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豬
豬在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十二,在十二地支中以「亥」為代表; 一年中的代表月份是10月,是收割完成準備過冬的季節,即冬季生氣之始。
代表方向是西北偏北,屬乾宮。在一日中,亥時指晚上9至11時,是一日將盡,要邁向次日之前時分。
亥,「閡」也, 義同於「核」字,表示萬物生命深藏於種子內部之狀態,象徵意義是事物的中心點,因此古時陰陽家對豬年出生人的特徵論說,凡事充滿信心,屬領導型者……
豬的名字怎麼來?
豬的釋義
「豬」在過去,農家多有飼養,常因地方之不同而各異其名,豬的別名亦多。有關豬的專用字非常多,說明豬文化的豐富。
「彘」:豬也。《孟子• 梁惠王上》:「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商君書• 兵守》:「老弱之軍,使牧牛馬羊彘。」《山海經》中有「彘身而戴玉」或「彘身而八足蛇尾」的神(《北山經》),也有「其狀如彘而人面,黃身而赤尾,其名曰合窳,其音如嬰兒」的怪獸(《東山經》)。
豬的別名
「豨」:豬。《墨子• 耕柱》:「言則稱於湯文,行則譬於狗豨。」《淮南子• 本經》:「封豨、脩蛇,皆為民害。」特指大野豬,《淮南子• 本經訓》:「封豨、修蛇,皆為民害。」
「豭」:公豬。《左傳• 隱公十一年》:「鄭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雞,以詛射穎考叔者。」孔穎達正義:「豭,謂豕之牡者。」
「豕」:豬,家畜之一。《詩經• 小雅• 漸漸之石》:「有豕白蹢,烝涉波矣。」
《毛亨• 傳》:「豕,豬也。」《左傳• 莊公八年》:「齊侯遊于姑棼,遂田於貝丘,見大豕。」
「豶」:為去勢之豬,即閹割過的豬。
「豵」:稱一歲豬。《爾雅• 釋獸》記載有:「彘,豬也,其子曰豚,一歲曰豵。」
「豚」:小豬,也泛指豬。
「豜」:稱三歲豬,也泛指大豬。《詩• 豳風• 七月》:「獻豜於公。」
「豥」:特指四蹄皆白的豬。多用於祭祀等國家場合下。
「豯」:特指小豬。《說文》:「生三月豚,腹豯豯貌也。」《揚子• 方言》:「南楚謂豨之子,或曰豯。」
「豝」:母豬,或是兩歲的豬也稱「豝。」《說文解字》:「豝,牝豕也。」《詩經• 召南• 騶虞》:「彼茁者葭,壹發五豝。」豬二歲稱為「豝」,《說文解字》:「豝,一曰:二歲豕,能相杷拏者也。」 「豕子」:豕子曰豬。《爾雅• 釋獸》:「豕子,豬。」
「艾猳」:為公豬。
「烏金」:張鷟《朝野僉載》:「唐拱州有人以畜豬致富,因號豬為烏金。」
「烏鬼」:杜甫〈戲作俳諧體遣悶二首〉之一:「異俗籲可怪,斯人難並居。
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舊識能為態,新知已暗疏。治生且耕鑿,只有不關渠。」《懶真子• 烏鬼魚蔬》:「老杜遣悶詩雲:『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夫言烏鬼,豬也,峽中人家多事鬼,家養一豬,非祭鬼,不用。故於豬群中特呼烏鬼以別之。」宋代《漫叟詩話》寫道:「川人嗜此肉,家家養豬,杜詩謂『家家養烏鬼』,是也。每呼豬則作『烏鬼』聲,故號豬為烏鬼。」
「烏羊」:也是豬的別稱,與豬在亥位有關。《宋稗類抄》有載,據說,一位修水利的古人,在開挖河渠時,變化為一隻大豬,奮力當先。為此,當地人稱豬為「烏羊」,紀念那位先人。豬:長喙,善拱掘,在人們想像中成了開河挖渠的生力軍。加以亥屬水,古稱築土堵水,謂「偃豬」。《周禮》早記:「以瀦畜水。」注曰:「偃豬者,蓄流水之陂也。」
「黑爺」:清末貴族祭官,稱活豬為「黑爺」。載濤、憚寶惠《清末貴族生活》記祭禮:「後請牲人,活豬,呼為黑爺。」
參考資料
張士傑〈豬年話豬〉,《中原文獻季刊》第39卷第1期,2007年1月。
趙伯陶《十二生肖面面觀》,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11月。
豬的奇幻世界
豬的社會行為與領域性
豬為群居生活的動物,有社會位序,由打鬥產生老大和老二等階級排序。
野豬群由母豬和小豬組成,公豬則是單獨行動。只有繁殖期間才會見到公豬和母豬在一起。豬會發出不同種聲音做為個體間相互溝通的訊號。豬會四處遷移,沒有領域性,但會遺留分泌物做為辨識的依據。
豬有群聚性,除大公豬獨自生活外,多半成群一起生活,成員以母豬和小豬為主,豬群中也有地位尊卑之分。叫聲是豬群裡重要的連絡訊號,例如會以不同的聲音來傳達警告、攻擊、求偶、接觸、呼喚小豬等。豬是挺人性化的,會用哼聲傳達心情和感受。公豬則只有在繁殖期間才會加入。 頁數 3/8
野豬在交配期間是甚難對付的,雄豬會以所謂的恐嚇前進開戰,那是一種平行的虛張聲勢與大搖大擺之姿。接著牠們互相用力衝撞(人類亦有這種行為),企圖用獠牙戳傷對方,有時會用後腿站立起來,一面發出低嗚咆哮聲並口吐些許泡沫,想把對方推倒。野豬建立其領域的方式,是用身體去摩擦樹木以作記號,也會用尿或糞在地上作記號。為了吸引雌性到自己的領域裡,雄野豬會用鼻吻去按摩雌野豬,然後發出一些低沉的聲音。很顯然地,雌野豬頗受這些行為的吸引。
豬是夜行性動物
野豬通常白天睡覺,黃昏或夜晚才會出來活動找食物吃。豬的視力不好,多靠嗅覺和觸覺,野豬雖生活於靠近村落的山中,但因其本屬於夜行性的動物,所以很少有機會看到牠。不過野豬一旦知道對自己沒有危險,牠就不怕人,白天也會出來活動。
豬以吼聲溝通
許多人都以為豬很笨,沒有思想,但是根據專家研究,豬可以發出二十多種聲音,每一種聲音都各代表不同的意思。
豬擁有多樣的聲音來表達各種情緒,在人類聽來的哼哼唧唧、短吼與高分貝的尖叫,聲調、長短之變化各有其含意,表現諸如舒服、好奇、飢餓、孤單、興奮、焦慮與痛苦等情緒。
澳洲的研究人員把豬叫聲分門別類記錄下來,發現某些特殊的咕嚕聲意思是「你在那裡」、「你是誰」以及「當心」,另外一些叫聲則像是「我在這裡」、「來拿去吧」,以及「照我的意思去做」。豬是模範交際動物,當牠們肩靠肩、鼻對鼻,你推我擠地走來走去時,發出的叫聲帶著威脅意味,且夾雜著具有節奏、心滿意足的叫聲。
如果在夜晚聽到叢林裡傳來濃重的鼻音,這可能是野豬的聲音。這些聰明的哺乳類動物有很好的聽力,會以低吼或尖叫來彼此溝通。
野豬是十分聰明的動物,可以從每一隻野豬的特有聲音來辨識對方;還會發出多種不同的聲音,每一種都有它的意義,例如悲傷、歡迎等。人類還可教導牠,聽主人使喚。在非洲,野豬還曾經跟名人一起生活過呢,史懷哲曾養過一頭馴化了的野豬,到處跟著他,甚至和他一起上教堂,還喜歡人家撫摸牠那長著硬毛的背。 參考資料
唐欣潔〈豬事大吉〉,《動物園雜誌》第106期,2007年。
珍妮.韓森《上帝的魔法箱——百種最危險的生物》,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8年6月。
黃清和發行《自然圖鑑》,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95年11月。
KENT BRITT作、陳淑卿譯〈為豬之樂〉,《世界地理雜誌》第1卷第6期,1983年2月。
JIM PIPE著、曾桂香、李美華譯《夜行性動物全集》,小牛津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珍妮.韓森《上帝的魔法箱——百種最危險的生物》,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8年6月。
豬與星宿及五行方位
生肖與地支
「生肖」就字義而言,「生」指的是生物或動物,「肖」本作骨肉相似解,意思是說後世子孫的形貌、神態都酷似其先祖。因此,「肖」有「類似」、「相近」之意。中國古代術數以十二種動物分配於十二地支,所以稱為「十二獸」;又因為十二地支與十二種動物相配,則二者之間必有性品相似之處,遂稱「十二肖」或「十二生肖」。一般人以人之生年定其所屬之獸,又稱「十二屬」。
十二生肖又稱十二禽、十二獸、十二神等,也就是利用十二種動物來象徵分割為十二的時間觀念,流傳至今的說法是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為什麼用豬來代表「亥」呢?是從古代晝夜十二時辰的角度來解釋。據說因為夜幕來臨時正好為戌時,狗是守夜的家畜,所以結合成戌狗,而亥時到,天地間陷入一片混沌黑暗,有如果實包裹果核那樣,亥時夜黑覆蓋世間萬物,在一般人的觀念裡,豬又是只知道吃又混混沌沌的動物,因此豬成了亥的屬相。此由動物的習性引申為某種象徵意義,正是傳統的民俗特徵之一。
豬在台灣的習俗與信仰
台灣原住民婚俗送全豬
往昔台灣淡水、基隆、武洛等地的高山族保留著男子入贅到女家的風俗,男子嫁到女家時,只帶最簡單的行李,如衣服、雨傘、毯子、鋤頭、砍刀、弓箭等,以及一頭殺好的全豬和三、五罐米酒,由新郎的好友在天亮以前護送到女家,而後在村頭的草坪上舉行婚禮,大夥兒喝酒吃肉、唱歌跳舞,盡情歡樂,要一連熱鬧數日之後,才算完成婚禮儀式。 布農族婚俗備豬牛酒布氈
布農族婚俗曾有黃水文〈布農族婚俗〉詩形容:「布族婚姻博好評,聘金不贈贈犧牲;豬牛酒布毛氈備,禮品如山誓海盟。」
排灣族分豬肉習俗
屏東排灣族佳平部落,有婚喪喜慶才會殺豬,分肉上有分階級:頭(當家大頭目聘禮才有頭)、脖子(貴族以上才有)、前腿(會用原本豬皮蓋住,表示女生貞潔)、內臟(肺要有氣管、心臟也要有血管、肝要有膽,貴族以上)。
排灣族獵人分享獵獲野豬
屏東排灣族佳平部落,獵人抓到山豬時代表自己的運勢很好,會向天高呼。用意有兩種:(一)感謝山神、天神。(二)告知或分享給其他獵人前來分享戰果。第一位到達現場分到尾巴往上一個手掌寬度,再來分給頭目一條前腿、肋骨、肝(要帶毛帶皮),並邀請周遭鄰居,分享獵人的戰利品。
排灣族山豬牙頭飾
屏東縣排灣族德庫富樂部落,族人最重視「山豬牙」了,尤其是在婚禮上,男方要送給女方父親之盛服,其中的頭飾部分。以山豬牙製作的頭飾,稱之為「pagamuce」,男性的禮帽以附有圓盤形硨磲貝殼的帽徽為中心,周圍飾以山豬牙,形如向日葵,上下邊緣以黑白的小琉璃珠裝飾。部落禮帽頭飾以山豬牙最為人稱讚,象徵「勇敢的勇士」。佩戴pagamuce 頭飾品的人,必須獵到十隻公豬以上,才可佩戴,而且部落核心頭目會贈百合花以認定他是勇士。若有獵到山豬,大都是部落人大家共享的食品。山豬皮可以製作男性的頭飾或製作皮衣。家族辦理婚禮時,若家族中有捕捉山豬,在婚禮中家族以「qmalu」方式獻給辦婚禮的家庭,就是所謂的「賀禮」。
泰雅族山豬尾巴象徵靈力與祝福
台灣有許多原住民族,都喜歡獵山豬,豬肉用以醃食,山豬牙則用來做頭飾或胸飾,以示自己的勇猛。宜蘭泰雅族碧候部落,過去獵人會把山豬的尾巴留下來,當作狩獵靈力祝福的象徵。 平埔族點豬
著名的頭社夜祭,先是由巫師在神案上換上新紅布,供上祭品,而後換紮祀壺外的紅布等工作揭開序幕。至於第一個高潮卻是「點豬」。點豬乃是代替阿立祖點收子弟們供奉的豬隻之意。準備夜祭時獻豬還(許)願的子弟們,在黃昏之前都會將活的豬載到公廨前。約在8 點過後,頭戴花環的巫師來到豬前,子弟們則手俸托盤,上置一瓶酒,站在豬旁。巫師前來時,一方面遞上酒,同時報出自己的名字與還(許)願事由,請巫師代向阿立祖禱祝後,將酒灌入豬口中,即為「點豬」。點豬之後,接著要殺豬,地點就在公廨後的大灶旁,過去因用竹筒刺入豬喉而為人們側目,今則改用豬刀殺豬,並將這竹筒豬血供在神案旁,直到第二年開向日才拿走。祭典結束之前,巫師也會起童,生吃擺在供桌上的豬血、豬肝或豬肉,意為代表阿立祖接受子弟奉獻的牲醴。東河的公廨雖同樣舉行夜祭,卻不自己殺豬,「點豬」的儀式也較簡略。
食酒婚桌
台灣吃「合婚酒」,俗稱「食酒婚桌」,為合巹之禮,菜色為六葷六素,計十二品,由新郎新娘拜請床母先食,然後雙雙就席對坐。新娘方面由好命人挾筷餵吃,每淺嚐一口菜,媒婆即應聲唸一句諧韻的吉利話,吃到豬肚做的菜,會唸「食豬肚,子婿大地步」;吃到肉丸做的菜,則唸「食肉丸,生子生孫中狀元」。
換蹄
女子出嫁後生的頭一胎是死胎,或產後不久嬰兒即夭折時,就必須要求娘家的人幫忙「換蹄」。女方家屬取豬的前、後腳(二者必須帶有蹄)各一隻,放在新的(或未曾用過的)陶鍋內熬煮。煮好後將鍋放在也是全新的「謝籃」之中,拜託一名老婦人將之帶往夫家。老婦人來到夫家後不得跟任何人交談,靜
靜地把帶來的東西放在產婦的床上,再靜靜地離開。產婦與其夫婿二人必須一次將豬腳吃光,如此日後再生之子,一定能順利養育成人。此習俗尚附帶一句俚諺:「換蹄見生見汝的」(換蹄之後再生的孩子都是你的)。
豬哥神信仰
「豬哥神」在民間道術是一個很特殊的鬼神,一般尊稱為天篷元帥,是在天庭掌理兵馬的天篷都元帥(法師在捉妖去煞時奉請非常給力)。後民間供奉豬哥神者,會得到豬哥神的幫助,為八大行業酒店、色情按摩店之類的特種行業供奉,主要是招徠客人,增加小姐的邪淫桃花,讓其對男性的性吸引力增加。 俗稱豬哥神的八戒將軍,也有專門奉祀的廟宇,例如坐落於彰化縣大村鄉美港村的八堡圳旁的「八戒將軍廟」。據說豬哥神雖然管轄人間的色情行業,但非色情的事情也熱心協助,致受到男女老少信徒尊敬,以致香火不斷,也成為村民的信仰中心。
另「癡哥神」,和豬八戒同宗,對異性愛濃厚,嘻皮笑臉,又皮又黏,見色亦步亦趨,如魂附體。最喜愛在風月場所鬼混,打情罵俏,有「有癡哥肉,愈打愈跳搭」的雅興。
豬公
在台灣,民間大型的祭典、廟會活動裡,常常看得到比賽大豬(台語稱「豬公」)的場面。一頭頭宰殺好趴在木架上重達幾百公斤的大豬,雖然已經動不了,卻還架勢十足。嘴巴往往給塞上一個鳳梨或橘子,整個身體包上一塊大紅布,更增加了熱鬧氣氛。「鳳梨」的台語發音類似「旺來」,有「興旺」的意思,橘(桔)代表吉祥;紅色則是民間在慶典時最喜歡用的色彩,代表喜氣洋洋,也有神聖的意思。有趣的是,宰殺好的大豬,往往在自頭頂沿背脊的部位,留了些鬃毛,活像現代的龐克頭,令人發噱。說起來,這也是不同於普通豬的打扮了。對羣眾來說,「 豬公」無疑是充滿了趣味的民俗活動。以豬為供品的習俗,在中國由來已久。古人以牛、羊、豬為「三牲」,祭祀或饗宴時,配備三牲,又叫「太牢」,表示這是最隆重的禮節。所以,台灣的「 豬公」,也算是一種古老習俗的遺留吧。
民俗慶典往往是地方文化的精隨,例如台北近郊的三峽地區(昔稱海山堡),每逢年初六都要為清水祖師聖誕舉辦七股輪值的「殺豬公」祭神賽會,這是當地的年度大戲,歷史傳承少說也有百年以上的主題民俗活動。
養神豬祭拜神明
在台灣節慶拜拜時,常有拜豬公的習俗,甚至會比賽誰家的豬養得大、養得重。豬公被供在祭壇上,嘴巴咬個橘子或鳳梨,用來祈求來年的豐收。 人們往往把豬毛刮掉,用木架或專用的大方桌架起來,有的還披掛上花紅綵帶,也有的在豬身上粘金貼銀,遠遠望去,栩栩如生,在香火頂盛的廟宇前面有幾十、幾百甚至上千的大豬,整整齊齊的排列著,非常壯觀,加上廟宇的香火繚繞,善男信女的虔誠膜拜,豬小姐豬先生居高臨下,兩耳直豎,嘴巴張開,像一隻隻蓄勢待發的醒獅,頗有一番天馬騰空的神祕氣象,相對的還有一種滿足的寓意,那就是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安和樂利的興旺情景。
豬在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十二,在十二地支中以「亥」為代表; 一年中的代表月份是10月,是收割完成準備過冬的季節,即冬季生氣之始。
代表方向是西北偏北,屬乾宮。在一日中,亥時指晚上9至11時,是一日將盡,要邁向次日之前時分。
亥,「閡」也, 義同於「核」字,表示萬物生命深藏於種子內部之狀態,象徵意義是事物的中心點,因此古時陰陽家對豬年出生人的特徵論說,凡事充滿信心,屬領導型者……
豬的名字怎麼來?
豬的釋義
「豬」在過去,農家多有飼養,常因地方之不同而各異其名,豬的別名亦多。有關豬的專用字非常多,說明豬文化的豐富。
「彘」:豬也。《孟子• 梁惠王上》:「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商君書• 兵守》:「老弱之軍,使牧牛馬羊彘。」《山海經》中有「彘身而戴玉」或「彘身而八足蛇尾」的神(《北山經》),也有「其狀如彘而人面,黃身而赤尾,其名曰合窳,其音如嬰兒」的怪獸(《東山經》)。
豬的別名
「豨」:豬。《墨子• 耕柱》:「言則稱於湯文,行則譬於狗豨。」《淮南子• 本經》:「封豨、脩蛇,皆為民害。」特指大野豬,《淮南子• 本經訓》:「封豨、修蛇,皆為民害。」
「豭」:公豬。《左傳• 隱公十一年》:「鄭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雞,以詛射穎考叔者。」孔穎達正義:「豭,謂豕之牡者。」
「豕」:豬,家畜之一。《詩經• 小雅• 漸漸之石》:「有豕白蹢,烝涉波矣。」
《毛亨• 傳》:「豕,豬也。」《左傳• 莊公八年》:「齊侯遊于姑棼,遂田於貝丘,見大豕。」
「豶」:為去勢之豬,即閹割過的豬。
「豵」:稱一歲豬。《爾雅• 釋獸》記載有:「彘,豬也,其子曰豚,一歲曰豵。」
「豚」:小豬,也泛指豬。
「豜」:稱三歲豬,也泛指大豬。《詩• 豳風• 七月》:「獻豜於公。」
「豥」:特指四蹄皆白的豬。多用於祭祀等國家場合下。
「豯」:特指小豬。《說文》:「生三月豚,腹豯豯貌也。」《揚子• 方言》:「南楚謂豨之子,或曰豯。」
「豝」:母豬,或是兩歲的豬也稱「豝。」《說文解字》:「豝,牝豕也。」《詩經• 召南• 騶虞》:「彼茁者葭,壹發五豝。」豬二歲稱為「豝」,《說文解字》:「豝,一曰:二歲豕,能相杷拏者也。」 「豕子」:豕子曰豬。《爾雅• 釋獸》:「豕子,豬。」
「艾猳」:為公豬。
「烏金」:張鷟《朝野僉載》:「唐拱州有人以畜豬致富,因號豬為烏金。」
「烏鬼」:杜甫〈戲作俳諧體遣悶二首〉之一:「異俗籲可怪,斯人難並居。
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舊識能為態,新知已暗疏。治生且耕鑿,只有不關渠。」《懶真子• 烏鬼魚蔬》:「老杜遣悶詩雲:『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夫言烏鬼,豬也,峽中人家多事鬼,家養一豬,非祭鬼,不用。故於豬群中特呼烏鬼以別之。」宋代《漫叟詩話》寫道:「川人嗜此肉,家家養豬,杜詩謂『家家養烏鬼』,是也。每呼豬則作『烏鬼』聲,故號豬為烏鬼。」
「烏羊」:也是豬的別稱,與豬在亥位有關。《宋稗類抄》有載,據說,一位修水利的古人,在開挖河渠時,變化為一隻大豬,奮力當先。為此,當地人稱豬為「烏羊」,紀念那位先人。豬:長喙,善拱掘,在人們想像中成了開河挖渠的生力軍。加以亥屬水,古稱築土堵水,謂「偃豬」。《周禮》早記:「以瀦畜水。」注曰:「偃豬者,蓄流水之陂也。」
「黑爺」:清末貴族祭官,稱活豬為「黑爺」。載濤、憚寶惠《清末貴族生活》記祭禮:「後請牲人,活豬,呼為黑爺。」
參考資料
張士傑〈豬年話豬〉,《中原文獻季刊》第39卷第1期,2007年1月。
趙伯陶《十二生肖面面觀》,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11月。
豬的奇幻世界
豬的社會行為與領域性
豬為群居生活的動物,有社會位序,由打鬥產生老大和老二等階級排序。
野豬群由母豬和小豬組成,公豬則是單獨行動。只有繁殖期間才會見到公豬和母豬在一起。豬會發出不同種聲音做為個體間相互溝通的訊號。豬會四處遷移,沒有領域性,但會遺留分泌物做為辨識的依據。
豬有群聚性,除大公豬獨自生活外,多半成群一起生活,成員以母豬和小豬為主,豬群中也有地位尊卑之分。叫聲是豬群裡重要的連絡訊號,例如會以不同的聲音來傳達警告、攻擊、求偶、接觸、呼喚小豬等。豬是挺人性化的,會用哼聲傳達心情和感受。公豬則只有在繁殖期間才會加入。 頁數 3/8
野豬在交配期間是甚難對付的,雄豬會以所謂的恐嚇前進開戰,那是一種平行的虛張聲勢與大搖大擺之姿。接著牠們互相用力衝撞(人類亦有這種行為),企圖用獠牙戳傷對方,有時會用後腿站立起來,一面發出低嗚咆哮聲並口吐些許泡沫,想把對方推倒。野豬建立其領域的方式,是用身體去摩擦樹木以作記號,也會用尿或糞在地上作記號。為了吸引雌性到自己的領域裡,雄野豬會用鼻吻去按摩雌野豬,然後發出一些低沉的聲音。很顯然地,雌野豬頗受這些行為的吸引。
豬是夜行性動物
野豬通常白天睡覺,黃昏或夜晚才會出來活動找食物吃。豬的視力不好,多靠嗅覺和觸覺,野豬雖生活於靠近村落的山中,但因其本屬於夜行性的動物,所以很少有機會看到牠。不過野豬一旦知道對自己沒有危險,牠就不怕人,白天也會出來活動。
豬以吼聲溝通
許多人都以為豬很笨,沒有思想,但是根據專家研究,豬可以發出二十多種聲音,每一種聲音都各代表不同的意思。
豬擁有多樣的聲音來表達各種情緒,在人類聽來的哼哼唧唧、短吼與高分貝的尖叫,聲調、長短之變化各有其含意,表現諸如舒服、好奇、飢餓、孤單、興奮、焦慮與痛苦等情緒。
澳洲的研究人員把豬叫聲分門別類記錄下來,發現某些特殊的咕嚕聲意思是「你在那裡」、「你是誰」以及「當心」,另外一些叫聲則像是「我在這裡」、「來拿去吧」,以及「照我的意思去做」。豬是模範交際動物,當牠們肩靠肩、鼻對鼻,你推我擠地走來走去時,發出的叫聲帶著威脅意味,且夾雜著具有節奏、心滿意足的叫聲。
如果在夜晚聽到叢林裡傳來濃重的鼻音,這可能是野豬的聲音。這些聰明的哺乳類動物有很好的聽力,會以低吼或尖叫來彼此溝通。
野豬是十分聰明的動物,可以從每一隻野豬的特有聲音來辨識對方;還會發出多種不同的聲音,每一種都有它的意義,例如悲傷、歡迎等。人類還可教導牠,聽主人使喚。在非洲,野豬還曾經跟名人一起生活過呢,史懷哲曾養過一頭馴化了的野豬,到處跟著他,甚至和他一起上教堂,還喜歡人家撫摸牠那長著硬毛的背。 參考資料
唐欣潔〈豬事大吉〉,《動物園雜誌》第106期,2007年。
珍妮.韓森《上帝的魔法箱——百種最危險的生物》,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8年6月。
黃清和發行《自然圖鑑》,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95年11月。
KENT BRITT作、陳淑卿譯〈為豬之樂〉,《世界地理雜誌》第1卷第6期,1983年2月。
JIM PIPE著、曾桂香、李美華譯《夜行性動物全集》,小牛津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珍妮.韓森《上帝的魔法箱——百種最危險的生物》,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8年6月。
豬與星宿及五行方位
生肖與地支
「生肖」就字義而言,「生」指的是生物或動物,「肖」本作骨肉相似解,意思是說後世子孫的形貌、神態都酷似其先祖。因此,「肖」有「類似」、「相近」之意。中國古代術數以十二種動物分配於十二地支,所以稱為「十二獸」;又因為十二地支與十二種動物相配,則二者之間必有性品相似之處,遂稱「十二肖」或「十二生肖」。一般人以人之生年定其所屬之獸,又稱「十二屬」。
十二生肖又稱十二禽、十二獸、十二神等,也就是利用十二種動物來象徵分割為十二的時間觀念,流傳至今的說法是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為什麼用豬來代表「亥」呢?是從古代晝夜十二時辰的角度來解釋。據說因為夜幕來臨時正好為戌時,狗是守夜的家畜,所以結合成戌狗,而亥時到,天地間陷入一片混沌黑暗,有如果實包裹果核那樣,亥時夜黑覆蓋世間萬物,在一般人的觀念裡,豬又是只知道吃又混混沌沌的動物,因此豬成了亥的屬相。此由動物的習性引申為某種象徵意義,正是傳統的民俗特徵之一。
豬在台灣的習俗與信仰
台灣原住民婚俗送全豬
往昔台灣淡水、基隆、武洛等地的高山族保留著男子入贅到女家的風俗,男子嫁到女家時,只帶最簡單的行李,如衣服、雨傘、毯子、鋤頭、砍刀、弓箭等,以及一頭殺好的全豬和三、五罐米酒,由新郎的好友在天亮以前護送到女家,而後在村頭的草坪上舉行婚禮,大夥兒喝酒吃肉、唱歌跳舞,盡情歡樂,要一連熱鬧數日之後,才算完成婚禮儀式。 布農族婚俗備豬牛酒布氈
布農族婚俗曾有黃水文〈布農族婚俗〉詩形容:「布族婚姻博好評,聘金不贈贈犧牲;豬牛酒布毛氈備,禮品如山誓海盟。」
排灣族分豬肉習俗
屏東排灣族佳平部落,有婚喪喜慶才會殺豬,分肉上有分階級:頭(當家大頭目聘禮才有頭)、脖子(貴族以上才有)、前腿(會用原本豬皮蓋住,表示女生貞潔)、內臟(肺要有氣管、心臟也要有血管、肝要有膽,貴族以上)。
排灣族獵人分享獵獲野豬
屏東排灣族佳平部落,獵人抓到山豬時代表自己的運勢很好,會向天高呼。用意有兩種:(一)感謝山神、天神。(二)告知或分享給其他獵人前來分享戰果。第一位到達現場分到尾巴往上一個手掌寬度,再來分給頭目一條前腿、肋骨、肝(要帶毛帶皮),並邀請周遭鄰居,分享獵人的戰利品。
排灣族山豬牙頭飾
屏東縣排灣族德庫富樂部落,族人最重視「山豬牙」了,尤其是在婚禮上,男方要送給女方父親之盛服,其中的頭飾部分。以山豬牙製作的頭飾,稱之為「pagamuce」,男性的禮帽以附有圓盤形硨磲貝殼的帽徽為中心,周圍飾以山豬牙,形如向日葵,上下邊緣以黑白的小琉璃珠裝飾。部落禮帽頭飾以山豬牙最為人稱讚,象徵「勇敢的勇士」。佩戴pagamuce 頭飾品的人,必須獵到十隻公豬以上,才可佩戴,而且部落核心頭目會贈百合花以認定他是勇士。若有獵到山豬,大都是部落人大家共享的食品。山豬皮可以製作男性的頭飾或製作皮衣。家族辦理婚禮時,若家族中有捕捉山豬,在婚禮中家族以「qmalu」方式獻給辦婚禮的家庭,就是所謂的「賀禮」。
泰雅族山豬尾巴象徵靈力與祝福
台灣有許多原住民族,都喜歡獵山豬,豬肉用以醃食,山豬牙則用來做頭飾或胸飾,以示自己的勇猛。宜蘭泰雅族碧候部落,過去獵人會把山豬的尾巴留下來,當作狩獵靈力祝福的象徵。 平埔族點豬
著名的頭社夜祭,先是由巫師在神案上換上新紅布,供上祭品,而後換紮祀壺外的紅布等工作揭開序幕。至於第一個高潮卻是「點豬」。點豬乃是代替阿立祖點收子弟們供奉的豬隻之意。準備夜祭時獻豬還(許)願的子弟們,在黃昏之前都會將活的豬載到公廨前。約在8 點過後,頭戴花環的巫師來到豬前,子弟們則手俸托盤,上置一瓶酒,站在豬旁。巫師前來時,一方面遞上酒,同時報出自己的名字與還(許)願事由,請巫師代向阿立祖禱祝後,將酒灌入豬口中,即為「點豬」。點豬之後,接著要殺豬,地點就在公廨後的大灶旁,過去因用竹筒刺入豬喉而為人們側目,今則改用豬刀殺豬,並將這竹筒豬血供在神案旁,直到第二年開向日才拿走。祭典結束之前,巫師也會起童,生吃擺在供桌上的豬血、豬肝或豬肉,意為代表阿立祖接受子弟奉獻的牲醴。東河的公廨雖同樣舉行夜祭,卻不自己殺豬,「點豬」的儀式也較簡略。
食酒婚桌
台灣吃「合婚酒」,俗稱「食酒婚桌」,為合巹之禮,菜色為六葷六素,計十二品,由新郎新娘拜請床母先食,然後雙雙就席對坐。新娘方面由好命人挾筷餵吃,每淺嚐一口菜,媒婆即應聲唸一句諧韻的吉利話,吃到豬肚做的菜,會唸「食豬肚,子婿大地步」;吃到肉丸做的菜,則唸「食肉丸,生子生孫中狀元」。
換蹄
女子出嫁後生的頭一胎是死胎,或產後不久嬰兒即夭折時,就必須要求娘家的人幫忙「換蹄」。女方家屬取豬的前、後腳(二者必須帶有蹄)各一隻,放在新的(或未曾用過的)陶鍋內熬煮。煮好後將鍋放在也是全新的「謝籃」之中,拜託一名老婦人將之帶往夫家。老婦人來到夫家後不得跟任何人交談,靜
靜地把帶來的東西放在產婦的床上,再靜靜地離開。產婦與其夫婿二人必須一次將豬腳吃光,如此日後再生之子,一定能順利養育成人。此習俗尚附帶一句俚諺:「換蹄見生見汝的」(換蹄之後再生的孩子都是你的)。
豬哥神信仰
「豬哥神」在民間道術是一個很特殊的鬼神,一般尊稱為天篷元帥,是在天庭掌理兵馬的天篷都元帥(法師在捉妖去煞時奉請非常給力)。後民間供奉豬哥神者,會得到豬哥神的幫助,為八大行業酒店、色情按摩店之類的特種行業供奉,主要是招徠客人,增加小姐的邪淫桃花,讓其對男性的性吸引力增加。 俗稱豬哥神的八戒將軍,也有專門奉祀的廟宇,例如坐落於彰化縣大村鄉美港村的八堡圳旁的「八戒將軍廟」。據說豬哥神雖然管轄人間的色情行業,但非色情的事情也熱心協助,致受到男女老少信徒尊敬,以致香火不斷,也成為村民的信仰中心。
另「癡哥神」,和豬八戒同宗,對異性愛濃厚,嘻皮笑臉,又皮又黏,見色亦步亦趨,如魂附體。最喜愛在風月場所鬼混,打情罵俏,有「有癡哥肉,愈打愈跳搭」的雅興。
豬公
在台灣,民間大型的祭典、廟會活動裡,常常看得到比賽大豬(台語稱「豬公」)的場面。一頭頭宰殺好趴在木架上重達幾百公斤的大豬,雖然已經動不了,卻還架勢十足。嘴巴往往給塞上一個鳳梨或橘子,整個身體包上一塊大紅布,更增加了熱鬧氣氛。「鳳梨」的台語發音類似「旺來」,有「興旺」的意思,橘(桔)代表吉祥;紅色則是民間在慶典時最喜歡用的色彩,代表喜氣洋洋,也有神聖的意思。有趣的是,宰殺好的大豬,往往在自頭頂沿背脊的部位,留了些鬃毛,活像現代的龐克頭,令人發噱。說起來,這也是不同於普通豬的打扮了。對羣眾來說,「 豬公」無疑是充滿了趣味的民俗活動。以豬為供品的習俗,在中國由來已久。古人以牛、羊、豬為「三牲」,祭祀或饗宴時,配備三牲,又叫「太牢」,表示這是最隆重的禮節。所以,台灣的「 豬公」,也算是一種古老習俗的遺留吧。
民俗慶典往往是地方文化的精隨,例如台北近郊的三峽地區(昔稱海山堡),每逢年初六都要為清水祖師聖誕舉辦七股輪值的「殺豬公」祭神賽會,這是當地的年度大戲,歷史傳承少說也有百年以上的主題民俗活動。
養神豬祭拜神明
在台灣節慶拜拜時,常有拜豬公的習俗,甚至會比賽誰家的豬養得大、養得重。豬公被供在祭壇上,嘴巴咬個橘子或鳳梨,用來祈求來年的豐收。 人們往往把豬毛刮掉,用木架或專用的大方桌架起來,有的還披掛上花紅綵帶,也有的在豬身上粘金貼銀,遠遠望去,栩栩如生,在香火頂盛的廟宇前面有幾十、幾百甚至上千的大豬,整整齊齊的排列著,非常壯觀,加上廟宇的香火繚繞,善男信女的虔誠膜拜,豬小姐豬先生居高臨下,兩耳直豎,嘴巴張開,像一隻隻蓄勢待發的醒獅,頗有一番天馬騰空的神祕氣象,相對的還有一種滿足的寓意,那就是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安和樂利的興旺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