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四季——傾聽大自然的聲音(節錄)
小學的語文科(國語)課本,通常都是三篇課文或四篇課文作為一個單元,課文的編排方式常會配合季節的變化;例如放完寒假的二月底、三月初,課文大致是談春天的內容。這樣的課程安排,對小朋友來說,的確是將語文教學與自然環境結合的好方式。
不過,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對於課文所描述的內容,往往難以「理解」,尤其課文描述的若是抽象的感覺時,教師更是難以解釋與教學。何況現在大部份的學生居住在都會區的水泥叢林裡,學生在無法理解或不曾接觸過大自然的變化之下,老師的教學非常難以實際讓小朋友將「抽象」的文字轉化成實際感覺。再者,即便是居住在鄉間的小朋友,在農業社會型態早已改變的當代,往往也無法有著與家中長輩小時候相類似的自然生活體驗。
因此,這類型的語文教學,是非常難以達到「情境教育」的理想的。
很幸運的,我任教的學校,因為在草山(陽明山)一帶,位於鵝尾山山前,自然景物的四季變化明顯,生物生態也豐富,而這些都是教學時非常好的教材。
冷酷的分數剝奪了孩子們的大自然
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周圍的生態與四季變化優勢,讓小朋友靜心去體驗大自然的感覺,我常發現他們似乎是見到了另一個新世界。然而,這些事物事實上就一直存在於小朋友身邊,是他們失去了對周遭環境的感覺。而他們這樣的遺失,卻是大人們的責任,也是老師們的責任。
分數是冷酷的,但大自然卻是有溫度的。可惜的是,大家都愛冷酷的分數,而不是有生命、就在各位身邊的大自然。因為冷酷的分數,漸漸的,小朋友就和我們一樣,失去了對四季與大自然的感覺。
或許有些人也和我一樣在想,假如,我們失去對大自然的感覺,失去了對四季變化的觀察力,我們應該就已經不屬於這個藍色星球了吧。
生命,在於生老病死。自然,在於四季變化。我們是屬於這藍色地球的一份子,所以我們必須要和其他生物一樣,感覺到這個世界的四季。
倘若我們不了解四季變化的意義,大人們在設計小學的語文課程時,也不會將季節變化的內容放到課文裡面。
四季就在孩子們的身邊
農曆春節過後的下學期剛開始的課程,語文課本中常會有數課是描寫春天的景象。
有次,為了配合語文教材所描述的春天課程,我在那次的期中評量中,出了一題二十分的小作文,試題是維瓦第的音樂—「四季」。我以維瓦第的小提琴四季協奏曲的「春」作為評量題目,在評量時播出該首音樂,請小朋友仔細聆聽該音樂是屬於四季中的哪個季節,並且描寫出所聽到的內容事物是什麼。
除了一個小朋友之外,其他小朋友都寫「春天」,而他們描述所聽到的內容十分精彩,例如:鳥愉悅地唱歌、花在盛開、樹木在成長、蝴蝶在飛舞、山上的雪水融化變成溪流、溫暖的太陽等等。
而唯一沒有寫春天的小朋友,他則是認為他所聽到的是「冬天」,他寫下他聽到是河流漸漸結凍的聲音、雪花紛紛的聲音、動物躲避冬天奔跑的聲音等等。評量的結果,這題所有的小朋友都是滿分;即使那位小朋友的答案是冬天,但是他也描寫了他所聽到的感覺。
或許有人會問,小朋友所寫的答案,一定有的寫多,有的寫少,也一定會有錯字,怎麼能夠給同樣的評量分數。其實,小孩子對語文的感知力和應用能力,是天生就有差異的,課文是要小朋友去體驗春天,而我則是希望小朋友把聽到的感覺轉化成文字。小朋友肯用心去感受音樂的內容,並轉化成文字,這就是語文教學的成功。至於錯字?查字典再更正就好,即便是老師,也有很多字是不會寫的。
這個考題有二十分,或許也有人會質疑大家都滿分,那如何辨別語文能力的差距。其實,即便要有語文差異的辨別力,那麼在其他八十分的內容中,就可以評量出來。就教育的哲學來說,我認為多給學生信心和機會,才是打造學生對自己的語文能力有正面思考的好方式。
05 說抱歉的勇氣(節錄)
老師,尤其是小學老師,對小朋友來說,講的話幾乎都是「聖旨」。根據以往的經驗,每當小朋友對家長講話時,最常講的就是「老師說……」。
因為小學老師的話,幾乎都是一言九鼎。
沒人喜歡被老師冤枉
但不知道各位朋友在求學的過程中,尤其是在中、小學時,是否都曾經歷過被老師「冤枉」而遭到責罰的經驗?
在小學,我似乎沒經歷過,而多半都是同學遇到這種狀況。不過在中學時,則是經常被老師「冤枉」。會被冤枉的狀況很多,但通常成績好的「好學生」,應該很少遇到這樣的情形。
我在小學時不僅成績優異,體育也好,同時又是手球、網球、桌球校隊成員,所以自然是老師心中「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被冤枉」這個詞很難和我連結上關係。
我的記憶很清楚,在當時,被冤枉的通常都是「紀錄不良」、成績也不好的學生,但在那種小孩子必須「有耳無喙」的教育環境下,加上缺乏「正義道德」感,即使明知同學被冤枉,我還是不敢開口為同學爭取正義。想起這段往事,我還真的對那些被冤枉的同學感到很過意不去,畢竟我常擔任班長,幫同學澄清一下,也不是難事。我有時也會想,有些同學後來走上了歧途,或多或少,可能是因為「不管做什麼都被冤枉或當成壞學生」的這種念頭從小就發酵的緣故。
到了國中,我被編入A段班,班上匯集了各小學成績好的學生,相較之下,自己的成績就不如以往那麼耀眼與突出。因為成績不夠突出,也對老師處理爭議的態度感到不滿,於是「被冤枉」就開始和我扯上關係。因為萬分厭惡這類的事,所以我開始裝病不想上學、開始討厭老師、開始討厭班上的「好學生」。
被人家冤枉的感覺真的很差,但是,老師如果知道自己冤枉了學生,會怎麼做?或許,父母可以先問自己,如果你們知道冤枉了小孩,會怎麼做?是否很難開口說抱歉。
有時候,老師常會錯怪學生
有一次,我班上有兩個孩子發生爭吵,A在上課時主動舉手向我告狀說B和她爭吵的事;我詢問B,B不願意講話,附近的同學則有人主動幫A講話。在表面的兩造意見下,我開始責備B,沒想到B開始哭了;當下我認為應該是B受了委屈,在好說歹說地耐心勸導下,B才願意講話。B講完後,全班才知道兩邊都彼此誤會,只是B自己認為沒錯,為何要解釋。
結果,這件事,錯的是老師,因為我在完全還沒釐清事情的狀況下,就責備學生。為此,我當時即刻在全班面前,向該名被我責備的學生道歉,並希望學生能接受我的歉意。
在小學任教的日子裡,其實我把很多小時候的經驗和不好的記憶帶到教學中,盡量避免自己過去遇到的事情重複發生在我的學生之間。我知道無法完全做到自己想避免的,也無法做得盡善盡美,但希望這種同理心,可以降低學生心靈上受到的傷害。
因此,當我知道自己錯了,一定得向學生道歉,也藉此機會教導小朋友這兩個我們很不容易說出口的字。
如果,老師錯了,卻不願意道歉,這絕對會讓小孩「記憶」一輩子。而大家必須注意的是,讓小孩記憶一輩子的事,通常不會是好事,而且將對小孩造成一定程度且永久的心理傷害。
長輩做錯事,通常很難從他們口中聽到對晚輩的道歉。但是,我常在想,道歉認錯真有這麼難嗎?古人不是一再強調「過則勿憚改」?
曾經和許多家長或長輩談過他們自己的經驗,他們也說,在和小孩有爭執的當下,還是會以我是爸媽或長輩的身分去壓制小孩,禁止他們回嘴。
不過,有很多家長會在平常就告訴小孩,若彼此有爭吵時,請尊重爸媽和不悅的心情;等彼此氣消後,再和爸媽心平氣和地談那件彼此爭議的事。
有些家長採用這種溝通模式,雖說不完美,但其實也應該是小孩可以接受的方式。
爭執之中,發現自己有錯,立刻向對方道歉,絕對可以化解掉很多不必要的傷害。然而,即便多數人都知道這樣的道理,但很多人還是選擇不認錯,尤其是長輩對晚輩、主管對下屬、大人對小孩、老師對學生。
但我的經驗告訴我,我們大人如果有錯,請不要吝於鼓起勇氣向小孩子道歉。
道歉,你會得到小孩的諒解,還會得到他們的信賴,更能將這種處事態度教給小朋友。說聲抱歉,其實不僅對小孩的發展有正面助益,也能讓台灣這個社會更加和諧、更加進步。
小學的語文科(國語)課本,通常都是三篇課文或四篇課文作為一個單元,課文的編排方式常會配合季節的變化;例如放完寒假的二月底、三月初,課文大致是談春天的內容。這樣的課程安排,對小朋友來說,的確是將語文教學與自然環境結合的好方式。
不過,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對於課文所描述的內容,往往難以「理解」,尤其課文描述的若是抽象的感覺時,教師更是難以解釋與教學。何況現在大部份的學生居住在都會區的水泥叢林裡,學生在無法理解或不曾接觸過大自然的變化之下,老師的教學非常難以實際讓小朋友將「抽象」的文字轉化成實際感覺。再者,即便是居住在鄉間的小朋友,在農業社會型態早已改變的當代,往往也無法有著與家中長輩小時候相類似的自然生活體驗。
因此,這類型的語文教學,是非常難以達到「情境教育」的理想的。
很幸運的,我任教的學校,因為在草山(陽明山)一帶,位於鵝尾山山前,自然景物的四季變化明顯,生物生態也豐富,而這些都是教學時非常好的教材。
冷酷的分數剝奪了孩子們的大自然
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周圍的生態與四季變化優勢,讓小朋友靜心去體驗大自然的感覺,我常發現他們似乎是見到了另一個新世界。然而,這些事物事實上就一直存在於小朋友身邊,是他們失去了對周遭環境的感覺。而他們這樣的遺失,卻是大人們的責任,也是老師們的責任。
分數是冷酷的,但大自然卻是有溫度的。可惜的是,大家都愛冷酷的分數,而不是有生命、就在各位身邊的大自然。因為冷酷的分數,漸漸的,小朋友就和我們一樣,失去了對四季與大自然的感覺。
或許有些人也和我一樣在想,假如,我們失去對大自然的感覺,失去了對四季變化的觀察力,我們應該就已經不屬於這個藍色星球了吧。
生命,在於生老病死。自然,在於四季變化。我們是屬於這藍色地球的一份子,所以我們必須要和其他生物一樣,感覺到這個世界的四季。
倘若我們不了解四季變化的意義,大人們在設計小學的語文課程時,也不會將季節變化的內容放到課文裡面。
四季就在孩子們的身邊
農曆春節過後的下學期剛開始的課程,語文課本中常會有數課是描寫春天的景象。
有次,為了配合語文教材所描述的春天課程,我在那次的期中評量中,出了一題二十分的小作文,試題是維瓦第的音樂—「四季」。我以維瓦第的小提琴四季協奏曲的「春」作為評量題目,在評量時播出該首音樂,請小朋友仔細聆聽該音樂是屬於四季中的哪個季節,並且描寫出所聽到的內容事物是什麼。
除了一個小朋友之外,其他小朋友都寫「春天」,而他們描述所聽到的內容十分精彩,例如:鳥愉悅地唱歌、花在盛開、樹木在成長、蝴蝶在飛舞、山上的雪水融化變成溪流、溫暖的太陽等等。
而唯一沒有寫春天的小朋友,他則是認為他所聽到的是「冬天」,他寫下他聽到是河流漸漸結凍的聲音、雪花紛紛的聲音、動物躲避冬天奔跑的聲音等等。評量的結果,這題所有的小朋友都是滿分;即使那位小朋友的答案是冬天,但是他也描寫了他所聽到的感覺。
或許有人會問,小朋友所寫的答案,一定有的寫多,有的寫少,也一定會有錯字,怎麼能夠給同樣的評量分數。其實,小孩子對語文的感知力和應用能力,是天生就有差異的,課文是要小朋友去體驗春天,而我則是希望小朋友把聽到的感覺轉化成文字。小朋友肯用心去感受音樂的內容,並轉化成文字,這就是語文教學的成功。至於錯字?查字典再更正就好,即便是老師,也有很多字是不會寫的。
這個考題有二十分,或許也有人會質疑大家都滿分,那如何辨別語文能力的差距。其實,即便要有語文差異的辨別力,那麼在其他八十分的內容中,就可以評量出來。就教育的哲學來說,我認為多給學生信心和機會,才是打造學生對自己的語文能力有正面思考的好方式。
05 說抱歉的勇氣(節錄)
老師,尤其是小學老師,對小朋友來說,講的話幾乎都是「聖旨」。根據以往的經驗,每當小朋友對家長講話時,最常講的就是「老師說……」。
因為小學老師的話,幾乎都是一言九鼎。
沒人喜歡被老師冤枉
但不知道各位朋友在求學的過程中,尤其是在中、小學時,是否都曾經歷過被老師「冤枉」而遭到責罰的經驗?
在小學,我似乎沒經歷過,而多半都是同學遇到這種狀況。不過在中學時,則是經常被老師「冤枉」。會被冤枉的狀況很多,但通常成績好的「好學生」,應該很少遇到這樣的情形。
我在小學時不僅成績優異,體育也好,同時又是手球、網球、桌球校隊成員,所以自然是老師心中「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被冤枉」這個詞很難和我連結上關係。
我的記憶很清楚,在當時,被冤枉的通常都是「紀錄不良」、成績也不好的學生,但在那種小孩子必須「有耳無喙」的教育環境下,加上缺乏「正義道德」感,即使明知同學被冤枉,我還是不敢開口為同學爭取正義。想起這段往事,我還真的對那些被冤枉的同學感到很過意不去,畢竟我常擔任班長,幫同學澄清一下,也不是難事。我有時也會想,有些同學後來走上了歧途,或多或少,可能是因為「不管做什麼都被冤枉或當成壞學生」的這種念頭從小就發酵的緣故。
到了國中,我被編入A段班,班上匯集了各小學成績好的學生,相較之下,自己的成績就不如以往那麼耀眼與突出。因為成績不夠突出,也對老師處理爭議的態度感到不滿,於是「被冤枉」就開始和我扯上關係。因為萬分厭惡這類的事,所以我開始裝病不想上學、開始討厭老師、開始討厭班上的「好學生」。
被人家冤枉的感覺真的很差,但是,老師如果知道自己冤枉了學生,會怎麼做?或許,父母可以先問自己,如果你們知道冤枉了小孩,會怎麼做?是否很難開口說抱歉。
有時候,老師常會錯怪學生
有一次,我班上有兩個孩子發生爭吵,A在上課時主動舉手向我告狀說B和她爭吵的事;我詢問B,B不願意講話,附近的同學則有人主動幫A講話。在表面的兩造意見下,我開始責備B,沒想到B開始哭了;當下我認為應該是B受了委屈,在好說歹說地耐心勸導下,B才願意講話。B講完後,全班才知道兩邊都彼此誤會,只是B自己認為沒錯,為何要解釋。
結果,這件事,錯的是老師,因為我在完全還沒釐清事情的狀況下,就責備學生。為此,我當時即刻在全班面前,向該名被我責備的學生道歉,並希望學生能接受我的歉意。
在小學任教的日子裡,其實我把很多小時候的經驗和不好的記憶帶到教學中,盡量避免自己過去遇到的事情重複發生在我的學生之間。我知道無法完全做到自己想避免的,也無法做得盡善盡美,但希望這種同理心,可以降低學生心靈上受到的傷害。
因此,當我知道自己錯了,一定得向學生道歉,也藉此機會教導小朋友這兩個我們很不容易說出口的字。
如果,老師錯了,卻不願意道歉,這絕對會讓小孩「記憶」一輩子。而大家必須注意的是,讓小孩記憶一輩子的事,通常不會是好事,而且將對小孩造成一定程度且永久的心理傷害。
長輩做錯事,通常很難從他們口中聽到對晚輩的道歉。但是,我常在想,道歉認錯真有這麼難嗎?古人不是一再強調「過則勿憚改」?
曾經和許多家長或長輩談過他們自己的經驗,他們也說,在和小孩有爭執的當下,還是會以我是爸媽或長輩的身分去壓制小孩,禁止他們回嘴。
不過,有很多家長會在平常就告訴小孩,若彼此有爭吵時,請尊重爸媽和不悅的心情;等彼此氣消後,再和爸媽心平氣和地談那件彼此爭議的事。
有些家長採用這種溝通模式,雖說不完美,但其實也應該是小孩可以接受的方式。
爭執之中,發現自己有錯,立刻向對方道歉,絕對可以化解掉很多不必要的傷害。然而,即便多數人都知道這樣的道理,但很多人還是選擇不認錯,尤其是長輩對晚輩、主管對下屬、大人對小孩、老師對學生。
但我的經驗告訴我,我們大人如果有錯,請不要吝於鼓起勇氣向小孩子道歉。
道歉,你會得到小孩的諒解,還會得到他們的信賴,更能將這種處事態度教給小朋友。說聲抱歉,其實不僅對小孩的發展有正面助益,也能讓台灣這個社會更加和諧、更加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