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報告
讓改變成真
「黎明前的夜晚是最黑暗的,但我承諾各位,黎明就要來到。」屢屢解救城市危機的「蝙蝠俠」信心滿滿地說;以擊潰犯罪集團為使命的「蜘蛛人」,同樣意氣風發地附和:「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是我的天賦,也是我的詛咒。」
從上世紀三○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期間,虛擬人物「超人」初登場以來,一代一代孔武有力、正義無懼的超級英雄即接連刷新神話,他們承載著普羅夢想穿過紛擾與承平,長期占據好萊塢票房鰲頭,真真實實反映出:我們恐懼未知,也渴望被保護。
可是走出科幻、回到現實,人類的生存危機從不如電影情節那樣善惡分明,也不像殭屍入侵那般瞬間成災,更不似彗星撞地球那樣慘烈毀滅。更多時候人類的處境像是潛伏地下的河流,迂迴曲折且找不到源頭;或是如同溫水煮青蛙,慢慢麻痺而不自覺。
改變不能只期待英雄
台灣當前面臨的社會問題是盤根錯節、環環相扣的。例如:在少子化及高齡化雙重夾擊下,青壯年漸無力扶養老年人口,造成生產力衰退、長者難安養天年;又如工業及商業共伴發展後,土地利用密度趨向兩極化,導致城市超出環境負載力,鄉村則被掏空生存資源。緊接著農業經濟一敗塗地,農人不是忍痛放棄耕種就是借助農藥化肥,使得國人越來越難吃到安全健康的食物。
面對這些棘手的困境,拯救我們的從來不是單一超級英雄,而是無數位平民豪傑。比方有人振臂一呼,為彰顯居住權益而號召人群「拆政府」;有人集結眾志,以爭取罷免權為名誓言「割闌尾」;有人受白色力量付託,從街頭走向廟堂實現「素人參政」。
這些行動或是衝撞政府,或是挑戰法律,或是親身選舉,雖無荊軻刺秦王那般壯烈,卻也有一點句踐復越國的豪情。看來,要作「一舉成名天下知」的英雄,或多或少得付出一些代價。
不過綜觀古今中外,改變世界並不一定要掀起滔天巨浪,只要在自己崗位上運用專業或興趣,以嶄新性、實驗性的方法解決社會問題,就等同溫柔寧靜的「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創新的途徑很多,包括發明設備、設計技術、提供服務、推動立法、分享資源、串聯網絡、改變風氣等均屬之。至於目前更耳熟能詳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則僅為社會創新的其中一種手段而已。
有勇氣開創先例,還要具衝擊性影響力
從這個定義來看,「社會創新」絕不是現代人所獨創,從人類誕生以來,每天都有不同領域的改革和進步正在發生,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一切,在歷史上都是極大的突破。「英國社會價值」公司(Social Value UK)執行長Jeremy Nicholls即歸納出人類史上十大社會創新,在硬體發明方面有洗衣機與冰箱、汙水處理系統、電暖爐、空調、電話;軟體設計則有工會、公園、會計與審計、保險與退休金、染髮。
不管有形無形,開創先例本身就是一件瘋狂的事情,這項行為如果又被廣泛接受,並且相當程度改善人類生活,即具體展現社會創新的精神。因而創新結果必須具備「社會影響力」 (Social Impact),也就是真正改變他人的行為、態度和信念,才有深遠意義。
一般來說,影響他人的方式有很多種,按強制性程度由低至高,有:體諒、請求、說服、控制、逼迫、威嚇等,當強制性低的手段越被倚賴,社會就越加穩定與昌盛。儘管如此,影響力也要具有衝擊性,亦即展現出強力、廣泛、長遠的效果,否則僅為花拳繡腿的功夫而已。正是這個原因,社會「影響力」的英文才採用「impact」而非「influence」一詞。
如果沒有釐清箇中意涵,就容易把公益服務與社會創新混淆,好比為了給村民充足 的水喝,動員人力鑿一口深井;為了給窮人經濟援助,群眾募款捐予低收入戶;為了給兒童良好教育,蒐集圖書發送到偏鄉學校;為了拉近城鄉數位落差,聚眾上山教導小孩子使用電腦。這些行為確實必要,但遠遠不夠,也無法徹底解決社會問題。
對社會創新者來說,真正須要著手的不是滿足單一個案需求,而是改善整體社會情境。例子很多,像是在高齡失能者與日俱增下,「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首要之務不是招募更多照顧服務員,而是率全國之先提高會內照顧服務員的勞動條件,包括給予月薪制、升遷機會、專業培訓等,當照顧者對工作更具熱忱,被照顧者就有機會得到更佳對待。如此大膽嘗試果然獲得民眾好評,也引起其他照顧機構朝此方向轉型。
踩在先行者的肩膀上,望得更高更遠
社會創新所以風起雲湧,主要原因即是政府與市場兩種機制無力解決所有社會問題,因此近年來台灣出現越來越多創新團隊運用多元工具、組織人力網絡、籌措財務資源等,試圖解決當前重大困境。
成立四年的「社企流」,不間斷地觀察和記錄台灣社會創新趨勢,發覺「銀髮、食農、城鄉」三大議題最多人投身改革,而投入越多,就代表原先問題越多,放眼未來必然有更大量團隊縱身其中,此刻先行者的經驗即顯得彌足珍貴。
我們相信,社會問題的答案不在官方的嘴巴裡,也不在智庫的數據中,而在乎田野的泥壤裡。本書採集銀髮、食農、城鄉共二十四個社會創新個案,利用文獻檢閱及深度訪談,首先剖析三大議題的結構困境,接著介紹各團隊的創新過程,繼之揭露運作經營的困難與挑戰,最後提出未來行動方案,並給予有志者忠告和政府政策建言。
透過深刻案例刻劃,期待後進者可以踩在先行者的肩膀上望得更高更遠,以避開冤枉路、找到更多著力點,政府也得以藉此了解社會創新全貌,進而為這些民間夥伴排除法規障礙。
改變,由無數微小種子累積而成;改善社會問題,也須仰賴眾多平民豪傑。社企流集結眾多社會創新者的經驗和體悟,落筆成這本並不僅是成功者故事的《讓改變成真—台灣社會創新關鍵報告》,希望號召更多社會力量,一起找到改變台灣的解答。
讓改變成真
「黎明前的夜晚是最黑暗的,但我承諾各位,黎明就要來到。」屢屢解救城市危機的「蝙蝠俠」信心滿滿地說;以擊潰犯罪集團為使命的「蜘蛛人」,同樣意氣風發地附和:「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是我的天賦,也是我的詛咒。」
從上世紀三○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期間,虛擬人物「超人」初登場以來,一代一代孔武有力、正義無懼的超級英雄即接連刷新神話,他們承載著普羅夢想穿過紛擾與承平,長期占據好萊塢票房鰲頭,真真實實反映出:我們恐懼未知,也渴望被保護。
可是走出科幻、回到現實,人類的生存危機從不如電影情節那樣善惡分明,也不像殭屍入侵那般瞬間成災,更不似彗星撞地球那樣慘烈毀滅。更多時候人類的處境像是潛伏地下的河流,迂迴曲折且找不到源頭;或是如同溫水煮青蛙,慢慢麻痺而不自覺。
改變不能只期待英雄
台灣當前面臨的社會問題是盤根錯節、環環相扣的。例如:在少子化及高齡化雙重夾擊下,青壯年漸無力扶養老年人口,造成生產力衰退、長者難安養天年;又如工業及商業共伴發展後,土地利用密度趨向兩極化,導致城市超出環境負載力,鄉村則被掏空生存資源。緊接著農業經濟一敗塗地,農人不是忍痛放棄耕種就是借助農藥化肥,使得國人越來越難吃到安全健康的食物。
面對這些棘手的困境,拯救我們的從來不是單一超級英雄,而是無數位平民豪傑。比方有人振臂一呼,為彰顯居住權益而號召人群「拆政府」;有人集結眾志,以爭取罷免權為名誓言「割闌尾」;有人受白色力量付託,從街頭走向廟堂實現「素人參政」。
這些行動或是衝撞政府,或是挑戰法律,或是親身選舉,雖無荊軻刺秦王那般壯烈,卻也有一點句踐復越國的豪情。看來,要作「一舉成名天下知」的英雄,或多或少得付出一些代價。
不過綜觀古今中外,改變世界並不一定要掀起滔天巨浪,只要在自己崗位上運用專業或興趣,以嶄新性、實驗性的方法解決社會問題,就等同溫柔寧靜的「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創新的途徑很多,包括發明設備、設計技術、提供服務、推動立法、分享資源、串聯網絡、改變風氣等均屬之。至於目前更耳熟能詳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則僅為社會創新的其中一種手段而已。
有勇氣開創先例,還要具衝擊性影響力
從這個定義來看,「社會創新」絕不是現代人所獨創,從人類誕生以來,每天都有不同領域的改革和進步正在發生,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一切,在歷史上都是極大的突破。「英國社會價值」公司(Social Value UK)執行長Jeremy Nicholls即歸納出人類史上十大社會創新,在硬體發明方面有洗衣機與冰箱、汙水處理系統、電暖爐、空調、電話;軟體設計則有工會、公園、會計與審計、保險與退休金、染髮。
不管有形無形,開創先例本身就是一件瘋狂的事情,這項行為如果又被廣泛接受,並且相當程度改善人類生活,即具體展現社會創新的精神。因而創新結果必須具備「社會影響力」 (Social Impact),也就是真正改變他人的行為、態度和信念,才有深遠意義。
一般來說,影響他人的方式有很多種,按強制性程度由低至高,有:體諒、請求、說服、控制、逼迫、威嚇等,當強制性低的手段越被倚賴,社會就越加穩定與昌盛。儘管如此,影響力也要具有衝擊性,亦即展現出強力、廣泛、長遠的效果,否則僅為花拳繡腿的功夫而已。正是這個原因,社會「影響力」的英文才採用「impact」而非「influence」一詞。
如果沒有釐清箇中意涵,就容易把公益服務與社會創新混淆,好比為了給村民充足 的水喝,動員人力鑿一口深井;為了給窮人經濟援助,群眾募款捐予低收入戶;為了給兒童良好教育,蒐集圖書發送到偏鄉學校;為了拉近城鄉數位落差,聚眾上山教導小孩子使用電腦。這些行為確實必要,但遠遠不夠,也無法徹底解決社會問題。
對社會創新者來說,真正須要著手的不是滿足單一個案需求,而是改善整體社會情境。例子很多,像是在高齡失能者與日俱增下,「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首要之務不是招募更多照顧服務員,而是率全國之先提高會內照顧服務員的勞動條件,包括給予月薪制、升遷機會、專業培訓等,當照顧者對工作更具熱忱,被照顧者就有機會得到更佳對待。如此大膽嘗試果然獲得民眾好評,也引起其他照顧機構朝此方向轉型。
踩在先行者的肩膀上,望得更高更遠
社會創新所以風起雲湧,主要原因即是政府與市場兩種機制無力解決所有社會問題,因此近年來台灣出現越來越多創新團隊運用多元工具、組織人力網絡、籌措財務資源等,試圖解決當前重大困境。
成立四年的「社企流」,不間斷地觀察和記錄台灣社會創新趨勢,發覺「銀髮、食農、城鄉」三大議題最多人投身改革,而投入越多,就代表原先問題越多,放眼未來必然有更大量團隊縱身其中,此刻先行者的經驗即顯得彌足珍貴。
我們相信,社會問題的答案不在官方的嘴巴裡,也不在智庫的數據中,而在乎田野的泥壤裡。本書採集銀髮、食農、城鄉共二十四個社會創新個案,利用文獻檢閱及深度訪談,首先剖析三大議題的結構困境,接著介紹各團隊的創新過程,繼之揭露運作經營的困難與挑戰,最後提出未來行動方案,並給予有志者忠告和政府政策建言。
透過深刻案例刻劃,期待後進者可以踩在先行者的肩膀上望得更高更遠,以避開冤枉路、找到更多著力點,政府也得以藉此了解社會創新全貌,進而為這些民間夥伴排除法規障礙。
改變,由無數微小種子累積而成;改善社會問題,也須仰賴眾多平民豪傑。社企流集結眾多社會創新者的經驗和體悟,落筆成這本並不僅是成功者故事的《讓改變成真—台灣社會創新關鍵報告》,希望號召更多社會力量,一起找到改變台灣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