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的原住民有哪些
廣西大地上的原住民有壯族、苗族、侗族、仫(ㄇㄨˋ)佬族、毛南族、京族、彝族、水族、仡(ㄑㄧˋ)佬族等少數民族。壯族人是廣西人口最多的原住民,他們是古代生活在南方的百越民族集團中的一支發展起來的,世代居住在嶺南地區。廣西因是壯民族的聚居地域而被設立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居民遍布全自治區,人口分布最集中的縣市,壯族人口超過總人口的95%。苗族原本是生活在中原地區的九黎族部落,5,000多年前,在與黃帝和炎帝所組成的部落聯盟的戰鬥中戰敗,部落首領蚩尤戰死,一部分戰敗的部落成員逃往南方,在湘黔桂交界地帶定居下來;由於苗族很早以前就定居廣西,應該視為廣西的原住民。
侗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民族都是世代居住在嶺南或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在民族的發展歷史過程中,遷移運動距離都不大,都是廣西的原住民。苗族和侗族分布於自治區的北部和西北部,毛南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分布於自治區的西部,仫佬族分布於自治區中部,而京族則分布於南部沿海地區。在這些少數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區設立了民族自治縣或民族鄉。
廣西的原住民歷史上有自己的文字嗎
廣西境內的原住民歷史上都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和獨特的民族風俗習慣,卻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這裡的本民族的文字是指:在一個民族內得到了廣泛的運用,有明確的文字規範,並在歷史上得到了官方認可的文字。廣西的原住民中,壯族先民曾經創造並使用過一種文字,這就是自唐宋以來依照漢字的六書構字法創製的方塊壯文,稱為土俗字,或稱為古壯字。這種文字主要用來記錄民間的宗教典籍、歌謠、記事、書信、帳單,或用於記錄人名、地名等。這種文字流行於壯族的上流社會和文化人之中,沒有得到大面積推廣,也沒有得到統一和規範,字形和字意在不同的方言區有較大的不同,造成了理解方面的障礙。而且,這種文字只是在民間流行,流行的地域範圍也比較狹窄,歷史上沒有得到官方認可。1957年中國國務院批准了以拉丁字母拼寫的《壯文方案》,從而結束了壯族有民族語言而沒有自己文字的歷史。
廣西壯族與東南亞的泰族之間有何淵源
廣西壯族與東南亞的泰族在體質特徵、語言、風俗習慣等許多方面都非常相似,他們在民族的發展歷史上有很強的淵源關係,實際上是同一民族在最近的一千多年的時間裡發展分化成為不同民族的。廣西的壯族和東南亞的泰族都是古代百越民族集團的直系後裔,世代居住在長江以南地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他們生活和活動在南嶺以南地區。從秦朝到唐初的近千年的時間裡,隨著中原封建王朝對嶺南地區的統治,大批漢人進入嶺南,參與嶺南的開發,這自然加速了嶺南地區的漢化;到了唐朝末年,嶺南東部地區漢化已成定局,有著大量壯族語言底層詞彙的粵語作為漢語的一個方言開始形成,只留下了大量的壯語地名;不服漢化的壯族先民退至嶺南西部,與這裡的壯族先民融合,泰族與壯族的分化是在這個時期開始的。
中原王朝勢力的強大和文化的擴張,迫使一部分壯族先民紛紛南遷。他們透過廣西的左江流域進入了越南的紅河流域,卻受到了早已定居於此的越南京族先民的排擠,又不得不越過紅河流域向西進入中南半島的中西部地區,這就形成了壯族先民的遷徙路線——左江流域-紅河流域-寮國高原-泰國中部平原——「壯泰走廊」。在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之後,這些南遷壯族先民征服了當地的孟人和其他大大小小的原始森林部落,在相當於中國宋朝的時候,首次建立起屬於這個民族的統一政權——素可泰,其後在周邊地區建立起了其他大大小小的泰族政權,即現在的泰族和老族先民的政權。這些政權大都受到了這片土地的土著——孟人的影響,形成了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的局面。在以後的歲月中,由於雲貴高原北部的藏緬語族民族的南下,以及越南京族政權的興起及向北、向西的擴張,逐步將壯泰民族從地理上隔離開來,形成壯泰民族的最終分化格局。
「銅鼓非鼓」其何意
銅鼓是壯族先民創造的神奇樂器,是壯族的藝術珍品,也是至高無上的神器,具有多種功能和作用。如果我們對這一神奇的古樂器進行認真的觀察,就會發現,銅鼓的鼓面上有許多飾紋和雕塑。銅鼓的鼓面上多鑄有太陽紋、翎眼紋、雲紋、乳釘紋、櫛紋、游旗紋等紋飾;許多銅鼓的鼓邊還鑄有青蛙、龜、牛、馬、騎馬武士等塑像。銅鼓本身是一種神器,壯族先民認為,其鼓聲可以與神靈溝通,也可以與過世的先人溝通。
青蛙是壯族先民的崇拜圖騰,被認為是雷神的兒子,能夠呼風喚雨,能夠在人與神靈之間傳遞訊息。蛙神銅鼓是蛙神崇拜和銅鼓崇拜的融合,蛙是鼓的神靈,鼓是蛙的寄身,兩者共同支持著壯族先民的心理。太陽對農業社會的人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許多民族都有太陽崇拜的歷史,壯族自然也不例外,因而,在銅鼓的鼓面中心總是鑄造有太陽紋。牛也是壯族先民的崇拜圖騰,牠們全力幫助人們從事農業生產,承擔繁重的勞動,而自己對生活要求卻很少,因而受到壯族先民的敬重和崇拜。同時,壯族先民信仰萬物有靈,從而形成了多神崇拜,這從其他的紋飾和塑像中可以展現出來。
河池南丹銅鼓群
銅鼓形似圓墩,中空,無底,是由銅釜,即煮飯的鍋發展演變而來。它成為樂器並非偶然,設想一下,當時的人們高興地吃完飯後,一些人興奮地跳起舞來,另一些人則在一旁敲打能抓到的東西以助興,銅釜也自然成了被敲打的物品之一。銅釜清脆的聲音受到了壯族先民的喜愛,它就逐步失去了原來的功能,變成了專用的樂器,之後又變成了莊嚴的神器和法器。銅鼓的神祕之處一是鼓面的紋飾和雕塑既反映了壯族先民的圖騰崇拜,也承載著當時社會生活的諸多訊息。鼓面上有太陽、青蛙、牛等的崇拜圖騰,也有反映社會生活的水波紋、船紋、鳥形紋,馬、騎士等雕塑。
銅鼓的第二個神祕之處是,出土的銅鼓一般在荒郊野地或洞穴之中,而非出土於古墓葬之中。這是因為當銅鼓變成了一種莊嚴神聖的神器和法器之後,其身分十分珍貴,它既是權力的象徵,也是財富的象徵。人的權威與銅鼓連在了一起,鼓在權威在,失去了銅鼓就意味著失去了統治地位。同時,銅鼓也不是隨便可以敲響的,只有重大事件發生的時候才能敲響銅鼓。為了保護銅鼓不被毀壞或落入他人之手,銅鼓的擁有者從不把鼓留在家裡,而是趁著夜色,在別人不知曉的情況下,將銅鼓埋入村外的野地裡,或者藏進別人不知道的山洞裡。
廣西大地上的原住民有壯族、苗族、侗族、仫(ㄇㄨˋ)佬族、毛南族、京族、彝族、水族、仡(ㄑㄧˋ)佬族等少數民族。壯族人是廣西人口最多的原住民,他們是古代生活在南方的百越民族集團中的一支發展起來的,世代居住在嶺南地區。廣西因是壯民族的聚居地域而被設立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居民遍布全自治區,人口分布最集中的縣市,壯族人口超過總人口的95%。苗族原本是生活在中原地區的九黎族部落,5,000多年前,在與黃帝和炎帝所組成的部落聯盟的戰鬥中戰敗,部落首領蚩尤戰死,一部分戰敗的部落成員逃往南方,在湘黔桂交界地帶定居下來;由於苗族很早以前就定居廣西,應該視為廣西的原住民。
侗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民族都是世代居住在嶺南或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在民族的發展歷史過程中,遷移運動距離都不大,都是廣西的原住民。苗族和侗族分布於自治區的北部和西北部,毛南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分布於自治區的西部,仫佬族分布於自治區中部,而京族則分布於南部沿海地區。在這些少數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區設立了民族自治縣或民族鄉。
廣西的原住民歷史上有自己的文字嗎
廣西境內的原住民歷史上都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和獨特的民族風俗習慣,卻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這裡的本民族的文字是指:在一個民族內得到了廣泛的運用,有明確的文字規範,並在歷史上得到了官方認可的文字。廣西的原住民中,壯族先民曾經創造並使用過一種文字,這就是自唐宋以來依照漢字的六書構字法創製的方塊壯文,稱為土俗字,或稱為古壯字。這種文字主要用來記錄民間的宗教典籍、歌謠、記事、書信、帳單,或用於記錄人名、地名等。這種文字流行於壯族的上流社會和文化人之中,沒有得到大面積推廣,也沒有得到統一和規範,字形和字意在不同的方言區有較大的不同,造成了理解方面的障礙。而且,這種文字只是在民間流行,流行的地域範圍也比較狹窄,歷史上沒有得到官方認可。1957年中國國務院批准了以拉丁字母拼寫的《壯文方案》,從而結束了壯族有民族語言而沒有自己文字的歷史。
廣西壯族與東南亞的泰族之間有何淵源
廣西壯族與東南亞的泰族在體質特徵、語言、風俗習慣等許多方面都非常相似,他們在民族的發展歷史上有很強的淵源關係,實際上是同一民族在最近的一千多年的時間裡發展分化成為不同民族的。廣西的壯族和東南亞的泰族都是古代百越民族集團的直系後裔,世代居住在長江以南地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他們生活和活動在南嶺以南地區。從秦朝到唐初的近千年的時間裡,隨著中原封建王朝對嶺南地區的統治,大批漢人進入嶺南,參與嶺南的開發,這自然加速了嶺南地區的漢化;到了唐朝末年,嶺南東部地區漢化已成定局,有著大量壯族語言底層詞彙的粵語作為漢語的一個方言開始形成,只留下了大量的壯語地名;不服漢化的壯族先民退至嶺南西部,與這裡的壯族先民融合,泰族與壯族的分化是在這個時期開始的。
中原王朝勢力的強大和文化的擴張,迫使一部分壯族先民紛紛南遷。他們透過廣西的左江流域進入了越南的紅河流域,卻受到了早已定居於此的越南京族先民的排擠,又不得不越過紅河流域向西進入中南半島的中西部地區,這就形成了壯族先民的遷徙路線——左江流域-紅河流域-寮國高原-泰國中部平原——「壯泰走廊」。在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之後,這些南遷壯族先民征服了當地的孟人和其他大大小小的原始森林部落,在相當於中國宋朝的時候,首次建立起屬於這個民族的統一政權——素可泰,其後在周邊地區建立起了其他大大小小的泰族政權,即現在的泰族和老族先民的政權。這些政權大都受到了這片土地的土著——孟人的影響,形成了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的局面。在以後的歲月中,由於雲貴高原北部的藏緬語族民族的南下,以及越南京族政權的興起及向北、向西的擴張,逐步將壯泰民族從地理上隔離開來,形成壯泰民族的最終分化格局。
「銅鼓非鼓」其何意
銅鼓是壯族先民創造的神奇樂器,是壯族的藝術珍品,也是至高無上的神器,具有多種功能和作用。如果我們對這一神奇的古樂器進行認真的觀察,就會發現,銅鼓的鼓面上有許多飾紋和雕塑。銅鼓的鼓面上多鑄有太陽紋、翎眼紋、雲紋、乳釘紋、櫛紋、游旗紋等紋飾;許多銅鼓的鼓邊還鑄有青蛙、龜、牛、馬、騎馬武士等塑像。銅鼓本身是一種神器,壯族先民認為,其鼓聲可以與神靈溝通,也可以與過世的先人溝通。
青蛙是壯族先民的崇拜圖騰,被認為是雷神的兒子,能夠呼風喚雨,能夠在人與神靈之間傳遞訊息。蛙神銅鼓是蛙神崇拜和銅鼓崇拜的融合,蛙是鼓的神靈,鼓是蛙的寄身,兩者共同支持著壯族先民的心理。太陽對農業社會的人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許多民族都有太陽崇拜的歷史,壯族自然也不例外,因而,在銅鼓的鼓面中心總是鑄造有太陽紋。牛也是壯族先民的崇拜圖騰,牠們全力幫助人們從事農業生產,承擔繁重的勞動,而自己對生活要求卻很少,因而受到壯族先民的敬重和崇拜。同時,壯族先民信仰萬物有靈,從而形成了多神崇拜,這從其他的紋飾和塑像中可以展現出來。
河池南丹銅鼓群
銅鼓形似圓墩,中空,無底,是由銅釜,即煮飯的鍋發展演變而來。它成為樂器並非偶然,設想一下,當時的人們高興地吃完飯後,一些人興奮地跳起舞來,另一些人則在一旁敲打能抓到的東西以助興,銅釜也自然成了被敲打的物品之一。銅釜清脆的聲音受到了壯族先民的喜愛,它就逐步失去了原來的功能,變成了專用的樂器,之後又變成了莊嚴的神器和法器。銅鼓的神祕之處一是鼓面的紋飾和雕塑既反映了壯族先民的圖騰崇拜,也承載著當時社會生活的諸多訊息。鼓面上有太陽、青蛙、牛等的崇拜圖騰,也有反映社會生活的水波紋、船紋、鳥形紋,馬、騎士等雕塑。
銅鼓的第二個神祕之處是,出土的銅鼓一般在荒郊野地或洞穴之中,而非出土於古墓葬之中。這是因為當銅鼓變成了一種莊嚴神聖的神器和法器之後,其身分十分珍貴,它既是權力的象徵,也是財富的象徵。人的權威與銅鼓連在了一起,鼓在權威在,失去了銅鼓就意味著失去了統治地位。同時,銅鼓也不是隨便可以敲響的,只有重大事件發生的時候才能敲響銅鼓。為了保護銅鼓不被毀壞或落入他人之手,銅鼓的擁有者從不把鼓留在家裡,而是趁著夜色,在別人不知曉的情況下,將銅鼓埋入村外的野地裡,或者藏進別人不知道的山洞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