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試閱1】牡蠣的構造(摘錄)

▌牡蠣的營養飲食
牡蠣因其攝食方式,而成為非常營養的食物來源。營養學教科書會大力推薦幼童、體弱者和老年人食用牡蠣。老奶奶坐在搖椅上剖牡蠣,或母親為生病的孩子準備晚餐時偷偷加一顆牡蠣的美妙景象,也許渲染誇大了牡蠣的營養價值,但老藥房確實很常建議病弱者食用牡蠣,也有不少研究分析可供佐證。牡蠣也是水手、開墾者、漁夫和早期四處游牧的原住民族的理想食物。

一打牡蠣的熱量不超過100大卡,蛋白質含量卻跟100克牛排一樣多,鈣質含量則等同一杯牛奶。在海產和其他動物來源食物之中,牡蠣的特別之處在於富含維生素C,此外脂肪含量很低,且主要是肝醣(動物澱粉)。肝醣(儲存於體內的葡萄糖)可作為重要的能量來源,因此整天辛苦開墾或作粗活者食用牡蠣有助於補充體力。

牡蠣含有多種維生素,是蔬菜和水果的實用替代品,在早期尤其有助於預防水手罹患壞血病等疾病。維生素B12能夠影響DNA的生合成,有助於維持神經細胞正常活動、促進新陳代謝和維持情緒穩定,也常作為減輕憂鬱症狀的處方,從前認為只有真菌和細菌能夠生成維生素B12,但後來發現牡蠣含有的多種維生素中,以維生素B12的含量最多。

其他含量較少的維生素由多至少依序為:輔助醣類能量轉換的維生素B1(硫胺素)、維生素B2(核黃素)、維生素C、菸鹼酸、維生素A、維生素B6及維生素E。

牡蠣所含的多種礦物質中,含量最多的是鋅:鋅能保護免疫系統,提升免疫力,能促進傷口癒合和生長發育,對孕婦和兒童等族群特別有幫助。奇妙的是,含量次多的礦物質是銅。鋅往往會抑制人體對銅的吸收,轉而促進人體對鐵的吸收。另外兩種含量較多的礦物質是鐵和硒,此外牡蠣也含有鎂、磷、錳和鈣等其他礦物質。

歐洲人基於本能,或許甚至有科學佐證,從古羅馬時期就會讓病人食用牡蠣,並將牡蠣用於治療結核病、黏膜炎、腹痛、貧血等各種病症。古羅馬博物學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就熱中此道,建議眾人食用牡蠣可改善氣色。這也是人類開始將牡蠣從沿海帶入內陸城市的原因之一。


【試閱2】遠古世界(摘錄)

▌古希臘羅馬人

古希臘人善於造船和航海,可能會航行到遠地劫奪大批牡蠣。西元前400年時,他們已經會在特別整理過的淺水池中放入樹枝和陶片吸引牡蠣幼體著床,位在義大利半島「靴跟」的希臘港口塔蘭托(Taranto)直至今日仍是牡蠣生長的區域。

據普林尼記載,羅馬人最早於西元前100年左右嘗試在拿坡里灣(Bay of Naples)養殖牡蠣。首先設置人工牡蠣床者是塞吉烏斯.歐拉塔(Sergius Orata),他將布林迪西姆(Brindisium)的牡蠣帶到巴亞(Baiae)養殖增肥,目的「並非為了滿足口欲,而是出於貪婪」,想利用這種巧妙的方法大賺一筆。

然而其後,有人認為即使布林迪西姆地處偏遠,但在此地採捕新鮮牡蠣再長途運送還是很划算;為了避免市場上出現不同口味的牡蠣,於是又有人想出新方法,以盧克林湖的湖水餵養長途運送後急需水分滋潤的布林迪西姆牡蠣。

歐拉塔的養殖方法至今仍廣為沿用。他將養殖區裡原有的海洋生物清除,放入牡蠣苗,三不五時前去確認生長空間足夠每顆牡蠣長得碩大肥滿。此外也會定時疏減整理牡蠣串避免生長太過密集,洗掉牡蠣外殼上的寄生生物,並清除水中的淤沙。

歐拉塔另一項更具革命性的創舉,是在水底堆起石頭後擺放成年牡蠣,接著在周圍放置木樁和懸浮在水中的成捆樹枝,吸引牡蠣幼苗附著其上。巴亞的湖池裡也養殖了很受歡迎的食用魚金頭鯛,養殖戶會用牡蠣餵食金頭鯛來增肥。

巴亞這個濱海城鎮曾是冠蓋雲集的熱門景點,有許多富裕羅馬人前來放縱狂歡,此處自古即設有牡蠣養殖場更加深了牡蠣離不開驕奢淫逸的印象。如今巴亞有部分陸地已沉入拿坡里灣,但在古羅馬時期卻是首屈一指的度假勝地和帝國艦隊的基地。

古羅馬人種種放蕩淫逸之舉,在文獻中斑斑可考。古羅馬社會名流馬庫斯.凱利烏斯.魯弗斯(Marcus Caelius Rufus)遭指控,於西元前60年在羅馬和「熱鬧的度假勝地巴亞」過著淫逸放蕩的生活,流連於海灘宴會等飲酒作樂的場合。西元前65年逝世的哲學家塞內卡(Seneca the Younger)在他的《道德書信》其中一篇論及「巴亞與罪惡」,形容這座溫泉鄉是「窮奢極欲的漩渦」和「罪惡的港灣」。到了西元前15年逝世的哀歌詩人普羅佩提烏斯(Sextus Propertius)時,巴亞的情況顯然沒有太大的變化,他曾形容巴亞是「淫邪與罪惡的巢穴」。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Claudius)正是在巴亞為第三任妻子麥瑟琳娜(Messalina)興建了一棟豪華別墅,而麥瑟琳娜在此日以繼夜宴飲狂歡之餘,還密謀發動政變擁立情夫為皇帝,最後因此遭到處決。

你或許會認為,巴亞正是一個適合體面的牡蠣著床生長、揚名立萬的理想之地。甚至有一道著名燉菜料理的名稱就取自巴亞,這道燉菜裡除了牡蠣,還放了淡菜、海蜇、松子、芸香、西洋芹、胡椒、芫荽、孜然、葡萄酒、魚醬(garum)、棗椰和食用油。

關於古羅馬人宴飲時究竟吃掉多少牡蠣,已有不少探究結果。據說羅馬皇帝維特里烏斯(Aulus Vitellius)曾在一餐裡吃下1,200顆牡蠣。不過其中可能也牽涉實務上的考量,即使羅馬人的別墅裡設有保存食物用的地窖,每次運來一批牡蠣,仍然必須趁新鮮生食,剩下的牡蠣就必須送進廚房烹煮或以其他方式保存。

老普林尼更是熱心推廣牡蠣,視為可治百病的仙丹妙藥,他建議以放入葡萄酒和蜂蜜煮熟的牡蠣治療腹痛,服用連殼烤熟的牡蠣治療黏膜炎,以泡過牡蠣的水治療潰瘍,建議婦女食用牡蠣保養肌膚,還曾提出將牡蠣殼磨成粉末當作潔牙粉,他的多項提議皆成了後世庸醫的藥方。


【試閱3】流傳千古的謬誤

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的《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1482-85)是藝術史上最知名的畫作之一,畫中描繪巨大貝殼載著女神維納斯來到岸邊,此顆巨大貝殼應為牡蠣殼,畫家卻誤畫成扇貝殼。

希臘神話中代表愛和性欲的女神阿芙蘿黛蒂(即羅馬神話中的女神維納斯)時常被形容或描繪成躺臥於牡蠣殼上,而牡蠣也就成了神話故事中性和愛欲的象徵物,也以具有催情效果著稱。

阿芙蘿黛蒂的美貌無與倫比,眼神媚惑撩人,擁有眾多情人,侍奉她的女祭司會以與虔誠的凡人男子歡好的方式進行膜拜,很難找到比她更為稱職的愛欲和牡蠣守護神。女神誕生的那一刻就極具戲劇張力。根據古希臘詩人海希奧德(Hesiod,活躍於西元前700年前後)所述,烏拉諾斯(Uranus)是泰坦諸神的父親,遭到其子克羅諾斯(Cronus)推翻並閹割,他的生殖器被割下並拋入大海時,海面開始翻湧冒泡,自浪花泡沫中誕生的女神阿芙蘿黛蒂立於貝殼之上。故事精采動人,可惜的是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及其他多幅畫作都將載著女神的貝殼畫成扇貝,就這一點而言,藝術並未將牡蠣的傳說忠實呈現。

【試閱4】經典牡蠣食譜(摘錄)

▌巴亞燉魚(BAIAN FISH STEW)

此食譜出自羅馬帝國末期由人彙編而成,並冠上古羅馬美食家阿皮基烏斯之名的《阿皮基烏斯》(Apicius)食譜集。食材中的「sea anemone」確切意思不明,最有可能是指在西班牙稱為「ortiga」、常以油炸方式製成下酒小菜的「溝迎風海葵」(snakelocks anemone);若根據食譜中的料理方式判斷,也有可能是指海膽。原始食譜建議使用一種用風乾葡萄製成的甜酒(passum);羅馬人嗜甜,因此料理時還加了棗椰。

8人份

煎炸用橄欖油
2根西洋芹,切段
⅔杯(150毫升)白酒或風乾葡萄製成的甜酒
⅔杯(150毫升)魚高湯
50顆淡菜,刷洗乾淨後去除足絲
25顆牡蠣,刷洗乾淨
10個海葵
½杯(50克)杏仁片(扁桃仁),預先烤過
2大匙魚醬油(魚露)
1株迷迭香
胡椒
1小匙孜然粉
4大匙切碎的棗椰
2大匙切碎的新鮮芫荽葉

將橄欖油倒入深醬汁鍋以中火加熱,加入西洋芹炒2分鐘至出水變軟。加入白酒和魚高湯。煮沸後加入淡菜,烹煮數分鐘至淡菜開殼,將鍋子離火靜置放涼。等待放涼時將牡蠣去殼,保留殼裡的汁水。用銳利廚刀將海葵切片,加在牡蠣肉裡。鍋內的淡菜放涼到可取出時,挖出淡菜肉再放回高湯裡。將烤過的杏仁片放入鍋內。加入魚露、迷迭香、胡椒和孜然粉調味。以小火加熱至小滾,加入牡蠣肉和海葵。拌入切碎的棗椰,最後灑上芫荽葉點綴。


▌古羅馬牡蠣佐醬(ROMAN OYSTER SAUCE)

紐約州醫學協會(New York Academy of Medicine)典藏了一部年代約在西元4世紀或5世紀初的古羅馬手抄本,其中收錄了一系列相當獨特的食譜,給予後人一窺古羅馬料理堂奧的寶貴機會。

此文本的早期翻印版本命名為《論烹飪》(De re coquinaria),其中一份食譜製作出的牡蠣佐醬很類似較稀的美乃滋。

原始食譜英譯本中列出了圓葉當歸籽這項材料,不過在最後加入新鮮圓葉當歸也很美味。

「將胡椒和圓葉當歸與蛋黃混合,每次加入一滴醋並攪拌至均勻。接著加入橄欖油、魚醬油、白酒和些許高湯。視喜好加入蜂蜜。淋於牡蠣上並立刻上桌食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