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

9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國的邏輯是語境邏輯

中國人有自己的邏輯,有說話的一套規則。

我常講,中國的邏輯是語境邏輯。一定語境的次序就決定了概念的性質,而不是脫離了語境來抽象地分析某個詞。我們不能脫離語境來分析大前提、小前提然後得出個結論。有些人片面地認為邏輯只有一個模式,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是標準模式,按此標準來評價,中國就沒有邏輯。

中國人幾千年說話真的都顛三倒四嗎?不是那樣的。中國有自己的邏輯,只是我們沒有去挖掘它,哲學也是如此。明末的李之藻在翻譯《名理探》的時候,涉及到斐祿瑣費亞(Philosophia音譯)這個概念,他講得很清楚,斐祿瑣費亞從字面上講就是愛智,這種愛智的學問在中國就相當於理學,他並沒有拿西方的某個標準來衡量中國的學問。

中國的宗教是人道的宗教

上個世紀,幾乎所有人都在講中國沒有宗教,按照歐洲唯物主義者和無神論者對宗教的定義,中國沒有西方意義上的宗教,大部分中國人都認為中國是沒有宗教信仰的國家。我想現在絕大部分的人在填表時都會在宗教信仰上填「無」。那中國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宗教呢?

康有為不簡單,他提出中國也是有宗教的,宗教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中國是人道的宗教,西方是神道的宗教。他進一步指出:「中國之人心風俗禮儀法度,皆以孔教為本,若不敬孔教而滅棄之,則人心無所附,風俗敗壞,禮化缺裂,法守掃地。」(《康有為政論集•亂後罪言》)

章太炎認為,佛教是無神論的宗教。如果我們按照歐洲對宗教的定義來看,無神恰恰是宗教的對立面。章太炎還想把佛教立為中國的國教,因為佛教具有無神的性質,跟科學精神相一致,也有許多跟民主精神相一致的概念,例如,佛教講眾生平等。章太炎指出了中西哲學的優缺點,他說:

外國哲學是從物質發生的……外國哲學注重物質,所以很精的。中國哲學是從人事發生的……於物質是很疏的。人事原是幻變不定的,中國哲學從人事出發,所以有應變的長處,但是短處卻在不甚確實。這是中外不同的地方。于造就人才上,中勝於西,西洋哲學雖然從物質發生,但是到得程度高了,也就沒有物質可以實驗,也就是沒有實用,不過理想高超罷了。中國哲學由人事發生,人事是心造的,所以可從心實驗,心是人人皆有的,但是心不能用理想去求,非自己實驗不可。中國哲學就使到了高度,仍可用理學家驗心的方法來實驗,……這是中勝於西的地方。(《太炎學說》)

中西哲學關注的物件不同,西方哲學關注的物件是物質,中國哲學關注的物件是人事。物質是靜止的,可以精確細緻;人事是變動不居的,只能是模糊的。我想,大體來講,西方的科學同樣更關注物,中國的科學也更關注人自身,這就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思維方法,一個是物道的科學;另一個是人道的科學。

神道宗教以神為根本,人道宗教以人為根本;物道科學以物為根本,人道科學以人為根本。從這個意義上講,不同的背景可以形成不同的哲學、宗教、科學,而以唯一標準來衡量一切,很多人的思維就會被唯一標準禁錮。如果打破唯一標準的禁錮,認同宗教可以有不同的形態,可以是有神的,也可以是無神的,科學、哲學也可以有不同的形態,我們的眼界就會更開闊,就可以通過中西方文化相互吸收精華來豐富、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不是只信一個,排斥另一個。

等價交換不能成為價值觀的原則

我最近很關注人文精神的建設問題,這也不僅僅是我們國家才有的,全世界都存在這個問題。近兩三百年,人類在現代化進程中,整個世界的科技和人文兩大文化體系一直處於失衡狀態,科技占主導,人文卻總是追趕不上科技。科技可以直接用到生產,是硬實力,而人文作為軟實力,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近一百年來,一些所謂的落後國家為了能夠不斷發展壯大、提升經濟實力,更多地關注科技文化,而人文文化被拋得更遠。中國如果不調整這種失衡狀況,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科技文化在造就了物質發展的同時,也在以經濟發展規律來構建整個社會。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用經濟學上的等價交換原則作為價值觀的核心,這是由於科技、人文的比例失衡引起的。中國傳統的人文思想是以人為本,不是以等價交換原則作為價值觀的核心,也不追求付出和收穫相等。人文的價值觀應該是付出大於收穫,甚至是完全地付出,而社會經濟的發展一定是建立在等價交換的原則上。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來討論等價交換中義和利的問題。在中國這些問題可分為三個層次:在理論上,是理和欲的關係問題;在實踐上,是義與利的判別問題;在修養上,是役物還是役於物的問題。荀子說「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荀子•修身》),他認為,修養高的人輕視富貴權利。

近些年來,我們在道德倫理上甚至出現了一種傾向,給我多少的權利,我就盡多少責任和義務,追求責任、義務跟權利完全等價。其實,權利義務不是簡單的等價關係。責任、義務是個體的行為,權利是社會賦予的。從道德實踐上看,我們應遵循董仲舒提出的原則—「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漢書•董仲舒傳》)。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為了匡扶正義而不是為了謀取個人利益。個體在道德實踐上只管正誼明道,而不是謀利計功,社會需要給這些正誼明道的人相應的功利,但個人不是為了功利而去正誼明道的。如果社會對正誼明道的人置之不理,給歪門邪道的人以獎勵,社會就失去了公正。如果社會不獎勵正誼明道的人,只能說明社會是不公正的,但個體還是要無怨無悔地去正誼明道,這才是人文精神的體現。可怕的是我們把經濟學上的等價交換原則看作價值觀的核心,絕大部分人都想著有相應的回報才去盡相應的義務。

社會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個人盡倫盡職,在什麼位置上就要把這個位置上的工作做好,並得到一份相應的回報。但是,更高的人文要求是自覺把事情做得更好,產生精神上的愉悅,心甘情願地去做事,這是人文的價值追求。與物質上的回報相比,更重要的是得到精神上的回報。要讓更多的人瞭解人文的價值追求,而不是以經濟學上的等價交換原則來衡量一切。以等價交換原則作為價值觀的核心是科技文化發展的結果,也是人文價值失落的表現。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