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聖地冰箱
每年夏天,當暑氣充盈,涼拌菜就成為必須,而讓涼拌菜真正沁人心脾的要角,是冰箱。
冰箱早在十九世紀就已現蹤,只是一直要到一九二○年代之後,電冰箱才開始進入家庭,並先在美國普及。研究指出,一九三○年代美國家用冰箱的使用者,以中產階級以上的白人家庭為主,這時間點正是現代電氣化廚房開始發展的重要階段,電冰箱在廚房占據中心位置。家中有個冰箱存放食物,象徵了家庭裡的食物不但充裕而且衛生,而家庭中的女主人是廚房冰箱最主要的使用者,冰箱裡放些什麼食物、如何擺放,通常是媽媽說了算。
到了一九六○年代,臺灣的家庭廚房也跟上潮流開始電氣化,過去主要的烹飪廚具「灶」及「烘爐」退場。不過初始用電冰箱的家庭還很少,一九六六年的統計顯示,每一百戶家庭中,僅有六.一臺電冰箱、八.七臺電視機,洗衣機更稀少,只有○.六臺。我還有著小時候回臺中時,陪媽媽到溪邊洗衣服的記憶。
到了一九八○年,家電普及率終於大幅成長。最普遍的是電視機,當時六成九家庭中有彩色電視機、三成一有黑白電視機。另外接近六成五家庭有洗衣機、五成一有電話,也有高達九成二家戶有電冰箱了。不過,雖然電冰箱的普及程度大為提升,但還不到家家戶戶具備的程度。當時的家用冰箱,也無法跟今天容量超大、功能齊備的冰箱相比。

幼年時,我家僅有一個約一百三十公分高的電冰箱,白色的外觀如同冰箱設計者所強調的,象徵了潔白、衛生。冰箱的冷凍庫很小,如今想來,應該只相當於目前一般冰箱的一個小抽屜而已。
冰箱是聖地,我們小孩要打開,需抱持虔誠的心,並且守規矩,冷凍庫地位更高,可不能隨意探訪。一九八○年代後期,家裡換了大些的進口黃色冰箱,冷凍庫依舊神聖不可侵犯,一打開,大人的叮嚀就會竄進耳裡:「不要開冰箱太久!浪費電!」僅能很快窺看冰箱裡有什麼清涼物事,再飛速取出。夏天時,偶爾我們會冒著被罵的風險,打開冰箱偷偷享受冷氣拂面的快樂。美國影集《六人行》(Friends)中有一集的劇情是,摩妮卡(Monica)公寓的暖氣開關壞了,無法調降溫度,適逢聖誕節,主角們只好在隆冬裡開熱帶派對,熱昏的眾人還在冰箱前排隊,輪流吹冷氣,這情景實在令人心有戚戚焉,親切得不得了。

◆鹹蜆仔、醬油豆腐、涼拌小黃瓜
當時冰箱內部空間狹窄,能冰的東西相當有限,必定是媽媽每天下廚需要用的食材。我家常見的涼拌菜,非鹹蜆仔、醬油豆腐、涼拌小黃瓜莫屬。
鹹蜆仔來自市場裡賣蛤仔的攤子,是夏天假日常吃的好物。蒜頭醬油醃漬的鹹香蜆仔冰涼帶點辣味,在炎夏裡非常下飯,配稀飯尤其令人胃口大開。童年時,每天早餐都吃媽媽煮的稀飯,不管再熱騰的稀飯,只要配上點冰涼鹹蜆仔便立刻降溫,適宜入口。

涼拌豆腐、皮蛋豆腐也是省時好吃的零廚藝美食。買一塊板豆腐,簡單淋點醬油就是清爽的夏日選擇,想吃辣些就切點蒜頭。曾吃過一間餐廳的名菜──芥末豆腐,如其名,是在涼豆腐上擠些芥末醬,其實這道菜一點也不難,在家自行製作還可變換多種口味,加個皮蛋,再撒上蔥花、肉鬆或柴魚片,一分鐘即可大啖。
一份皮蛋豆腐其實不夠我家五個人吃,每次我都覺得不滿足,而想來是壓抑太久了吧,多年後我自己在外頭住,做的第一餐就是一大盆皮蛋豆腐。欲望爆發後的結果,是吃完這超大份的皮蛋豆腐後,我有好一陣子與豆腐皮蛋相敬如賓。

相較於技術性需求低的皮蛋豆腐,涼拌小黃瓜就不同了,廚藝高低立判,好吃與否差很多!這道菜看似簡單,但作法多元,味道多變,酸甜、麻辣、鹹香……風味萬般。母親的涼拌小黃瓜走的是蒜辣風,好吃的訣竅是必須用刀背拍裂小黃瓜再切小段,拌入的大量蒜頭也以相同手法刀背伺候,有時還會加上在市場買的綠豆粉皮。我極喜愛這道菜,若非顧及家人,可以獨自吃完整碗公。

◆遽增的幸福
一九八○年代,隨著冰箱變大,家中涼拌菜的種類更加豐富,我們冰涼的幸福也遽增。其中有不少道菜來自外食的體驗,媽媽先在餐廳看到或吃到,回家後想方設法重現美味。
涼拌干絲、涼拌菜心、臺式泡菜還有滷味,這些常見的麵店小菜,在我孩提時因家中並不寬裕,為了省錢,外食時幾乎是不點小菜的。我總是眼巴巴地看著小盤子裡盛裝的油亮小菜,不敢說自己想吃。
孩子們的心思真的很難逃過媽媽的一雙鷹眼。她眼見我們饞,不多時便上菜場買干絲、紅蘿蔔、芹菜,查閱食譜,一大盤涼拌干絲於是現身晚餐桌上。餐桌這一頭,媽媽豪氣宣布:「吃吧!比外面賣的更大盤、更好吃喔!」另一頭,是感激涕零的我。
比干絲製作工序更為複雜的涼拌海蜇皮,過去並不常見,因為以一九七○年代為分野,此前臺灣本島不產海蜇皮,僅馬祖較多,市面上的多為進口,此後產量逐漸上升,但仍屬昂貴,菜市場僅偶有小攤販售涼拌海蜇皮,且是以半斤甚至兩來計價,可見並不便宜,且這半斤當中還摻有大量的榨菜、小黃瓜絲。看在媽媽的眼裡,外面賣的涼菜海蜇皮含量少,根本划不來,不如自己動手做。她習慣買來兩張海蜇皮,細心地清洗、切絲、燙熟,拌入其他切絲的菜料、調味,端上桌的是讓人過癮的好大一盤海蜇皮,每每吃得我牙齒、下巴全都痠起來。

隨著冷凍、冷藏設備逐漸普及,涼拌菜更受歡迎了。一九八八年,臺灣書市出現第一本專門的涼拌菜食譜。到了二○一○年,涼拌菜食譜大幅增長,甚至還出現了新興的冰箱「常備菜」食譜,媽媽的涼拌菜也隨之有了更多變化,其中一道我最愛的涼拌三絲,是我成年後媽媽最常做的。三絲就是小黃瓜、紅蘿蔔、金針菇。作法是小黃瓜、紅蘿蔔切或刨成極細絲,用鹽抓過,加入燙熟的金針菇拌勻,再以少許鹽、香油調味。這道菜既解暑又具飽足感,在炎炎夏日裡,即便吃上一大盤也沒有罪惡感。以現在的標準來看,是標準高纖、低醣的健康美食。
除了三絲,我還喜歡各式以蔬菜為主角的涼拌菜。蔬菜清燙後配以醬料,例如燙茄子配蒜頭醬油、燙苦瓜配百香果汁,作法不難且變化多端,各種酸甜苦辣鹹,滿足了夏日的味蕾。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