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食光深處〉
文/楊迎楹

在馬來西亞,愈來愈多的台灣餐館成為人們味覺記憶的延伸空間。談起對台灣的想像,許多人腦海中浮現的不僅是旅遊風景,更是一張菜單──鹽酥雞、臭豆腐、地瓜球、雞排、滷肉飯,甚至珍珠奶茶。這些原本屬於台灣街頭的庶民滋味,如今已悄然融入馬來西亞的城市日常,不僅吸引懷念台灣的遊子,也深受本地各族群的喜愛。有的雞排攤甚至由馬來人經營,讓台灣味跨越語言與文化的邊界,在南洋土地上重構出全新的面貌。

對某些人而言,一口滷肉飯的鹹香牽動的是過往的生活片段,是學生時代的便當記憶,是異地遊學時街邊那碗熱騰騰的慰藉。這些味道或許微小,卻悄悄地成為思念的載體,使人得以在他鄉尋回某種熟悉的溫度。

本書集結了二十四位書寫者的文字,以「台灣美食在馬來西亞」為題,探索味覺背後所承載的文化遷移與情感流動。我們相信,飲食不只關乎味蕾經驗,更是文化傳播的媒介、個人記憶的容器,以及群體身分的投影。

從夜市小吃到餐館料理,從一杯珍珠奶茶到一碗牛肉麵,這些「台灣味」如何在馬來西亞落地生根?它們又如何因地制宜,調整了甜度、辣度與食材比例,逐漸成為在地人接受、喜愛甚至懷念的風味?我們關注的不只是美食本身的遷徙,更是飲食如何在不同文化脈絡中重組與再創,形成屬於馬來西亞這片土地的「在地台灣味」。

此外,書中文章亦試圖回應某種微妙的鄉愁──那不單屬於台灣,也不僅指涉馬來西亞,而是一種由味道牽引出的複合認同。在他鄉嚐到「似曾相識」的味道,是偶然也是必然,將使人重新感知距離與歸屬,並在異地尋回某種心理上的「家」。

「食光深處」,既是尋味,也是尋人。

本書緣起於「台灣美食在馬來西亞的傳播」研究計畫(IF026-2024),原為學術課題,卻在編輯與邀稿過程中,逐漸長出溫度與情感。我們意識到,味道從不只是味道,它總與記憶、情感、流動與歸屬交織。

感謝駐馬來西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的支持,使我們得以邀集眾人,循著味蕾記憶與人生足跡,記錄這些交錯著鄉愁與熱帶陽光的故事。

這本書沒有深度訪談、飲食田野或餐廳對談,它的內容來自一封封溫暖的邀稿信、來自作者一字一句寫下的生活記憶。

我們不曾預設這本書會是什麼樣子,但它最終的模樣,卻令人無比珍惜。

這是一本書寫「台灣美食在馬來西亞」的書,也是一冊關於「人」的書。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