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摘自本書第一章)

這本書的目的,是要界定出社會科學對我們這時期的文化任務有何意義。我想要解釋的,是社會學的想像發展時,背後需要付出哪些心力;我想談的,是社會學的想像對政治與文化生活來說,又蘊含著什麼;我也想要指出,我們該具備哪些東西,才能擁有社會學的想像。基於這一切理由,我希望能表明當今社會科學的本質、以及社會科學的運用方式,並以有限的筆墨來訴說社會科學在美國目前的情況。

當然,無論是任何時刻,「社會科學」所內含的事物,正是受認可的社會科學家所從事的事務。不過,他們所做的事卻不盡相同,事實上,甚至可以說是完全不同類型的事。社會科學也是因過去社會科學家的所作所為,而產生的結果,但是,不同的學生也會選擇在這個學科之中,去建構、召回那些不一樣的傳統。

當我提到「社會科學的前景」時,我希望能說清楚的,也是我所理解的前景。目前,社會科學家普遍在知識與道德上,都對於選擇的研究方向感到惴惴不安。我想,這種不安、以及造成這股不安的負面傾向,部分可歸咎於當代知識面所普遍呈現出的萎靡。不過,這種不安對社會科學家來說或許是特別顯著的,因為自過去以來,社會科學這個領域往往有更宏大的前景,帶領著早期社會科學家前進;再加上社會科學家所面對的事物,本質上就更為複雜;而且,如今他們都迫切需要讓自己的工作有重要的進展。

但也不是每個人都懷有這樣的不安,不過也因為許多人都並無感到不安,才又造成了特定一群人的不安變得更加顯著,因為他們很敏銳地意識到有前景的存在,而且他們心知肚明,很清楚社會科學目前付出的心力,明明相當平庸,卻總有一股高傲之氣。坦白說,我想做的正是增加這股不安、找尋這股不安的源頭、讓這種不安變成一種明確的力量,進而實現社會科學的前景。我也想要替社會科學開創新的開端:簡言之,我想要談談眼下有哪些任務、以及有哪些可行的辦法來做我們現在該做的事情。

我所秉持的社會科學概念,近來並不受歡迎。我的概念與社會科學普遍那套官僚式的技術面是相對立的,而且社會科學的這種技術面往往因「方法論」而自命不凡,反倒箝制了社會學的探究,而這也使得某些昏愚的概念反而阻撓了研究工作;這樣的社會科學更時常關心一些無關緊要、與相關公眾議題毫無關聯的問題,因此,社會科學也就變得瑣碎。無論是受到箝制、充滿昏愚概念、還是變得瑣碎,現今的社會研究都面臨危機,而且,我們無法從中找到擺脫危機的方式。

有些社會科學家強調「由技術人員組成研究團隊」的必要,但也有其他人指出,最重要的是單一學者本身。有些人花費了龐大的精力,去精進研究的方法和調查技術;但其他人則認為知識工匠的那套學院派已經逐漸被拋棄,現在應該加以重構。有些人的工作模式,是依據一套僵化且機械化的程序;也有其他人則試圖發展、召喚、運用社會學的想像。有些人耽溺在「理論」那循規蹈矩的嚴格形式上,試圖整合、拆解各種概念,深不知在別人看來,這一切只是一套怪異的模式;但是,也有另一群人,只在各種專業名詞能夠擴展我們感知的範圍、擴大我們理性的廣度時,才會去闡釋各種專有名詞。有些人只狹隘地研究小規模的環境,卻希望藉此「建構」大結構的概念;但也有其他人鑽研著社會結構,試圖從中「找尋」許多小型的環境。有人不去比較各種研究,只去看單一時期中,某個社會的單一小群體;但也有人完全從比較的角度切入,去直接看待世上各國的社會結構。有些人把某個確切的研究,侷限在短期的一系列人類事務中;不過,也有人關懷那些處在長期的歷史脈絡下,看起來顯著的議題。有些人只依照自己的學術學科,去專攻自己的研究;也有人站在所有學科的肩膀上,依據話題或問題去鑽研,而且他們從不在意這些話題與問題在學術上的定位為何。有些人勇於面對各種歷史、生物學、社會;但有人卻不是如此。

但如此相互比較的模式、以及許多類似的研究方式,並不一定是正確的,雖然說在各種類似政治角力的爭端中、或是當人們想捍衛自己的專業領域時,這種相互比較的手法確實是眾人時常使用的。在這裡,我只是先初步地說明有著這樣的現象,到了本書最後時,我會再重述一遍。當然,我希望能展現出我秉持的觀點,畢竟若要接受評判,本來就應該要開誠布公。但我也會放下自己的評判,試圖去論述社會科學的文化與政治意義。當然,無論是我秉持的觀點,還是我所想要檢視的觀點,都是同樣偏頗的。就儘管讓那些不接受我觀點的人否定我吧,也期望他們能說清楚自己的觀點,得到眾人的認可──就像我想說清楚自己的觀點一樣!

如此一來,眾人才能看見社會研究的道德問題、乃至於社會科學作為一種公共議題,又帶有什麼樣的道德問題,而我們也才有可能帶動討論。因此,我們也才能在各地喚起更強的自我意識:畢竟社會科學作為一種整體的志業,若要擁有一定的客觀性,自我意識就是個先決條件。

簡言之,我認為所謂的早期社會分析,是一套可定義、可行的傳統;我也相信早期分析的重要特徵,是對歷史社會結構的關懷;我相信這些分析所面對的問題,與各種迫切的公共議題、長期的人類難題,都有直接相關。我也相信,這類傳統要延續下去,路途上會遭遇重大的阻撓,無論是在社會科學這個領域本身,還是在其學術與政治背景之下都是如此;但儘管如此,這種傳統所內涵的心理特質,仍正在變成我們整體文化生活的最大公因數;無論這些心理特質有多難以捉摸,形貌有多麼令人費解,人們都還是認為它們是需要具備的特質。

奇怪的是,在我看來,現今許多從事社會科學的人,卻貌似不願面對眼下的挑戰,這在美國尤其明顯。事實上,很多人甚至拋棄了社會分析在知識與政治上的任務;也有其他人則無疑沒能勝任自己應該承擔的角色。有時,他們似乎更是刻意地被桎梏在老舊的觀念,對新的事物感到膽怯。可是儘管他們不願面對,知識界與大眾現在顯然都關注著社會的世界,而且這個世界,理應就是從事社會科學的人該鑽研的;我們不得不承認,社會科學的從業者,正面臨著一種機遇。在這個機遇中,內含著社會科學在知識上的前景、社會學的想像在文化上的運用方式、乃至於人類與社會研究的政治意義。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