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編按:二○二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這一天台灣贏得世界棒球12 強冠軍,長期關注喜愛台灣的新井一二三特別撰文,她為「TEAM TAIWAN 」送上祝福。特別即時收錄本書,以饗讀者。
美麗的想像共同體
二○二四年世界棒球賽的冠軍,與台灣「想像的共同體」民族認同
這次世界棒球12強賽由台灣隊拿下冠軍,好多台灣朋友們似乎都從沙發跳起來爆哭了(至少賴清德總統真的跳了吧)。我本人都不能不受感染而忍不住哭了幾次。不過,我不是棒球鐵粉,感動我的並不是競賽內容本身,而是透過它傳遞出來的一個民族認同的完成。
隊長陳傑憲打出全壘打在球場上奔跑的時候,在胸前用雙手比了個框框。那裡,其他國家隊的球衣上都繡著他們國家的名字,單單在台灣隊的球衣上沒有。陳傑憲就是在那個空白的地方,用自己的雙手比出框框來,讓兩千四百萬台灣人清楚地在想像中看見了「TAIWAN」的文字。
那是何種的奇蹟!
人們共同看出了那塊空白處該有的國名,只可能是「TAIWAN」。
「TEAM TAIWAN 」的誕生:棒球場上的想像共同體
在國際球賽場地上,不能出現「中華民國」四個字,連國歌、國旗都遭禁止。雖然這個情況從一九七○年代持續到今天,其殘酷性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拖長而減輕;反之在年輕一代台灣人的心目中,新的認同早已生根。
過去二十多年,經常聽到台灣舉行民意調查的結果:你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抑或兩個都是?結果自認為台灣人的比率越來越高。但究竟這認同的變化是如何發生的?這次的棒球12強賽給大家提供了目擊民族認同形成的難得機會。
決賽幾天後,滅火器主唱楊大正在台上向粉絲們說,「不管你叫它台灣隊還是中華隊,其實你支持的是同一群人」。也就是,生活在美麗島的兩千四百萬人,在二十八名傑出運動員的表現面前,共同支持了一個「TEAM TAIWAN」。他又說:「我們只要心裡知道,我們愛著台灣這片土地,它就會更好,它就會永遠存在。」換句話說,年輕一代台灣人已經在想像中,屬於同一個共同體了。
《想像的共同體》是美國民族主義研究者班納迪克.安德森在一九八三年問世的同名書中提出的概念(中文版由中央研究院吳叡人翻譯,一九九九年時報文化出版)。現代的民族國家不同於歷史上的封建王朝,最初是透過人們閱讀同一種白話語言印刷的報紙、小說,想像出自己所屬的共同體。這次在台北、東京的球場上似乎發生了,生活在台灣島的人們透過一支球隊出乎意料的傑出表現,從骨子裡明確地感覺到一個共同體的存在,以及對它衷心的愛護與驕傲。
從小打球長大的運動員,不大可能讀過有關民族主義的研究書吧。可是他們對此的理解是驚人地準確而深刻的。或者說,安德森對歷史的分析特別準確。於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方,也能見到類似的現實發展。不僅陳傑憲的框框表示他的民族認同,投手林昱珉接受外媒訪問的時候,也用英語說:我們是小國,但是小國也能成為冠軍。他那一句話,其實跟《想像的共同體》譯者演講時經常向年輕聽眾說的一句話不謀而合:「雖然我們是小國小民,但我們是好國好民。」
我看到隊長的框框,聽到二十一歲投手那麼充滿信心的一句話,感動到不能不流淚。
十三位原住民選手,也是TEAM TAIWAN 的核心力量
這次台灣隊的球員們,後來被台灣媒體和大眾捧為英雄、帥哥、理想丈夫,都是應當的。奪冠以前,有關每個選手的報導,我看到的不多。可是,後來台灣媒體紛紛報導陳傑憲充滿苦難的成長背景等等,讓人明白他們贏得今天的成功,果然是很多年來默默地刻苦耐勞的成果。
我也是看了報導才得知,原來在二十八名選手中,竟然有十三位原住民。之前只注意到日本有報導說台灣隊一名選手的名字特別長,日本主播用日語讀音念出來,聽眾都覺得有點怪。後來台灣原住民團體在臉書上貼出給日本媒體的公開信,要求日方用原音念吉力吉撈.鞏冠的名字。後來這件事透過日本各媒體廣泛介紹,多少促進了日本社會對台灣原住民的認識。因為過去屬於日職的台灣原住民選手,都是使用漢人名字的。日本雖然也有北海道愛努人等原住民族,可是社會觀念的改變不如台灣快,還想像不到運動員主動用族名活動。
總之,二○二四年世界棒球12強賽,由台灣隊拿下冠軍,讓我們目擊了一個美麗的想像的共同體已然形成。謝謝TEAM TAIWAN,恭喜台灣!
地震和衛生棉
二○二四年日本一月一日發生的能登半島大地震,所造成的損害嚴重到幾乎跟二○一一年的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屬於同一級別,幸虧海嘯規模相對小,當地核電站也處於停運狀態。可是,當地居民的遭遇跟當年福島相比,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去了災區的記者、專家們異口同聲地說:這次日本政府的救災、救援無論是內容,還是速度兩方面都大大不如三一一的時候,甚至回到一九九五年阪神大地震以前的樣子了。
不僅首相岸田文雄和當地知事馳浩都在開始的幾天沒有親自去災區視察,立憲民主黨等幾個在野黨領袖也達成協議不去災區。說是避免妨礙救災活動,但是頭幾天竟然也不准直升機和無人機飛往能登半島,令外界難以從上空報導實況以及即時進行救援活動,導致不少人懷疑:是否政府認為核電廠會出事的機率偏高,不想讓外界知道日本又一次發生了輻射事故?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首先,還是地震的破壞力非常大。不僅有四萬多棟房子倒塌,土地本身就嚴重變形了。在一些港口,海底隆起了四公尺,使得大海退後兩百公尺。結果,根據廣島大學後藤秀昭副教授等的調查,整個能登半島的面積增加了四點四平方公里。即使在地震多的日本都未曾聽說過如此嚴重的地形變化。
其次,日本少子高齡化的問題很嚴重,人口在過去十多年間持續
其實不僅對於外界,連在日本國內,媒體有關這次地震的報導少得出奇。各家電視台只有地震當天以新聞報導代替了原本計畫的跨年特別節目。到了第二天,有關報導已變得很少,充滿節日喜樂氣氛的綜藝、體育等節目還是占領了各頻道。當時在網路上,看到最多的貼文是「災區交通阻塞,不要外地人來加重負擔」。但是,外地人不去,誰去救災?何況大地震破壞了供電、通訊系統,使得山區災民孤立起來,開始的幾天都無法知道外邊的情況。他們尤其不能理解,翹首盼望的救援為什麼遲遲不來?
結果,事後一個月,能登半島還有超過一萬人在三百多個避難所生活,而且其中一半也不是當地政府所設置,反而是居民自力更生運作的,甚至有幾名老人家在農業用塑膠帳篷中鋪被褥睡覺的例子。能登半島位於冬天常下大雪的日本海邊,氣溫常常降到零下,經歷了大地震而倖存的人們,後來在避難所裡生病致死或凍死的悲劇,同樣是有可能發生的。再說,災區的上下水道都遭到嚴重的破壞,恐怕在很多地方要等到三月底或四月初,才能再有自來水用。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首先,還是地震的破壞力非常大。不僅有四萬多棟房子倒塌,土地本身就嚴重變形了。在一些港口,海底隆起了四公尺,使得大海退後兩百公尺。結果,根據廣島大學後藤秀昭副教授等的調查,整個能登半島的面積增加了四點四平方公里。即使在地震多的日本都未曾聽說過如此嚴重的地形變化。
其次,日本少子高齡化的問題很嚴重,人口在過去十多年間持續減少。尤其處於山區的能登半島,人口過半是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年輕一代去城市定居後,留下來的老一代,日子勉強維持下來,但是政府專家建議的對老房子施加防震措施,就超過了老人家能夠處理的水準。何況能登半島過去幾年不停地發生中級以上的地震。
原先看起來頗有味道的歷史性木造黑瓦片房子,被強烈搖動後,一下子便塌下來。這次地震的遇難者有九成都在一月一日下午四點多,在自己家中跟家人親戚團聚之際,忽然被橫梁屋頂給壓死。如果救援人馬能早一點抵達的話,說不定有不少人能被救出來。當地的多數居民,即使自己本人倖存下來,卻也要親自承受骨肉就在眼前被活埋喪命的悲劇。
災區的復興,除了時間以外,首先就需要資金和人力。但是,這些年的日本政府,財政赤字早進入史無前例的領域。加上二○○○年代以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對社會風氣的影響非常大,面對別人的災難,馬上有人跑出來強調「個人責任」。前首相菅義偉就說過:「凡事首先該講自助,其次是共助,最後才是公助。」對於這次的震災,日本社群平台上,有不少人異口同聲地責難災民說:「誰叫你去偏僻的山區住?可不是自作自受?」顯然那些人不知道隔海面對中國的日本海沿岸,歷史上曾長期是全日本最早接觸到高度文明的地區。
早在地震發生之前,日本已經有二○二五年大阪世博會的問題,乃各場館的建設速度遠遠跟不上原本的計畫。背後原因之一是二○二二年初起的日圓匯率低落,導致進口建材等一律漲價,同時日本國民收入反而減少,建商不能輕易提高要價。果然,二○二三年日本建築業公司倒閉的件數比前幾年都高。也就是說,即使想要趕快展開復興工程,恐怕資金、人力兩方面都是不足夠的。
眼見復興之難,當地政府開始把兩、三百名國中生集體送到災區之外,讓他們在體育場館等地,共同生活共同學習。對於需要醫療等照顧的老人家,也在勸他們考慮「二次避難」,也就是往沒受地震影響的地方去暫時住旅館。然而,對於好幾代都在能登半島生活的人們尤其是老人來說,下決心離開故鄉並不是容易決定的事。其實,三一一大地震以後,被迫遷居的災民到了新的地方,很難維持或重新建立鄰居關係、社區往來,精神生活的品質大大低落,導致有人患上憂鬱症,甚至尋短見。
雖然日本政府一直沒有明說,但是觀察媒體上的論調,大體方向是:水電交通等主要的基礎設施早晚會恢復,但是破壞程度偏高的各小村落則恐怕不可能完全復原。由此可見,儘管地震是天災,但之後能救援、復興的程度,則由當下國家包括官方和民間的能力所決定。
十多年前三一一大地震的時候,日本國內和國外的報導都曾強調:日本災民多麼冷靜,沒有發生社會恐慌,治安秩序保持得很好等。然而,這次在社群平台上傳出來的災區消息,叫人嘆息的就比較多了。其中就有「衛生棉大叔」問題。
衛生棉就是女性月經時用的棉片。日本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百分之五。除了小孩老人,對多數女性而言,每月經期需要一包衛生棉,乃跟大家如廁需要衛生紙一樣,該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在日本災區的避難所,當上領導的幾乎無例外是男性。要開出所需物品清單的時候,領導就說:要飲用水及食物。至於女性需要的衛生棉,領導視之為奢侈品,不會跟救援團體要的。
這可不是欺負女性?有吃不消的女災民在社群平台上分享此事,一方面很快就獲得眾多女性不停的讚,然而另一方面也有男性網民說:專門給女性發一種物資而不給男性,豈不是性別歧視,對男性太不公平了吧?而他那一句馬上獲得眾多男性的讚。後來,那些特愛對女性月經說三道四的男性,開始被稱為衛生棉大叔了。
這下很多日本女性忽然發覺:原來,我們的男同胞中有不少人根本不理解女性月經是怎麼回事。雖然他們的母親一定是女性,要是有姊妹、女朋友、妻子的話,當然也都是女性,畢竟日本人口的一半以上是女性,而月經是大家每月都得經歷的程度不同的苦差事。
看著網路上的對話,我都想起來了,是幾個月前也在網路上看到的爭論。有一個男大學生發牢騷道:新交的女朋友第一次來他家過夜,她卻說有了月經要去廁所處理,使他完全搞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他寫道:女朋友自己一個人躲在廁所裡「做」月經,還把有血跡的衛生紙丟在垃圾桶。他顯然覺得自己被侮辱。
網路社群的女性們發現,這就是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專門讓女童上月經課,同時給男童上射精課的後果。在日本男性中,上課學過月經事宜的人屬於少數。其他人如果沒有跟母親或女朋友、妻子學過,根本不知道月經是怎麼回事。搞不好會跟那個男大學生一樣,誤以為月經是跟射精一樣帶來快感的事情,而不是跟排泄一樣無法完全控制的生理現象。
說起來實在諷刺,以盛產激進性愛片聞名的日本,卻沒有像樣的性教育。曾經一九八○年代,當愛滋病剛開始流行的時候,有過需不需要在學校推行性教育的爭論。然而,後來治療愛滋病的藥品普及。二○○○年代以後,長期執政的日本自民黨因為收了捐款,深受統一教、日本會議團體等所謂「宗教右派」的影響。他們不僅反對同婚,也反對夫婦別姓,更反對性教育。結果,在日本學校裡,老師不可以教學生人類懷孕的過程。性別(gender)一詞,更被曲解為否定男女性別的左派陰謀,成為了禁忌。
直到二十世紀末,日本家庭都有個習慣:當女兒有初潮之際,家裡就煮赤飯(紅豆飯)來慶祝。我們這一代的日本女性都非常討厭那個習俗,好比自己肉體的祕密給眾人公開當話柄似的。而且當年的日本社會,確實有不少人特愛拿少女初潮來開難聽的玩笑。
但是,我還以為二十一世紀的日本家庭已經變得文明一點,社會也懂得尊重少女的心情了,所以才不再隨意去談什麼初潮不初潮。然而,最近發生的幾件事情,包括災區避難所和網路社群都出現對女性月經嚴重缺乏知識與理解的老少男人,使我很納悶:叫他們住口是不夠的,還是得從兩性同時上月經課開始。
因為在日本,直到今天,月經還是不可以公開說出口、平靜討論的事情。最近還有中年藝人說:結婚多年,從來沒在自己家中看過衛生棉,不知道妻子把它放在哪兒了。這該是妻子深信衛生棉不可以給丈夫看的緣故,雖然兩人結婚、做愛,還生育過孩子。更奇怪的是,日本電視上常看得到衛生棉的廣告。有的還把看起來不會誤以為是血的藍色液體倒在棉團上,以證明能吸收多少血液。儘管如此,社會上有的是衛生棉大叔,從來不跟家裡的女性談月經事宜,卻在社會上大聲說「衛生棉是奢侈品」,並且獲得眾多小男人的支持。可是想一下嘛:在下雪的能登半島,連政府設置的避難所都不足夠,從一月一日下午起開水龍頭都沒有水,無法正常洗澡,無法正常上廁所。但是月經還是照樣要來的。無法給她們提供足夠數量的衛生棉,日本就稱不上是先進國家了。
編按:二○二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這一天台灣贏得世界棒球12 強冠軍,長期關注喜愛台灣的新井一二三特別撰文,她為「TEAM TAIWAN 」送上祝福。特別即時收錄本書,以饗讀者。
美麗的想像共同體
二○二四年世界棒球賽的冠軍,與台灣「想像的共同體」民族認同
這次世界棒球12強賽由台灣隊拿下冠軍,好多台灣朋友們似乎都從沙發跳起來爆哭了(至少賴清德總統真的跳了吧)。我本人都不能不受感染而忍不住哭了幾次。不過,我不是棒球鐵粉,感動我的並不是競賽內容本身,而是透過它傳遞出來的一個民族認同的完成。
隊長陳傑憲打出全壘打在球場上奔跑的時候,在胸前用雙手比了個框框。那裡,其他國家隊的球衣上都繡著他們國家的名字,單單在台灣隊的球衣上沒有。陳傑憲就是在那個空白的地方,用自己的雙手比出框框來,讓兩千四百萬台灣人清楚地在想像中看見了「TAIWAN」的文字。
那是何種的奇蹟!
人們共同看出了那塊空白處該有的國名,只可能是「TAIWAN」。
「TEAM TAIWAN 」的誕生:棒球場上的想像共同體
在國際球賽場地上,不能出現「中華民國」四個字,連國歌、國旗都遭禁止。雖然這個情況從一九七○年代持續到今天,其殘酷性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拖長而減輕;反之在年輕一代台灣人的心目中,新的認同早已生根。
過去二十多年,經常聽到台灣舉行民意調查的結果:你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抑或兩個都是?結果自認為台灣人的比率越來越高。但究竟這認同的變化是如何發生的?這次的棒球12強賽給大家提供了目擊民族認同形成的難得機會。
決賽幾天後,滅火器主唱楊大正在台上向粉絲們說,「不管你叫它台灣隊還是中華隊,其實你支持的是同一群人」。也就是,生活在美麗島的兩千四百萬人,在二十八名傑出運動員的表現面前,共同支持了一個「TEAM TAIWAN」。他又說:「我們只要心裡知道,我們愛著台灣這片土地,它就會更好,它就會永遠存在。」換句話說,年輕一代台灣人已經在想像中,屬於同一個共同體了。
《想像的共同體》是美國民族主義研究者班納迪克.安德森在一九八三年問世的同名書中提出的概念(中文版由中央研究院吳叡人翻譯,一九九九年時報文化出版)。現代的民族國家不同於歷史上的封建王朝,最初是透過人們閱讀同一種白話語言印刷的報紙、小說,想像出自己所屬的共同體。這次在台北、東京的球場上似乎發生了,生活在台灣島的人們透過一支球隊出乎意料的傑出表現,從骨子裡明確地感覺到一個共同體的存在,以及對它衷心的愛護與驕傲。
從小打球長大的運動員,不大可能讀過有關民族主義的研究書吧。可是他們對此的理解是驚人地準確而深刻的。或者說,安德森對歷史的分析特別準確。於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方,也能見到類似的現實發展。不僅陳傑憲的框框表示他的民族認同,投手林昱珉接受外媒訪問的時候,也用英語說:我們是小國,但是小國也能成為冠軍。他那一句話,其實跟《想像的共同體》譯者演講時經常向年輕聽眾說的一句話不謀而合:「雖然我們是小國小民,但我們是好國好民。」
我看到隊長的框框,聽到二十一歲投手那麼充滿信心的一句話,感動到不能不流淚。
十三位原住民選手,也是TEAM TAIWAN 的核心力量
這次台灣隊的球員們,後來被台灣媒體和大眾捧為英雄、帥哥、理想丈夫,都是應當的。奪冠以前,有關每個選手的報導,我看到的不多。可是,後來台灣媒體紛紛報導陳傑憲充滿苦難的成長背景等等,讓人明白他們贏得今天的成功,果然是很多年來默默地刻苦耐勞的成果。
我也是看了報導才得知,原來在二十八名選手中,竟然有十三位原住民。之前只注意到日本有報導說台灣隊一名選手的名字特別長,日本主播用日語讀音念出來,聽眾都覺得有點怪。後來台灣原住民團體在臉書上貼出給日本媒體的公開信,要求日方用原音念吉力吉撈.鞏冠的名字。後來這件事透過日本各媒體廣泛介紹,多少促進了日本社會對台灣原住民的認識。因為過去屬於日職的台灣原住民選手,都是使用漢人名字的。日本雖然也有北海道愛努人等原住民族,可是社會觀念的改變不如台灣快,還想像不到運動員主動用族名活動。
總之,二○二四年世界棒球12強賽,由台灣隊拿下冠軍,讓我們目擊了一個美麗的想像的共同體已然形成。謝謝TEAM TAIWAN,恭喜台灣!
地震和衛生棉
二○二四年日本一月一日發生的能登半島大地震,所造成的損害嚴重到幾乎跟二○一一年的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屬於同一級別,幸虧海嘯規模相對小,當地核電站也處於停運狀態。可是,當地居民的遭遇跟當年福島相比,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去了災區的記者、專家們異口同聲地說:這次日本政府的救災、救援無論是內容,還是速度兩方面都大大不如三一一的時候,甚至回到一九九五年阪神大地震以前的樣子了。
不僅首相岸田文雄和當地知事馳浩都在開始的幾天沒有親自去災區視察,立憲民主黨等幾個在野黨領袖也達成協議不去災區。說是避免妨礙救災活動,但是頭幾天竟然也不准直升機和無人機飛往能登半島,令外界難以從上空報導實況以及即時進行救援活動,導致不少人懷疑:是否政府認為核電廠會出事的機率偏高,不想讓外界知道日本又一次發生了輻射事故?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首先,還是地震的破壞力非常大。不僅有四萬多棟房子倒塌,土地本身就嚴重變形了。在一些港口,海底隆起了四公尺,使得大海退後兩百公尺。結果,根據廣島大學後藤秀昭副教授等的調查,整個能登半島的面積增加了四點四平方公里。即使在地震多的日本都未曾聽說過如此嚴重的地形變化。
其次,日本少子高齡化的問題很嚴重,人口在過去十多年間持續
其實不僅對於外界,連在日本國內,媒體有關這次地震的報導少得出奇。各家電視台只有地震當天以新聞報導代替了原本計畫的跨年特別節目。到了第二天,有關報導已變得很少,充滿節日喜樂氣氛的綜藝、體育等節目還是占領了各頻道。當時在網路上,看到最多的貼文是「災區交通阻塞,不要外地人來加重負擔」。但是,外地人不去,誰去救災?何況大地震破壞了供電、通訊系統,使得山區災民孤立起來,開始的幾天都無法知道外邊的情況。他們尤其不能理解,翹首盼望的救援為什麼遲遲不來?
結果,事後一個月,能登半島還有超過一萬人在三百多個避難所生活,而且其中一半也不是當地政府所設置,反而是居民自力更生運作的,甚至有幾名老人家在農業用塑膠帳篷中鋪被褥睡覺的例子。能登半島位於冬天常下大雪的日本海邊,氣溫常常降到零下,經歷了大地震而倖存的人們,後來在避難所裡生病致死或凍死的悲劇,同樣是有可能發生的。再說,災區的上下水道都遭到嚴重的破壞,恐怕在很多地方要等到三月底或四月初,才能再有自來水用。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首先,還是地震的破壞力非常大。不僅有四萬多棟房子倒塌,土地本身就嚴重變形了。在一些港口,海底隆起了四公尺,使得大海退後兩百公尺。結果,根據廣島大學後藤秀昭副教授等的調查,整個能登半島的面積增加了四點四平方公里。即使在地震多的日本都未曾聽說過如此嚴重的地形變化。
其次,日本少子高齡化的問題很嚴重,人口在過去十多年間持續減少。尤其處於山區的能登半島,人口過半是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年輕一代去城市定居後,留下來的老一代,日子勉強維持下來,但是政府專家建議的對老房子施加防震措施,就超過了老人家能夠處理的水準。何況能登半島過去幾年不停地發生中級以上的地震。
原先看起來頗有味道的歷史性木造黑瓦片房子,被強烈搖動後,一下子便塌下來。這次地震的遇難者有九成都在一月一日下午四點多,在自己家中跟家人親戚團聚之際,忽然被橫梁屋頂給壓死。如果救援人馬能早一點抵達的話,說不定有不少人能被救出來。當地的多數居民,即使自己本人倖存下來,卻也要親自承受骨肉就在眼前被活埋喪命的悲劇。
災區的復興,除了時間以外,首先就需要資金和人力。但是,這些年的日本政府,財政赤字早進入史無前例的領域。加上二○○○年代以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對社會風氣的影響非常大,面對別人的災難,馬上有人跑出來強調「個人責任」。前首相菅義偉就說過:「凡事首先該講自助,其次是共助,最後才是公助。」對於這次的震災,日本社群平台上,有不少人異口同聲地責難災民說:「誰叫你去偏僻的山區住?可不是自作自受?」顯然那些人不知道隔海面對中國的日本海沿岸,歷史上曾長期是全日本最早接觸到高度文明的地區。
早在地震發生之前,日本已經有二○二五年大阪世博會的問題,乃各場館的建設速度遠遠跟不上原本的計畫。背後原因之一是二○二二年初起的日圓匯率低落,導致進口建材等一律漲價,同時日本國民收入反而減少,建商不能輕易提高要價。果然,二○二三年日本建築業公司倒閉的件數比前幾年都高。也就是說,即使想要趕快展開復興工程,恐怕資金、人力兩方面都是不足夠的。
眼見復興之難,當地政府開始把兩、三百名國中生集體送到災區之外,讓他們在體育場館等地,共同生活共同學習。對於需要醫療等照顧的老人家,也在勸他們考慮「二次避難」,也就是往沒受地震影響的地方去暫時住旅館。然而,對於好幾代都在能登半島生活的人們尤其是老人來說,下決心離開故鄉並不是容易決定的事。其實,三一一大地震以後,被迫遷居的災民到了新的地方,很難維持或重新建立鄰居關係、社區往來,精神生活的品質大大低落,導致有人患上憂鬱症,甚至尋短見。
雖然日本政府一直沒有明說,但是觀察媒體上的論調,大體方向是:水電交通等主要的基礎設施早晚會恢復,但是破壞程度偏高的各小村落則恐怕不可能完全復原。由此可見,儘管地震是天災,但之後能救援、復興的程度,則由當下國家包括官方和民間的能力所決定。
十多年前三一一大地震的時候,日本國內和國外的報導都曾強調:日本災民多麼冷靜,沒有發生社會恐慌,治安秩序保持得很好等。然而,這次在社群平台上傳出來的災區消息,叫人嘆息的就比較多了。其中就有「衛生棉大叔」問題。
衛生棉就是女性月經時用的棉片。日本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百分之五。除了小孩老人,對多數女性而言,每月經期需要一包衛生棉,乃跟大家如廁需要衛生紙一樣,該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在日本災區的避難所,當上領導的幾乎無例外是男性。要開出所需物品清單的時候,領導就說:要飲用水及食物。至於女性需要的衛生棉,領導視之為奢侈品,不會跟救援團體要的。
這可不是欺負女性?有吃不消的女災民在社群平台上分享此事,一方面很快就獲得眾多女性不停的讚,然而另一方面也有男性網民說:專門給女性發一種物資而不給男性,豈不是性別歧視,對男性太不公平了吧?而他那一句馬上獲得眾多男性的讚。後來,那些特愛對女性月經說三道四的男性,開始被稱為衛生棉大叔了。
這下很多日本女性忽然發覺:原來,我們的男同胞中有不少人根本不理解女性月經是怎麼回事。雖然他們的母親一定是女性,要是有姊妹、女朋友、妻子的話,當然也都是女性,畢竟日本人口的一半以上是女性,而月經是大家每月都得經歷的程度不同的苦差事。
看著網路上的對話,我都想起來了,是幾個月前也在網路上看到的爭論。有一個男大學生發牢騷道:新交的女朋友第一次來他家過夜,她卻說有了月經要去廁所處理,使他完全搞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他寫道:女朋友自己一個人躲在廁所裡「做」月經,還把有血跡的衛生紙丟在垃圾桶。他顯然覺得自己被侮辱。
網路社群的女性們發現,這就是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專門讓女童上月經課,同時給男童上射精課的後果。在日本男性中,上課學過月經事宜的人屬於少數。其他人如果沒有跟母親或女朋友、妻子學過,根本不知道月經是怎麼回事。搞不好會跟那個男大學生一樣,誤以為月經是跟射精一樣帶來快感的事情,而不是跟排泄一樣無法完全控制的生理現象。
說起來實在諷刺,以盛產激進性愛片聞名的日本,卻沒有像樣的性教育。曾經一九八○年代,當愛滋病剛開始流行的時候,有過需不需要在學校推行性教育的爭論。然而,後來治療愛滋病的藥品普及。二○○○年代以後,長期執政的日本自民黨因為收了捐款,深受統一教、日本會議團體等所謂「宗教右派」的影響。他們不僅反對同婚,也反對夫婦別姓,更反對性教育。結果,在日本學校裡,老師不可以教學生人類懷孕的過程。性別(gender)一詞,更被曲解為否定男女性別的左派陰謀,成為了禁忌。
直到二十世紀末,日本家庭都有個習慣:當女兒有初潮之際,家裡就煮赤飯(紅豆飯)來慶祝。我們這一代的日本女性都非常討厭那個習俗,好比自己肉體的祕密給眾人公開當話柄似的。而且當年的日本社會,確實有不少人特愛拿少女初潮來開難聽的玩笑。
但是,我還以為二十一世紀的日本家庭已經變得文明一點,社會也懂得尊重少女的心情了,所以才不再隨意去談什麼初潮不初潮。然而,最近發生的幾件事情,包括災區避難所和網路社群都出現對女性月經嚴重缺乏知識與理解的老少男人,使我很納悶:叫他們住口是不夠的,還是得從兩性同時上月經課開始。
因為在日本,直到今天,月經還是不可以公開說出口、平靜討論的事情。最近還有中年藝人說:結婚多年,從來沒在自己家中看過衛生棉,不知道妻子把它放在哪兒了。這該是妻子深信衛生棉不可以給丈夫看的緣故,雖然兩人結婚、做愛,還生育過孩子。更奇怪的是,日本電視上常看得到衛生棉的廣告。有的還把看起來不會誤以為是血的藍色液體倒在棉團上,以證明能吸收多少血液。儘管如此,社會上有的是衛生棉大叔,從來不跟家裡的女性談月經事宜,卻在社會上大聲說「衛生棉是奢侈品」,並且獲得眾多小男人的支持。可是想一下嘛:在下雪的能登半島,連政府設置的避難所都不足夠,從一月一日下午起開水龍頭都沒有水,無法正常洗澡,無法正常上廁所。但是月經還是照樣要來的。無法給她們提供足夠數量的衛生棉,日本就稱不上是先進國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