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麵食類
002北港煎盤粿
盛一盤濃濃人情
地點:雲林
「煎一盤粿來呷!」這句話喚醒了雲林北港一帶的早晨,「煎盤粿」一名就是因許多客人到店裡點餐會這麼說,久而久之就成為這道小吃的代稱,伴隨煎台的鏗鏘聲響及熙來攘往的早市景象,享用此一別具在地特色的台式早餐的同時,更能趁機感受北港當地的生活樣貌。
台灣盛產稻米,在先民們以米為主食的常日中,也用盡巧思製作出各種米製品,吃「粿」一來能讓勞動階級有飽足感,二來還可作為祭拜供品,於是簡單的「煎盤粿」便在農業、信仰均興盛的北港,成為在地人一日活力的來源,更是遊子朝思暮想的美味鄉愁。
「粿」是這道濃濃古早味早餐的主角,選用台灣在來米製成,將在來米洗淨後磨成米漿,後於米漿中加入太白粉及水不斷攪拌就可以送進蒸籠,經過4小時中火炊製成型,鬆軟的米粿就出爐了!店家通常會將粿切成小塊,待客人點餐後就放上鐵板煎製,將外皮煎得「赤赤」(tshiah- tshiah,音近華語「恰恰」)即可起鍋。
除了「煎粿」之外,一般還會搭配自灌的糯米腸、香腸、滷小腸、荷包蛋及豬血湯等一同食用,亦發展出多種套餐組合,煎得金黃的盤粿和糯米腸口感外酥內軟,淋上獨特又微甜的米漿就能享用,米香在入口後滿溢口腔,劃開荷包蛋讓醬汁流淌,又是另一番風味。
與雲林鄰接的嘉義也受其影響,透早呷煎粿也早已成為當地人的習慣之一,因此雲嘉一帶常見「煎盤粿」的小店攤位,部分店家雖然營業到下午,但多數是早晨限定的美味,想體驗不同的台灣米食早餐文化的饕客可要趁早,晚來就吃不到了。
小吃BOX
有肉有蝦的東港「肉粿」
來自東港的肉粿通常是將鹹粿切成粿條,上放煙腸、三層肉,最特別的是酥香的蝦猴,最後淋上米漿濃湯,樸實的「粿」料理在東港澎湃現身,「粿」的吃法總是不斷演變,在庶民的日常裡等待我們看見。
003大麵羹
米其林認證的台中古早味
地點:台中
至少超過一甲子歷史的大麵羹,是台中在地的經典小吃,它不像遍布全台的嘉義火雞肉飯,即使出了嘉義也吃得到,想要吃大麵羹,幾乎只能到台中。
大麵羹雖然有「羹」字,麵湯也很黏稠,但在料理時並不會有勾芡的步驟,這裡的「羹」指的其實是「鹼」,因為麵條中加入許多鹼粉,而羹、鹼的台語發音都是「kinn」,所以大麵鹼就變成了大麵羹。至於為什麼要在麵條內加入大量鹼粉,其來有自。
據傳大麵羹發跡於台灣戰後初期,當時窮人家不易溫飽,為求飽食,因此在麵條中加入鹼粉,使麵條在烹煮時會吸水漲大,增加食用飽足感。而且麵條不易煮爛,口感又顯得Q彈,可以滿足全家人的食用需求。
現在販售大麵羹的店家,會加入菜脯、蝦米、韭菜、紅蔥頭等配料增加香氣,講究點的店家會熬煮大骨高湯當湯底,所以它早已不是窮苦人家為了果腹的餐食。加入許多配料的大麵羹香氣四溢,往往令人食指大動,也因此開業超過50年的台中英才大麵羹,在2020年與其他星級餐廳一同被米其林餐盤推薦。
大麵羹的麵條直徑是一般黃麵2、3倍大,吃起來口感滑溜,湯汁黏稠,由於分量不多,台中人大多當早餐或點心食用。雖然那濃郁的鹼味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但不可否認,大麵羹的風味確實特殊,所以下次到台中,不妨來碗大麵羹,品嘗那軟Q不糊爛、濃稠湯裡帶鹼味的滋味。
小吃BOX
刻在記憶中的滋味
大麵羹的地域性極強,大多集中在未縣市合併前的台中市,它獨特的鹼味是離鄉台中人的鄉愁,具有與家連結的記憶。在導演劉嘉圭的《尋找大麵羹The Taste of Home》的紀錄片中,就描述了兩個台中人對大麵羹的情感,值得一看。
004當歸鴨麵線
給你戀愛般的好氣色
地點:台中→全台
受到「藥食同源」觀念的影響,漢人自古就崇尚食補,因而產生各式各樣的藥膳,在台灣,當歸鴨麵線就是很常見的一種。而第一碗當歸鴨麵線是由台南的中醫師薛騫研發出來,當時他調配了二十幾種漢方,與鴨及麵線一起煮食。1949年,第二代薛新發以父親的配方,開始在台南東門圓環以手推車販售,微微的中藥香與厚腴醇香的滋味,讓它大受歡迎,因為生意不錯,薛新發索性開了店面,這味小吃也逐漸流傳至其他地區。
1959年,中部發生八七水災,洪水有如脫韁野馬般到處肆虐,導致嘉南平原無數農作與養殖的雞、鴨、鵝、豬隻等隨著洪水漂流。當時有許多人為了生存,就撿拾這些家禽食用,雲林土庫有位魏德興先生,在水災前販售的當歸鴨麵線就很受歡迎,所以他也在大中水撿鴨子,做成當歸鴨麵線。這個在水患中撿鴨子的故事,使得當歸鴨麵線的名聲更上一層樓。
當歸鴨麵線的漢方中,因為也包含地黃(熟地),所以湯頭黝黑深邃,天氣冷的時候喝一口,會讓整個身體都暖起來,四肢也不會冷冰冰,幸福感油然而生。王禎和的《嫁妝一牛車》中,就描述貧窮的主角一有錢會去吃當歸鴨,一飽口福。有人說,母鴨肉嫩但油脂較多,公鴨肉質適中且油脂少,所以湯頭會呈現細微差異,不過不管母鴨公鴨,最好是選擇養了90天的土鴨,此時的鴨肉成熟度最好,甜嫩兼具,最是好吃。
小吃BOX
女性溫補聖品
當歸是漢醫婦科重要的藥材,可補血調經,滋養容顏。《本草綱目》記載:「古人娶妻為嗣續也,當歸調血為女人要藥,有思夫之意,故有當歸之名。」意即女性服用後對身體有益,生育能力也較佳,因而思夫當歸,十分有趣。
005台南擔仔麵
傳承百年的古都「吃巧」小食
地點:台南
台南是台灣最早開發的城市,滿城歷史軌跡乘載了過往許多風華,擔仔麵就誕生於此,從1895年的台南走來,創始人洪芋頭的扁擔已經傳到了第五代,它的起源同樣很有故事。
當走進販售擔仔麵的店家,一眼就能發覺煮麵爐灶高度和一般麵店十分不同,這要從擔仔麵的由來說起。漳泉移民於清朝來到台灣的同時紛紛帶來原鄉飲食文化,洪芋頭也於此一時期渡過黑水,登台討生活。他平時以捕魚為業,為了維持生計,每當海象不佳無法出海時,就在漁民間俗稱「小月」的季節活用在漳州習得的煮麵技巧,開始煮起一碗碗的麵並肩挑擔仔沿街叫賣,以此「度」過「小月」。由於口味很受大眾喜愛,洪芋頭遂直接轉行固定於水仙宮前擺攤,當攤前掛起寫上「度小月擔仔麵」的燈籠,瀰漫著肉燥香與煮麵香時,就會吸引人人來上一碗。
販售擔仔麵的店家通常為了重現創始攤位的做法,發展出特殊的「坐煮」方式,看著擔仔麵的煮食過程宛如欣賞著一場微型表演。煮麵師會先以熱水溫碗,麵條略燙一下就能撈起,再添上豆芽、香菜並淋上肉燥、蒜泥、烏醋,最後點綴一尾白蝦(早期多用火燒蝦),當手中接過這碗輕巧並已征服府城人逾百年味蕾的小食,看著眼前滾得焦黑堪稱整碗麵靈魂的肉燥老鍋,和著麵條、輕飲熱湯食用,焦焦的鹹香味彷若帶人回到了彼時人聲鼎沸的五條港,那個圍著扁擔攤位而坐的攤主與居民們,因這一碗溫熱小食而連結起的簡單年代。
小吃BOX
人說:「北切仔,南擔仔」
一般而言,切仔麵發源自北部,擔仔麵則以南部為根據地;切仔的麵量很足,擔仔卻重視「吃巧不吃飽」;切仔湯頭多以豬骨、五花為基底,擔仔則以蝦殼熬煮,切仔麵問世雖晚了些,但從日治時期就是常民食物,新北市蘆洲是切仔麵店密度最高的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