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火食之道
  人類在旅途已經走過了百萬年的歲月。人一代代地繁衍,最基本的需要是飲食。作為個體的人天天要有飲食補給,作為群體的人不斷在這補給中發展科學與文化,推動了歷史前行。
茹毛飲血是人類經歷的漫長無火飲食時代的生動寫照,火發明以後,人類開啟了火食時代。農耕和製陶的發明,使人類邁進了科學飲食時代。
一、人猿相揖別
  人類與其他動物共同生活於地球,在地球上各自展開自己的生命旅程。人也屬於動物一類,當然是最高等的動物,人與其他動物形體不同,生存方式也不同。
  人類與動物的不同,關鍵的區別在哪裡?對於這樣一個人獸分野的重大命題,中國古代先哲早有了解。如《列子》中云:「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髮含齒,倚而趣者,謂之人。」《禮記.禮運》則引孔子言說:「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
  這裡所說的人之為人,即是說手足功用不同,用兩足行走,有語言能力,飲食講究滋味,還採用與一般動物不同的飲食姿態,這就是區別於動物的人。簡短的話語既說明了人與獸的形體差異,也列舉了行為方式的區別,應當算作較為完備的解釋了。
  細一想來,人平日可以粗茶淡飯,卻總要追求適口的滋味,五味鹹酸苦辣甜,一味不可少。人有時可以狼吞虎嚥,卻總要聆聽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的教誨,這就是食之有儀。而一般的動物呢,還有與我們很像的猩猩們呢,牠們就沒法與人相提並論了。
  我們注意到以往古人類學家探究人類起源問題,將注意力集中到兩足行走的起源上。學者們認為,兩足行走的形成,不僅是一種生物學上的重大改變,而且是一種重大的適應性改變。甚至有人這樣說:所有兩足行走的猿都是「人」。這種說法雖然很絕對,卻也有一定道理。
  這樣說的依據,是因為兩足行走的猿,在獲取食物時採用的方式與過去不同了,在環境改變後這應當是一種更有效的行為方式。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推測:由於氣候環境的變遷,由樹居改為地面生活的猿類,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形成了簡單的勞動,促使前肢分化為手,後肢分化為腳,最終站立起來直立行走,這一走,就走出了猿群,完成了從猿到人的根本性轉變。人猿相揖別,也許就在這個時候。
  從這個意義上說,直立行走是人類祖先從事食物生產過程中獲得的一項重大改變。直立行走以後,猿人的視野大大擴展了,大腦逐漸發達起來,語言也從更大範圍的交往中產生,勞動也愈來愈具創造性,這種創造性勞動的象徵之一,就是工具的製作。掌握製作工具技能是人類智慧最集中的體現,也是人類社會得以不斷發展進步的根本動力之一。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