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6 探索影響力(節錄)
注意力
若能有效結合文本和圖像,以有趣、對比的方式呈現形狀和顏色,就能像磁鐵一樣吸引接收者的注意力,如果再加上一些動作──例如:牆上閃爍的霓虹燈,或是招牌上面的動畫,那就更能讓人目不轉睛了。
不過比誰大聲也不一定最能奏效──在巴黎一間煙霧瀰漫、人聲嘈雜的爵士樂酒吧裡,一位薩克斯風演奏家說:「如果我希望演奏的音樂被聽見,就要輕聲細語。」
電視也是一樣,觀眾的注意力經常受到兩種事物的吸引:安靜,突然一切噪音都消失的時候;以及黑白,突然所有顏色都褪去的時候。
關聯性
其實吸引注意力並非難事,若實在無計可施的話,發送者只要用裸露或暴力就能吸引到接收者的目光──這種手法很廉價,但卻屢試不爽。
在教堂大肆叫囂或咒罵都很簡單,問題是之後人們對你會有什麼樣的觀感。再來的問題是,吸引到眾人目光之後,你又打算如何加以利用。接收者必然覺得,自己會受到報紙圖片吸引是有原因的,若強而有力的圖像後面沒有相關的訊息支撐,他們就會覺得被耍了,因而溝通失敗。
若是有本宣傳手冊,封面照片是個滿身傷痕、鼻青臉腫的女人──而後讀者被告知原因:「我丈夫生病了。」如此就能啟動溝通,當然也會隨之產生效果。視覺傳達中的關聯性,可以用下列公式說明:
強而有力的意象吸引了目光,但是缺乏關聯性,那麼訊息產生的效果有限:
1 X 0 = 0
疲弱乏力的意象,儘管搭配相關實在的內容,也無法對觀眾造成影響:
0 X 1 = 0
不過,如果呈現強而有力的意象,而且能夠和訊息相互輝映,讀者就會受到影響:
1 X 1 = 1
所以說,一隻狗爬上淑女車後滑下街道,這樣的畫面應該承續怎樣的訊息才恰當呢?這也許可以是一段影片的序曲,影片內容是有關發揮創意和啟發靈感,強調把一些本來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兜在一塊,創造出奇特的效果。這也可以成為一段商業訊息,展現自行車的煞車多麼好用,連一隻狗都可以輕易上手。持續的影響
打從呱呱墜地,到最後走進墳墓,不管我們喜歡與否,我們一生中不斷地受到外界影響。父母將我們養育成人,學校老師對我們諄諄教誨,教練重新鍛鍊我們,政治人物則試著讓我們理解許多政見和議題。無論何時,只要我們翻開報紙或打開電視,就有無數的訊息朝我們蜂擁而來,沒有人能否認這些訊息的影響力。我們進而改變想法,有時候不太甘願,有時候則心甘情願。
所以,到底是腦袋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讓我們改變想法、轉換見解?這都要從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皮膚、肌肉、五臟六腑說起,透過由神經纖維搭建起的感官系統,這些器官接收並傳送無數的訊號到我們的腦部。
知覺
在心理學中,「知覺」這個字用來描述意識和無意識的運作,以及將心理印象轉換成為有意義資訊的過程。在所有的感官當中,我們的眼睛傳送最多訊號到大腦。視網膜擁有一億三千個視覺細胞,負責捕捉外在世界的光線;光線經過角膜折射,透過水晶體之後,視覺細胞再以神經刺激的形式,透過視覺神經將訊號傳至大腦的視覺中心。訊號於大腦內重組後,就形成了我們所見到的視覺影像。
我們的大腦擁有決定優先順序的功能,會將外在刺激整理分類。大腦試著替接收到的視覺刺激架構背景和產生意義。我們無法處理所有轟炸感官的訊息,因此大腦替我們整理分類,好讓我們迅速理解所處的環境狀況。
我們迅速過濾掉無關緊要的資訊,至於新鮮有趣和關聯性高的資訊則列為較優先的順序,再更進一步處理。我們也會花時間重組訊號,剔除我們確實看見的事物,添加我們沒見到的事物;對於那些不符合我們先入為主的觀念或成見的事物,我們還會加以改變。
我們先前經驗中接受過許多訊號,大腦可加以辨認,於是形成了認知的根基,影響我們後來體驗、詮釋和理解新進感官刺激的基礎。但我們也會猜測和下結論,有時候快,有時候慢,有時候也略嫌急躁。現有的記憶會影響我們認知新訊號的方式,讓訊號成為與我們切身相關的訊息。這時就啟動了短期記憶,有點像是一間候客室,之後東西要轉移至長期記憶中儲存。長期記憶可媲美一座無限大的資料庫,永遠都不會有塞滿的一天。這座資料庫可儲放三種記憶: 程序性記憶,存放如何騎腳踏車之類的記憶; 語意記憶,存放事實資訊的記憶;最後是情節記憶,存放對於特定事件和經驗的記憶。
經驗
因此,發送者必須利用訊息,影響接收者意識裡的情緒──一次意外、一場夢、一個謊言、一趟旅程、大雨、狂風、冰雪──然後接收者才會敞開心胸,接受影響。
有時候影響是溫和的,有時候則強而有力,通常都充滿戲劇性,理想上則充滿人性關懷和個人情感。感官印象愈強烈和與眾不同(而不是驚世駭俗),影響力就愈大。一隻騎單車的狗可能會讓街頭巷尾討論一整天,甚至一整年。
經驗的影響也會延伸下去。閱讀雜誌裡對於一場戰爭的駭人報導,可能會影響讀者接下來選擇閱讀的文章;看完一段影響深刻的新聞報導,可能會影響接下來整個晚上收看的新聞。
究竟什麼能觸動我們的心弦?當然,因時而異;但現實生活中我們愈是單軌思考、是非分明,遇到曖昧不明、多重意義的事物時,我們就愈會被牽動影響。
詮釋
知覺和經驗帶來詮釋,也就是對自己或他人表達訊息的意義。
這整個過程都受到我們個人的態度、價值觀和經驗影響;當然,還有我們當時的處境也有影響(例如:在公車上埋頭讀報紙,或是和朋友一同看電視)。
完成最後詮釋之前,我們會先對於所看所感作出基本的評量。這是什麼?重要或不重要?是敵是友?下了這樣粗略的評量後,較迂迴細膩的評量緊接在後。我們經常會錯誤解讀訊息,預期的訊息當然也沒有傳遞成功。發送者可能要很久之後才會發現訊息根本沒有打中目標,而大部分時候是永遠都不會知道。
過濾網防衛機制
我們不只常錯誤詮釋,我們也常讓自己處於難以觸及的位置。這樣的作法其實很必要,每天訊息都如排山倒海而來,一刻不停歇地試著影響我們;如果我們全部照單全收,腦袋這顆硬碟一定會當機。
因此,大腦除了會決定優先順序之外,還擁有更強大的機制,那就是過濾網防衛機制,和我們的心理緊密相連,擁有一消極、一積極的防禦方式。選擇性接觸
這代表選擇不接觸某些訊息。例如:接收者不訂閱任何早報,只收看一、兩個電視頻道(甚至只收看和自然相關的節目),然後除了某些汽車廣告之外,看到其他商業訊息一律迅速轉臺。
選擇性知覺
這代表刻意去聆聽我們想聽的聲音,刻意觀看我們想看的影像。即使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賞鳥人士還是可以聽到微弱的鳥鳴聲,而不會讓城市的噪音蓋過它。
家裡的雙人床已過於老舊、不堪使用,於是全家人都突然對寢具廣告感到興致勃勃,不管他們於何時看電視,都會一直在節目中間注意到寢具的廣告—這家人心裡想著,真方便,剛好現在寢具製造商一直在打廣告。
幽默及諷刺
不過大腦的過濾機制還是有一、兩個罩門—幽默及諷刺。
大笑一聲來釋放壓力,多麼開心愜意?這正是為什麼媒體中充滿了笑話,希望能取悅接收者(我已經戒菸了。只有在需要慶祝的時候我才會哈一根。看啊──下雪了,我們來慶祝吧!)但有時候卻沒辦法激發接收者的笑聲或是正面反應。關鍵因素在於,幽默和訊息本身是否有自然的連結(又是關聯性)。只是為了搞笑而搞笑,通常效果不彰。
更重要的是,每個人的笑點不一樣;住在都市裡的人和住在鄉下裡的人,對於笑話的定義可能南轅北轍。
有些人認為,絕對不能在宗教等嚴肅議題上開玩笑。丹麥報紙刊登關於先知穆罕默德的諷刺漫畫,結果引發回教世界前所未有的抗議動亂,造成多人傷亡。其他人則認為有些拿聖經和可蘭經開的玩笑,確實引人發笑。
八月一連好幾個禮拜都陰雨霏霏,遊客受不了繼續咒罵這鬼天氣,只好大嘆一聲:「天氣真好啊,可不是嗎?」藉此抒發壓力。
這就是所謂的諷刺,說的是一套,心裡想的又是另外一套—也就是說反話。諷刺可以讓訊息帶有諷諭意味、顯得機智有趣,卸除讀者心防,進而深化加強訊息。
然而,必須承認的是,在視覺傳達上,頗難運用諷刺手法;因為身體語言、表情、眼神都不能提供線索。如果發送者鎖定的目標對象無法理解雙重訊息的含意,只是覺得困惑,那問題可就大了。發送者和接收者的心理假設必須相符。
不過發送者也必須意識到的是,諷刺會拉開距離,不像幽默可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Ch11 掌握設計的原則(節錄)
四大設計原則
吸引、引導、空間、規格、基礎設計和一些心理學的點綴,共同撐起了以下四大經典視覺設計原則:
對比
平衡
對齊
節奏
對比
直升機起飛了,讓遊客能夠在空中一覽曼哈頓市區。他們很快就能夠看到由街道巷弄組成的矩形網格系統。不過,看啊,在那邊是百老匯的蜿蜒道路,和正經八百的街道角度形成強烈對比!突然眼前出現了一大片綠色區域,是中央公園!曼哈頓島瞬間活了起來,這些對比讓視覺上不再單調乏味,不然空中鳥瞰可能很無聊。
視覺溝通也是一樣的道理,大小、力量、形狀和顏色上的對比,可以讓設計充滿動感和新意。
大小的對比特別實用,因為可以引導接收者進入視覺安排之中,他們也會欣然接受。就像是一棟建築物的大門表明訪客可以敲門進入,大小的對比也象徵了接收者可以從那裡開始觀看及閱讀。理想的邀請方式可能是一張主圖、粗體的標題、一個起首字母或是色彩強烈的圖文安排。
簡而言之,對比會創造出:
動感且刺激的設計。
引導進入視覺配置的方向。
如同在文字排版和影像中的功效,四種對比的魔力在各式媒體皆可揮灑:
大小對比
最常見的一種對比,設計師只要安排一大一小的影像交相對比就可以了。
力度對比
可能需要安排強烈的大型黑色標題及暗色圖像,以及對比輕快的文字排版和明亮的插圖。
形狀對比
設計師可能會選擇一張無框的圖像,藉以和一張傳統的長方形照片對比,或者一張圓形對比一張正方形圖像。
顏色對比
使用對比色可以創造出許多可能性。設計師可以放一張彩色圖片,對比一張黑白照片,或用彩色標題和黑色副標題對比,或是在跨頁版面的其中一頁放上對比的背景顏色。
平衡
設計師的確需要確保所有的多樣元素都能取得平衡,因此版面才不會傾向任何一邊。如果設計師在底部某一角放了很強烈的圖像,整幅跨頁畫面就可能往一邊傾覆。如果設計師未經深思就在淺色調區塊放上強烈色彩,也會有這樣的結果。
最常見也最容易取得平衡的方式,正如我們之前所述,就是建立一道中軸來創造對稱。圖像和文字都放在版型的中間,創造出和諧優雅的感覺。相反的是不對稱畫面,形狀和空間擺放彼此製造出強烈對比。但即便如此,技巧高超的設計師都能創造出平衡感。對齊
設計師需要確保報章雜誌中的標題永遠放在同樣的位置,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皆然,還有置入圖片必須按照一定的模式,白邊也要從頭到尾一樣大,而且導覽工具在網站的每一頁都會出現在同樣的地方。
為了確保這些細節無誤,設計師可以借助網格線,替設計創造出樣板。但也不要矯枉過正了。有些雜誌,例如法國的《時尚》雜誌(Vogue),它們只在雜誌中的部分頁面使用樣板,其他部分則可以自由發揮。
節奏
規劃周詳的設計會以節奏為基礎,藉由多樣化的元素帶領接收者進入一段旅程—特寫和遠景之間令人振奮的轉變,不同大小和方向的變化,軟硬形狀、冷暖色彩的對比。接收者應該無法預測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人類似乎是動物王國中唯一會感到無聊的成員,因此要一直提供適當的刺激。
對記憶的影響
多變和充滿驚喜的強化時制不僅會創造出引人入勝的向前動能,同時也對記憶有正面的影響。如果觀看者在記憶中可以牢記一項特殊細節的話,他們會更容易回溯一個特定之處,無論是課程說明或場所。那項細節可能是一個突出的形狀、顏色或大小。像是當你試著要找到採藍莓的好地方時:「我想起來了,就在中空的樹幹後面的地方。」
報紙設計
我們現在來看看四大設計原則如何運用到報紙、電視、網路及廣告上。我們先從放在廚房餐桌上閱讀的開始談起。
報紙設計有三種手法。
第一種是技術導向設計(technologybased design),表示圖文會被放在適合它們的地方,而不是根據重要性來擺放。
在表面導向設計(surface–based design),會由設計主導版面,而不是讓內容決定。
在內容導向設計(content–based design),助理編輯會讓新聞內容來決定版面。被視為重要的新聞有較多空間,而較不重要的新聞則必須將就剩下來的版面。這會幫助讀者輕鬆選擇要閱讀的文章,而不需要檢視頁面的每個細節。讀者調查顯示,讀者通常花上一半的時間掃視頁面──好的設計可以減少掃視時間,增加他們實際閱讀的時間。
文類
報章雜誌充滿了不同的文類(genres),每種文類專注於某類內容,然後一起形成整體。
其中包括新聞、報導、社論、評論、國內外要聞、財經新聞、文化、專欄、書評、小啟、娛樂版面、漫畫及廣告等。不同文類會根據一定的模式放於報紙中,讀者慢慢也能掌握其中規律。新聞報導看起來就和社論文章不同。小圖案(vignettes)是結合圖文的小裝飾,用來標示某個頁面的文類,同樣也能協助導覽讀者。
非常重要的左上角欄位
對許多報紙媒體來說,頭版最重要的就是左上角的欄位,助理編輯會將當日要聞放置於此。並不需要占據最大的空間或放最戲劇性的照片,通常只要一個標題和幾欄──新聞本身就夠了。
為了要平衡沒有圖片的左上角,通常旁邊會連著一張不同新聞的大型顯眼照片。這種方式會在語言和視覺元素之間創造出一種平衡,而且通常主題會一邊複雜、一邊簡單──房市危機和足球比賽。
標題
標題必須擔任視覺磁鐵的角色,吸引讀者的目光,好讓他們不會錯失任何有趣的新聞。它們同時也必須傳達文章的中心思想,激發讀者閱讀的慾望。
因此,要怎樣才叫好標題呢?資深記者都知道:一個正面明確、直接了當的簡單訊息—以活潑的形式和生動的動詞表達,使用簡短簡單的詞語。就這麼簡單!
圖像
即使是一個簡單直接的想法,通常也需要圖片搭配。標題加上照片可以捕捉讀者的注意力(有些助理編輯會稱此組合為標題影像),但一定要確保標題和照片不是在說同一件事。如果照片是白雪靄靄,助理編輯不需要在標題或圖說又再說一次白雪靄靄,讀者早就看出來了。最好是轉個方式來描述影像。「溫度結凍,低溫警報」或是「冬日正隆,春天尚遠」。
一張三位政客在國會外頭分道揚鑣的照片,搭配文章標題「我們當然可以共治」,會讓讀者懷疑這組政治聯盟可能一言不合就拆夥了,而想從文章獲得更多資訊。標題和圖片若呈現不同的氛圍,通常會引起讀者好奇,讓他們想繼續仔細讀下去。
圖說
圖說的任務是要描述圖片,並藉以吸引目光。理想上,圖說應該要說出自己的小故事。
頁面
助理編輯和設計師會利用網格線來安排版面,將頁面分割成水平的區塊,避免讀者必須從最上頭一路讀到報紙底部,然後又要從上面開始(這就像是要上上下下捲動網頁一樣煩人)。事實上,文章會被放置在區塊裡頭,所以讀者可以輕易閱讀個別文章,同時迅速掃視整個頁面。如果文章框中的部分標題、圖片或是內文超出框框範圍之外,就會導致散亂的版面—設計師稱這樣的設計為「突出的狗腿」(doglegs)。好的文章框會有標題及前言,文字從左邊開始,圖片放在右邊,創造出所謂的L型設計。這種版面配置讓讀者可以輕易瀏覽標題、前言,再一路深入內文。
欄位不應該被圖像或其他插入部分打亂,不然讀者會失去頭緒。最好的做法是讓文字和圖片稍微分開。
記得要留下許多空間和留白來製造對比,而不是用各式形狀和顏色填滿所有可用空間。以報紙術語來說,這叫做正向空間(active air),正是因為有這樣吸引人而具引導性的空間,讀者才能「呼吸」。
報紙頁面的直欄是四四方方的矩形(像曼哈頓的街區),因此沒有邊界的圖片和出乎意料之外的圓形,都可以形成對比、增添活力。
根據老一派的報紙設計,編輯應該要忽略任何廣告,僅僅根據新聞來設計頁面。然而,新一代的設計師必須確保新聞和商業素材彼此平衡。
注意力
若能有效結合文本和圖像,以有趣、對比的方式呈現形狀和顏色,就能像磁鐵一樣吸引接收者的注意力,如果再加上一些動作──例如:牆上閃爍的霓虹燈,或是招牌上面的動畫,那就更能讓人目不轉睛了。
不過比誰大聲也不一定最能奏效──在巴黎一間煙霧瀰漫、人聲嘈雜的爵士樂酒吧裡,一位薩克斯風演奏家說:「如果我希望演奏的音樂被聽見,就要輕聲細語。」
電視也是一樣,觀眾的注意力經常受到兩種事物的吸引:安靜,突然一切噪音都消失的時候;以及黑白,突然所有顏色都褪去的時候。
關聯性
其實吸引注意力並非難事,若實在無計可施的話,發送者只要用裸露或暴力就能吸引到接收者的目光──這種手法很廉價,但卻屢試不爽。
在教堂大肆叫囂或咒罵都很簡單,問題是之後人們對你會有什麼樣的觀感。再來的問題是,吸引到眾人目光之後,你又打算如何加以利用。接收者必然覺得,自己會受到報紙圖片吸引是有原因的,若強而有力的圖像後面沒有相關的訊息支撐,他們就會覺得被耍了,因而溝通失敗。
若是有本宣傳手冊,封面照片是個滿身傷痕、鼻青臉腫的女人──而後讀者被告知原因:「我丈夫生病了。」如此就能啟動溝通,當然也會隨之產生效果。視覺傳達中的關聯性,可以用下列公式說明:
強而有力的意象吸引了目光,但是缺乏關聯性,那麼訊息產生的效果有限:
1 X 0 = 0
疲弱乏力的意象,儘管搭配相關實在的內容,也無法對觀眾造成影響:
0 X 1 = 0
不過,如果呈現強而有力的意象,而且能夠和訊息相互輝映,讀者就會受到影響:
1 X 1 = 1
所以說,一隻狗爬上淑女車後滑下街道,這樣的畫面應該承續怎樣的訊息才恰當呢?這也許可以是一段影片的序曲,影片內容是有關發揮創意和啟發靈感,強調把一些本來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兜在一塊,創造出奇特的效果。這也可以成為一段商業訊息,展現自行車的煞車多麼好用,連一隻狗都可以輕易上手。持續的影響
打從呱呱墜地,到最後走進墳墓,不管我們喜歡與否,我們一生中不斷地受到外界影響。父母將我們養育成人,學校老師對我們諄諄教誨,教練重新鍛鍊我們,政治人物則試著讓我們理解許多政見和議題。無論何時,只要我們翻開報紙或打開電視,就有無數的訊息朝我們蜂擁而來,沒有人能否認這些訊息的影響力。我們進而改變想法,有時候不太甘願,有時候則心甘情願。
所以,到底是腦袋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讓我們改變想法、轉換見解?這都要從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皮膚、肌肉、五臟六腑說起,透過由神經纖維搭建起的感官系統,這些器官接收並傳送無數的訊號到我們的腦部。
知覺
在心理學中,「知覺」這個字用來描述意識和無意識的運作,以及將心理印象轉換成為有意義資訊的過程。在所有的感官當中,我們的眼睛傳送最多訊號到大腦。視網膜擁有一億三千個視覺細胞,負責捕捉外在世界的光線;光線經過角膜折射,透過水晶體之後,視覺細胞再以神經刺激的形式,透過視覺神經將訊號傳至大腦的視覺中心。訊號於大腦內重組後,就形成了我們所見到的視覺影像。
我們的大腦擁有決定優先順序的功能,會將外在刺激整理分類。大腦試著替接收到的視覺刺激架構背景和產生意義。我們無法處理所有轟炸感官的訊息,因此大腦替我們整理分類,好讓我們迅速理解所處的環境狀況。
我們迅速過濾掉無關緊要的資訊,至於新鮮有趣和關聯性高的資訊則列為較優先的順序,再更進一步處理。我們也會花時間重組訊號,剔除我們確實看見的事物,添加我們沒見到的事物;對於那些不符合我們先入為主的觀念或成見的事物,我們還會加以改變。
我們先前經驗中接受過許多訊號,大腦可加以辨認,於是形成了認知的根基,影響我們後來體驗、詮釋和理解新進感官刺激的基礎。但我們也會猜測和下結論,有時候快,有時候慢,有時候也略嫌急躁。現有的記憶會影響我們認知新訊號的方式,讓訊號成為與我們切身相關的訊息。這時就啟動了短期記憶,有點像是一間候客室,之後東西要轉移至長期記憶中儲存。長期記憶可媲美一座無限大的資料庫,永遠都不會有塞滿的一天。這座資料庫可儲放三種記憶: 程序性記憶,存放如何騎腳踏車之類的記憶; 語意記憶,存放事實資訊的記憶;最後是情節記憶,存放對於特定事件和經驗的記憶。
經驗
因此,發送者必須利用訊息,影響接收者意識裡的情緒──一次意外、一場夢、一個謊言、一趟旅程、大雨、狂風、冰雪──然後接收者才會敞開心胸,接受影響。
有時候影響是溫和的,有時候則強而有力,通常都充滿戲劇性,理想上則充滿人性關懷和個人情感。感官印象愈強烈和與眾不同(而不是驚世駭俗),影響力就愈大。一隻騎單車的狗可能會讓街頭巷尾討論一整天,甚至一整年。
經驗的影響也會延伸下去。閱讀雜誌裡對於一場戰爭的駭人報導,可能會影響讀者接下來選擇閱讀的文章;看完一段影響深刻的新聞報導,可能會影響接下來整個晚上收看的新聞。
究竟什麼能觸動我們的心弦?當然,因時而異;但現實生活中我們愈是單軌思考、是非分明,遇到曖昧不明、多重意義的事物時,我們就愈會被牽動影響。
詮釋
知覺和經驗帶來詮釋,也就是對自己或他人表達訊息的意義。
這整個過程都受到我們個人的態度、價值觀和經驗影響;當然,還有我們當時的處境也有影響(例如:在公車上埋頭讀報紙,或是和朋友一同看電視)。
完成最後詮釋之前,我們會先對於所看所感作出基本的評量。這是什麼?重要或不重要?是敵是友?下了這樣粗略的評量後,較迂迴細膩的評量緊接在後。我們經常會錯誤解讀訊息,預期的訊息當然也沒有傳遞成功。發送者可能要很久之後才會發現訊息根本沒有打中目標,而大部分時候是永遠都不會知道。
過濾網防衛機制
我們不只常錯誤詮釋,我們也常讓自己處於難以觸及的位置。這樣的作法其實很必要,每天訊息都如排山倒海而來,一刻不停歇地試著影響我們;如果我們全部照單全收,腦袋這顆硬碟一定會當機。
因此,大腦除了會決定優先順序之外,還擁有更強大的機制,那就是過濾網防衛機制,和我們的心理緊密相連,擁有一消極、一積極的防禦方式。選擇性接觸
這代表選擇不接觸某些訊息。例如:接收者不訂閱任何早報,只收看一、兩個電視頻道(甚至只收看和自然相關的節目),然後除了某些汽車廣告之外,看到其他商業訊息一律迅速轉臺。
選擇性知覺
這代表刻意去聆聽我們想聽的聲音,刻意觀看我們想看的影像。即使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賞鳥人士還是可以聽到微弱的鳥鳴聲,而不會讓城市的噪音蓋過它。
家裡的雙人床已過於老舊、不堪使用,於是全家人都突然對寢具廣告感到興致勃勃,不管他們於何時看電視,都會一直在節目中間注意到寢具的廣告—這家人心裡想著,真方便,剛好現在寢具製造商一直在打廣告。
幽默及諷刺
不過大腦的過濾機制還是有一、兩個罩門—幽默及諷刺。
大笑一聲來釋放壓力,多麼開心愜意?這正是為什麼媒體中充滿了笑話,希望能取悅接收者(我已經戒菸了。只有在需要慶祝的時候我才會哈一根。看啊──下雪了,我們來慶祝吧!)但有時候卻沒辦法激發接收者的笑聲或是正面反應。關鍵因素在於,幽默和訊息本身是否有自然的連結(又是關聯性)。只是為了搞笑而搞笑,通常效果不彰。
更重要的是,每個人的笑點不一樣;住在都市裡的人和住在鄉下裡的人,對於笑話的定義可能南轅北轍。
有些人認為,絕對不能在宗教等嚴肅議題上開玩笑。丹麥報紙刊登關於先知穆罕默德的諷刺漫畫,結果引發回教世界前所未有的抗議動亂,造成多人傷亡。其他人則認為有些拿聖經和可蘭經開的玩笑,確實引人發笑。
八月一連好幾個禮拜都陰雨霏霏,遊客受不了繼續咒罵這鬼天氣,只好大嘆一聲:「天氣真好啊,可不是嗎?」藉此抒發壓力。
這就是所謂的諷刺,說的是一套,心裡想的又是另外一套—也就是說反話。諷刺可以讓訊息帶有諷諭意味、顯得機智有趣,卸除讀者心防,進而深化加強訊息。
然而,必須承認的是,在視覺傳達上,頗難運用諷刺手法;因為身體語言、表情、眼神都不能提供線索。如果發送者鎖定的目標對象無法理解雙重訊息的含意,只是覺得困惑,那問題可就大了。發送者和接收者的心理假設必須相符。
不過發送者也必須意識到的是,諷刺會拉開距離,不像幽默可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Ch11 掌握設計的原則(節錄)
四大設計原則
吸引、引導、空間、規格、基礎設計和一些心理學的點綴,共同撐起了以下四大經典視覺設計原則:
對比
平衡
對齊
節奏
對比
直升機起飛了,讓遊客能夠在空中一覽曼哈頓市區。他們很快就能夠看到由街道巷弄組成的矩形網格系統。不過,看啊,在那邊是百老匯的蜿蜒道路,和正經八百的街道角度形成強烈對比!突然眼前出現了一大片綠色區域,是中央公園!曼哈頓島瞬間活了起來,這些對比讓視覺上不再單調乏味,不然空中鳥瞰可能很無聊。
視覺溝通也是一樣的道理,大小、力量、形狀和顏色上的對比,可以讓設計充滿動感和新意。
大小的對比特別實用,因為可以引導接收者進入視覺安排之中,他們也會欣然接受。就像是一棟建築物的大門表明訪客可以敲門進入,大小的對比也象徵了接收者可以從那裡開始觀看及閱讀。理想的邀請方式可能是一張主圖、粗體的標題、一個起首字母或是色彩強烈的圖文安排。
簡而言之,對比會創造出:
動感且刺激的設計。
引導進入視覺配置的方向。
如同在文字排版和影像中的功效,四種對比的魔力在各式媒體皆可揮灑:
大小對比
最常見的一種對比,設計師只要安排一大一小的影像交相對比就可以了。
力度對比
可能需要安排強烈的大型黑色標題及暗色圖像,以及對比輕快的文字排版和明亮的插圖。
形狀對比
設計師可能會選擇一張無框的圖像,藉以和一張傳統的長方形照片對比,或者一張圓形對比一張正方形圖像。
顏色對比
使用對比色可以創造出許多可能性。設計師可以放一張彩色圖片,對比一張黑白照片,或用彩色標題和黑色副標題對比,或是在跨頁版面的其中一頁放上對比的背景顏色。
平衡
設計師的確需要確保所有的多樣元素都能取得平衡,因此版面才不會傾向任何一邊。如果設計師在底部某一角放了很強烈的圖像,整幅跨頁畫面就可能往一邊傾覆。如果設計師未經深思就在淺色調區塊放上強烈色彩,也會有這樣的結果。
最常見也最容易取得平衡的方式,正如我們之前所述,就是建立一道中軸來創造對稱。圖像和文字都放在版型的中間,創造出和諧優雅的感覺。相反的是不對稱畫面,形狀和空間擺放彼此製造出強烈對比。但即便如此,技巧高超的設計師都能創造出平衡感。對齊
設計師需要確保報章雜誌中的標題永遠放在同樣的位置,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皆然,還有置入圖片必須按照一定的模式,白邊也要從頭到尾一樣大,而且導覽工具在網站的每一頁都會出現在同樣的地方。
為了確保這些細節無誤,設計師可以借助網格線,替設計創造出樣板。但也不要矯枉過正了。有些雜誌,例如法國的《時尚》雜誌(Vogue),它們只在雜誌中的部分頁面使用樣板,其他部分則可以自由發揮。
節奏
規劃周詳的設計會以節奏為基礎,藉由多樣化的元素帶領接收者進入一段旅程—特寫和遠景之間令人振奮的轉變,不同大小和方向的變化,軟硬形狀、冷暖色彩的對比。接收者應該無法預測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人類似乎是動物王國中唯一會感到無聊的成員,因此要一直提供適當的刺激。
對記憶的影響
多變和充滿驚喜的強化時制不僅會創造出引人入勝的向前動能,同時也對記憶有正面的影響。如果觀看者在記憶中可以牢記一項特殊細節的話,他們會更容易回溯一個特定之處,無論是課程說明或場所。那項細節可能是一個突出的形狀、顏色或大小。像是當你試著要找到採藍莓的好地方時:「我想起來了,就在中空的樹幹後面的地方。」
報紙設計
我們現在來看看四大設計原則如何運用到報紙、電視、網路及廣告上。我們先從放在廚房餐桌上閱讀的開始談起。
報紙設計有三種手法。
第一種是技術導向設計(technologybased design),表示圖文會被放在適合它們的地方,而不是根據重要性來擺放。
在表面導向設計(surface–based design),會由設計主導版面,而不是讓內容決定。
在內容導向設計(content–based design),助理編輯會讓新聞內容來決定版面。被視為重要的新聞有較多空間,而較不重要的新聞則必須將就剩下來的版面。這會幫助讀者輕鬆選擇要閱讀的文章,而不需要檢視頁面的每個細節。讀者調查顯示,讀者通常花上一半的時間掃視頁面──好的設計可以減少掃視時間,增加他們實際閱讀的時間。
文類
報章雜誌充滿了不同的文類(genres),每種文類專注於某類內容,然後一起形成整體。
其中包括新聞、報導、社論、評論、國內外要聞、財經新聞、文化、專欄、書評、小啟、娛樂版面、漫畫及廣告等。不同文類會根據一定的模式放於報紙中,讀者慢慢也能掌握其中規律。新聞報導看起來就和社論文章不同。小圖案(vignettes)是結合圖文的小裝飾,用來標示某個頁面的文類,同樣也能協助導覽讀者。
非常重要的左上角欄位
對許多報紙媒體來說,頭版最重要的就是左上角的欄位,助理編輯會將當日要聞放置於此。並不需要占據最大的空間或放最戲劇性的照片,通常只要一個標題和幾欄──新聞本身就夠了。
為了要平衡沒有圖片的左上角,通常旁邊會連著一張不同新聞的大型顯眼照片。這種方式會在語言和視覺元素之間創造出一種平衡,而且通常主題會一邊複雜、一邊簡單──房市危機和足球比賽。
標題
標題必須擔任視覺磁鐵的角色,吸引讀者的目光,好讓他們不會錯失任何有趣的新聞。它們同時也必須傳達文章的中心思想,激發讀者閱讀的慾望。
因此,要怎樣才叫好標題呢?資深記者都知道:一個正面明確、直接了當的簡單訊息—以活潑的形式和生動的動詞表達,使用簡短簡單的詞語。就這麼簡單!
圖像
即使是一個簡單直接的想法,通常也需要圖片搭配。標題加上照片可以捕捉讀者的注意力(有些助理編輯會稱此組合為標題影像),但一定要確保標題和照片不是在說同一件事。如果照片是白雪靄靄,助理編輯不需要在標題或圖說又再說一次白雪靄靄,讀者早就看出來了。最好是轉個方式來描述影像。「溫度結凍,低溫警報」或是「冬日正隆,春天尚遠」。
一張三位政客在國會外頭分道揚鑣的照片,搭配文章標題「我們當然可以共治」,會讓讀者懷疑這組政治聯盟可能一言不合就拆夥了,而想從文章獲得更多資訊。標題和圖片若呈現不同的氛圍,通常會引起讀者好奇,讓他們想繼續仔細讀下去。
圖說
圖說的任務是要描述圖片,並藉以吸引目光。理想上,圖說應該要說出自己的小故事。
頁面
助理編輯和設計師會利用網格線來安排版面,將頁面分割成水平的區塊,避免讀者必須從最上頭一路讀到報紙底部,然後又要從上面開始(這就像是要上上下下捲動網頁一樣煩人)。事實上,文章會被放置在區塊裡頭,所以讀者可以輕易閱讀個別文章,同時迅速掃視整個頁面。如果文章框中的部分標題、圖片或是內文超出框框範圍之外,就會導致散亂的版面—設計師稱這樣的設計為「突出的狗腿」(doglegs)。好的文章框會有標題及前言,文字從左邊開始,圖片放在右邊,創造出所謂的L型設計。這種版面配置讓讀者可以輕易瀏覽標題、前言,再一路深入內文。
欄位不應該被圖像或其他插入部分打亂,不然讀者會失去頭緒。最好的做法是讓文字和圖片稍微分開。
記得要留下許多空間和留白來製造對比,而不是用各式形狀和顏色填滿所有可用空間。以報紙術語來說,這叫做正向空間(active air),正是因為有這樣吸引人而具引導性的空間,讀者才能「呼吸」。
報紙頁面的直欄是四四方方的矩形(像曼哈頓的街區),因此沒有邊界的圖片和出乎意料之外的圓形,都可以形成對比、增添活力。
根據老一派的報紙設計,編輯應該要忽略任何廣告,僅僅根據新聞來設計頁面。然而,新一代的設計師必須確保新聞和商業素材彼此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