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圍棋
圍棋古謂之弈,如《論語》:「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孟子》:「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此弈皆指圍棋。至漢時北方仍稱為弈,南方則多稱為圍棋。如揚雄《方言》:「圍棋謂之弈,自關而東齊魯之間皆謂之弈。」班固《弈旨》:「北方之人謂棋為弈。」其後或稱弈,或稱圍棋,不一而足,但於此可知圍棋之稱,當始於漢。至於圍棋的創始,說者不一,如晉張華《博物志》云:
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教之。
是為堯為舜,在張氏已疑莫能明。然此恐亦推測之詞,未必可信為真。不過因此使我們知道圍棋的創始,實在是很遠古的,至少春秋戰國的時候已很盛行了,至如唐皮日休原弈以為:「堯之仁,以有苗之慢,尚不加兵,豈教其子以伐國哉?則弈之始作必起自戰國有害詐爭偽之道,當從橫者流之作矣。」亦不可信,因為孔子已說過博弈的話,孔子並不是戰國時的人哩。
圍棋最早的局制如何,今已不得而知。漢時據邯鄲淳《藝經》云:「棋局縱橫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始知與今制不同。吳韋昭《博弈論》亦云「枯棋三百」,晉蔡洪《圍棋賦》亦云「三百惟群」,是自漢至晉,其制未更。至《孫子算經》始云:
今有棋局方一十九道,問用棋幾何?答曰三百六十一。術曰,置一十九道自相乘之即得。
按:此書《隋書.經籍志》著錄,惟不著撰人。《新唐書.藝文志》則稱李淳風註甄鸞《孫子算經》三卷,甄為北周時人,李為唐初時人。其書原本久佚,清乾隆時閣臣從《永樂大典》中輯集,始得其殘本,然正文與註文,已相混合,不可復考。如此條為甄氏原文,則南北朝時圍棋始改為十九道三百六十棋了,與今制正同。
又自晉以後,圍棋極為盛行,因此有種種別稱。如《世說新語》云:「王中郎以圍棋是坐隱,支公以圍棋為手談。」王中郎即王坦之,支公即支遁,是晉時有「坐隱」「手談」之稱。又《晉書.祖納傳》云:
納好弈棋, 王隱謂之曰:「禹惜寸陰,不聞數棋。」對曰:「我亦忘憂耳。」
二、象棋
今日所流行的象棋實始於唐,幾經改革,而至南宋始漸與今制相同。按:僧念常《佛祖歷代記載》卷二十二於唐文宗開成己未下有「製象碁」三字,原註云:「昔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將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此機字疑為棋字之誤,是象棋明為唐牛僧孺所創製。近人胡適據此作《考作象棋的年代》云:
那時候中國與印度交通已近千年。也許這種遊戲,從印度波斯傳進來已久,到牛僧孺才把它改作一種中國的象棋戲。念常此書記佛教事忽插入這一段,似不是有心作偽;大概佛教徒也知道象棋是從印度輸入的,故把它記在佛教史裡。
致寶貝明珠珠璣無限。順遂榮於其中,所欲皆備。後遂親朋稍絕,閉關不出。家人異之,莫究其由,而順顏色憔悴,為鬼氣所中,詰之不言。飲以醇醪,醉而究泄之。潛備鍬鍤,因順如廁而隔之。鍬鍤亂作,掘室內八九尺,忽坎陷,是古墓也。墓有金床戲局,列馬滿枰,皆金銅成形,其干戈之事備矣。乃悟軍師之詞,皆象戲行馬之勢也。既而焚之,遂平其地。多得寶貝,皆墓內所蓄者。順閱之,恍然而醒,乃大吐,自此充悅,宅亦不復凶矣。時寶應元年也。
按:寶應為唐敬宗年號,元年(825)距文宗開成己未(839)相隔不過十四年而已,是言牛氏所創,確非虛詞。此雖神話,要為牛氏自述其制。觀其所述,有馬將車卒,名稱與今象棋全同,惟尚無士象炮三棋。至馬將卒的行法,亦與今同,惟車直入無回翔,與今稍異耳。
到了南宋,則已與今制完全相同了。劉克莊有《象弈一首呈葉潛仲》云:
小藝無難精,上智有未解。君看橘中戲,妙不出局外。屹然兩國主,限以大河界。連營稟中權,四壁設堅械。三十二子者,一一具變態。先登如挑敵,分佈如備塞。盡銳賈吾勇,持重伺彼怠。或遲如圍莒,或速如入蔡。遠炮勿虛發,冗卒要精汰,負非由寡少,勝豈擊強大?昆陽以象奔,陳濤以車敗。匹馬郭令來,一士汲黯在。獻俘將策勳,得嶲眾稱快。我欲築壇場,孰可建旗蓋?葉侯天機深,臨陣識面背。縱未及國手,其高亦無對。扭捷敢饒先,諱輸每索再。寧為握節死,安肯屈膝拜?有時橫槊吟,句法尤雄邁。愚慮僅一得,君才乃十倍。霸圖務並弱,兵士貴攻昧。雖然屬克獲,詎可自侈狀!呂蒙能馘羽,衛瓘足縛艾。南師未可輕,夜半防斫寨!
此詩中所謂兩國主,當如今的將帥,大河界當如今的漢河楚界,其他如炮卒象車馬士,與今無一不同,且名稱亦無差異。而北宋時所謂偏裨行人之類,至此均已改換過了。所以今日的象棋制度,實始於南宋,是可無疑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