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筷頭春秋

第一節 鐘鳴鼎食

茹毛飲血
  遠古時代,在人工取火發明以前,人類的食物是指自然界中一切以自然形態,能夠被人吃下的東西。《禮記.禮運》中說:
  「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
  那時的人們餐風露宿,吃野果、生肉,飲泉水、獸血,進食的意義只是在於獲得生存。後來傳說中出現了一位聖人,叫做「有巢氏」,《韓非子.五蠹》中描述他「搆木為巢,以避群害」,為人類初步解決了居住問題,並使得人們的住所避免受到野獸的侵害。
  不僅於此,《三墳書》裡記載:「有巢氏生,俾人居巢穴,積鳥獸之肉,聚草木之實。」這就是說,有巢氏還教會人們獵取獸肉,採集果實。
  一般認為,有巢氏的時代屬於舊石器早期,那時雖然沒有發明人工取火,但是雷電或林莽自然的山火,仍然為人們提供了品嚐熟食的機會。
  大火過後,燒熟的獸肉和膨爆的堅果,散發出誘人的焦香,所以也有記載把「燒烤」和「膨爆」看作是最初的烹調。
  而熟食的意義不只在於美味,更重要的是它促進了身體對於食物養分的吸收,減少了生食中細菌的侵害,從而增強了人們的體質。
  後來,人們開始逐步嘗試利用自然火,並試圖儲存、控制火種。同時,火對於生產工具的進化,也帶來了有力推動的作用。
  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人工取火。《韓非子.五蠹》中說:「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
  燧人氏就是傳說中鑽木取火的聖人,他的這一段傳說,在《古史考》中另有記載:「古者茹毛飲血,燧人氏鑽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
  此處的「炮」是一種燒烤方法,指用泥漿塗抹並包裹住獸肉,然後將其丟進火中燒烤。烤熟後剝去泥殼時,野獸的毛也就一併去除了,同時食物也是皮酥肉嫩。後世的「叫化雞」,就是古時「炮」法技藝的延續。
  人工取火的發明,使人們完全告別了茹毛飲血、生吞活剝的飲食方式,正式進入了熟食時代。
  熟食時代的來臨,被視為人類飲食文化的起點。

石烹陶烹
  人工取火發明以後,人們逐漸掌握了用火技術,食物的範圍和烹飪的方法都隨之多樣。
  《禮記.禮運》將遠古的烹飪方法列為炮、燔、亨(即烹)、炙四種。其中,炮是將食物包裹後在火上燒烤,燔和炙都是將食物直接在火上燒烤。這三種方式都不需借助烹飪器皿,其物件也往往是動物或植物。
  隨著原始農業的發展,穀物成為新的食材,而穀物的烹飪,需借助容器來完成,於是「烹」這種方法應運而生。
  最早的穀物烹飪方法是石烹,即用石料,如石板、石塊、鵝卵石等,作為傳熱介質焙熟食品。
  石烹的方法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將石板或石塊作為盛器,上面放置穀粒,下面用火加熱,直至焙熟。
  現今流傳於陝西、山西、山東等地的石子饃、乾饃、沙子餅等,就是沿用這種石烹方式。其做法是將洗淨的鵝卵石子放在平鍋裡燒熱,把餅坯放在石子上,另在餅上再鋪一層燒熱的石子,用上下石子對熱的方式將餅焙熟。餅熟之後凹凸不平的形態,有著特別的石子焙熟的特徵。
  另一種石烹的方法是利用熱石的溫度煮熟食物,將鵝卵石燒到極熱,取燒熱的石子投入盛有食物的水中,使水沸騰並將食物煮熟。
  雲南古老的土著民族,布朗族的一道名菜「卵石鮮魚湯」,採用的就是這種方法。
  隨著對火的不斷運用,原始人類發現黏土經過火燒,可以變得堅硬,不再散開,形狀也可以隨需求而定,而且燒製的成物不會漏水和變形。
  於是,人們嘗試著用樹枝或藤條編製成各形框架,然後在上面塗抹厚厚的黏土泥漿,待風乾後放入火中燒製,燒好後就製成了一個堅硬的土罐。
  自此,原始的陶器產生了,這是人類改造自然物的一次偉大嘗試。陶器的出現,是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顯著記號。
  有傳說將陶器的產生連繫到古帝王神農氏,神農氏和伏羲氏是繼燧人氏之後的兩位聖人。
  〈三皇本紀〉記載,伏羲氏「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認為伏羲氏創立了漁業和畜牧業,這就使人們的食物種類拓展到捕撈的魚蝦和馴養的家畜。
  而神農氏則被認為是農業的開創者,他不僅遍嘗百草,還教人們播種五穀。《通志.三皇紀》中載:「炎帝神農氏起於烈山……民不粒食,未知耕稼,於是因天時,相地宜,始作耒耜,教民藝五穀。故稱之『神農』。」
  《太平御覽》引《周書》佚文「神農耕而作陶」,認為神農氏在開創農業的基礎上,又發明了陶器。
  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改變了原始人群「飢則求食,飽則棄餘」的生活狀況,使人們逐漸開始了定居生活,進而也開始尋求食物的儲存之道和烹飪方法的改進。
  陶器作為一種烹飪容器和盛器的出現,一方面使得穀物的儲存和水的移動都成為可能,為人們拓展了更為廣闊的生活空間;另一方面,作為炊具和餐具,陶器的使用徹底改變了先前時代「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禮記.禮運》)原始落後的飲食狀況,並為新烹飪方法的產生提供了條件。在火燔石烹之後,煮、蒸等陶烹方法紛紛出現了。
  據三國時譙周的《古史考》記載,「黃帝作釜甑」,並有「黃帝始蒸穀為飯,烹穀為粥」之說,將「飯」和「粥」兩種食物的產生劃入黃帝時代。
  「釜」和「甑」都是最早出現的陶製炊具,也最為常用。二者的區別在於:「釜」為斂口圓底的罐子,類似於鍋,底部無足,為煮食所用;「甑」底部有許多小孔,為蒸食所用。
  「飯」和「粥」都以去殼的穀物為食材,加水加熱而成。「粥」是在陶器內盛水,放入穀物,在下面直接燒火煮熟,「煮」也是最早利用炊具熟化食物的方法。
  比此更進一步的是,「飯」的烹製已經開始運用蒸汽導熱的原理。陶甑底部的小孔好比蒸屜,人們在陶甑的下面放置一個盛水的器皿,並在其下生火,利用沸水產生的蒸汽,穿過陶甑底部的小孔,進而將食物蒸熟。
  陶製炊具和容器的發展,也為發酵類食品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此後,釀酒、製醢、製醯(醋)等食物製作工藝也都隨之產生了。
  陶器的產生和陶烹的運用,是人類飲食史發展的一次進步,對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意義深遠。

列鼎而食
  製陶業在新石器時期發展了數千年,其製作工藝日趨完善,並為金屬鑄造業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到了夏商時期,青銅器出現了。周朝時期青銅文化發展到鼎盛。與此同時,社會開始出現階級差異,人類發展步入奴隸社會。
  比陶製食器、青銅食器堅固耐用,不易破損,而且造型美觀,做工精巧,既兼具石器和陶器的優點,也彌補了二者的不足,廣為權貴階層所使用。
  這一時期的青銅食器分工精細,種類眾多,包括了烹調器,如鼎、敦;切割器,如刀、俎;盛食器,如簋、盤;取食器,如箸、勺;盛酒器,如尊、卣;飲酒器,如爵、角;盛水器,如盆、缶等。其造型端莊,紋飾華美,可見當時青銅文明的發達。
  雖然如此,由於青銅造價昂貴,得之不易,加之製作工藝複雜,在當時並沒有成為大眾百姓的生活器皿,陶器在人們的生活中依然盛行。
  而青銅器皿也僅為統治階級所專享,逐漸帶有了等級之分,成為階級、權力和地位的象徵,並由最初的食器發展為祭祀的禮器和傳國重器。
  鼎是最早出現的青銅食器之一,許慎在《說文解字》裡形容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早期的鼎是黏土燒製的陶鼎,夏商時期出現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其形狀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
  鼎最初被作為煮肉的食器,後來逐漸演變為祭祀專屬的禮器,用以祭天祀祖,並作為貴族死後的隨葬品之一。
  據先秦典籍記載,夏初時期,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各州牧向大禹貢金(即青銅)鑄鼎,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並將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珍異物鐫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將九鼎集中於夏朝都城。
  禹鑄九鼎的傳說,使後來「九州」演繹成為國家和天子權力的象徵。鼎也因體積龐大、材質厚重、不易移動等特點,逐漸演化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重器。
  《周禮》中記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西周時期,人們的飲食習俗表現出了更多的禮儀和社會等級的差別。何休注《公羊.桓公二年傳》中有「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之說。這一按照禮制而定的列鼎制度,對不同地位等級的人所使用食器的數目,都有著明確的規定。
  作為統治階級專屬的青銅食器,其演化為禮制的展現,被用以「明尊卑,別上下」,承載了特殊的意義,這就是所謂的「藏禮於器」。
  隨著生產力水準的提高,統治階級的生活開始窮奢極欲,飲食也由基本的溫飽過渡到追求食禮文明。
  這一時期,禮制日益成熟,除了食器,樂器也被作為禮器之一。上層階級貴族在飲宴的時候,常常要擊鐘奏樂,供食者享樂,並列鼎盛放珍饈百味,場面極為豪華鋪張。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灑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馬醫,淺方,張里擊鐘。」張衡的〈西京賦〉也有「擊鐘鼎食,連騎相過」之說。後來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道「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
  所謂的鐘鳴鼎食,作為封建食禮的代表性場景,自周朝始,奠定了此後數千年中國上層社會的飲食文化基調。而作為封建禮制的發端,其內涵已經遠遠超越了飲食本身。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