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精白米與「美感」
稻米去殼後所得的果實就是「糙米」。我們來看看糙米需要經過精白處理的理由。
稻米的色素也存在米糠中,除了「綠米」這種連胚乳內部都含綠色色素的特殊品種外,所有的米經過精白後都會變成白米。過去稻米的品種有各種顏色,只是發展到了最後以白米為主流。這當中的原因包括j經過精白的米較為柔軟美味,k純白的食品具有「稀少性」,越是稀少越容易受到重視。換言之,食味與美感是重要的因素。
包含日本在內,喜歡白色是一種文化所產生的現象。例如在開發中國家因為蔬菜供應的不足,導致因缺乏維他命A的夜盲症問題非常普遍。若要仰賴食物預防夜盲症,只需食用能製造維他命A、含有豐富黃色植物色素的玉米即可。但是在東非的許多國家,卻認為黃色玉米品種是飼料用玉米,拒絕食用。對人類而言,白色品種彷彿是種讓人無法妥協的界線
但是這類不帶紅色色素的穀物保存效果低,也不耐環境壓力,很容易喪失發芽能力。不僅如此,也缺乏維持人體健康所需的營養素。儘管如此,為什麼世界各地的人類仍然執著於白色的稻米、小麥以及玉米呢?原因之一應該是美感意識在作祟吧!

穀物如何適應環境推進進化?
到底日本人是怎麼選擇稻米作為主食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以前,首先必須先了解穀物的狀況。
穀物的進化十分複雜,儘管稻米馴化成為人類栽培的農作物,但是馴化以後經過一萬年,稻米的性質並未出現太大的變化。例如,蕎麥栽種在「水田轉換田」中時,蕎麥很容易因為濕害導致農穫量大減。若將蕎麥年年栽種在「水田轉換田」的話,蕎麥是否就會因此進化成在濕地也能輕鬆栽培的品種呢?答案是否定的。即使長期持續在含水量少的乾地栽培水稻,也很難栽培出適合乾旱莽原用的乾季品種。
穀物進化的環境,決定了穀物的基因特質。從其他地區傳播到日本列島栽種了數千年的穀物品種,其基本的生理特質、生態特質只會出現少許的改變。植物耗費數千萬年適應環境所發展出的基因特性,強度遠超過為適應人類栽培環境所發展出的基因突變特性。
影響植物成長最大的環境因素是溫度和水分。在日本,夏季作物與冬季作物的栽培期完全相反,稻米適合在高溫多濕的夏季栽種,麥類則適合在低溫與略微潮濕的冬季栽種。稗子在低溫的夏季也能栽種,這一點與稻米很不同。高粱、玉米、黍稷、小米在高溫的乾燥地帶也能栽培,但不適合多濕的環境。適合栽種小麥與玉米的地區分佈極廣,這些地區也能栽種小麥玉米以外的其他作物。低溫水分低的環境最適合栽種蕎麥與裸麥。同樣是乾燥地區,大麥適合較高溫地區,最高溫、最乾燥地區則以珍珠粟為最適合栽種的穀類,例如西非薩吧納(Sabana)這樣的莽原地區尤其適合栽種珍珠粟。

穀物的兩大系統
這些穀物群的進化系統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適合高溫、乾燥環境植物的亞科所構成的群體,在系統分類學上稱作「PACCAD系統」。另一類為適應寒冷乾燥地區或高溫多濕地區的群體,稱作「BEP系統」。稻子與麥子都從BEP系統進化而來。稻科系統可分類為亞科,穀物對溫度與水環境的反應會因亞科的種類大不相同。
除了稗子外,所有的穀物都是透過歐亞大陸從世界各地傳到日本。日本列島的環境南北迥異,而且海拔高度變化多端,所以除了稻子外,各種環境提供了栽培各種作物的條件,當然農民也必須順應環境選擇作物栽種。缺乏水資源的乾燥地區,主要栽種的是黍亞科或硬質早熟禾亞科作物。但是高溫多濕的環境則只能栽種Ehrhartoideae(稻亞科)以及部份的黍亞科作物。日本的平原與盆地多雨而炎熱,而且河水經常暴漲氾濫,最適合這種土地特性栽種的就是水稻。日本人之所以選擇稻米栽培,正是因為水稻在進化過程中所發展出來的生理生態特性。
在日本的國土中,東北或北海道這些寒冷的地區並不適合栽種水稻,因此自繩文時代以來,就一直有在濕地裡栽種稗子,在乾燥地區栽種蕎麥的習慣。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