朝的宋應星及李時珍在其所著《天工開物》及《本草綱目》中,也曾分別記述「紅麯」的釀造法。
中國直至唐代以前,只知用米黍釀酒。當時只知西域有葡萄酒,魏文帝曹丕在接受西域人進貢時得到,親自品嘗後,覺香醇可口,龍心大悅,當即詔諭眾臣屬說:「葡萄釀以為酒,過之流涎咽唾,況親飲之。」
後唐代攻克高昌,取得葡萄種籽,在御苑種植,採取葡萄釀造,中國才開始有自己的葡萄酒。
元朝發明燒酒,味道醇郁,有詩為證:「年深始得汗酒法,以一當十味且濃。」此句中稱燒酒為「汗酒」,是因元朝燒酒最早是從西域傳至中國,故稱「汗酒」,亦稱「阿刺吉酒」或「氣酒」。
東北九省的高粱酒,是燒酒中的至寶,深受西方飲者的讚賞與愛好。
古代燒酒的釀造法是用濃酒與酒糟混合,放在瓦缽上蒸。待蒸氣冉冉上昇時,用一只容器盛取蒸餾出來的一滴滴「露水」——酒「露」,也就是濃烈清澈的酒。
現代釀燒酒的方法則要簡單得多,只須將糯米、粳米、大麥或秫黍,從中擇一,放鍋裡蒸熟,加入酒麴,然後放入瓦缽中釀七日即成醇酒。
即使是經驗不足,酒釀壞了,或者變酸了,只須再蒸一次,其所流出的「露」,又是好的燒酒。
明朝飲酒風氣很盛,他們對釀酒,舉凡釀酒的穀物、麯材、水等,都很講究。他們更研究出用明火釀酒,使酒的色彩更清澈,酒味更香醇。
中國大陸各地釀酒,除啤酒外,都用土法,最聞名的「土」酒如北方各省的「白乾」、東北各省的「二鍋頭」、山西的「汾酒」、四川的「大麯」、貴州的「茅臺」、江西的「糯皮酒」、陝西的「鳳翔酒」、浙江紹興的「陳年花雕」、福建的「金門高梁」,都是用土法釀造的美酒。一般而言,中國北部各省所釀的酒,酒性較濃烈;南部各省所釀的酒,酒性較純淡,這或許是氣候使然。北部嚴冬流行飲烈酒禦寒。
中國飲酒的禮儀
飲酒,在中國古代,非常講究禮儀。《禮記》所規定「鄉飲酒」的儀式就有「三獻禮」,稱:1.初獻。2.亞獻。3.終獻。
主客一起飲酒時,要相互跪拜。晚輩在長輩面前飲酒要先行跪拜禮,然後依次入席,圍著中央放置的長形矮几席地而坐,須長輩邀飲,晚輩才可以舉杯,也不能先飲完。
早在周代官制中,就設有專責管理王室食飲膳饈的「膳夫」,周室並沒有「酒人」、「酒正」及「漿人」等官職。
「酒人」是熟諳釀酒原料及通曉各種釀酒方法的釀酒師,以釀酒為專責,並負責保管「五齊」、「三酒」及祭祀與招待賓客的酒。
「酒正」主管與酒有關的御令,並負責管理因公才飲用的「公酒」,如古代有「鄉飲酒」的禮儀,「鄉飲酒」所用的酒,就是「公酒」。
「漿人」保管周王的「六飲」。這六種飲料平時窖藏在「酒府」中,周王飲用時才取出來。
西漢叔孫通在朝當「博士」,定期儀化了整整七年的工夫,完成了一套「酒制」,規定每年一月釀酒,至八月新酒出廠。專為宮廷釀造限皇帝與大臣飲用的酒,稱「醇酎」,亦叫「九名九醞」。
宮廷飲酒須依固定的禮儀進行。西漢「長樂宮」落成後,叔孫通在大殿上設置「法酒」。每逢皇帝與大臣飲酒,所有大臣先進殿,依地位高低跪在殿前,靜候皇帝駕臨,待皇帝在正殿上坐定,由御史糾儀,所有大臣按先後次序起立向漢高祖敬酒,充分顯現出皇帝的威儀。
中外歷代君王親率眾將出征或遣將討伐異族,出師前必設「龍門宴」賜酒表示肝膽相照、生死與共,藉以凝結高度團隊精神,使其所向無敵、凱旋榮歸。如拿破崙遠征義大利、埃及,關公斬蔡陽,在披掛上陣之前,均有酒宴,班師返京時,另有「慶功宴」。此一際會飲酒,雖在皇帝面前,亦可較為豪放,但不宜過量。
漢朝宮廷盛行酒宴,飲酒的禮儀從「宴飲圖」可見一斑。
中國古人的酒量與風度
中國出土的古代酒器,容量都很大,而且名目繁多。以商周彝器為例,有壺、尊、爵、觚、觥、觴、觶、斝、盉、卣、罍、角等,有用銅鑄的,有用陶製的,也有用角製的。無論是貯酒器或飲酒器,容量都很大,足見中國古代的帝王、貴族及百姓都愛飲酒,而且都有「海量」。考古學家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用來盛酒的壺、尊、斝等彩陶酒器,其容量大抵相同。仰韶文化的時期是西元前二五○○至二○○○年。
春秋戰國時代有位叫周維岳的臣子,身材矮小,酒量奇大。有人問:「岳身甚小,何飲之多?」左右答稱:「酒有別腸,不必長(高)大。」
中國歷史上喝酒最有「海量」的,首推明朝的「國子監相」(相當於今日的國立大學)祭酒(校長)陳敬宗。陳敬宗生於永樂年間,祖籍寧波。他是名副其實的酒量大,明成祖早已聞名,想親自試試他的酒量,諭令先鑄好一空腹銅人。
一日,召陳敬宗進宮,一面對飲,一面飭太監在陳敬宗每喝一杯酒時,照樣以同量的一杯。從銅人的頭頂注入銅人的空腹。殆此銅人體內酒裝滿了,太監在報告明成祖後,認為他必已爛醉如泥,明成祖遣太監送陳敬宗回家。詎料陳敬宗不僅未醉倒,而且在甫抵家門之後,即又邀太監到後堂,再飲三十杯,若無其事。
聖人孔仲尼(西元前五五一至四七九年),不僅有好酒量,也不諱言飲酒,只說過「唯酒無量不及亂」。管輅仰頭一傾就是三斗酒,山濤的酒量是八斗。中國古諺對這些聖人的酒量都加以證實:「堯舜千鍾,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飲百榼。」
吳王孫權嗜酒,且每喝必醉,有一次,孫權在武昌釣臺醉得向客人潑水。吳王手下大將張昭不肯喝酒,孫權諭左輔都尉諸葛恪行飲令,並用激將法,使張昭不得不把酒喝乾。
孫權派大將甘寧率大軍與曹操對陣,並親送美酒犒賞,飲酒至二更夜半,甘寧趁酒意微醺,率部眾直衝曹營,曹軍猝不及防,全軍覆沒。
漢朝開國丞相蕭何一手訂立典章制度,死後由曹參接班,事無大小,概照蕭何舊制,曹參每天只在丞相府飲酒,不理政事,卿大夫勸諫,他不但不聽,反而留他們共飲,不醉不准離場,醉後在後花園與附近平民隔牆合唱民歌。
三國時,除吳國開放飲酒外,魏國與蜀國均禁酒。魏國最嚴,由多機智、長文學、威震一時、至獻帝時官拜丞相的曹操(西元一五五至二二○年)頒下禁酒令,任何人不得違犯。奈魏國朝廷高官早已飲酒成習,一時難戒,在官場不得不遵命,但私下仍輪流在自宅聚飲。惟恐遭人發覺檢舉,談話時對酒名一律用「代號」,如稱白酒為「賢者」、清酒為「聖人」等等。曹操後來得知此情,以其「尚未敢公然違放」而佯為不知,放過他們。其實,曹操本身也是個酒桶,既要禁酒,自己得起帶頭作用,有酒喝不得,心裡十分納悶,只好揮毫寫詩,詩云:「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魏國汝南太守豫州刺史滿寵在任二十多年,嗜酒且酒量奇大,魏明帝左右多認為滿寵沉湎於酒,不適於繼續擔當如此重任,建議魏明帝撤換,獨給事中郭謀力排眾議,認為滿寵刺史在當地頗得人望,不如詔令回朝「述職」,再作定奪。明帝照辦,並與他「餐敘」,郭謀在座,滿寵受寵之餘,飲酒一石,將當地政情報告得非常完整,對朝廷軍政大計亦條條是道,而其豪邁之氣,溢於言表,明帝見此,只好讚美幾句,未提「酒」事,仍令回任所。
唐朝歷代帝王多以縱酒為樂,而且唐玄宗(西元七一二至七四一年)喜歡自己釀酒,經常親釀佳醇美酒依職階大小分賞百官,每次每人三升至一斗不等,「斗酒學士」這個歷史上的雅號即由此而來。
唐朝因是太平盛世而有此飲酒高風,著名的〈飲中八仙歌〉應運而生。這些酒「仙」是大名鼎鼎的李白、張旭、蘇晉、焦遂、崔崇之、賀之章、李適之與汝陽王建。杜子美的一首〈飲中八仙歌〉,把他們這八名酒「仙」當時的飲酒百態,描寫得光怪陸離,淋漓盡致。
中國歷代帝王中也有「酒詩雙聖」,滿清乾隆皇帝就是其中之一。他流傳後世的酒詩是:「秩秩會賓儔,言言共祚酬;蘭英香氣冷,竹葉露光浮;從事青竹判,仙人梁市遊;永懷惡(音烏)旨訓,底用美曹邱。」
中國歷代人物何以能如此豪飲而不致昏醉?他們何以酒量如此之大?我們已能從歷史文獻有關釀酒的方法中找到答案:
中國歷代釀酒,唯一的方法是用酵母自然醱酵,酒的度數很低。遠的不說,就以宋朝沈括所著《夢溪筆談》中所載:「製酒法以米二斗,釀成酒六斗六升。」以如此少的米黍,沖那麼多的水,酒精濃度必然很低,最多等於現在的燒酒六升,比白酒還要淡,況中國歷代的度量衡制與現今不同,差別也大。照這樣推斷,中國歷代人物動輒「飲酒一斗」甚至「飲酒一石」,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個人的酒量也難免受飲酒當時的環境與心情的影響,更因人、因時、因地、因事而有差別。戰國時代齊威王問及淳于髡的酒量,淳于髡回答說:「大王賜酒,一斗而醉;侍親待客,二斗而醉;久別重逢,五、六斗而醉;州閭賽會,八斗而醉;主人相留,一石而醉。」這是說明酒量是要在有「酒興」,而主人又慇懃款待,盛情難卻時,酒喝最多;相反地,面對皇帝,肅然起敬,氣氛森嚴,加上旁立御史,心情更加不安,喝起酒來,也是「苦酒滿杯」。如此說來,正是古諺所謂「珍重主人心,酒深情意深。」
《滑稽列傳》引淳于髡的話說:「日幕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籍,堂上燭滅;主人留髡而送客,羅襦襟解,微聞薌澤;當此之時,髡心最歡,能飲一石。」充分說明酒與色之間的關聯。
但淳于髡也對齊威王說:「酒極則亂,樂極生悲,萬事皆然。」照這樣說來,開懷飲醇酒,固然是人生一大樂事,但也要適可而止,不宜過量。
「酒」字說從頭
論餐酒,首須認識酒性。不同的酒,有不同的酒性也就有不同的用途。
中文的「酒」字,在文學上有多種解釋,《文書正譌》上說:「『酉』是『酒』字的古寫,『酉』旁邊加『水』表示酒的成分一半是水。」
《辭源》上「酒」的定義是:「使高梁、米、麥或葡萄製成食醇的飲料。」一般中國人在觀念上,凡是含有酒精成分喝了會醺醺若醉的飲料,不論是淡酒或烈酒,一律稱它為「酒」。
而且,中國人自始把中文的「酒」這一個字翻譯成外文時,清一色譯成英文的「Wine」,法文的「Win」,德文的「Wein」或西班牙文的「Vino」,自以為是譯得很確切。但如果我們從外文的字源加以探究,便會發現,這四種外文的「Wine」、「Win」、「Wein」或「Vino」字源及字義完全相同,都是一個字眼——「葡萄」。涵義都是「葡萄或葡萄的汁,不加任何香料,經過醱酵過程而釀造出來的東西。」
因此,凡屬不是用葡萄或葡萄汁釀製,或即使用葡萄或葡萄汁作原料,但釀造時並未經過醱酵過程;或原料是葡萄或葡萄汁,也經過醱酵,但加了香料所釀造的產品,都不能用這個字。
一般都知道「酒」有「淡酒」(Wine)與「烈酒」(Liquor)之分,也有「釀造酒」與「蒸餾酒」之分。
如果我們再從英文中去探究,便不難發現英語中對各種酒類的「正名」工作做得非常細密而精確:(一)凡屬用葡萄醱酵所釀造而成的稱為「Wine」,中國人俗稱「酒」或「葡萄酒」。
(二)倘製法與葡萄酒相似,原料卻並非葡萄所釀造的,得在「Wine」字前面冠上原料之名,如原料是「防風草」的,叫「Parsnip Wine」。
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等多數國家的釀酒法都嚴格規定,用新鮮葡萄釀成的才能叫「Wine」,只有希臘例外,他們用葡萄乾釀葡萄酒,這種流傳已三千年的古老傳統釀酒法,沿用迄今。
(三)將穀類中澱粉轉化為糖,再行醱酵所釀造的,稱為「Beer」,中文取其音,叫「啤酒」。
(四)將穀類的澱粉轉化為糖,使醱酵產生「醇」(酒精),並經過蒸餾所釀造的,在英國稱為「Spirits」,在美國稱「Liquors」。
(五)將自各種原料醱酵所產生的「醇」,配以各種植物香料,並加相當多分量糖漿(syrup)所釀造的稱為「Liquors」。
以此推論,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所釀造的紹興酒,翻譯成英文便應譯音為「Shaohsing」或「Rice Wine」,荔酒譯成「Lychee Wine」,青梅酒譯成「Plum Wine」,金橘酒譯成「Mandanine Wine」也都並不離譜;但若要將高梁、大麯那樣的烈酒也依樣畫葫蘆,譯成「Sorghum Wine」或「Kaoliang Wine」,那不僅是對那些初次飲這種酒的洋人開玩笑,洋人會因此認為那明知是烈酒而騙他說是淡酒,而且會因此認為你欠缺常識,對酒類基本的常識都沒有,而貽笑國際。
筆者曾多次陪外賓訪金門,防衛司令官款宴每必以小酒杯斟高粱酒待客,而且常顯「軍人本色」,以「指揮官」口吻下「酒令」乾杯,以表「豪放」、「好客」,原屬無可厚非,但明明說是「Sorghum Wine」而酒瓶標籤紙也是這樣標示的!又酒杯既小,多數洋人不防有他,跟著主人「乾杯」之後,仰頭一乾而盡,迨酒至喉頭,始知是烈酒滿杯下肚,也就悔不當初,但為時已晚,吞吐不能,瞪著藍色的大眼睛連說:「上當!」「上當!」其中有一位洋人便幽了一默說:「貴國的『溫』(Wine)既然都是如此厲害,貴國的『厲塊兒』(Liquor)必定更酗。」高粱酒原本就屬於「厲塊兒」家族,「厲」是它本性,壓根兒沒有「溫」情。因此,專家認為,高粱酒,照它的強烈酒性——含醇量,如果不仿照紹興酒的譯法索性譯成「Kaoliang」,那麼譯成「Sorghum Wisky」或「Sorghum Liquor」,或者「Sorghum Spirit」則較為恰當。至於金門「大麯酒」,「麯」同「麴」,照《辭海》上的解釋是:「把麥子蒸過,使發黴而成的東西,用來釀酒——酒麴。」麴中最重要的成分是「麴菌」(Aspergillin,especially those with enzymes capable of effecting fermentation,亦可譯成「麴黴」)屬囊子菌類,體作纖維狀,自多細胞組成,為下等菌類,能變澱粉為糖類,是酒麯製成主要的作用。因此「麯」,用英文稱呼,應是「Ferment for brewing」。因此,「大麯酒」這個名字,如照字面翻譯,很困難,充其量譯成「Ta Chyu」,或同樣譯成「Sorghum Liquor」或「Sorghum Wisky」。
除金門高粱酒、大麯酒外,還有好些中國酒也是烈性的,翻譯成英文時,也應照酒性,如「烏梅酒」可譯成「Plum Liquor」;「五加皮」如不索性譯成「Wu Chia Pee」,則可譯成「Wu Chia Pee Liquro」;「玫瑰露」可譯成「Rose Liquor」,或索性譯成「Meikueilou」。
酒是人類最早的文化
酒,是地球上開始有人類以來最原始的共同文化。人類生性不僅愛好飲酒,而且會釀酒。世界上自有人類之日起就有酒。上帝造人,也為人造了一件恩物,那就是酒。
地球上七大洲,陸地各相隔閡,古代海、空交通阻絕,遠隔重洋,彼此都不知道另外還有一個世界,另有同類,既無「文化交流」,更無從「仿冒」,但都能各自在每個不同的「天涯海角」釀造出各種不同的「玉液瓊漿」。
就以迄今許多未開發地區的山地土著而言,也都有他們自己用不同方式和材料,釀出來令人醺醉的酒,也因此,全世界各地的人,都酷嗜這種奇妙的「杯中物」,而產生不少「酒仙」。
世人皆知猴子嗜酒如命,狩獵的人最簡易確切的捕猴手法,是將一罈酒放置在其附近山崗樹叢,群猴見酒,常立即自高崖或樹上連連引臂互援,相依而下,爭飲以盡,雖明知酒醉昏迷後會有「羈縻之禍」,亦在所不惜。
猴子不僅與人類一樣生性嗜酒,也會自己釀酒,如《廣東新語》就有〈猿酒〉篇記述海南島猿猴的釀酒事蹟:「琼州多猿,嘗於石巖得猿酒,蓋猿以稻米雜百花果所造,一石穴輒有五、六升許,味最辣,然絕難得。」
琼州即瓊州,是海南島的別名,島上有一種黑冠長臂生性聰敏頑皮的「墨猴」,及另一種好模倣通人性的「獮猴」,好酒而且都會釀酒。
安徽黃山的長尾「獮猴」也嗜酒並善於釀酒。《蓬櫳夜話》記載:「安徽黃山獮猴春秋二季採擷雜花果實,集置石窪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數百步之外,樵子深入偷飲,但不多,多則被群猴發現,危及生命。」
西方流傳「酒」的神話(大標)
西方流傳有關酒的神話很多,埃及稗史記載:酒神奧西里斯(Osiris)從麥中釀酒,埃及考古學家從埃及西元前四千年所建的陵墓裝飾上,發現繪有釀造葡萄酒的圖紋。
希臘稗史則稱:古羅馬及希臘酒神巴克丘斯(Bacchus)釀造葡萄酒,並用諾亞方舟載運葡萄糖及葡萄酒。
英文中有「巴克查尼利亞」(Bacchanalia)一詞,是指古羅馬酒神節的酒神祭,而「巴克查尼爾」(Bacchanal)一詞的涵義,則是「暢飲醇醪,載歌載舞,盡情歡樂。」在西歐作家及畫家筆下的酒神岱翁尼塞斯(Dionysus)的相貌,是一名副其實、道道地地的「酒仙」打扮:身著幼鹿皮,頭佩長春藤,手執雙耳大酒罈及兩串葡萄,邊走邊飲酒,也吃葡萄。後面緊跟著一群男女仙童,一面配合美妙的音樂節拍,載歌載舞;一面講述和傳授釀酒法,足跡遍及海角天涯;所到之處,春暖花開,芬芳撲鼻,一片昇平景象。
據愛爾蘭所流傳的神話則是:酒是一位被稱為奧塞戈斯的天神發明後傳授到人間的。西元前兩百年,一位怪傑名叫白查士,攜葡萄酒到歐洲遊歷,至愛爾蘭,當地土人慇懃接待,白查士極為高興,臨走時為了表示謝意,以其隨身攜帶的葡萄籽傾囊相贈,並授以種植及釀酒之法。愛爾蘭人如法炮製,其味果然鮮美,珍視為「生命之汁」。以後以同樣的方法,用穀類釀製成威士忌,用大麥釀成啤酒。至一一七二年,釀酒的祕方傳入蘇格蘭,不久也傳遍歐亞。
在義大利,相傳早在凱撒大帝橫跨歐、非兩大洲時代,羅馬人就開始釀酒。至凱洛魯大帝登基,詔令全羅馬人種植葡萄釀酒,並由教會主持其事。
當時歐洲種植葡萄與釀酒業,完全由僧侶控制把持。迄今,歐洲各國聞名於世的大葡萄園,仍屬修道院或貴族後裔所有,就是因襲了這一傳統。
羅馬帝國時代,各修道院傳統上都是將葡萄園中色澤最佳、味道最鮮美的葡萄釀酒,窖藏在院中「內閣」,專供僧侶自己飲用,世人習慣上將這種酒歸納於「內閣級」(Kabinett)。高級酒除「內閣級」外,尚有一種叫「遲採級」(Spatlese),係用熱葡萄釀造,故較甜。據酒史記載,這一品級的酒是一種偶然發現:一七七五年,羅馬郊區一家修道院主持去羅馬城朝聖,當時正值葡萄豐收季節,由於這位修道院主持人在羅馬城耽擱太久,逾了歸期,修道院葡萄園中的葡萄,早已超過摘擷的時限,而院中僧侶因主持不在,不敢擅自作主,故未及時先採,待主持返院後再採時,所有葡萄均已熟透,且已有少部分開始霉爛。然他們仍只好加速摘採釀酒,以觀效果。孰料所釀出的酒,不但沒有因葡萄過熟而產生任何瑕疵,酒味反而較一般酒香醇,只是略帶甜味。自此,他們每年刻意遲摘一部分葡萄釀酒,定名為「遲採級」。
在日本,傳說有「木花咲那姬用穀粒釀甜酒,須佐之男命曾經釀出八鹽酒屠殺八條大蟒」的神話。在緬甸也相傳有一名行度的西雙版納泰族人,於西元六三○年代開始釀酒。
從以上這許多有關「酒」的神話中可看出,世界上最早發明用葡萄釀酒,但是用穀麥蒸餾成酒的歷史也極久遠。
從植物學與最早食品的觀點來看,植物體內有一種元素,科學家命名為「酒石酸」或稱「果酸」,屬有機酸的一元酸,廣存於植物中,可用以使清涼的飲料及麵包醱酵。
葡萄是一種容易醱酵的果實,一到深秋,果皮因乾枯而自動破裂,落下的果汁堆集在一處,自然醱酵成酒,經原始人類及猿猴發現嘗試,其味香醇可口,故爭相飲用,並如法炮製,流傳既久,遂成今日的葡萄酒。
現今一般家庭主婦也都懂得釀葡萄酒的配方:「一斤葡萄四兩糖」。將葡萄洗淨、盛裝、經天然醱酵,放些時日,就成了風味別緻的葡萄酒。
中國酒史最為悠久
中國人飲酒沒有飲茶普遍,但在中國歷史上,飲酒比飲茶還要早至少三千年。
中國在「盤古開天闢地」時就有酒。《山海經》上記載:「黃帝作飲」。黃帝在位九十九年,那是西元前五一四一年至五○四二年。
在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金文中,就已有了「醴」、「鬯」、「稷」等有關酒類的記載。
西元前二二○六年,夏代開國的大禹命儀狄用穀及酒麴釀造五味不變的酒醪。大禹首次嘗到這種令人陶然醺醉的飲料後,便耽心「後世必有以酒而亡其國者。」他從此不再沾酒。
《世本》記載:西元前二一一七年第六代帝王少康發明秫釀酒,取名「秫酒」。秫就是黍,又叫「黃米」,即今之高梁。
《酒經》:「空桑穢飯,醞以稷麥,以成醇醪,是酒之始。烏梅女,甜酒九投,澄清百品,是酒之終。」此所謂「始」,是開始釀酒;所謂「終」,是釀酒的演化過程。
清朝末年,安陽發現殷墟,掘出許多叫「鴟夷」的裝酒皮囊及叫「桮」的酒杯,證明商殷時代飲酒已很普遍。
一九七四年,河北省平山山脈西靈山腳下,發掘出一座戰國時代東周末年的中山王國墓,墓裡居然發現有兩罈封口嚴密,保存完整似竹葉青的烈酒。其中一罈扁平,重約七公升,另一圓罈重約三公升,色彩較濃。開罈時,芬芳撲鼻,經化驗是麯釀酒,一如現代酒,酒中含有乙醇、醣、脂肪等十多種成分,稱得上是全世界有史以來最陳年的老酒。一九八○年,中國大陸考古學家在北平河邊一座三千二百年前商末古墓中,掘出一支葫蘆形青銅瓶裝的酒。據美聯社報導:北京大學化學家在這支酒瓶的底部鑽了兩個小孔,抽出重約一公斤的酒,發現瓶口雖然封得很緊,酒中所含酒精卻已揮發很多,因為大陸缺乏現代化設備,此項研究工作延至一九八七年二月才完成,一般咸認為這瓶葫蘆酒的年代,早於地中海沉船殘骸中發現的「羅馬酒」——全世界最古老的葡萄酒。
也有人認為:中國酒的始祖是周代的杜康,迄今若干中國酒店和酒家立有杜康的牌位,奉祀杜康為「酒師爺」或「祖師爺」。但事實上,早在周代以前的夏、商,甚至更早的時代,古人已在抱著酒罈豪飲了。
中國酒的分類
中國古代酒的分類,遠比西方酒的分類複雜;中國酒學問的深奧,也高於西方酒。
中國古代酒有好幾種分類法:
照官府規定分:酒有五「齋」,即五大類。酒醪稱「泛齋」,甜酒汁稱「醴齋」,白色的酒稱「盎齋」,赤紅色的下酒稱「緹齋」,有沉滓的酒稱「沉齋」。
然後再依酒醇的厚薄、色澤、品味、釀造方法、原料及含滓成分作區別:
依酒醇厚薄分:原汁的酒稱「醇」或「醹」,薄汁的酒稱「醨」。
依色澤分:白酒稱「醝」,紅酒稱「醍」,綠酒稱「醽」。
依品味分:甜酒稱「醴」,甘美的酒稱「醑」,苦酒稱「●」。
依釀造的方法分:重釀的酒稱「●」,三重釀的酒稱「酎」(音宙)。
依原料的種類分:用糯米釀的酒稱「上樽」,用稷米釀的酒稱「中樽」,用粟米釀的酒稱「下樽」(見《白孔方帖》)。
依含滓的成分言:首酒稱「醑」,酒母稱「酴」(音塗、四川特產),有汁滓的酒稱「醪」。
另有所謂「三酒」、「四飲」。
所謂「三酒」,是1.事酒,有事才飲的酒。2.昔酒,無事時才飲的酒。3.清酒,是指冬季釀造用以祭祀的酒。
所謂「四飲」,是1.晶明的甜酒稱「清」。2.用粥做成的酒稱「醫」。3.有酸味的酒稱「漿」。(四)稀粥叫「酏」。
周王平日所飲稱「六清」的飲料中,除了水和一種稱「酏」的稀粥外,有四種是酒:第一種是稱「醴」的甜酒;第二種是摻了水稱「醇」的酒;第三種是稱「漿」帶酸味有黏性的酒;第四種是粥做成「醫」的甜酒。
商代最高級的酒稱「鬯酒」。鬯是一稱香草,俗稱「鬱金香」。鬯酒的主要用途是祭祀,原料是黑黍與鬯混合。中國古代酒的釀造法
依後(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介紹製麯釀酒的方法共十二種:1.一般釀酒法。2.用秫黍米釀酒法。3.用神麴米釀酒法。4.用粳米釀酒法。5.白醪釀法。6.春酒釀法。7.桑落酒釀法。8.酴酒釀法。9.高粱酒釀法。10.穄米酎釀法。11.粟米酒釀法。12.冬米明酒釀法。
釀酒的步驟是:將米蒸熟成飯,放在一塊大布上,待尚有餘溫時,放入一間暖室內與酒麴混合攪拌後密封,使醱酵變酵。通常十八石米飯須有一.五公合的酒麴拌入。
釀酒法傳到南宋時,有《北山酒經》的專卷問世。明朝的宋應星及李時珍在其所著《天工開物》及《本草綱目》中,也曾分別記述「紅麯」的釀造法。
中國直至唐代以前,只知用米黍釀酒。當時只知西域有葡萄酒,魏文帝曹丕在接受西域人進貢時得到,親自品嘗後,覺香醇可口,龍心大悅,當即詔諭眾臣屬說:「葡萄釀以為酒,過之流涎咽唾,況親飲之。」
後唐代攻克高昌,取得葡萄種籽,在御苑種植,採取葡萄釀造,中國才開始有自己的葡萄酒。
元朝發明燒酒,味道醇郁,有詩為證:「年深始得汗酒法,以一當十味且濃。」此句中稱燒酒為「汗酒」,是因元朝燒酒最早是從西域傳至中國,故稱「汗酒」,亦稱「阿刺吉酒」或「氣酒」。
東北九省的高粱酒,是燒酒中的至寶,深受西方飲者的讚賞與愛好。
古代燒酒的釀造法是用濃酒與酒糟混合,放在瓦缽上蒸。待蒸氣冉冉上昇時,用一只容器盛取蒸餾出來的一滴滴「露水」——酒「露」,也就是濃烈清澈的酒。
現代釀燒酒的方法則要簡單得多,只須將糯米、粳米、大麥或秫黍,從中擇一,放鍋裡蒸熟,加入酒麴,然後放入瓦缽中釀七日即成醇酒。
即使是經驗不足,酒釀壞了,或者變酸了,只須再蒸一次,其所流出的「露」,又是好的燒酒。
明朝飲酒風氣很盛,他們對釀酒,舉凡釀酒的穀物、麯材、水等,都很講究。他們更研究出用明火釀酒,使酒的色彩更清澈,酒味更香醇。
中國大陸各地釀酒,除啤酒外,都用土法,最聞名的「土」酒如北方各省的「白乾」、東北各省的「二鍋頭」、山西的「汾酒」、四川的「大麯」、貴州的「茅臺」、江西的「糯皮酒」、陝西的「鳳翔酒」、浙江紹興的「陳年花雕」、福建的「金門高梁」,都是用土法釀造的美酒。一般而言,中國北部各省所釀的酒,酒性較濃烈;南部各省所釀的酒,酒性較純淡,這或許是氣候使然。北部嚴冬流行飲烈酒禦寒。
中國飲酒的禮儀
飲酒,在中國古代,非常講究禮儀。《禮記》所規定「鄉飲酒」的儀式就有「三獻禮」,稱:1.初獻。2.亞獻。3.終獻。
主客一起飲酒時,要相互跪拜。晚輩在長輩面前飲酒要先行跪拜禮,然後依次入席,圍著中央放置的長形矮几席地而坐,須長輩邀飲,晚輩才可以舉杯,也不能先飲完。
早在周代官制中,就設有專責管理王室食飲膳饈的「膳夫」,周室並沒有「酒人」、「酒正」及「漿人」等官職。
「酒人」是熟諳釀酒原料及通曉各種釀酒方法的釀酒師,以釀酒為專責,並負責保管「五齊」、「三酒」及祭祀與招待賓客的酒。
「酒正」主管與酒有關的御令,並負責管理因公才飲用的「公酒」,如古代有「鄉飲酒」的禮儀,「鄉飲酒」所用的酒,就是「公酒」。
「漿人」保管周王的「六飲」。這六種飲料平時窖藏在「酒府」中,周王飲用時才取出來。
西漢叔孫通在朝當「博士」,定期儀化了整整七年的工夫,完成了一套「酒制」,規定每年一月釀酒,至八月新酒出廠。專為宮廷釀造限皇帝與大臣飲用的酒,稱「醇酎」,亦叫「九名九醞」。
宮廷飲酒須依固定的禮儀進行。西漢「長樂宮」落成後,叔孫通在大殿上設置「法酒」。每逢皇帝與大臣飲酒,所有大臣先進殿,依地位高低跪在殿前,靜候皇帝駕臨,待皇帝在正殿上坐定,由御史糾儀,所有大臣按先後次序起立向漢高祖敬酒,充分顯現出皇帝的威儀。
中外歷代君王親率眾將出征或遣將討伐異族,出師前必設「龍門宴」賜酒表示肝膽相照、生死與共,藉以凝結高度團隊精神,使其所向無敵、凱旋榮歸。如拿破崙遠征義大利、埃及,關公斬蔡陽,在披掛上陣之前,均有酒宴,班師返京時,另有「慶功宴」。此一際會飲酒,雖在皇帝面前,亦可較為豪放,但不宜過量。
漢朝宮廷盛行酒宴,飲酒的禮儀從「宴飲圖」可見一斑。
中國古人的酒量與風度
中國出土的古代酒器,容量都很大,而且名目繁多。以商周彝器為例,有壺、尊、爵、觚、觥、觴、觶、斝、盉、卣、罍、角等,有用銅鑄的,有用陶製的,也有用角製的。無論是貯酒器或飲酒器,容量都很大,足見中國古代的帝王、貴族及百姓都愛飲酒,而且都有「海量」。考古學家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用來盛酒的壺、尊、斝等彩陶酒器,其容量大抵相同。仰韶文化的時期是西元前二五○○至二○○○年。
春秋戰國時代有位叫周維岳的臣子,身材矮小,酒量奇大。有人問:「岳身甚小,何飲之多?」左右答稱:「酒有別腸,不必長(高)大。」
中國歷史上喝酒最有「海量」的,首推明朝的「國子監相」(相當於今日的國立大學)祭酒(校長)陳敬宗。陳敬宗生於永樂年間,祖籍寧波。他是名副其實的酒量大,明成祖早已聞名,想親自試試他的酒量,諭令先鑄好一空腹銅人。
一日,召陳敬宗進宮,一面對飲,一面飭太監在陳敬宗每喝一杯酒時,照樣以同量的一杯。從銅人的頭頂注入銅人的空腹。殆此銅人體內酒裝滿了,太監在報告明成祖後,認為他必已爛醉如泥,明成祖遣太監送陳敬宗回家。詎料陳敬宗不僅未醉倒,而且在甫抵家門之後,即又邀太監到後堂,再飲三十杯,若無其事。
聖人孔仲尼(西元前五五一至四七九年),不僅有好酒量,也不諱言飲酒,只說過「唯酒無量不及亂」。管輅仰頭一傾就是三斗酒,山濤的酒量是八斗。中國古諺對這些聖人的酒量都加以證實:「堯舜千鍾,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飲百榼。」
吳王孫權嗜酒,且每喝必醉,有一次,孫權在武昌釣臺醉得向客人潑水。吳王手下大將張昭不肯喝酒,孫權諭左輔都尉諸葛恪行飲令,並用激將法,使張昭不得不把酒喝乾。
孫權派大將甘寧率大軍與曹操對陣,並親送美酒犒賞,飲酒至二更夜半,甘寧趁酒意微醺,率部眾直衝曹營,曹軍猝不及防,全軍覆沒。
漢朝開國丞相蕭何一手訂立典章制度,死後由曹參接班,事無大小,概照蕭何舊制,曹參每天只在丞相府飲酒,不理政事,卿大夫勸諫,他不但不聽,反而留他們共飲,不醉不准離場,醉後在後花園與附近平民隔牆合唱民歌。
三國時,除吳國開放飲酒外,魏國與蜀國均禁酒。魏國最嚴,由多機智、長文學、威震一時、至獻帝時官拜丞相的曹操(西元一五五至二二○年)頒下禁酒令,任何人不得違犯。奈魏國朝廷高官早已飲酒成習,一時難戒,在官場不得不遵命,但私下仍輪流在自宅聚飲。惟恐遭人發覺檢舉,談話時對酒名一律用「代號」,如稱白酒為「賢者」、清酒為「聖人」等等。曹操後來得知此情,以其「尚未敢公然違放」而佯為不知,放過他們。其實,曹操本身也是個酒桶,既要禁酒,自己得起帶頭作用,有酒喝不得,心裡十分納悶,只好揮毫寫詩,詩云:「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魏國汝南太守豫州刺史滿寵在任二十多年,嗜酒且酒量奇大,魏明帝左右多認為滿寵沉湎於酒,不適於繼續擔當如此重任,建議魏明帝撤換,獨給事中郭謀力排眾議,認為滿寵刺史在當地頗得人望,不如詔令回朝「述職」,再作定奪。明帝照辦,並與他「餐敘」,郭謀在座,滿寵受寵之餘,飲酒一石,將當地政情報告得非常完整,對朝廷軍政大計亦條條是道,而其豪邁之氣,溢於言表,明帝見此,只好讚美幾句,未提「酒」事,仍令回任所。
唐朝歷代帝王多以縱酒為樂,而且唐玄宗(西元七一二至七四一年)喜歡自己釀酒,經常親釀佳醇美酒依職階大小分賞百官,每次每人三升至一斗不等,「斗酒學士」這個歷史上的雅號即由此而來。
唐朝因是太平盛世而有此飲酒高風,著名的〈飲中八仙歌〉應運而生。這些酒「仙」是大名鼎鼎的李白、張旭、蘇晉、焦遂、崔崇之、賀之章、李適之與汝陽王建。杜子美的一首〈飲中八仙歌〉,把他們這八名酒「仙」當時的飲酒百態,描寫得光怪陸離,淋漓盡致。
中國歷代帝王中也有「酒詩雙聖」,滿清乾隆皇帝就是其中之一。他流傳後世的酒詩是:「秩秩會賓儔,言言共祚酬;蘭英香氣冷,竹葉露光浮;從事青竹判,仙人梁市遊;永懷惡(音烏)旨訓,底用美曹邱。」
中國歷代人物何以能如此豪飲而不致昏醉?他們何以酒量如此之大?我們已能從歷史文獻有關釀酒的方法中找到答案:
中國歷代釀酒,唯一的方法是用酵母自然醱酵,酒的度數很低。遠的不說,就以宋朝沈括所著《夢溪筆談》中所載:「製酒法以米二斗,釀成酒六斗六升。」以如此少的米黍,沖那麼多的水,酒精濃度必然很低,最多等於現在的燒酒六升,比白酒還要淡,況中國歷代的度量衡制與現今不同,差別也大。照這樣推斷,中國歷代人物動輒「飲酒一斗」甚至「飲酒一石」,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個人的酒量也難免受飲酒當時的環境與心情的影響,更因人、因時、因地、因事而有差別。戰國時代齊威王問及淳于髡的酒量,淳于髡回答說:「大王賜酒,一斗而醉;侍親待客,二斗而醉;久別重逢,五、六斗而醉;州閭賽會,八斗而醉;主人相留,一石而醉。」這是說明酒量是要在有「酒興」,而主人又慇懃款待,盛情難卻時,酒喝最多;相反地,面對皇帝,肅然起敬,氣氛森嚴,加上旁立御史,心情更加不安,喝起酒來,也是「苦酒滿杯」。如此說來,正是古諺所謂「珍重主人心,酒深情意深。」
《滑稽列傳》引淳于髡的話說:「日幕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籍,堂上燭滅;主人留髡而送客,羅襦襟解,微聞薌澤;當此之時,髡心最歡,能飲一石。」充分說明酒與色之間的關聯。
但淳于髡也對齊威王說:「酒極則亂,樂極生悲,萬事皆然。」照這樣說來,開懷飲醇酒,固然是人生一大樂事,但也要適可而止,不宜過量。
「酒」字說從頭
論餐酒,首須認識酒性。不同的酒,有不同的酒性也就有不同的用途。
中文的「酒」字,在文學上有多種解釋,《文書正譌》上說:「『酉』是『酒』字的古寫,『酉』旁邊加『水』表示酒的成分一半是水。」
《辭源》上「酒」的定義是:「使高梁、米、麥或葡萄製成食醇的飲料。」一般中國人在觀念上,凡是含有酒精成分喝了會醺醺若醉的飲料,不論是淡酒或烈酒,一律稱它為「酒」。
而且,中國人自始把中文的「酒」這一個字翻譯成外文時,清一色譯成英文的「Wine」,法文的「Win」,德文的「Wein」或西班牙文的「Vino」,自以為是譯得很確切。但如果我們從外文的字源加以探究,便會發現,這四種外文的「Wine」、「Win」、「Wein」或「Vino」字源及字義完全相同,都是一個字眼——「葡萄」。涵義都是「葡萄或葡萄的汁,不加任何香料,經過醱酵過程而釀造出來的東西。」
因此,凡屬不是用葡萄或葡萄汁釀製,或即使用葡萄或葡萄汁作原料,但釀造時並未經過醱酵過程;或原料是葡萄或葡萄汁,也經過醱酵,但加了香料所釀造的產品,都不能用這個字。
一般都知道「酒」有「淡酒」(Wine)與「烈酒」(Liquor)之分,也有「釀造酒」與「蒸餾酒」之分。
如果我們再從英文中去探究,便不難發現英語中對各種酒類的「正名」工作做得非常細密而精確:(一)凡屬用葡萄醱酵所釀造而成的稱為「Wine」,中國人俗稱「酒」或「葡萄酒」。
(二)倘製法與葡萄酒相似,原料卻並非葡萄所釀造的,得在「Wine」字前面冠上原料之名,如原料是「防風草」的,叫「Parsnip Wine」。
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等多數國家的釀酒法都嚴格規定,用新鮮葡萄釀成的才能叫「Wine」,只有希臘例外,他們用葡萄乾釀葡萄酒,這種流傳已三千年的古老傳統釀酒法,沿用迄今。
(三)將穀類中澱粉轉化為糖,再行醱酵所釀造的,稱為「Beer」,中文取其音,叫「啤酒」。
(四)將穀類的澱粉轉化為糖,使醱酵產生「醇」(酒精),並經過蒸餾所釀造的,在英國稱為「Spirits」,在美國稱「Liquors」。
(五)將自各種原料醱酵所產生的「醇」,配以各種植物香料,並加相當多分量糖漿(syrup)所釀造的稱為「Liquors」。
以此推論,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所釀造的紹興酒,翻譯成英文便應譯音為「Shaohsing」或「Rice Wine」,荔酒譯成「Lychee Wine」,青梅酒譯成「Plum Wine」,金橘酒譯成「Mandanine Wine」也都並不離譜;但若要將高梁、大麯那樣的烈酒也依樣畫葫蘆,譯成「Sorghum Wine」或「Kaoliang Wine」,那不僅是對那些初次飲這種酒的洋人開玩笑,洋人會因此認為那明知是烈酒而騙他說是淡酒,而且會因此認為你欠缺常識,對酒類基本的常識都沒有,而貽笑國際。
筆者曾多次陪外賓訪金門,防衛司令官款宴每必以小酒杯斟高粱酒待客,而且常顯「軍人本色」,以「指揮官」口吻下「酒令」乾杯,以表「豪放」、「好客」,原屬無可厚非,但明明說是「Sorghum Wine」而酒瓶標籤紙也是這樣標示的!又酒杯既小,多數洋人不防有他,跟著主人「乾杯」之後,仰頭一乾而盡,迨酒至喉頭,始知是烈酒滿杯下肚,也就悔不當初,但為時已晚,吞吐不能,瞪著藍色的大眼睛連說:「上當!」「上當!」其中有一位洋人便幽了一默說:「貴國的『溫』(Wine)既然都是如此厲害,貴國的『厲塊兒』(Liquor)必定更酗。」高粱酒原本就屬於「厲塊兒」家族,「厲」是它本性,壓根兒沒有「溫」情。因此,專家認為,高粱酒,照它的強烈酒性——含醇量,如果不仿照紹興酒的譯法索性譯成「Kaoliang」,那麼譯成「Sorghum Wisky」或「Sorghum Liquor」,或者「Sorghum Spirit」則較為恰當。至於金門「大麯酒」,「麯」同「麴」,照《辭海》上的解釋是:「把麥子蒸過,使發黴而成的東西,用來釀酒——酒麴。」麴中最重要的成分是「麴菌」(Aspergillin,especially those with enzymes capable of effecting fermentation,亦可譯成「麴黴」)屬囊子菌類,體作纖維狀,自多細胞組成,為下等菌類,能變澱粉為糖類,是酒麯製成主要的作用。因此「麯」,用英文稱呼,應是「Ferment for brewing」。因此,「大麯酒」這個名字,如照字面翻譯,很困難,充其量譯成「Ta Chyu」,或同樣譯成「Sorghum Liquor」或「Sorghum Wisky」。
除金門高粱酒、大麯酒外,還有好些中國酒也是烈性的,翻譯成英文時,也應照酒性,如「烏梅酒」可譯成「Plum Liquor」;「五加皮」如不索性譯成「Wu Chia Pee」,則可譯成「Wu Chia Pee Liquro」;「玫瑰露」可譯成「Rose Liquor」,或索性譯成「Meikueil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