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鍋與壽喜燒的差異是?
由於「壽喜燒」在明治時代的舊稱是「牛肉鍋」,想必不少日本人以為兩者是一樣的東西。三省堂的《大辭林》上面也寫:「壽喜燒〔主要為關東用語〕,將牛肉加入蔥和豆腐,放入平底鍋煎煮的料理。」日本人會混淆也是在所難免。另一方面,岩波書店的《廣辭苑》則將兩者作出區別:
・「牛肉鍋」……將牛肉及各式青菜,放入鍋中煮來吃的料理。盛行於明治時代,類似現在的壽喜燒。
・「壽喜燒」……將牛肉、雞肉,加入蔥和烤豆腐等佐料,用鐵鍋煎煮的料理。
兩者雖然區分開來了,卻無法明確分辨牛肉鍋和壽喜燒的箇中差異。
因此,我特別針對牛肉鍋老店的做法進行調查。橫濱的「蛇目屋」是在一八九三(明治二十六)年開業的老店,他們家的牛肉鍋是:「在鐵鍋裡倒入『醬汁(割下)』(醬油與砂糖調成的醬汁為現代主流),加肉和青菜下去煮」。
那麼,另外一家牛肉鍋老店「荒井屋」的情形呢?這家店也開在橫濱,一八九五(明治二十八)年創業,店面就在「蛇目屋」附近。他們是將一人份的肉和青菜等放入鐵鍋裡,接著才倒入醬汁來煮,煮法和「蛇目屋」一樣。橫濱這兩家老店已經證明,自從橫濱開港後,有許多外國人住在這裡,他們愛吃牛肉的習慣引發日本人的興趣,因而開發出牛肉鍋這道料理。這大約發生於幕末到明治初期。
當時,日本人完全沒有吃牛肉的習慣(*1),無論再怎麼想融入外國文化,就是沒辦法像他們那樣吃,於是想到使用醬油和味噌來消除牛肉的腥味,放入鍋中煮的做法。這麼做非常符合日本人的喜好,立刻引發大流行。
而說到壽喜燒呢,現在雖然已經相當普及了,但一開始是先將牛肉做成煎肉,再添加蔥與蔬菜的。事實上,荒井屋的菜單裡同時有「牛肉鍋」和「壽喜燒」,差異一目瞭然。這家店的壽喜燒習慣先將肉煎過,再倒醬汁下去煮,通常馬上就能吃了。因為牛肉已經事先煎過,吃起來比牛肉鍋還香!先大啖幾塊肉,再加青菜豆腐下去煮,據說才是壽喜燒的「正統」吃法。
*1:日本自七世紀以來,由於神道教「肉類即穢物」、佛教「戒殺生」加上政經的影響,維持長達一千多年的「半素食禁慾」狀態。肉類也因而產生各種有趣的代稱,如鹿肉叫「紅葉」、豬肉叫「山鯨」、雞肉叫「柏樹」等,牛肉則被視為補身的「藥膳」。
在日本成為「洋食」的西洋料理
排骨(炸豬排)
將薄切肉排鋪上細麵包粉或小麥粉加蛋汁做的麵衣,以少量油炸的「排骨」,語源來自拉丁語的costa(肋骨),原指從小牛、小羊或豬的肋骨取出的帶骨薄肉排。日文的「排骨(カツレツ)」是從英文的「cutlet」演變而來,而這個字又源自於法文的「côtelette」。從前奧匈帝國的拉德茨基將軍(一七六六~一八五八),將義大利的Cotoletta alla milanese(米蘭風味排骨)帶回維也納,做成了Wienerschnitzel(維也納炸排骨)。如同法國料理融合在地傳統料理而成的烏克蘭Kotleta po-kyivsky(基輔風味排骨),歐洲各地都有這種肉排料理。
肉排(排骨)有各種意思,例如法國用的是類似「chop」的帶骨肉,而英國除了帶骨肉,也會使用去骨肉或絞肉等食材。以承襲英國道地風味的斯里蘭卡肉排為例,就是將馬鈴薯燉肉和剁碎的青花魚加入調味料,捏成肉丸下鍋炸的料理,做法類似日本的可樂餅。因此,一般認為傳入日本的是英式做法。
而日本的排骨,起初是由銀座的「煉瓦亭」推出「小牛肉排骨」開始販售。做法仿效天婦羅,放入油鍋炸。而現在習慣配上高麗菜絲、淋上烏醋醬的日式吃法,最初也是由「煉瓦亭」發想的,但因顧客反應口味不佳,於是改用豬肉來調理,從此誕生了「豬肉排骨」。不僅如此,醬汁的口味也從濃郁調整為清爽,並準備了白飯取代麵包。
御徒町有家一九○五(明治三十八)年創業的「Pon多本家」,現在也打著洋食屋的招牌,菜單可見舊式「排骨」,副餐卻是純日式的白飯、味噌湯和醬菜。店家開始配合日本人的飲食習慣推出餐點,排骨可說功不可沒。
而「排骨」的稱呼,是從何時起變成「炸豬排」的呢?據說是在昭和初期,日本不再仿效歐洲使用平底鍋等淺口鍋油煎,而是採用日式烹調法,準備炸天婦羅用的深口油鍋來炸。肉也比其他國家的排骨更為豐厚柔軟,成為日本獨有的美味。
可樂餅
在日本落地生根的眾多洋食之中,又以可樂餅為知名家常菜的代表。目前仍在營業的醬菜店「CYOUSHI屋」於昭和二(一九二七)年在東京的東銀座開店,使用街上肉店販賣的豬油,炸出日本史上最早的可樂餅。站在肉店的立場,這麼做還能清出賣剩的肉和豬油,一舉兩得,自然積極販售,可樂餅因而在全國各地傳開。肉店賣的現炸可樂餅既便宜又美味,味道令人懷念,長年以來深受日本國民喜愛。
可樂餅最早是由十七世紀法皇路易十四的御廚寫下的食譜,與推測誕生於十八世紀的法國料理「炸肉餅(croquette)」一起傳入日本,演變成在地化的獨特美食。語源來自法語「酥脆」的狀聲詞「croquer」。法國的炸肉餅最初是將剩餘的燉肉重新烹調,加入法式基本醬料——用鮮奶、奶油和小麥粉做的白醬當作內餡炸成的料理。這在日本叫奶油可樂餅,在明治時代隨同西洋料理一起傳入日本。
炸肉餅在歐洲各地廣為流傳,也一併傳入曾是英法殖民地的亞洲地區。現在更以日本為首,風行用搗碎的馬鈴薯做的內餡。馬鈴薯在寒帶地區和貧脊的土地也能順利栽種,一年多次收成,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能夠預防腳氣病,因而被廣泛運用在料理上。這是馬鈴薯料理普及的其中一個原因,在明治時代以前,日本海軍出航時,長年飽受腳氣病所苦,因此仿效英國海軍吃起馬鈴薯做的可樂餅。
將餡料沾上麵包粉,揉成圓形或圓柱狀,是可樂餅與炸肉餅的共同之處,但現在國外已把可樂餅視為日本獨創的「korokke」,和炸肉餅被分類為完全不同的食物。首先,法國顆粒細緻的麵包粉和日本的麵包粉(外國人稱之為panko)口感截然不同。再者,炸肉餅雖然叫炸肉餅,但在歐洲常常不採油炸,而是直接放入烤箱烤。此外,日本配的是烏醋醬,外國則習慣搭配塔塔醬或番茄醬吃。
歐姆蛋、蛋包飯
歐姆蛋和蛋包飯是最具代表性的雞蛋洋食。日本直到江戶時代為止,表面上禁止吃肉,但基本上會吃雞蛋。一七九五(寬政七)年發行的料理書《萬寶料理祕密箱雞蛋百珍》當中,刊載了共一○三道雞蛋料理,大受好評。尤其明治時代,日本人為求體格和歐美人一樣強壯,積極納入西式餐點,蛋白質豐富的「法式煎蛋捲(omelette)」受到重視,因而發明出了「歐姆蛋」這道料理。
將整顆蛋打散,加入少許牛奶和鮮奶油,以奶油或一般油微微煎過,再包入起司、肉和蔬菜的法式煎蛋捲「omelette」,據說語源來自拉丁語的lamella(薄木板),歷經漫長的歲月,逐漸變化成alumelle和alumette,在十四世紀或十六世紀成為料理名稱,並在十七世紀變成現在的樣子。與煎蛋捲相似的雞蛋料理,自古以來就流傳在伊朗、中國、泰國和印度等世界各地。
隨後,在歐姆蛋裡包入米飯、蔬菜和香菇等餡料,一份作為一餐的「蛋包飯」在日本問世。據說這種日本獨創的蛋包飯,是由銀座「煉瓦亭」在一九○○(明治三十三)年時推出的。而現在常見包入番茄炒飯的蛋包飯,則是由大阪的「北極星」在一九二五(大正十四)年發明的。
此外,海軍也有一段關於蛋包飯的軼事。聽說當時蛋包飯是戰艦「大和號」的士官愛吃的隱藏菜單,但因外型酷似戰艦破碎(沉船),象徵著不吉利,因此,一定要在盤子裡放入奇數的豌豆粒,祈求消災解厄才行。
由於「壽喜燒」在明治時代的舊稱是「牛肉鍋」,想必不少日本人以為兩者是一樣的東西。三省堂的《大辭林》上面也寫:「壽喜燒〔主要為關東用語〕,將牛肉加入蔥和豆腐,放入平底鍋煎煮的料理。」日本人會混淆也是在所難免。另一方面,岩波書店的《廣辭苑》則將兩者作出區別:
・「牛肉鍋」……將牛肉及各式青菜,放入鍋中煮來吃的料理。盛行於明治時代,類似現在的壽喜燒。
・「壽喜燒」……將牛肉、雞肉,加入蔥和烤豆腐等佐料,用鐵鍋煎煮的料理。
兩者雖然區分開來了,卻無法明確分辨牛肉鍋和壽喜燒的箇中差異。
因此,我特別針對牛肉鍋老店的做法進行調查。橫濱的「蛇目屋」是在一八九三(明治二十六)年開業的老店,他們家的牛肉鍋是:「在鐵鍋裡倒入『醬汁(割下)』(醬油與砂糖調成的醬汁為現代主流),加肉和青菜下去煮」。
那麼,另外一家牛肉鍋老店「荒井屋」的情形呢?這家店也開在橫濱,一八九五(明治二十八)年創業,店面就在「蛇目屋」附近。他們是將一人份的肉和青菜等放入鐵鍋裡,接著才倒入醬汁來煮,煮法和「蛇目屋」一樣。橫濱這兩家老店已經證明,自從橫濱開港後,有許多外國人住在這裡,他們愛吃牛肉的習慣引發日本人的興趣,因而開發出牛肉鍋這道料理。這大約發生於幕末到明治初期。
當時,日本人完全沒有吃牛肉的習慣(*1),無論再怎麼想融入外國文化,就是沒辦法像他們那樣吃,於是想到使用醬油和味噌來消除牛肉的腥味,放入鍋中煮的做法。這麼做非常符合日本人的喜好,立刻引發大流行。
而說到壽喜燒呢,現在雖然已經相當普及了,但一開始是先將牛肉做成煎肉,再添加蔥與蔬菜的。事實上,荒井屋的菜單裡同時有「牛肉鍋」和「壽喜燒」,差異一目瞭然。這家店的壽喜燒習慣先將肉煎過,再倒醬汁下去煮,通常馬上就能吃了。因為牛肉已經事先煎過,吃起來比牛肉鍋還香!先大啖幾塊肉,再加青菜豆腐下去煮,據說才是壽喜燒的「正統」吃法。
*1:日本自七世紀以來,由於神道教「肉類即穢物」、佛教「戒殺生」加上政經的影響,維持長達一千多年的「半素食禁慾」狀態。肉類也因而產生各種有趣的代稱,如鹿肉叫「紅葉」、豬肉叫「山鯨」、雞肉叫「柏樹」等,牛肉則被視為補身的「藥膳」。
在日本成為「洋食」的西洋料理
排骨(炸豬排)
將薄切肉排鋪上細麵包粉或小麥粉加蛋汁做的麵衣,以少量油炸的「排骨」,語源來自拉丁語的costa(肋骨),原指從小牛、小羊或豬的肋骨取出的帶骨薄肉排。日文的「排骨(カツレツ)」是從英文的「cutlet」演變而來,而這個字又源自於法文的「côtelette」。從前奧匈帝國的拉德茨基將軍(一七六六~一八五八),將義大利的Cotoletta alla milanese(米蘭風味排骨)帶回維也納,做成了Wienerschnitzel(維也納炸排骨)。如同法國料理融合在地傳統料理而成的烏克蘭Kotleta po-kyivsky(基輔風味排骨),歐洲各地都有這種肉排料理。
肉排(排骨)有各種意思,例如法國用的是類似「chop」的帶骨肉,而英國除了帶骨肉,也會使用去骨肉或絞肉等食材。以承襲英國道地風味的斯里蘭卡肉排為例,就是將馬鈴薯燉肉和剁碎的青花魚加入調味料,捏成肉丸下鍋炸的料理,做法類似日本的可樂餅。因此,一般認為傳入日本的是英式做法。
而日本的排骨,起初是由銀座的「煉瓦亭」推出「小牛肉排骨」開始販售。做法仿效天婦羅,放入油鍋炸。而現在習慣配上高麗菜絲、淋上烏醋醬的日式吃法,最初也是由「煉瓦亭」發想的,但因顧客反應口味不佳,於是改用豬肉來調理,從此誕生了「豬肉排骨」。不僅如此,醬汁的口味也從濃郁調整為清爽,並準備了白飯取代麵包。
御徒町有家一九○五(明治三十八)年創業的「Pon多本家」,現在也打著洋食屋的招牌,菜單可見舊式「排骨」,副餐卻是純日式的白飯、味噌湯和醬菜。店家開始配合日本人的飲食習慣推出餐點,排骨可說功不可沒。
而「排骨」的稱呼,是從何時起變成「炸豬排」的呢?據說是在昭和初期,日本不再仿效歐洲使用平底鍋等淺口鍋油煎,而是採用日式烹調法,準備炸天婦羅用的深口油鍋來炸。肉也比其他國家的排骨更為豐厚柔軟,成為日本獨有的美味。
可樂餅
在日本落地生根的眾多洋食之中,又以可樂餅為知名家常菜的代表。目前仍在營業的醬菜店「CYOUSHI屋」於昭和二(一九二七)年在東京的東銀座開店,使用街上肉店販賣的豬油,炸出日本史上最早的可樂餅。站在肉店的立場,這麼做還能清出賣剩的肉和豬油,一舉兩得,自然積極販售,可樂餅因而在全國各地傳開。肉店賣的現炸可樂餅既便宜又美味,味道令人懷念,長年以來深受日本國民喜愛。
可樂餅最早是由十七世紀法皇路易十四的御廚寫下的食譜,與推測誕生於十八世紀的法國料理「炸肉餅(croquette)」一起傳入日本,演變成在地化的獨特美食。語源來自法語「酥脆」的狀聲詞「croquer」。法國的炸肉餅最初是將剩餘的燉肉重新烹調,加入法式基本醬料——用鮮奶、奶油和小麥粉做的白醬當作內餡炸成的料理。這在日本叫奶油可樂餅,在明治時代隨同西洋料理一起傳入日本。
炸肉餅在歐洲各地廣為流傳,也一併傳入曾是英法殖民地的亞洲地區。現在更以日本為首,風行用搗碎的馬鈴薯做的內餡。馬鈴薯在寒帶地區和貧脊的土地也能順利栽種,一年多次收成,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能夠預防腳氣病,因而被廣泛運用在料理上。這是馬鈴薯料理普及的其中一個原因,在明治時代以前,日本海軍出航時,長年飽受腳氣病所苦,因此仿效英國海軍吃起馬鈴薯做的可樂餅。
將餡料沾上麵包粉,揉成圓形或圓柱狀,是可樂餅與炸肉餅的共同之處,但現在國外已把可樂餅視為日本獨創的「korokke」,和炸肉餅被分類為完全不同的食物。首先,法國顆粒細緻的麵包粉和日本的麵包粉(外國人稱之為panko)口感截然不同。再者,炸肉餅雖然叫炸肉餅,但在歐洲常常不採油炸,而是直接放入烤箱烤。此外,日本配的是烏醋醬,外國則習慣搭配塔塔醬或番茄醬吃。
歐姆蛋、蛋包飯
歐姆蛋和蛋包飯是最具代表性的雞蛋洋食。日本直到江戶時代為止,表面上禁止吃肉,但基本上會吃雞蛋。一七九五(寬政七)年發行的料理書《萬寶料理祕密箱雞蛋百珍》當中,刊載了共一○三道雞蛋料理,大受好評。尤其明治時代,日本人為求體格和歐美人一樣強壯,積極納入西式餐點,蛋白質豐富的「法式煎蛋捲(omelette)」受到重視,因而發明出了「歐姆蛋」這道料理。
將整顆蛋打散,加入少許牛奶和鮮奶油,以奶油或一般油微微煎過,再包入起司、肉和蔬菜的法式煎蛋捲「omelette」,據說語源來自拉丁語的lamella(薄木板),歷經漫長的歲月,逐漸變化成alumelle和alumette,在十四世紀或十六世紀成為料理名稱,並在十七世紀變成現在的樣子。與煎蛋捲相似的雞蛋料理,自古以來就流傳在伊朗、中國、泰國和印度等世界各地。
隨後,在歐姆蛋裡包入米飯、蔬菜和香菇等餡料,一份作為一餐的「蛋包飯」在日本問世。據說這種日本獨創的蛋包飯,是由銀座「煉瓦亭」在一九○○(明治三十三)年時推出的。而現在常見包入番茄炒飯的蛋包飯,則是由大阪的「北極星」在一九二五(大正十四)年發明的。
此外,海軍也有一段關於蛋包飯的軼事。聽說當時蛋包飯是戰艦「大和號」的士官愛吃的隱藏菜單,但因外型酷似戰艦破碎(沉船),象徵著不吉利,因此,一定要在盤子裡放入奇數的豌豆粒,祈求消災解厄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