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民主,一個簡單的定義是人民當家作主。即使是這麼淺顯的概念,實際操作起來,指標卻是五花八門。

在中國,共產黨主張代表人民,實施人民民主專政,因此有8,000多萬黨員的中共當家,就表示13億中國人民在作主。在香港,能夠當家作主的頂多有1,200人,因為只有他們有權選行政長官,其他 700 多萬港人無緣過問。在台灣,只要是選民,透過一人一票的普選,誰都可以代表2,300多萬台灣人民,從中央到地方,投票選出總統、立法委員、六都市長或縣市長與議員。

不論定義或操作,正因為民主在中港台有不同指標,它引起的社會問題就相當複雜,加上歷史造成的糾葛與現實利益的爭奪,兩岸三地互動所牽涉的,便不只是政治關係如何安排,更有經濟、文化、外交和軍事等方面的折衝,牽一髮動全身。

在主權於1997年移交後,香港成為中國特區,已是不爭的事實。一國兩制的權宜設計,多少為香港保留了一些跟內地的差別,尤其是自由與法治等核心價值的堅持。1949 年後,由於國共內戰導致的海峽兩岸分裂,在成王敗寇的歷史定律下,過去幾十年,中共統治的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強權,各國莫不臣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主權宣稱。

歷史的吊詭是,國民黨於 1949 年失去中國人民的信任和托付,退守台灣,先後以高壓和白色恐怖等手段,獨裁了50年。從 1996 年起,台灣歷經幾次民主普選與政權輪替,國民黨於2016年再度失去台灣人民的信任與托付。民進黨重新執政,因為對中華民國主權的認可,台灣與中國的雙邊關係又陷入敏感地帶,卻不同於1980年代前「漢賊不兩立」的尖銳緊張。2016年總統大選前後,中國與台灣統派所威脅的「地動山搖」,也還停留在話語階段。

有關中港台的民主觀念與實際演練,經由時空對比,我們不難找到可以想像的空間和操作的途徑。民主不光是概念,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不易一蹴可幾。不論個人或團體,一旦缺少想像與行動,人民要當家作主,恐怕就更難了。人民的想像與行動,有很大部分來自新聞媒體是否充當耳目與喉舌。有民主的地方,媒體通常獨立自主,新聞自由也運作無礙。從西方國家的歷史經驗看,自由報業(a free press)是民主的基石之一。討論民主,因此不能忽略新聞媒體的社會角色與作用。有新聞媒體的地方,卻未必有民主,中國與新加坡都是例證,世界上任何獨裁國家也如是。在民主與新聞媒體的互動中,獨立的新聞媒體(不受官方或財團控制)是民主的必要條件(necessary condition),但非充分條件(sufficient condition),普選、法治、言論自由與公民社會等也不可或缺。

英國2016年6月24日舉行公投,1,740萬公民參與投票,結果以52%–48%比數,決定脫離歐洲聯盟,舉世震驚。先不說對全球金融市場、歐盟未來與大英帝國完整所帶來的立即和潛在衝擊,這件事是包含民主、民意與民粹的最佳範本。公投跟普選一樣是直接民主;52%對決48%是民意的確切表達,以英文來說,就是 The people have spoken!;脫歐則是民粹操作的後果,反映英國人民對國內精英與全球資本主義的不滿與抗拒。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