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治大國若烹小鮮──伊尹
「治大國若烹小鮮」語出《道德經》,這是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西元前571-471年)的著作。
「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的意涵相當豐富。比方說,治理大國就像料理一條小魚,不要把小魚多加翻動,否則小魚易爛,給人的觀感不佳,這是提醒當政者不要窮折騰,過於頻繁的下達政令只會讓老百姓無所適從,「無為」的做法恐怕往往更利於老百姓(以老子為代表人物的道家崇尚無為而治)。
又如,治理大國要拿出就像是在烹調小魚一樣的費心,不僅要掌握火候,還要精準的把握對於油鹽醬醋等調味料的拿捏,要恰到好處。
兩千多年以來,「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經常被中國歷代為政者所引用,然而事實上,這並不是老子的創見,這句話其實可以追溯到夏末商初、比老子生活的時代還要再早一千年的伊尹(西元前1649-前1549年)。對於老子來說,伊尹是一個古人,老子從伊尹身上學習是很自然的事。
伊尹是夏朝的名相,曾經說過要像「以鼎調羹」、「調和五味」一樣來治理天下。伊尹把治理國家和烹飪兩件事聯繫在一起,一般認為這就是「治大國若烹小鮮」之說的源頭。
伊尹是廚師出身,和烹飪頗有淵源,無怪乎能有如此生動鮮活的比喻。成長於有莘國的伊尹是如何為商湯效力,成為宰相的呢?在歷史上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個說法是,伊尹既是貴族的廚師,又是貴族子弟的老師,聲名遠播,商湯為了想要網羅伊尹,特意迎娶有莘王的女兒為妃,讓伊尹以陪嫁奴隸的身份來到商國。在這個版本裡,伊尹是被動來到商湯的身邊。
第二個說法則剛好相反,指出伊尹是因獲悉商湯是一位仁君,想要輔佐商湯,所以自願屈尊當成陪嫁的一員,主動來到商國,可是到了商國以後,伊尹很快就被派到御膳房去工作,根本接觸不到商湯。為了引起商湯的注意,伊尹便想出一個主意,故意把菜做得忽鹹忽淡。結果,商湯果真是一位仁君,沒有因為菜太難吃就氣得把廚師給殺了,反而是把廚師叫來,殷殷詢問這是怎麼回事呀?為什麼最近的菜都做得這麼奇怪呀?伊尹就把握機會,趁機大談治國之道,大意是說,施政這個事呀就像烹飪的時候該如何掌握調味料一樣,一定要恰到好處。聽了伊尹的高見,商湯大為折服,伊尹就這樣步上從政之路。
後來滅夏戰爭的策劃、準備與實施,以及建立商朝,伊尹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伊尹在擔任宰相期間,在各方面都頗有建樹,使得商朝初年經濟繁榮,政治清明。伊尹從政長達五十幾年,從成湯開始,一共輔佐了五代君主,為商朝的強盛產生了非常關鍵性的作用。
在伊尹所輔佐的五任國君當中,商湯的孫子太甲最讓伊尹頭痛。太甲狂妄自大,剛愎自用。為了要好好的教育太甲,伊尹把太甲放逐到一個叫做桐官的地方(這是成湯的墓地),讓太甲去面對祖先誠懇地反省,然後不斷的「函授」,遠程教學,派人不斷把自己所寫的「教材」送去讓太甲研讀,苦口婆心的教導太甲該如何做一個好的國君。
經過一段時日,太甲果然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決定要痛改前非,伊尹得知,馬上就高高興興地把太甲迎回國都,讓太甲重登王位。太甲再度登基之後,表現果然比以前要好了很多。
此外,也有一些古代學者推斷「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並不完全,似乎是在長時間流傳的過程中,丟了一個「者」字。比老子要晚兩百多年、戰國末年著名的學者韓非子(約西元前280-前233年),在著作中引用這句話時就是說,「治大國者若烹小鮮」,後來歷代不少學者也都贊同這樣的看法,認為多一個「者」字是強調了為政者,在語意上更加精準。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