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開花
NIPPON祭典王國
請跟著我的腳步,來到祭典大國日本,踏上這趟繽紛的奇幻之旅。
走進祭典現場,那些過去只在歷史劇中才感受得到的景象、人物、器具、音樂,全部一一浮現在你我面前。不用跟小叮噹借用時光機,只要翻開這本書,民俗學者的祭典之眼,帶領大家跨越文化的隔閡、時代的分歧,探訪日本各地祭典的真實樣貌。如何維持祭典傳統的力量解析,民俗學式的巡歷、移動型的調查視野,引領讀者穿梭於日本、台灣的祭典文化遍路。
比起祭典各個細節片段的描述,這本書想先告訴你,這些外在表象背後的事情,包括日本祭典如何延續傳統、不分男女老幼為何熱衷參與,還有,祭典中為何人人總是笑容滿面,以及日本祭典的魅力何在。也因此,本書不急著拿國內的例子來比較比喻,例如日本這個祭典看起來好像跟國內某個祭典很像,或是你看,人家日本京都的祇園祭都可以那麼優雅,道路兩旁還搭設了看台賣票成為觀光賣點,就是這麼做才能吸引國內外的觀光客,所以我們應參考祇園祭的模式來辦理祭典。
這樣的發想及對此的評論,在本書中是看不到的,請先好好認識一場祭典,體會每個祭典呈現的形與心。日本列島一年號稱有三十萬場的祭典,台灣各地天天也有上演不完的迎神廟會,不同文化背景、歷史脈絡、社會條件之下,祭典,絕對沒有誰好誰壞的道理。縱使筆者長年從事台灣與日本的民俗研究,也投身國家、地方民俗文化資產保存維護事務,但是我始終深信每一個祭典都有其獨到之處。只不過,「我們應參考祇園祭的模式來辦理祭典。」這段話,真實出現於數年前某縣市議員對官員的質詢。
京都祇園祭,讓多數人深感陌生的名詞,曾幾何時,在政府的議會殿堂登場,近年在各種文化創意、社區營造、節慶推動等場合上,祇園祭更屢屢宛如標竿般,成為有識之士們心目中理想的典範。就像過去以來每當提及藝術節,自然讓人聯想到法國亞維儂藝術節、英國愛丁堡藝術節,還有近年超人氣的日本瀨戶內藝術季這般的氣焰。祇園祭是什麼樣的一場祭典,祭典好在哪裡,有甚麼特色,為何能傳承延續千年而不墜?諸如此類的疑問,卻多半在人們尚未有機會好好認識京都祇園祭之前,就先為出現於某螢光幕或書刊中的祇園祭山鉾巡行畫面所吸引──那宛如王朝繪卷、浮世繪般的祇園祭景象,讓你一秒回到歷史上的古都。
本書不只要告訴你京都祇園祭,從號稱「日本三大祭」的京都祇園祭、大阪天神祭、東京神田祭為先鋒,透過民俗學者之眼採集的豐富寫真、民俗資料,傳遞信仰開花般的日本祭典。還有以傳承豪華絢爛的山車文化著稱,並與京都祇園祭一同入選為「UNESCO無形文化遺產」的佐原大祭、博多祇園山笠、戸畑祇園大山笠等祭典。千百年來代代相傳延續的祭典文化,被日本政府指定為民俗文化財加以保護傳承延續的奈良春日御祭、青森睡魔祭、住吉祭夏越祓神事、北野天滿宮瑞饋祭、長田神社古式追儺式,以及在享有山車王國之稱的愛知縣境內傳承的山車祭典、熱田祭等內容,滿滿收錄於這本《信仰的開花:日本祭典導覽》。
祭典(まつり)是甚麼,日本民俗學之父柳田國男說到
祭は本来国民に取って、特に高尚なる一つの消費生活であった。我々の生産活動はこれあるがために、単なる物資の営みに堕在することを免れたのであった。それが一つの収益中心と結びつくに至って、新たに生まれた問題は算え切れぬほどもある。
祭典對國民來說,可說是一種高尚的消費生活,我們的營生度日因為有祭典,得免於陷入單純的物質生活。這可算是祭典的一種成就,而它也衍生出很多新問題當你還在對民間祭典、廟會活動抱持某種刻板印象,請來看看以京都祇園祭為首的日本祭典,不僅像柳田國男所提示的祭典之於生活的重要性,祭典更受到日本人的喜愛。不論在鄉村或都會地帶,全民動員參與在地祭典,一直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日常,這股對於祭典投注的情熱及正視的態度,讓祭典更被社會各界視為涵養文化傳統的珍貴寶庫。我們可以說,祭典,透過造型、色彩、聲音、行為所打造的非日常生活體驗,提供平日過慣朝九晚五平淡日常的人們一種定期性的機制;非日常性的祭典舉行,除了達成五穀豐穰、大漁追福、商賣繁盛、疫病退散、家內安全、豐樂萬民等祈願,更是一種釋放調節人們情緒、壓力的社會機制。這就是先進國家日本在具備高度現代化的環境之下,這些根植於各地傳統社會的祭典,得以千百年來至今仍可強韌蓬勃地傳承延續的道理。
本書,嚴選十多處具代表性的日本祭典現場,透過十一專章,四則專欄的構成,將日本祭典的全貌一一呈現出來,從日本三大祭的掌握入門,再讓各位瞧瞧春、夏、秋、冬四季代表性的祭典風貌,最後準備了一南一北令人血脈賁張的熱祭,一探博多男兒為何熱血沸騰奔馳於街頭,也少不了來談談蘋果之都青森的睡魔祭。當然,為了讓讀者能夠更貼近日本祭典的距離,民俗學者嚴選十多年來行走於日本列島調查採集的研究成果,打造兩篇概說日本人宗教信仰及日本祭典文化的極意書,只要一讀,絕對可讓你掌握祭典脈絡,晉升於日本祭典通。閱讀這本書,請打開你的五感,來體驗、來感受,文字、寫真、圖繪將帶領各位穿越時空,降臨到那場祭典現場。那些定格於寫真的畫面、氣味、聲音、溫度是真正認識真實日本的捷徑。祭典就是一部奇幻的時空轉換機,可帶領我們連結數百年的那一刻,那些數百年前打造而成的山車、神輿、獅子等祭典裝置,今日仍再現於你我眼前。讓我們進入到這本書中,彷彿讓大家穿越時空隔閡,雖然身處當下,透過祭典足以感受日本歷代的文化風貌。
信仰的開花
盛開於日本列島上的祭典之花
為我們準備好一趟又一趟的奇幻之旅
翻開下一頁
來趟日本穿越時空的旅行吧
掌握祭典
就了解日本祭典與日本人
●祭典:信仰與傳統藝術的生動展現
談起祭典、儀式還是迎神賽會,相信立即浮現於腦海中的印象,不外乎是鑼鼓喧天的熱鬧聲響,還有那繽紛奪目的鮮豔色彩。相對於平時日常的樸實平淡,「逗熱鬧」、「吃拜拜」如此台灣在地語彙,生動反應出人們對祭典的期待。每逢祭典期間,陣頭隊伍總在常民大眾簇擁矚目之下,迤邐於街道巷弄間,一時之間整個城鎮被祭典氣氛渲染得熱鬧滾滾,伴隨著大鼓、北管、神將、龍獅、藝閣及神轎的到來,讓眾人的心隨之沸騰。
相較於本性愛逗熱鬧、看廟會的台灣人,日本可說是世上另一個為祭典而瘋狂的民族,京都祇園祭、東京三社祭、奈良春日若宮御祭、青森睡魔祭、福岡祇園山笠等呈現東洋美感及文化魅力的祭典,早已是日本人調節日常情緒的一大饗宴。隨著近年來國人頻繁赴日旅遊觀光,相信大家對日本祭典已不再陌生,只不過對全日本擁有高達三十萬場祭典的數據,可能仍令人感到意外。
對於熱愛祭典的日本人來說,祭典不僅只是令人血脈賁張、雀躍不已的存在,更可將祭典視為珍貴的地方文化瑰寶,社會共同體力量的展現。那股日本人對信仰的崇敬及愛美的天性,更充分展現於祭典所呈現的造型、表徵,特別是順應四季時節及傳承文化節奏,反映出日本祭典千變萬化的魅力。
►春祈‧夏祓‧秋報‧冬迎新
在四季分明、季節推移下的日本列島,擁有令人稱羨的天然景緻,人們順應著自然生息運行,並與歲時節令及風土交織融合中,造就出豐富多樣的祭典活動。春天為大地甦醒、萬象更新的季節,祈求諸事如意、幸福滿載成為春季祭典主要的心願。當季節進入到炎暑夏季,為因應疾病易蔓延叢生的環境,因此舉行於夏天的祭典,經常以祈求疾病退散、無病息災為目的。秋季的祭典迴繞著對豐收的感謝,不過到了萬物凋零的冬季時分,迎接新年的祈安卻已提早呈現於祭典的心願之中。立足於日本列島的人們,隨著各季節的特質及內涵,營造出多采多姿的祭典風貌。
●神道與祭典
由鳥居、手水舍、社殿等設施構成的神道信仰場域,平時寂靜的鎮座於大自然的山林田野之中,不過進入祭典期間,神社一轉充滿著喧鬧的聲響與五顏六色且豐富的色彩及造型。以宗教之姿存在於世的神道,大體自平安初期發足展開,在神佛習合的潮流與外來宗教的佛教帶來的衝擊挑戰下,逐步建構出神道獨特的建築樣式及祭典儀式。而後,神道歷經各時期不同的宗教、思想所影響,於歷史傳衍過程之中,產生不同的宗教型態與信仰表現,譬如近代以來出現的教派神道、國家神道。只不過在這樣的信仰發展過程中,對一般民眾而言,神道的教義、教理始終並非人們所熟悉的,反倒是神社例行的祭典活動,成為人們對神道宗教印象最深刻的印象。
日本人主要的宗教信仰是由神道信仰與外來的佛教為主體,特別是融合了大和民族精神文化及常民生活習慣所構成的神道信仰,經歷漫長的歷史傳衍,廣受日本列島風土、環境、文化、情緒的滋潤,以及外來宗教、文化元素的影響,孕育出獨特的宗教觀及信仰風貌,進而與日本人的生活習慣、思考模式、價值觀感構成密不可分的關係。的確傳承於日本列島上的大小祭典中,也可見來自於其他宗教信仰的例子,或是非宗教性質的各式祭典活動,不過基本上仍以神道信仰文化脈絡下的祭典居多。
也因此,祭典與神道的關係猶如水之於魚,在神道從原始信仰昇華為宗教的歷程中,從不定期的祈求神靈依附於自然草木的祭祀,演進到神社固定祭祀空間的出現,讓人與神之間的交流點獲得基本的確保,隨著祭祀場域性質的轉變,間接影響到祭祀型態及其模式。只不過就神道的神靈觀來說,雖然固定的祭祀場所確立,所有天界神靈依舊隨著季節時間,往返於神、人兩界之間。這種認知即使隨著神社的誕生而有改變,但是神靈乃是無形、超能的觀念,仍根植於今日的神道信仰中。
所以,不論是上古或是今日,當神靈降臨現身於世,人們為了向敬畏的神靈表達敬意及傳達心願,便於這段期間舉行祭典,也就是日文所說的「祭(まつり,MATSURI)」。比起其他的宗教信仰,神道可說是以祭典為核心的一種宗教,まつり為日本人對於祭典的稱呼,漢字寫成「祭」,本書為貼近中文書寫閱讀的習慣,基本上使用「祭典」一詞來做說明。●柳田國男:祭典的兩種表現形態
民俗學之父柳田國男所著《日本の祭》,是第一本系統性探究日本祭典及民俗學的重要之作。書中指出祭典在於迎接神靈、備供品接待,進而獲得神靈庇佑的一連串過程,強調祭典參與是身為國民必要的人生體驗,也將祭典視為認識傳統理解過去的絕佳途徑。柳田國男針對日本祭典的結構內涵,理出神地、神屋、神態、神供、祭日等五大祭典要件之說,特別對「神態」也就是祭典的表現形式,再進一步提出「祭」與「祭禮」兩型態的論述。
►神聖莊嚴的祭
所謂的「祭」又稱為「神事」,泛指由神職主持為奉祀神靈所舉行的宗教性儀式,具高度神秘性及嚴肅感的祭典。雖然形式隨著信仰屬性及地方傳承有所差異,基本上「祭」的基本構造,可歸納出迎神、祀神、送神三階段。具體來說,首先舉行「精進潔齋」儀式,透過淨化儀式的進行與禁忌的遵從,以達到身心靈的潔淨。接著由神職進行迎神降臨之儀,確認神靈如期降臨於世,依附於常綠植物佈置而成的「神籬」,即備「神輿」將神靈迎回神社,準備豐富的佳餚獻祭神靈。在神靈來訪期間,信徒除了準備饗宴及獻禮,也會透過神樂、藝能、相撲以酬謝神恩。最終於祭典落幕時送神回天,期待祭典時節再來的神靈到訪。
►熱鬧世俗的祭禮
相較於「祭」的神聖嚴肅氣氛,「祭禮」或稱「神賬行事」,所散發的是一股世俗熱鬧的祭典氛圍,如前所描述的各神社例大祭普遍的情形,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祭典模樣。柳田國男認為祭禮是伴隨都會文化所形成的祭典形貌,強調祭典表現的美感、華麗及參與者可獲得精神上的快樂愉悅。相較於僅限定於神職及部分信徒參與的「祭」,「祭禮」則包容多數只是來湊熱鬧看稀奇的外來觀光客們。其中,神輿渡御伴隨而來的各種巡行隊伍的組成及藝能演出的出現,可說是祭禮的一大特色。特別是祭典中所追求的風流意識,促使祭典中所見的造型表現相互較勁,讓一年比一年呈現於祭禮場面上的山車、神輿、裝束更為細緻細膩甚至是豪華絢爛。
將在本書中所登場的日本著名祭典,大多屬於「祭禮」的類型,雖然如此,各自在祭典文化的呈現與各式造型運用上,仍有相當大的差異存在。柳田國男認為祭禮最大的特徵,莫過於是幾乎都有神輿巡行的活動,稱為「神幸祭」或是「御輿渡御」。神幸的巡行祭典普遍帶給人們的印象,不外乎是眾人身著整齊顯眼的祭典衣飾,動作劃一的隨著祭典口號抬動神輿。這支由地區居民與神職組成的「渡御行列」,大致是由先導猿田彥、提燈、獅子、山車、太鼓、雅樂、神職、稚兒、神輿等隊伍所構成。聲勢浩大的祭典行列從神社出發,繞行氏子信徒區域來到「御旅所」暫駐,接受信徒民眾的奉拜,最終隊伍一行返回神社,各式各樣的藝能、舞樂於社殿前進行奉納演出,喧天的祭典囃子聲夾雜著神輿抬行成員威武的口號聲,還有獅子舞輕快的樂曲節奏等交織相容下,營造出人神共歡的熱鬧氣息,這就是日本祭典帶給人的印象。
NIPPON祭典王國
請跟著我的腳步,來到祭典大國日本,踏上這趟繽紛的奇幻之旅。
走進祭典現場,那些過去只在歷史劇中才感受得到的景象、人物、器具、音樂,全部一一浮現在你我面前。不用跟小叮噹借用時光機,只要翻開這本書,民俗學者的祭典之眼,帶領大家跨越文化的隔閡、時代的分歧,探訪日本各地祭典的真實樣貌。如何維持祭典傳統的力量解析,民俗學式的巡歷、移動型的調查視野,引領讀者穿梭於日本、台灣的祭典文化遍路。
比起祭典各個細節片段的描述,這本書想先告訴你,這些外在表象背後的事情,包括日本祭典如何延續傳統、不分男女老幼為何熱衷參與,還有,祭典中為何人人總是笑容滿面,以及日本祭典的魅力何在。也因此,本書不急著拿國內的例子來比較比喻,例如日本這個祭典看起來好像跟國內某個祭典很像,或是你看,人家日本京都的祇園祭都可以那麼優雅,道路兩旁還搭設了看台賣票成為觀光賣點,就是這麼做才能吸引國內外的觀光客,所以我們應參考祇園祭的模式來辦理祭典。
這樣的發想及對此的評論,在本書中是看不到的,請先好好認識一場祭典,體會每個祭典呈現的形與心。日本列島一年號稱有三十萬場的祭典,台灣各地天天也有上演不完的迎神廟會,不同文化背景、歷史脈絡、社會條件之下,祭典,絕對沒有誰好誰壞的道理。縱使筆者長年從事台灣與日本的民俗研究,也投身國家、地方民俗文化資產保存維護事務,但是我始終深信每一個祭典都有其獨到之處。只不過,「我們應參考祇園祭的模式來辦理祭典。」這段話,真實出現於數年前某縣市議員對官員的質詢。
京都祇園祭,讓多數人深感陌生的名詞,曾幾何時,在政府的議會殿堂登場,近年在各種文化創意、社區營造、節慶推動等場合上,祇園祭更屢屢宛如標竿般,成為有識之士們心目中理想的典範。就像過去以來每當提及藝術節,自然讓人聯想到法國亞維儂藝術節、英國愛丁堡藝術節,還有近年超人氣的日本瀨戶內藝術季這般的氣焰。祇園祭是什麼樣的一場祭典,祭典好在哪裡,有甚麼特色,為何能傳承延續千年而不墜?諸如此類的疑問,卻多半在人們尚未有機會好好認識京都祇園祭之前,就先為出現於某螢光幕或書刊中的祇園祭山鉾巡行畫面所吸引──那宛如王朝繪卷、浮世繪般的祇園祭景象,讓你一秒回到歷史上的古都。
本書不只要告訴你京都祇園祭,從號稱「日本三大祭」的京都祇園祭、大阪天神祭、東京神田祭為先鋒,透過民俗學者之眼採集的豐富寫真、民俗資料,傳遞信仰開花般的日本祭典。還有以傳承豪華絢爛的山車文化著稱,並與京都祇園祭一同入選為「UNESCO無形文化遺產」的佐原大祭、博多祇園山笠、戸畑祇園大山笠等祭典。千百年來代代相傳延續的祭典文化,被日本政府指定為民俗文化財加以保護傳承延續的奈良春日御祭、青森睡魔祭、住吉祭夏越祓神事、北野天滿宮瑞饋祭、長田神社古式追儺式,以及在享有山車王國之稱的愛知縣境內傳承的山車祭典、熱田祭等內容,滿滿收錄於這本《信仰的開花:日本祭典導覽》。
祭典(まつり)是甚麼,日本民俗學之父柳田國男說到
祭は本来国民に取って、特に高尚なる一つの消費生活であった。我々の生産活動はこれあるがために、単なる物資の営みに堕在することを免れたのであった。それが一つの収益中心と結びつくに至って、新たに生まれた問題は算え切れぬほどもある。
祭典對國民來說,可說是一種高尚的消費生活,我們的營生度日因為有祭典,得免於陷入單純的物質生活。這可算是祭典的一種成就,而它也衍生出很多新問題當你還在對民間祭典、廟會活動抱持某種刻板印象,請來看看以京都祇園祭為首的日本祭典,不僅像柳田國男所提示的祭典之於生活的重要性,祭典更受到日本人的喜愛。不論在鄉村或都會地帶,全民動員參與在地祭典,一直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日常,這股對於祭典投注的情熱及正視的態度,讓祭典更被社會各界視為涵養文化傳統的珍貴寶庫。我們可以說,祭典,透過造型、色彩、聲音、行為所打造的非日常生活體驗,提供平日過慣朝九晚五平淡日常的人們一種定期性的機制;非日常性的祭典舉行,除了達成五穀豐穰、大漁追福、商賣繁盛、疫病退散、家內安全、豐樂萬民等祈願,更是一種釋放調節人們情緒、壓力的社會機制。這就是先進國家日本在具備高度現代化的環境之下,這些根植於各地傳統社會的祭典,得以千百年來至今仍可強韌蓬勃地傳承延續的道理。
本書,嚴選十多處具代表性的日本祭典現場,透過十一專章,四則專欄的構成,將日本祭典的全貌一一呈現出來,從日本三大祭的掌握入門,再讓各位瞧瞧春、夏、秋、冬四季代表性的祭典風貌,最後準備了一南一北令人血脈賁張的熱祭,一探博多男兒為何熱血沸騰奔馳於街頭,也少不了來談談蘋果之都青森的睡魔祭。當然,為了讓讀者能夠更貼近日本祭典的距離,民俗學者嚴選十多年來行走於日本列島調查採集的研究成果,打造兩篇概說日本人宗教信仰及日本祭典文化的極意書,只要一讀,絕對可讓你掌握祭典脈絡,晉升於日本祭典通。閱讀這本書,請打開你的五感,來體驗、來感受,文字、寫真、圖繪將帶領各位穿越時空,降臨到那場祭典現場。那些定格於寫真的畫面、氣味、聲音、溫度是真正認識真實日本的捷徑。祭典就是一部奇幻的時空轉換機,可帶領我們連結數百年的那一刻,那些數百年前打造而成的山車、神輿、獅子等祭典裝置,今日仍再現於你我眼前。讓我們進入到這本書中,彷彿讓大家穿越時空隔閡,雖然身處當下,透過祭典足以感受日本歷代的文化風貌。
信仰的開花
盛開於日本列島上的祭典之花
為我們準備好一趟又一趟的奇幻之旅
翻開下一頁
來趟日本穿越時空的旅行吧
掌握祭典
就了解日本祭典與日本人
●祭典:信仰與傳統藝術的生動展現
談起祭典、儀式還是迎神賽會,相信立即浮現於腦海中的印象,不外乎是鑼鼓喧天的熱鬧聲響,還有那繽紛奪目的鮮豔色彩。相對於平時日常的樸實平淡,「逗熱鬧」、「吃拜拜」如此台灣在地語彙,生動反應出人們對祭典的期待。每逢祭典期間,陣頭隊伍總在常民大眾簇擁矚目之下,迤邐於街道巷弄間,一時之間整個城鎮被祭典氣氛渲染得熱鬧滾滾,伴隨著大鼓、北管、神將、龍獅、藝閣及神轎的到來,讓眾人的心隨之沸騰。
相較於本性愛逗熱鬧、看廟會的台灣人,日本可說是世上另一個為祭典而瘋狂的民族,京都祇園祭、東京三社祭、奈良春日若宮御祭、青森睡魔祭、福岡祇園山笠等呈現東洋美感及文化魅力的祭典,早已是日本人調節日常情緒的一大饗宴。隨著近年來國人頻繁赴日旅遊觀光,相信大家對日本祭典已不再陌生,只不過對全日本擁有高達三十萬場祭典的數據,可能仍令人感到意外。
對於熱愛祭典的日本人來說,祭典不僅只是令人血脈賁張、雀躍不已的存在,更可將祭典視為珍貴的地方文化瑰寶,社會共同體力量的展現。那股日本人對信仰的崇敬及愛美的天性,更充分展現於祭典所呈現的造型、表徵,特別是順應四季時節及傳承文化節奏,反映出日本祭典千變萬化的魅力。
►春祈‧夏祓‧秋報‧冬迎新
在四季分明、季節推移下的日本列島,擁有令人稱羨的天然景緻,人們順應著自然生息運行,並與歲時節令及風土交織融合中,造就出豐富多樣的祭典活動。春天為大地甦醒、萬象更新的季節,祈求諸事如意、幸福滿載成為春季祭典主要的心願。當季節進入到炎暑夏季,為因應疾病易蔓延叢生的環境,因此舉行於夏天的祭典,經常以祈求疾病退散、無病息災為目的。秋季的祭典迴繞著對豐收的感謝,不過到了萬物凋零的冬季時分,迎接新年的祈安卻已提早呈現於祭典的心願之中。立足於日本列島的人們,隨著各季節的特質及內涵,營造出多采多姿的祭典風貌。
●神道與祭典
由鳥居、手水舍、社殿等設施構成的神道信仰場域,平時寂靜的鎮座於大自然的山林田野之中,不過進入祭典期間,神社一轉充滿著喧鬧的聲響與五顏六色且豐富的色彩及造型。以宗教之姿存在於世的神道,大體自平安初期發足展開,在神佛習合的潮流與外來宗教的佛教帶來的衝擊挑戰下,逐步建構出神道獨特的建築樣式及祭典儀式。而後,神道歷經各時期不同的宗教、思想所影響,於歷史傳衍過程之中,產生不同的宗教型態與信仰表現,譬如近代以來出現的教派神道、國家神道。只不過在這樣的信仰發展過程中,對一般民眾而言,神道的教義、教理始終並非人們所熟悉的,反倒是神社例行的祭典活動,成為人們對神道宗教印象最深刻的印象。
日本人主要的宗教信仰是由神道信仰與外來的佛教為主體,特別是融合了大和民族精神文化及常民生活習慣所構成的神道信仰,經歷漫長的歷史傳衍,廣受日本列島風土、環境、文化、情緒的滋潤,以及外來宗教、文化元素的影響,孕育出獨特的宗教觀及信仰風貌,進而與日本人的生活習慣、思考模式、價值觀感構成密不可分的關係。的確傳承於日本列島上的大小祭典中,也可見來自於其他宗教信仰的例子,或是非宗教性質的各式祭典活動,不過基本上仍以神道信仰文化脈絡下的祭典居多。
也因此,祭典與神道的關係猶如水之於魚,在神道從原始信仰昇華為宗教的歷程中,從不定期的祈求神靈依附於自然草木的祭祀,演進到神社固定祭祀空間的出現,讓人與神之間的交流點獲得基本的確保,隨著祭祀場域性質的轉變,間接影響到祭祀型態及其模式。只不過就神道的神靈觀來說,雖然固定的祭祀場所確立,所有天界神靈依舊隨著季節時間,往返於神、人兩界之間。這種認知即使隨著神社的誕生而有改變,但是神靈乃是無形、超能的觀念,仍根植於今日的神道信仰中。
所以,不論是上古或是今日,當神靈降臨現身於世,人們為了向敬畏的神靈表達敬意及傳達心願,便於這段期間舉行祭典,也就是日文所說的「祭(まつり,MATSURI)」。比起其他的宗教信仰,神道可說是以祭典為核心的一種宗教,まつり為日本人對於祭典的稱呼,漢字寫成「祭」,本書為貼近中文書寫閱讀的習慣,基本上使用「祭典」一詞來做說明。●柳田國男:祭典的兩種表現形態
民俗學之父柳田國男所著《日本の祭》,是第一本系統性探究日本祭典及民俗學的重要之作。書中指出祭典在於迎接神靈、備供品接待,進而獲得神靈庇佑的一連串過程,強調祭典參與是身為國民必要的人生體驗,也將祭典視為認識傳統理解過去的絕佳途徑。柳田國男針對日本祭典的結構內涵,理出神地、神屋、神態、神供、祭日等五大祭典要件之說,特別對「神態」也就是祭典的表現形式,再進一步提出「祭」與「祭禮」兩型態的論述。
►神聖莊嚴的祭
所謂的「祭」又稱為「神事」,泛指由神職主持為奉祀神靈所舉行的宗教性儀式,具高度神秘性及嚴肅感的祭典。雖然形式隨著信仰屬性及地方傳承有所差異,基本上「祭」的基本構造,可歸納出迎神、祀神、送神三階段。具體來說,首先舉行「精進潔齋」儀式,透過淨化儀式的進行與禁忌的遵從,以達到身心靈的潔淨。接著由神職進行迎神降臨之儀,確認神靈如期降臨於世,依附於常綠植物佈置而成的「神籬」,即備「神輿」將神靈迎回神社,準備豐富的佳餚獻祭神靈。在神靈來訪期間,信徒除了準備饗宴及獻禮,也會透過神樂、藝能、相撲以酬謝神恩。最終於祭典落幕時送神回天,期待祭典時節再來的神靈到訪。
►熱鬧世俗的祭禮
相較於「祭」的神聖嚴肅氣氛,「祭禮」或稱「神賬行事」,所散發的是一股世俗熱鬧的祭典氛圍,如前所描述的各神社例大祭普遍的情形,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祭典模樣。柳田國男認為祭禮是伴隨都會文化所形成的祭典形貌,強調祭典表現的美感、華麗及參與者可獲得精神上的快樂愉悅。相較於僅限定於神職及部分信徒參與的「祭」,「祭禮」則包容多數只是來湊熱鬧看稀奇的外來觀光客們。其中,神輿渡御伴隨而來的各種巡行隊伍的組成及藝能演出的出現,可說是祭禮的一大特色。特別是祭典中所追求的風流意識,促使祭典中所見的造型表現相互較勁,讓一年比一年呈現於祭禮場面上的山車、神輿、裝束更為細緻細膩甚至是豪華絢爛。
將在本書中所登場的日本著名祭典,大多屬於「祭禮」的類型,雖然如此,各自在祭典文化的呈現與各式造型運用上,仍有相當大的差異存在。柳田國男認為祭禮最大的特徵,莫過於是幾乎都有神輿巡行的活動,稱為「神幸祭」或是「御輿渡御」。神幸的巡行祭典普遍帶給人們的印象,不外乎是眾人身著整齊顯眼的祭典衣飾,動作劃一的隨著祭典口號抬動神輿。這支由地區居民與神職組成的「渡御行列」,大致是由先導猿田彥、提燈、獅子、山車、太鼓、雅樂、神職、稚兒、神輿等隊伍所構成。聲勢浩大的祭典行列從神社出發,繞行氏子信徒區域來到「御旅所」暫駐,接受信徒民眾的奉拜,最終隊伍一行返回神社,各式各樣的藝能、舞樂於社殿前進行奉納演出,喧天的祭典囃子聲夾雜著神輿抬行成員威武的口號聲,還有獅子舞輕快的樂曲節奏等交織相容下,營造出人神共歡的熱鬧氣息,這就是日本祭典帶給人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