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演化廣義論」之台灣在地議論(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教授楊倍昌)
演化論扭轉了近代生物學的視野,對人類社會影響極為深遠。當年達爾文討論演化論的書「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就超過五百頁,內容豐富而複雜。達爾文自己說它是「一篇綿長的論證」(one long argument)。
要講述這麼綿長的論證,理應不簡單、需要絞盡腦汁。奇怪的是,十幾年來,我覺得在台灣的學校課堂上教授演化論,實際上很好教,也很悶。很好教的原因是:只需要很淺薄的事件陳述就足夠了。不管是高中生或是大學生,對於達爾文演化論的理解與期待,除了隨著小獵犬號船出海旅遊的軼事外,大概只剩下八個字:優勝劣敗、適者生存。很悶的原因是:演化論被當成是生物“事實”,幾乎沒有可以討論的空間,也帶不出有意思的討論。
學校內的教學情況如此,一般大眾對於演化論的認知也好不到哪裡去。在黃臺珠針對台灣公民科學素養概況的調查研究中,就「人類是由遠古的動物演化而來的」這樣的命題,2008-2015年間,台灣民眾的答「對」率皆大於85%,高於美國(48%/2012年)、歐盟(70%/2005年)、日本(76%/2011年)、俄羅斯(44%/2003年)等國家。針對台灣人這麼高的答「對」率,這麼斬釘截鐵的心態,真不知道該如何解讀它的意涵。也許是善良台灣民眾的潛意識裡都被十九世紀時社會達爾文主義者的冷酷無情嚇壞了,乾脆把達爾文從文化、社會議題中抹去。因此,不只將演化論限縮在生物現象中,還將它當作與自身無關的“事實”,供奉在書架上。
如果,把演化論供奉在書架上當作是膽子小的象徵,馬特.瑞德利用「達爾文的天擇最棒的地方在於其所能解釋的,比任何設計師所能動用的力量都來得強大。」的態度,在《無所不在的演化》,透過細緻的鋪陳,討論宇宙、道德、生命、基因、文化、經濟、技術、心智、人格、教育、人口、領導、政府、宗教、錢、網際網路等等當代切身的議題,真是大膽到讓人心臟都要跳出來了。
厲害的是,討論這麼多元的議題,瑞德利的立場可以始終維持一致。他天真、而且坦白的說:「偶然的,毫無規畫的,是浮現出來而且逐漸在演化的事物。順利進展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都不是有意而為,但搞砸的事情往往都是刻意要去做的。」這個立場,當然只是早期很素樸的達爾文演化論中,生命自己會找出出路的新闡述,看起來略去了世局變動的過程中,生命還必須付出高額的代價。
光是說,瑞德利只是個很會講故事的作家,但是太天真,只顧自的想像,而不反省,其實是不公平的。他不只擅長寫故事,在歡樂的事件上讓人會心一笑,在省視沉痛的歷史時,連轉述聽來的故事也展現出了拳擊手的力道。他轉述賈克伯・布洛夫斯基站在奥斯威辛集中營的池塘旁,彎下身,撿起一把泥土,說:「在這個池塘裏,大概沖進了約四百萬人的骨灰。這不是毒氣造成的,是由傲慢造成的,是因為教條造成的,也是因為無知。當人們相信他們有絕對的知識,卻沒在現實中測試,這就是他們所採取的行動。」這一拳,足足有重量級拳擊手揮出直拳的力道。
我同意,達爾文主義曾經是極端資本主義與保守主義的一般藉口,讓被殖民的國家遭受諸多苦難,讓人嫌惡。但是,我也確信,如果我們只是閉著眼睛,輕率的下結論,而不仔細討論,發生過的悲劇想必還是會重演的。
對於台灣的讀者來說,如果厭倦了只剩下「優勝劣敗、適者生存」這八個字的演化論,如果想要擺脫保守而貧乏的死知識,瑞德利寫的《無所不在的演化》這一本書,絕對是一劑清涼有勁的大補帖。
「演化廣義論」之台灣在地議論(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教授楊倍昌)
演化論扭轉了近代生物學的視野,對人類社會影響極為深遠。當年達爾文討論演化論的書「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就超過五百頁,內容豐富而複雜。達爾文自己說它是「一篇綿長的論證」(one long argument)。
要講述這麼綿長的論證,理應不簡單、需要絞盡腦汁。奇怪的是,十幾年來,我覺得在台灣的學校課堂上教授演化論,實際上很好教,也很悶。很好教的原因是:只需要很淺薄的事件陳述就足夠了。不管是高中生或是大學生,對於達爾文演化論的理解與期待,除了隨著小獵犬號船出海旅遊的軼事外,大概只剩下八個字:優勝劣敗、適者生存。很悶的原因是:演化論被當成是生物“事實”,幾乎沒有可以討論的空間,也帶不出有意思的討論。
學校內的教學情況如此,一般大眾對於演化論的認知也好不到哪裡去。在黃臺珠針對台灣公民科學素養概況的調查研究中,就「人類是由遠古的動物演化而來的」這樣的命題,2008-2015年間,台灣民眾的答「對」率皆大於85%,高於美國(48%/2012年)、歐盟(70%/2005年)、日本(76%/2011年)、俄羅斯(44%/2003年)等國家。針對台灣人這麼高的答「對」率,這麼斬釘截鐵的心態,真不知道該如何解讀它的意涵。也許是善良台灣民眾的潛意識裡都被十九世紀時社會達爾文主義者的冷酷無情嚇壞了,乾脆把達爾文從文化、社會議題中抹去。因此,不只將演化論限縮在生物現象中,還將它當作與自身無關的“事實”,供奉在書架上。
如果,把演化論供奉在書架上當作是膽子小的象徵,馬特.瑞德利用「達爾文的天擇最棒的地方在於其所能解釋的,比任何設計師所能動用的力量都來得強大。」的態度,在《無所不在的演化》,透過細緻的鋪陳,討論宇宙、道德、生命、基因、文化、經濟、技術、心智、人格、教育、人口、領導、政府、宗教、錢、網際網路等等當代切身的議題,真是大膽到讓人心臟都要跳出來了。
厲害的是,討論這麼多元的議題,瑞德利的立場可以始終維持一致。他天真、而且坦白的說:「偶然的,毫無規畫的,是浮現出來而且逐漸在演化的事物。順利進展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都不是有意而為,但搞砸的事情往往都是刻意要去做的。」這個立場,當然只是早期很素樸的達爾文演化論中,生命自己會找出出路的新闡述,看起來略去了世局變動的過程中,生命還必須付出高額的代價。
光是說,瑞德利只是個很會講故事的作家,但是太天真,只顧自的想像,而不反省,其實是不公平的。他不只擅長寫故事,在歡樂的事件上讓人會心一笑,在省視沉痛的歷史時,連轉述聽來的故事也展現出了拳擊手的力道。他轉述賈克伯・布洛夫斯基站在奥斯威辛集中營的池塘旁,彎下身,撿起一把泥土,說:「在這個池塘裏,大概沖進了約四百萬人的骨灰。這不是毒氣造成的,是由傲慢造成的,是因為教條造成的,也是因為無知。當人們相信他們有絕對的知識,卻沒在現實中測試,這就是他們所採取的行動。」這一拳,足足有重量級拳擊手揮出直拳的力道。
我同意,達爾文主義曾經是極端資本主義與保守主義的一般藉口,讓被殖民的國家遭受諸多苦難,讓人嫌惡。但是,我也確信,如果我們只是閉著眼睛,輕率的下結論,而不仔細討論,發生過的悲劇想必還是會重演的。
對於台灣的讀者來說,如果厭倦了只剩下「優勝劣敗、適者生存」這八個字的演化論,如果想要擺脫保守而貧乏的死知識,瑞德利寫的《無所不在的演化》這一本書,絕對是一劑清涼有勁的大補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