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生儀禮篇
一、成長
胎神信仰:安產祈願,保護孕婦
傳統人們認為,婦女一旦懷孕,直至生產前這段期間內皆有胎神隨身保護。胎神主要在孕婦房內,也會附在廳、門及其他器具上,藏在牆壁、床、家具等處。妊娠期間,無論是孕婦或他人搬動孕婦房內任何東西或進行釘打工事,或是做了不吉利的工作,都有可能沖犯胎神,稱為「動著」。
若不幸「動著」,孕婦要趕快休息,萬一症狀沒有改善,那就需要「安胎符」。通常將安胎符放在孕婦身上或床上、棉被下,嚴重者甚至須請紅頭師公來作法,祈願胎兒平安無事。看似迷信的胎神信仰,其實隱含保護孕婦的社會意義,畢竟孕婦於妊娠期間不宜過度勞動,而維持祥和的居家環境,不正是今人所謂「胎教」的基本條件。
洗三:從胎神保護轉由床母庇佑
以前嬰兒出生後,頭二日多以麻油擦拭身體,第三天會舉行洗澡儀式,稱為「洗三」,又稱「三朝」。洗澡水會放入一些當季的吉祥花草(如桂花心、柑橘葉)和圓滑的小石頭兩三顆,小石頭取意「頭殼」健壯或「做膽」,石頭不可太大或太小以避免膽小如鼠或膽大包天。儀式通常請好福氣的婦人來擔任,期能帶給嬰孩有好的福氣。洗澡後穿上新衣,由祖母或母親抱著嬰兒以油飯、雞酒和牲禮拜神祭祖,也接受親戚朋友的祝福,同時占卜命名。
傳統上,這一天(客家人是在第十二日或十六日)會備妥雞酒、油飯送給媒人及產婦娘家,以示通知喜訊,稱「報酒」或「報喜」。媒人收到雞酒、油飯後,用酒瓶裝洗米水,並用盤子裝米,裡面放一顆石頭回贈。而產婦的娘家看喜訊,大都於十二朝「送庚」,即產後第十二天送雞、酒和蛋等祝賀。嬰兒若是男丁,大都送十二隻雞;如是女,則送「單數」雞,表示「到此為止」,祈能下胎生男孩。至於媒人所回贈的「盤米加石粒」,是希望嬰兒的頭能像石頭般硬朗,不易受傷、受煞。
拜床母:未成年小孩的守護神
嬰兒出生後即脫離胎神保護,轉由床母庇佑,直到成年為止。通常嬰孩出生後第三天就要拜床母,稱「謝床母」。爾後,初一、十五的晚上或重要年節—特別是七夕,都要拜床母。
拜床母時,小供桌不要正對床位,通常斜放床側,古時多為硬板床亦有置於床上者。祭品簡單即可,如飯、雞腿(圈紅紙)、滷蛋,不要青菜(隱喻:隨便),七夕時豐盛許多,有雞酒、油飯、圓仔花等,不用筷子。祭拜時間短,供品擺好、點香以後就開始燒四方金和床母衣,一燒完後即可撤供。
剃頭
傳統上,男嬰在第二十四天、女嬰在第二十天剃頭。古人認為女子經血與產婦血汙是不潔之物,嬰兒胎毛來自母體,不免會有血汙,明代王肯堂的《證治準繩》就提到︰「胎髮穢惡,多觸神灶,小兒不安,故此日必剃頭而出。」可見,幫嬰兒剃光頭,有剔除穢氣的意義。
剃頭儀式通常擇於家宅溫暖避風處進行。首先用臉盆盛放溫水,溫水中置入小圓滑石頭、銅錢十二個、蔥一根、染紅的雞蛋和鴨蛋各十二個,再以溫水潤溼嬰兒頭髮,有些地方長輩會在此時禱念一些祝福的話,之後理髮師就可以剃髮。剃頭後,將紅蛋輕輕滾在嬰孩頭上三次,取意「紅頂」;然後取出蛋黃和蔥汁混合,在嬰兒頭上做塗抹狀,意取聰明;小石頭和銅錢各取健壯、財富之意。今人,剃頭儀式多在做滿月時一同舉行。
做滿月:接受人生的第一次祝賀
男孩三十天、女孩二十九天做滿月。主人家會以油飯和雞酒祭拜神佛祖先,產婦娘家也會給新生兒送「頭尾」和紅龜粿等十二樣禮物來祝賀。所謂「頭尾」,就是指嬰兒從頭到腳所穿的全部衣物、童帽和棉被等,而且上面繡有「喜」字或「卍」字等吉祥符號;紅龜粿則是祝福嬰兒能健康長壽。有些地方重視姑姑在嬰兒生髮時送鞋、長牙時送淘米之水,祈願嬰兒未來不會走「孤路」、生「孤齒」等。
傳統上,如果嬰兒是男丁,每樣東西需備兩份,表示「有雙有對」,繼續再生男丁;如果是女孩,每樣東西只要一份就好,而且不送「背帶」,以免女孩子成群結隊背帶而來。
這一天,凡是親友來祝賀,主人家也會將女方娘家所送的紅龜,連同圓仔、油飯、雞酒等分贈,目的是希望小孩吉利、多福、長壽。較為富裕的家庭,甚至擺設「湯餅宴」,亦即以長壽麵為主的宴席,慶祝家族新生命的到來。換言之,做滿月可說是人生第一次的祝壽。
收涎
當嬰兒滿四個月時,俗信「四」與「死」同音,認為這是嬰兒的關口,於是有「做四月日」的習俗禮儀,也就是「收涎」。這天外婆家要送「收涎」圍兜,以及青衫、紅褲等衣物,還有紅桃、酥餅等來慶祝。
首先在正廳神前供上以牲禮為主的紅龜粿、酥餅、紅桃等拜神祭祖,在點燃香燭、燒完金紙之後,把剛學坐的小孩放入椅轎裡,大家圍著他說:「坐轎車,做阿爸」來祝福他,意指坐上椅子快快長大做爸爸。接著用紅線將酥餅十二個或二十四個串連在一起成圈狀,掛在小孩脖子上到鄰居各家去,請親朋好友「收涎」,親朋好友要從小孩脖子上摘餅,用酥餅輕輕擦拭小孩嘴角說:「收涎收乾乾,給你老母生卵葩」、「收涎以離離,明年招小弟」的吉祥話來祝福他。最後,給小孩圍上圍兜即結束。
有些地方還有所謂「開臊」儀式,因為從這天起,小孩可以吃肉,這叫「開臊」,這時要請好命人來為小孩念吉祥話,如:「吃雞頭,較賢梳頭」等。
這些儀式都是祝福嬰兒快快長大且健康、長壽。
做度晬:滿周歲的祝賀
嬰兒周歲,俗稱「度晬」。是日,嬰兒的外婆家再次送頭尾和紅龜粿來祝賀;接受頭尾的婆家,通常要回送相當於頭尾的金錢做為答禮,並以牲禮和紅龜粿拜神祭祖,將紅龜粿分贈親朋鄰右。
周歲最傳統的儀禮就是「抓周」、「試周」或「試兒」。將十二種象徵各行業的物品擺放在正廳,讓嬰兒爬行隨意抓其中一樣,如此預測嬰兒未來的興趣與志向,這樣的儀式充分反映出人們對於小孩未來前程的關切。
最後,再用包仔擦小孩的嘴,同時唸「臭嘴去、香嘴來」,後把包子擲給狗吃,再給小孩吃「米香糖」。這些儀式含有清除臭氣之意,寄望小孩將來能成為「吃香」的人。
●捾絭儀式
通常人們在小孩做度晬時,都會為剛滿周歲的小孩舉行「捾絭」儀式。所謂「絭」就是以紅線穿貫一個古銅錢而成的掛飾,較富裕的家庭會使用金銀牌(上刻神明的名),或是又稱「百家鎖」的鎖型飾物。
滿周歲日,父母帶著小孩到寺廟拜拜,祈求神明保佑子女平安或收其做契子,後將「絭」環繞香爐三圈,在神明前將「絭」掛上小孩脖子上,這樣的儀式就稱為「捾絭」。不過,這項儀式多半會在自己家中神明廳舉行,因為台灣人相信未成年小孩是由眾神明所保護著,而這些守護小孩的主要神明有:床母、七娘媽及各人所信仰的神祇。捾絭後,小孩就會受到這些神明的保佑。也因此,家中有未成年小孩,每月要拜床母,每年七夕要祭七娘媽,每逢守護神明的聖誕也要行「換絭」儀式。通常在七夕祭拜七娘媽或守護神明聖誕時,必須更換「絭」的紅線,這項儀式稱為「換絭」,直至成年。
【民俗小補帖】做契子
台灣社會往往將體弱、調皮、命硬(剋父母)的孩子,交付給年長的長輩或神明收為「契子」,不過,後者較為盛行。給神明做契子的儀式,通常會選在神明聖誕舉行,當天父母需準備牲禮祭拜神明,並向神明說明意願,以擲爻或透過靈媒確認神明認契子的意願,若一切順利,神明會賜香火袋佩帶,儀式也告成。至於認哪一位神明為契父母,則隨信者所願。
一、成長
胎神信仰:安產祈願,保護孕婦
傳統人們認為,婦女一旦懷孕,直至生產前這段期間內皆有胎神隨身保護。胎神主要在孕婦房內,也會附在廳、門及其他器具上,藏在牆壁、床、家具等處。妊娠期間,無論是孕婦或他人搬動孕婦房內任何東西或進行釘打工事,或是做了不吉利的工作,都有可能沖犯胎神,稱為「動著」。
若不幸「動著」,孕婦要趕快休息,萬一症狀沒有改善,那就需要「安胎符」。通常將安胎符放在孕婦身上或床上、棉被下,嚴重者甚至須請紅頭師公來作法,祈願胎兒平安無事。看似迷信的胎神信仰,其實隱含保護孕婦的社會意義,畢竟孕婦於妊娠期間不宜過度勞動,而維持祥和的居家環境,不正是今人所謂「胎教」的基本條件。
洗三:從胎神保護轉由床母庇佑
以前嬰兒出生後,頭二日多以麻油擦拭身體,第三天會舉行洗澡儀式,稱為「洗三」,又稱「三朝」。洗澡水會放入一些當季的吉祥花草(如桂花心、柑橘葉)和圓滑的小石頭兩三顆,小石頭取意「頭殼」健壯或「做膽」,石頭不可太大或太小以避免膽小如鼠或膽大包天。儀式通常請好福氣的婦人來擔任,期能帶給嬰孩有好的福氣。洗澡後穿上新衣,由祖母或母親抱著嬰兒以油飯、雞酒和牲禮拜神祭祖,也接受親戚朋友的祝福,同時占卜命名。
傳統上,這一天(客家人是在第十二日或十六日)會備妥雞酒、油飯送給媒人及產婦娘家,以示通知喜訊,稱「報酒」或「報喜」。媒人收到雞酒、油飯後,用酒瓶裝洗米水,並用盤子裝米,裡面放一顆石頭回贈。而產婦的娘家看喜訊,大都於十二朝「送庚」,即產後第十二天送雞、酒和蛋等祝賀。嬰兒若是男丁,大都送十二隻雞;如是女,則送「單數」雞,表示「到此為止」,祈能下胎生男孩。至於媒人所回贈的「盤米加石粒」,是希望嬰兒的頭能像石頭般硬朗,不易受傷、受煞。
拜床母:未成年小孩的守護神
嬰兒出生後即脫離胎神保護,轉由床母庇佑,直到成年為止。通常嬰孩出生後第三天就要拜床母,稱「謝床母」。爾後,初一、十五的晚上或重要年節—特別是七夕,都要拜床母。
拜床母時,小供桌不要正對床位,通常斜放床側,古時多為硬板床亦有置於床上者。祭品簡單即可,如飯、雞腿(圈紅紙)、滷蛋,不要青菜(隱喻:隨便),七夕時豐盛許多,有雞酒、油飯、圓仔花等,不用筷子。祭拜時間短,供品擺好、點香以後就開始燒四方金和床母衣,一燒完後即可撤供。
剃頭
傳統上,男嬰在第二十四天、女嬰在第二十天剃頭。古人認為女子經血與產婦血汙是不潔之物,嬰兒胎毛來自母體,不免會有血汙,明代王肯堂的《證治準繩》就提到︰「胎髮穢惡,多觸神灶,小兒不安,故此日必剃頭而出。」可見,幫嬰兒剃光頭,有剔除穢氣的意義。
剃頭儀式通常擇於家宅溫暖避風處進行。首先用臉盆盛放溫水,溫水中置入小圓滑石頭、銅錢十二個、蔥一根、染紅的雞蛋和鴨蛋各十二個,再以溫水潤溼嬰兒頭髮,有些地方長輩會在此時禱念一些祝福的話,之後理髮師就可以剃髮。剃頭後,將紅蛋輕輕滾在嬰孩頭上三次,取意「紅頂」;然後取出蛋黃和蔥汁混合,在嬰兒頭上做塗抹狀,意取聰明;小石頭和銅錢各取健壯、財富之意。今人,剃頭儀式多在做滿月時一同舉行。
做滿月:接受人生的第一次祝賀
男孩三十天、女孩二十九天做滿月。主人家會以油飯和雞酒祭拜神佛祖先,產婦娘家也會給新生兒送「頭尾」和紅龜粿等十二樣禮物來祝賀。所謂「頭尾」,就是指嬰兒從頭到腳所穿的全部衣物、童帽和棉被等,而且上面繡有「喜」字或「卍」字等吉祥符號;紅龜粿則是祝福嬰兒能健康長壽。有些地方重視姑姑在嬰兒生髮時送鞋、長牙時送淘米之水,祈願嬰兒未來不會走「孤路」、生「孤齒」等。
傳統上,如果嬰兒是男丁,每樣東西需備兩份,表示「有雙有對」,繼續再生男丁;如果是女孩,每樣東西只要一份就好,而且不送「背帶」,以免女孩子成群結隊背帶而來。
這一天,凡是親友來祝賀,主人家也會將女方娘家所送的紅龜,連同圓仔、油飯、雞酒等分贈,目的是希望小孩吉利、多福、長壽。較為富裕的家庭,甚至擺設「湯餅宴」,亦即以長壽麵為主的宴席,慶祝家族新生命的到來。換言之,做滿月可說是人生第一次的祝壽。
收涎
當嬰兒滿四個月時,俗信「四」與「死」同音,認為這是嬰兒的關口,於是有「做四月日」的習俗禮儀,也就是「收涎」。這天外婆家要送「收涎」圍兜,以及青衫、紅褲等衣物,還有紅桃、酥餅等來慶祝。
首先在正廳神前供上以牲禮為主的紅龜粿、酥餅、紅桃等拜神祭祖,在點燃香燭、燒完金紙之後,把剛學坐的小孩放入椅轎裡,大家圍著他說:「坐轎車,做阿爸」來祝福他,意指坐上椅子快快長大做爸爸。接著用紅線將酥餅十二個或二十四個串連在一起成圈狀,掛在小孩脖子上到鄰居各家去,請親朋好友「收涎」,親朋好友要從小孩脖子上摘餅,用酥餅輕輕擦拭小孩嘴角說:「收涎收乾乾,給你老母生卵葩」、「收涎以離離,明年招小弟」的吉祥話來祝福他。最後,給小孩圍上圍兜即結束。
有些地方還有所謂「開臊」儀式,因為從這天起,小孩可以吃肉,這叫「開臊」,這時要請好命人來為小孩念吉祥話,如:「吃雞頭,較賢梳頭」等。
這些儀式都是祝福嬰兒快快長大且健康、長壽。
做度晬:滿周歲的祝賀
嬰兒周歲,俗稱「度晬」。是日,嬰兒的外婆家再次送頭尾和紅龜粿來祝賀;接受頭尾的婆家,通常要回送相當於頭尾的金錢做為答禮,並以牲禮和紅龜粿拜神祭祖,將紅龜粿分贈親朋鄰右。
周歲最傳統的儀禮就是「抓周」、「試周」或「試兒」。將十二種象徵各行業的物品擺放在正廳,讓嬰兒爬行隨意抓其中一樣,如此預測嬰兒未來的興趣與志向,這樣的儀式充分反映出人們對於小孩未來前程的關切。
最後,再用包仔擦小孩的嘴,同時唸「臭嘴去、香嘴來」,後把包子擲給狗吃,再給小孩吃「米香糖」。這些儀式含有清除臭氣之意,寄望小孩將來能成為「吃香」的人。
●捾絭儀式
通常人們在小孩做度晬時,都會為剛滿周歲的小孩舉行「捾絭」儀式。所謂「絭」就是以紅線穿貫一個古銅錢而成的掛飾,較富裕的家庭會使用金銀牌(上刻神明的名),或是又稱「百家鎖」的鎖型飾物。
滿周歲日,父母帶著小孩到寺廟拜拜,祈求神明保佑子女平安或收其做契子,後將「絭」環繞香爐三圈,在神明前將「絭」掛上小孩脖子上,這樣的儀式就稱為「捾絭」。不過,這項儀式多半會在自己家中神明廳舉行,因為台灣人相信未成年小孩是由眾神明所保護著,而這些守護小孩的主要神明有:床母、七娘媽及各人所信仰的神祇。捾絭後,小孩就會受到這些神明的保佑。也因此,家中有未成年小孩,每月要拜床母,每年七夕要祭七娘媽,每逢守護神明的聖誕也要行「換絭」儀式。通常在七夕祭拜七娘媽或守護神明聖誕時,必須更換「絭」的紅線,這項儀式稱為「換絭」,直至成年。
【民俗小補帖】做契子
台灣社會往往將體弱、調皮、命硬(剋父母)的孩子,交付給年長的長輩或神明收為「契子」,不過,後者較為盛行。給神明做契子的儀式,通常會選在神明聖誕舉行,當天父母需準備牲禮祭拜神明,並向神明說明意願,以擲爻或透過靈媒確認神明認契子的意願,若一切順利,神明會賜香火袋佩帶,儀式也告成。至於認哪一位神明為契父母,則隨信者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