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文化是什麼?

「文化大概就是我們會做而猴子不會做的事。」——英國拉格蘭爵士(Lord Raglan)

文化是你生活當地所形成的現實共識;是你穿的衣服和吃的食物,是你聽的音樂、讀的書和看的電影,也是你的價值觀、想法、信仰和偏見。

跟眼睛顏色和種族不同,文化並非與生俱來、強加在你身上的遺傳事件,而是可以選擇的知識立場。

而跟你屬於哪個種族不同的是,文化每天都處在流動的狀態中。你的文化不是你父母的文化,也不會是你子女的文化。

這裡的文化跟那裡的文化不同。現在的文化也與當時的文化有異。

文化會演進——文化觀念尤其能快速傳播,有些觀念則會萎縮或消失。有些文化面向稍縱即逝,只是暫時現象,有些意涵則被小心翼翼地滋養著,即便歷經幾個世代,仍能屹立不搖保持不變。

今日的文化有個強大的新載體——網路,使得觀念傳播比以前更遠更快。這個全新的傳遞系統獨一無二,儘管政府試圖規範,網路基本上是個不受管制、民主且雙向的平台——人人只要有相機和鍵盤,就能對全世界發言。

「我們即將擁有全新的全球對話。」——《維基百科》(Wikipedia)創辦人威爾斯(Jimmy Wales)

所以,我們到底在對彼此說些什麼呢?

我們彼此分享了哪些想法和觀念?
這些想法觀念又造成了什麼效應?

我們認為自己是誰?我們想要成為怎樣的人?

這些問題在文化中清楚表達出來……也是本書想要回答的根本問題。

觀念╱點子╱想法╱創意在文化中萌芽茁壯。

前言或後語

本書最好以傳統方式閱讀:從第一頁開始,讀到最後。

每頁都能當成一個獨立概念來讀,也可以根據當頁下方三個註腳,延伸讀相關主題的討論。*

我們不會告訴人,不騙你。

選擇你自己的冒險吧。

 160 這就是本書的地圖
 162 這是郵戳標籤
 14 這是觀念╱點子╱想法╱創意

*對於其他概念(例如,「書本」、「閱讀」),請參考你之前受過在地文化規範調節過的人生經驗。本書將會討論其中部分觀念。

1-9 圖形世界語

書寫文字的演變,是從較為細膩逼真的象形圖像,逐漸變成系統化的抽象象徵。這個改變是出於功能需求。

跟正式雕刻或被照亮的碑文不同,任何有用的日常書寫體系都必須可以快速簡便使用。

早期字母只有大寫而已——我們現在所知的小寫字母,是為了用鵝毛筆在草紙或羊皮紙上書寫,才發展出來的字體。簡訊語言(Txt spk)更是最近才出現的速寫發明。

這個「格式轉換瓶頸」——將原始經驗做必要的轉換,以符合某種特定媒介有限的正式化能力,例如書寫——其實是頻寬問題。

在網路上,這種趨勢正出現逆轉現象。隨著頻寬限制逐漸消失,我們正在重新回歸圖形豐富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中,符號再度變得更像其在真實世界所象徵的標的物。

現在的網站普遍都有聲音和動畫。讓人浸淫其中的線上環境,例如《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與《第二人生》(Second Life),提供虛擬3D空間,社群活動與商業交易就在其中發生。傳播媒體開始越來越接近真實世界。

當實體和虛擬世界的實際介面,不知不覺中融入日常生活時,也許這些象徵將會跟啟發它們的事實合而為一。在這個「放大的事實」中,真實物體可依虛擬的象徵價值來運作,世界將會再度充滿能直接反映實體的媒介物。

我們從遠離逼真象形描繪,演進到抽象編碼的文字表述,然後又再度回歸圖形。

 212 造物者的簽名
 66 瓶頸守門員
 52 口述傳統

1-16 什麼形塑了觀念╱點子╱想法╱創意?

因為新奇事物有時難以吸收,因此碰到新觀念╱點子╱想法╱創意時,一開始我們總是傾向視其為舊有熟悉觀念╱點子╱想法╱創意的變化或延伸發展。

以舊瓶新酒方式來包裝新點子,讓我們有了摸透其功能和意義的頭緒。

一個觀念╱點子╱想法╱創意總是要在之後找到自己的自然形式時,真實面貌才能變得清楚。在那之前,我們都是靠類比方式來運作。而在未來,總有許多過去可指引我們方向。

型態樣貌改變太快,原先認知到跟應有功能之間的象徵性連結,可能就會消失不見。

早期的汽車(從馬車、手推車而來)跟各種馬車很類似。而我們今日所理解的汽車樣子是慢慢演變而來,發展出自己的語言,最後也變成一種象徵符號。

以前偉福禮車(Waverley)的車頂夠高,仕女戴著帽子都能坐進去。現在,女人幾乎可以躺平在亮眼的紅色法拉利跑車裡。

有些點子想法還在等待成熟的時機,例如電動車,不論是偉福禮車還是辛克萊(Sinclair)C5電動車,上面都隨便開了插座。

我們把過去的象徵符號,當成指示未來方向的路標。

因為我們能看到去過的地方,看不到要去的地方,所以某些太平洋島嶼部落的傳統,相信我們面對的是過去,背對的是未來。

「我們從後照鏡觀看現在;向後退邁向未來。」——加拿大媒體理論家麥克魯漢

 48 相機看起來像這樣嗎?
 46 創意發想
 14 這是觀念╱點子╱想法╱創意嗎?

1-18 相機看起來像這樣嗎?

不論規模大小,看起來本質一致的「實體」,其實都是由許多更小、相似的單位所組成,不管是一個文化、一群飛鳥、一群暴民、一個人體、一個人類大腦、一個細胞、或一個分子都一樣。這些單位彼此緊密連結,親密地跳著一支回饋之舞,只是規模大小不同而已。

不論是一月大減價期間還是擅自用私刑折磨別人時,暴民的行為強有力地說明了團體行動可以如何吞沒個人意志力,觀念想法如何能主導全局。

「群體行動」也讓受到誘導的團體易受到外界力量推擠,引領到某個方向,不論這股力量是在團體之外、扮演「牧羊人」角色的個人,還是具高度感染力的觀念想法。

觀念想法形塑了文化。

在世俗民主中,廣為流傳的文化習俗,包括大家共享的價值觀、道德準則、社會結構和態度等等,都是從構成這個文化的人群在自由交換想法之間,自然演進而來。一個鬆散的共識逐漸浮現,然後因為各種回饋、討論、抗議、立法、辯論、八卦和世代改變,這個共識隨之改變、調適,並重新定義。

同儕組成的陪審團。

文化可以定義為一個團體擁有的觀念總和,不論這個團體是一個民族、企業或社交圈。事實上,現在界定一個團體會員身分的標準,早已變成共享一組共同觀念,這個標準已經超越地理疆界或國籍。

「網路導致各種不同全新社群團體的出現……就只是因為我們被地理歷史不可思議地鉗制住太久了。」——PayPal創辦人席爾(Peter Andreas Thiel)

在這個被新興全球串聯所形塑而成的全新文化環境中,你賴以運作的既有世界觀可能早已過時。你是否仍在用陳舊過時的腦袋?這可能會讓你門戶大開,被危險新穎的觀念想法所感染。

你在倒退邁向未來嗎?

該是讓自我升級的時候了。

 308 文化基因疫苗
 110 這本書被設計過
 314 開示我

2-10 內容氾濫

「活在電子資訊時代的效應之一,就是我們習慣活在資訊超載的狀態中。永遠都有更多超出我們所能處理的資訊。」——加拿大媒體理論家麥克魯漢

我們全都變成資訊管理人,決定哪些是我們可以和不可忽略的資訊。

為了解決不協調的雜音問題,被資訊氾濫所苦的觀眾,往往傾向分割成規模更小的專家利益團體,團體內成員共享非常類似的價值觀。當然,這並無法擔保大家能和諧共處——即便一點點意見不合,都會創造出新的分裂團體。最後,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身處在只有一人的分裂團體中——團體成員就是我們自己。

我們的文化不再由地理位置,也就是我們所處的「村落」所界定,而是由我們選擇哪些志同道合的人所組成的「地球村」身分而決定。隔開「超國家社群」成員的是距離,而非彼此間的差異。

文化不再只是地域上的作用而已。

孤立社群會發展出獨特的文化,在這個團體中看似「正常」的觀念,未必能符合更大社會的準則。「地球村」中雖然資訊氾濫,一般文化基因具備的正常化制約力量卻未必存在;的確,資訊氾濫可能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在數十億的網民中,你總是可以找到跟你看法相同的人。每種利益總會有人照顧到,不論其有多模糊或極端。

在當今的電子世界,我們仍然可能隸屬於一個孤立的社群。只不過此時,這個社群成員因共享的世界觀而綁在一起,而非因為偏遠山谷地理位置被困在一起。

在這個充斥過多資訊的世界,還有哪個商品是罕見稀有的呢?一個東西除了本身具備的功能或藝術價值外,還得很稀少才有金錢價值。在什麼都氾濫的世界,最稀有的商品就是你的時間。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