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社會史的定義與起源
何謂歷史
「歷史」一詞的涵義可先由其文字本身看起,《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稱「歷」字指「過去、已經過的」,「史」字則指「古代掌記文書和記事的官吏」。在此將二字結合理解時,「史」字著重於其「記事」之涵義,如此「歷史」可解釋為「被人所記載的過去」。由此而言,歷史學就是一門研究「被人所記載的過去」之學科。
可是,「被人所記載的過去」一語看似容易理解,但是人們要如何「記載」過去呢?而歷史學究竟要如何去研究這些「被人所記載的過去」?十九世紀知名史學家蘭克(Leopold von Ranke, 1795-1886)(圖1-1)提出一句知名的話:「如實地說明歷史。」(Wie es eigentlich gewesen.),主張所記載之內容要盡可能貼近於「事實」。他的史學觀念有兩個重要特點,其一是客觀主義,其二是批判考證史料並以此作為敘事依據。此外,蘭克本人史學成就頗多,但是他主要缺點是他的研究只重視政治人物與政治史,對於經濟、社會方面的歷史事實多所忽略,從而將歷史變為政治史。蘭克的史學概念迅速在各地拓展,他的門徒們開始將歷史作為一種科學,並且崇拜事實,終至出現「科學的歷史學」(Geschichtswissenschaft)或稱「實證史學」(Histoire positiviste),並且形成「蘭克學派」。
「蘭克學派」立基於對史料之考證,強調「如實直書」、「公正」,並且以文詞優美的形式書寫歷史。在他們的觀念之中,「確定事實」為首要大事,再由這些事實得出結論。此種探究歷史之方式似乎並無多大問題,但是問題在於「歷史事實」本身。後現代史學家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作為史料的「歷史事實」,其本身並不會「說話」,而是歷史學家決定這些史料應該要說什麼。甚至,歷史學家在決定史料要說什麼之前,已先決認為某件事情很重要,值得運用史料說明。如此一來,歷史事件、史料兩者本身,都高度依賴歷史學家之詮釋。因此,認為歷史事實能夠客觀地獨立於歷史學家的解釋之外,其本身就是一種謬論。
再者,就算是史料本身,其形成之過程同樣大量依賴撰寫者本身的詮釋。姑且不論撰寫者本身是否會對記載內容刻意修改,而是這些撰寫者本身「認為」某些事物很重要,因此將其記載下來。同樣地,這樣的歷史事實是由撰寫者本身所書寫,而非是一種超然客觀的存在。
從而,所謂重視批判史料,強調如實直書的史學觀念,其本質上是難以達成的夢想。克羅齊(Benedetto Croce, 1866-1952)提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All History is Contemporary History),並且指出史學家的主要任務是評價而非記載。這些並不意味歷史喪失意義,而是我們不再僅是強調對史料之考證、批判,並且開展對於歷史之評價。而此種評價大多是呼應我們當前所面對的某種課題,這更是我們研究歷史之主要原因。
在這些背景之下,人們想要進一步補足蘭克過度強調政治史之不足,拓展對於我們自身過往之認識;而且,人們對於歷史評價亦採更為重視的態度,藉此呼應我們今日所面對的各種課題。這些無不促使歷史學者們逐漸開啟社會史研究之大門。
總論
第一節 社會史的定義與起源
何謂歷史
「歷史」一詞的涵義可先由其文字本身看起,《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稱「歷」字指「過去、已經過的」,「史」字則指「古代掌記文書和記事的官吏」。在此將二字結合理解時,「史」字著重於其「記事」之涵義,如此「歷史」可解釋為「被人所記載的過去」。由此而言,歷史學就是一門研究「被人所記載的過去」之學科。
可是,「被人所記載的過去」一語看似容易理解,但是人們要如何「記載」過去呢?而歷史學究竟要如何去研究這些「被人所記載的過去」?十九世紀知名史學家蘭克(Leopold von Ranke, 1795-1886)(圖1-1)提出一句知名的話:「如實地說明歷史。」(Wie es eigentlich gewesen.),主張所記載之內容要盡可能貼近於「事實」。他的史學觀念有兩個重要特點,其一是客觀主義,其二是批判考證史料並以此作為敘事依據。此外,蘭克本人史學成就頗多,但是他主要缺點是他的研究只重視政治人物與政治史,對於經濟、社會方面的歷史事實多所忽略,從而將歷史變為政治史。蘭克的史學概念迅速在各地拓展,他的門徒們開始將歷史作為一種科學,並且崇拜事實,終至出現「科學的歷史學」(Geschichtswissenschaft)或稱「實證史學」(Histoire positiviste),並且形成「蘭克學派」。
「蘭克學派」立基於對史料之考證,強調「如實直書」、「公正」,並且以文詞優美的形式書寫歷史。在他們的觀念之中,「確定事實」為首要大事,再由這些事實得出結論。此種探究歷史之方式似乎並無多大問題,但是問題在於「歷史事實」本身。後現代史學家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作為史料的「歷史事實」,其本身並不會「說話」,而是歷史學家決定這些史料應該要說什麼。甚至,歷史學家在決定史料要說什麼之前,已先決認為某件事情很重要,值得運用史料說明。如此一來,歷史事件、史料兩者本身,都高度依賴歷史學家之詮釋。因此,認為歷史事實能夠客觀地獨立於歷史學家的解釋之外,其本身就是一種謬論。
再者,就算是史料本身,其形成之過程同樣大量依賴撰寫者本身的詮釋。姑且不論撰寫者本身是否會對記載內容刻意修改,而是這些撰寫者本身「認為」某些事物很重要,因此將其記載下來。同樣地,這樣的歷史事實是由撰寫者本身所書寫,而非是一種超然客觀的存在。
從而,所謂重視批判史料,強調如實直書的史學觀念,其本質上是難以達成的夢想。克羅齊(Benedetto Croce, 1866-1952)提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All History is Contemporary History),並且指出史學家的主要任務是評價而非記載。這些並不意味歷史喪失意義,而是我們不再僅是強調對史料之考證、批判,並且開展對於歷史之評價。而此種評價大多是呼應我們當前所面對的某種課題,這更是我們研究歷史之主要原因。
在這些背景之下,人們想要進一步補足蘭克過度強調政治史之不足,拓展對於我們自身過往之認識;而且,人們對於歷史評價亦採更為重視的態度,藉此呼應我們今日所面對的各種課題。這些無不促使歷史學者們逐漸開啟社會史研究之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