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這是一本關於當代文化政策研究論述與實踐的書,一本嘗試將當代文化治理的理念價值與實務體制接合的專書,特別是針對臺灣和它所地處的東亞現況。全書側重於文化治理能動者的價值與行動,以及理想與現實之間的交叉辯證,希望透過東亞和儒家經世致用的文化傳統與西方文化治理的現代性之間的對話,以臺灣文化治理的實踐經驗為測試的場域,重新尋求一種當代文化政策與治理在地化論述的可能性。

專書主題「再東方化」(ReOrient)雖然借用了薩依德(E. Said)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概念(Said 1978),但「再東方化」的目的並不在尋找、形塑或者再現一個本質性的「東方」內涵與樣貌。而是試圖從東亞儒家以「文化」「經世致用」的思維傳統出發,嘗試與薩依德所延續的傅柯權力、機構與再現等思想脈絡的對話,並接合如陳光興(2006)、竹內好(2007 [1960])、溝口雄三(2011)等主張的亞洲和中國作為方法的批判取徑,作為一個當代東亞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的論述分析的路徑和方法。

不過,我希望介入的場域不在殖民與後殖民研究的思想論證,而在於尋求現代(後現代)和當代東亞文化政策與治理主體論述的可能性。對我而言,與其拋棄或者逃避一個被歐美及西方所殖民化、相對化和意識形態化的東方,不如重新去面對,重新再詮釋這個傳統、當代現實存在的東方,以及一個崛起中、未來可能的東方。在亞洲,「再東方化」的取徑必須面對東方文化中已經內化的西方;而在臺灣,再東方化則不得不面對已經內化的中國與中華。因此在本書我試圖:

一、從當前世界史、全球史和文化全球化論述的重構與論辯中,重新尋找當代臺灣處在地理位置上的東方(特別是東亞區域:臺灣、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究竟能凸顯出什麼獨特的主體文化視野。

二、從文化研究中對傳統、現代與後現代的詮釋,以及不同理性思維模式的交互辯證中,可以如何勾勒出臺灣文化政策後設論述中,已經內化的中國「經世之學」的傳統與西方批判現代性的視角。

三、從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作為一個實踐的場域、網絡,或者理想式的公共領域與文化生態體系,尋求如何理解、介入當前臺灣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的現實處境,以及文化理念接合政策工具措施實務操作。

四、全書論述的框架環繞在文化與政治(科層體制)、文化與經濟(產業市場)、文化與社會(第三部門與媒介)的互為主體性與繁複連結體制。以當代臺灣和其位處的東亞區域文化政策與治理體制作為參照,包括政策論述的價值、理念,思維脈絡與制度行動實踐的再東方化過程,究竟具有什麼實質意涵。我們希望由此探究「再東方化」論述對當代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實務發展的可能性與侷限性。

除了緒論外,全書的主軸從三個層次切入,重新思索當代文化網絡治理宏觀架構,並勾勒當代文化與政治、經濟、社會的繁複連結體制與互為主體過程: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處理文化政治的論述與臺灣文化政策治理;第二部分(第三、四章)探討文化經濟論述與臺灣文化政策治理;第三部分(第五、六章)處理文化社會論述與臺灣文化政策治理;核心的提問在於如何在文化治理的理性、心態、技術層次上,重新納入東方傳統中以人文為核心的治理思維,而跨越西方現代工具理性與實用主義的強勢文化邏輯,進而重返東方(再東方)人文社會軸線,以文化生態平衡體系取徑重新架構當前失衡的文化與政治、經濟、社會治理價值的比重。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