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改變的原料就在你的內心
「從你在的地方開始,用你有的東西,做你能做的事。」
——美國網球選手亞瑟・艾許(Arthur Ashe)
「你的職務被撤除了,中午前把你的辦公室收拾乾淨。」
就是這番話讓我的人生風雲變色。一九八四年春天,我開車到孩之寶玩具遊戲公司(Parker Brothers Toy & Game Company)上班,當時三十二歲的我在這家位於麻薩諸塞州貝弗利的公司擔任行銷總監。那段通勤路程我到現在還記憶猶新。鹹鹹的海風從波士頓北岸吹過來,充斥著我的感官。空氣中瞬間多了一些清冷,但也能感受到春暖呢喃。那一天很美好,萬里無雲,光明燦爛。我渾身是勁;雖然最近公司易主,情勢一直很混亂,不過我依然信心十足,認為自己必能貢獻所長。於是,一路上我鬥志高昂,準備好也要在這一天踏踏實實工作,好好替公司推展業務。
我一到公司,就接到指示直接去找行銷副總報到。這位副總緊張煩躁地在他辦公室門口等我。他面色嚴肅,要我進去辦公室,始終迴避我的目光;他眼神飄忽,看向室內每一樣不會動的東西,像釘書機、門把、椅子之類的,就是不願意看著我。我見他怪裡怪氣,卻也毫無頭緒。等我們兩人都坐定之後,他馬上開口說我被開除了,沒有要對我多做解釋的意思。
我搞不懂這是怎麼了,事前連一點跡象都沒有。對於要我捲鋪蓋走人,副總唯一比較算得上理由的說法就是我的職務被「撤除」了,而對此毫無防備的我頓時啞口無言,沒辦法再反問他什麼問題。他朝門口揮了揮手,一邊指示我把辦公桌收拾乾淨後走人,一邊用最快的速度把我帶離他的辦公室。
副總跟我這段慘兮兮的對話從開始到結束只有短短幾分鐘,卻在我往後幾年的人生裡掀起滔天巨浪。這消息讓人招架不住,我頭昏腦脹地朝辦公桌走去,內心開始匯聚一場情緒風暴:震驚、受傷、憤慨、氣惱,最強烈的就是有一種受到羞辱的感覺。這種事怎麼會發生在我身上?還有更糟的是,我怎麼沒想到會發生這種事?
我收拾完東西,離開那棟大樓,接著我發現我得告訴妻子這個天崩地裂的消息,此時原本那些情緒都退場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強烈的恐懼感。該怎麼對她說呢?孩子還年幼,又有貸款要繳,大家都得靠我,我如何是好?
開車回家的路上,我的自尊如自由落體般下墜。同樣的通勤路線,幾個小時前還覺得前程似錦,現在往回開卻像身在送葬的隊伍裡。早先從車窗吹進來的春日海風清新醒腦,這會兒卻變得黏膩又沉滯。有一點可以肯定,這無疑是我整個職涯中最難堪的日子。接著我的心情又轉為徬徨無助、深陷泥沼。身為專注於貢獻所長的專業人士,我一直希望能做得更多,但眼前的一切卻跟我的憧憬天差地遠。如今我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茫茫然的不確定感。
然而,後續篇幅也會告訴各位,這次的挫敗經驗最終成了發生在我身上最美好的事情,因為我的領導故事並未因此劃下句點,而是就此展開。這一刻正是所謂的「坩堝淬鍊」(crucible moment),我在無預警之下碰上被開除的厄運,這才首度開始認真思考是什麼原因妨礙我發揮潛能、實現夢想,並且對周遭世界做出更深遠的影響。這種省察也是全面自我改造的第一步。
波折起伏
每次我講這個故事時,總是讓別人大吃一驚。自從我被開除、歷經過那段悽慘的歲月之後,走在領導旅程上的我得到了成功的眷顧,有幸成為知名總經理(至少在商業界來講)、《財富》(Fortune)雜誌前三百大公司執行長,也當過董事長。我除了擔任過納貝斯克食品(Nabisco Foods)總經理、金寶湯公司(Campbell Soup Company)總經理和執行長及雅芳公司(Avon Products)董事長之外,還享受到創業的樂趣,有幸擔任公共場域、非營利機構和學術界等其他領域的董事會成員。這些都是光榮事蹟,也因此當我提到自己被開除、找不到立足點的那段經歷時,別人聽了往往會坦白告訴我,他們還以為我的成功想必是那種一帆風順、平步青雲的故事。絕非如此,我的旅程就跟常見的情況一樣,一不小心就走向南轅北轍的發展。
我剛步入職場時,走得並不順遂。我從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最基層的初級行銷助理做起,這也是我在企業辦公環境下工作的初體驗,但我覺得難以招架。這種角色顯然不適合我;猶記第一天上班時,我一頭狂放不羈的長捲髮、身穿寒酸的卡其布西裝走進企業總部。每一個人看起來都那麼體面俐落,唯獨我例外。那種得體的樣子我也表現不出來,因為我生性害羞又躊躇不前,總是感到彆扭尷尬。我苦苦尋覓立足點,勤奮努力,但起初未能拿得出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成績。剛開始做這個助理職務時,最上頭的主管只在我的第一次績效檢討報告上批了幾個字:「你應該另謀出路。」職業生涯才在起頭階段就收到這種意見回饋,等於被潑了一大盆冷水。
不過我還是堅持下來了。在直屬主管的力挺與鼓勵之下,我終於得以升遷,也一路轉換到更高的職位,承擔更多責任。雖然我並不耀眼,也不是活潑外向的人,甚至說不上傑出,但我自始自終努力工作,全力以赴,盡心協助我周遭的人,所以才能成功向前邁進了幾步。
回到原點
但就在此時,「巨大」的挫敗重創了我——我被開除了。
被開除的那一天悲慘灰暗,我帶著苦澀又無助的心情回到家。我永遠也忘不了自己走進大門,像鬥敗的公雞似的面對家人的樣子。一向親切友善的我,心中燃起一股不尋常的怒氣。那天稍晚的時候,公司人事主管打電話來處理後續的離職補償金與工作移交的問題,我徹底被激怒,失去了平日的冷靜,對方話還沒說完,我就忍不住咒罵,掛了他的電話,絕望地把電話摔出去。
最糟的是我有一種受害者的感覺。對於自己的人生我沒有主導感,還陷入了自怨自艾的危險情境之中,總認為自己的整個職涯都被沖進馬桶裡。我努力付出,勤奮工作,默默守著規則和期望,處事循規蹈矩——這一切又落得什麼下場?我還有一大筆貸款要還,該如何是好;我害羞的個性總讓自己跟周遭世界格格不入,又該如何是好,這些我一點頭緒都沒有。我深陷瓶頸之中。
中心課題
我想得愈多,就愈是不明白,為什麼付出的心血沒辦法兌現成我所憧憬的職涯?為什麼我會經歷這些挫敗?即使我在職場上有了一點成就,卻似乎總是被某種東西絆住,導致我難以突破,無法成為我相信自己可以成為的那種領導者。但究竟是什麼絆住了我呢?
我沒有缺乏野心或職場道德的問題,畢竟我一向低調,總是埋頭苦幹,確實做到理應做好的事情。我也有充分的動力去競爭,當年讓我成功打進美國第一級大學網球聯盟賽的那份堅毅,依然在內心熊熊燃燒著。能力方面我也足堪大任,對於交付予我的工作,始終都能拿出游刃有餘的表現。另外,我亦擁有強大的價值觀,這一點無庸置疑,無論是家庭、信念或是對社區與公共服務的承諾,打從童年開始就接收這些觀念的灌輸,所以早已深植在於我的個人特質裡。
我的優勢這麼多,但有個問題卻顯而易見:我尚未摸索出該如何將這些特質轉化為致勝公式。換句話說,我還沒搞懂該如何善用「我個人」獨有的個性、動力、氣質和信念,把這些部件融合成「地基」,發揮無限可能與更強大的影響力。此外,那時候沒有人知道我擁有這些個人特色,因為我一向打安全牌,不敢冒險,安份守己。我欠缺一條能夠省察內在自我的途徑,或者也可以說我沒有方法可以向別人傳達我所重視的東西。但不管怎麼樣,很幸運的是,改變的契機來了。
一堂顛覆性的課
我處在人生的谷底,很清楚自己不應該再得過且過地生活。我想做更多事情;我渴望樂在工作,真正駕馭工作,並且因為我影響了這個世界而從中獲得成就感。然而,我不知從何做起,就跟我現在每天輔導的那些主管一樣。夾在生活與求職的雙重壓力之下,我不知該往何處去尋找,也搞不懂該如何著手。我的人生彷彿就這樣展開,我對它並沒有任何影響力,但我想成為造就自己時勢的那股驅力,不甘於只搭順風車。
如今的我已經明白當時的我還不懂的道理:人可以用內在所擁有的東西作為工具,從當下的處境開始做起,而且從小處著手即可。也就是說,各位已經握有足以改造領導人生的原料。
不過這番道理並非我自己學來的,而是有人從旁幫我。我被開除後請了就業顧問尼爾・麥肯納(Neil Mackenna)來輔助我,這位有話直說的顧問對於如何提升領導力給了我最佳指引。
我很慶幸自己當時吞下自尊心,回過頭來打電話給人事經理(沒錯,就是那位被我咒罵又掛電話的經理)。謝天謝地我打了那通電話,所以人事經理才有機會幫我跟尼爾牽線,而認識尼爾之後,也改變了我的一生。
尼爾為人直率,說話不拐彎抹角,有著新英格蘭人熱情的氣質。你的牢騷抱怨、胡亂牽扯亦或是「我好可憐」那種受害者論調,他一概不遷就;連一秒都不肯。我看得出來他很關心我,打從心底想幫我,但他實際上是個硬漢。這也是為什麼第二次見面時,聽到他要我把自己的人生故事寫出來給他看,我會嚇一大跳。那種情景就好像有一個很強韌的男人竟然提出了異常親密的要求一樣。不過他沒有妥協空間,堅持要我寫,哪怕要花很多時間也沒關係,他希望我把記憶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寫出來。我很猶豫,但找到工作這件事迫在眉睫,他又說把寫自己的故事寫出來對求職很有用,於是我便如火如荼地執行打造自傳的任務。
尼爾指示我這件任務之前,我從不曾花時間認真思索自己的人生經歷。大部分的人也應該沒仔細想過。回顧過往人生其實是一件挺彆扭的事,不過我嚴肅以對。我洋洋灑灑寫了很多,包括自己在芝加哥郊區長大成人,底下有三個弟弟;身為網球選手的我有著不服輸的精神;家庭從小就灌輸我服務、堅毅和勤勉等價值觀的重要性;我十分欣賞母親直爽的個性。也提到我妻兒對我無條件的愛與支持;我們夫妻的原生家庭有哪些值得仿效的楷模人物;我對老羅斯福總統(Teddy Roosevelt)的景仰;路易斯・莫(Louis L’Amour Western)的小說讓我愛不釋手;我喜歡探索運動界與公共領域的傑出人士的故事。任何我想得到的點點滴滴,全都寫進去了。寫完後我交給尼爾,心中不無疑惑,竟然會有人想看這種流水帳。
直言不諱
兩週後,尼爾從頭到尾讀完了我的故事,大致從中抓出一些結論。他直言不諱地告訴我,我沒有全力發揮潛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對別人「撒謊」;換言之,我沒有展現出真正的自己。「你寫的內容跟你本人搭不上,」他用一貫的唐突說道。一開始聽到這種指控時,我氣得火冒三丈。「我才不是騙子。」我告訴他。
尼爾指著我寫的稿子繼續解釋說:「寫了『這個』人生故事的人,是一個破釜沉舟、驍勇善戰的競爭者,但你在同事面前的形象卻完全相反。你用順其自然、審慎穩重的面貌待人處世,可是寫了眼前『這個』故事的道格卻是個領導人物,也是鬥士。」 他懷疑地說道:「寫這個人生故事的人,和你對周遭世界所表現出來的那個人,完全不一樣!」
一切逐漸明朗起來。我與別人之所以沒有連結,是因為別人從未認識真正的我。我總是隱藏自己,甚至連這一點都沒有意識到。為什麼?因為那個真正的自我,沒有根基支撐。我不曾探索過自我,這樣一來就無法跟構成自我的元素連結,況且我也沒有接觸過好用的方法流程,對真正的自我尋根究底,一如今日許多領導者會碰到的狀況一樣。
有鑑於我還有求職這件艱鉅的任務要解決,尼爾警告我說:「你並未對別人如實展現你的自我,你的面試恐怕會一塌胡塗,因為他們看不到『真正』的你。」聽起來真刺耳,但我也明白他說得很有道理。我沒有真心誠意展現自己,沒有表現出我要追尋的「任何一樣」東西,那麼別人又如何得知我有強烈的決心、有堅強的心靈、有貢獻己力的渴望?我既沒有說出來,也沒有表現給別人看。我總是很低調,大多隱身在辦公室裡做我的工作。我制訂了半調子的計畫,試圖用不一樣的方式來做事情,但由於我不知從何著手,窮於應付工作,所以那些計畫終究實現不了。
一直以來,我都向外尋找解答,把自己的受挫歸咎於世界太複雜,歸咎於老闆太苛刻,歸咎於各式各樣的外界因素。然而,尼爾這番當頭棒喝的對話打開了我的眼界,也改變了我。我這才領悟到,想要改變自己,更加努力是沒有用的,而是要「用別種方法」努力,去「做」不一樣的事情。提升影響力的秘訣說不定根本就不在「外界」某個地方,也許那個秘訣始終都在我內心深處,等著我將它轉換成一個平台,讓我能用這個平台來達到目標,跟那些和我一起生活、工作的人建立更深的連結。
我不能再袖手旁觀,等著事情自行改變。如果想全力發揮潛能,我必須下功夫。
我下定決心忠於自己身為運動員不服輸的精神,盡我所能努力學習有關領導的一切。漸漸的,我醉心於研究這門學問,把能找到的領導相關書目都讀遍,並且不斷實地演練。我找良師益友和專家,向他們諮詢各種問題,致力於追求卓越領導的境界。最後,我在四十五年來的職業生涯中踏入各種不可預見的冒險與挫敗,也嚐到不曾想像過的勝利滋味,並從中開發和琢磨出能改變人生的六步驟,現在就簡稱為「藍圖」,它不但改變了我的整個職涯軌道,也將我的領導力提升至新高度。
「從你在的地方開始,用你有的東西,做你能做的事。」
——美國網球選手亞瑟・艾許(Arthur Ashe)
「你的職務被撤除了,中午前把你的辦公室收拾乾淨。」
就是這番話讓我的人生風雲變色。一九八四年春天,我開車到孩之寶玩具遊戲公司(Parker Brothers Toy & Game Company)上班,當時三十二歲的我在這家位於麻薩諸塞州貝弗利的公司擔任行銷總監。那段通勤路程我到現在還記憶猶新。鹹鹹的海風從波士頓北岸吹過來,充斥著我的感官。空氣中瞬間多了一些清冷,但也能感受到春暖呢喃。那一天很美好,萬里無雲,光明燦爛。我渾身是勁;雖然最近公司易主,情勢一直很混亂,不過我依然信心十足,認為自己必能貢獻所長。於是,一路上我鬥志高昂,準備好也要在這一天踏踏實實工作,好好替公司推展業務。
我一到公司,就接到指示直接去找行銷副總報到。這位副總緊張煩躁地在他辦公室門口等我。他面色嚴肅,要我進去辦公室,始終迴避我的目光;他眼神飄忽,看向室內每一樣不會動的東西,像釘書機、門把、椅子之類的,就是不願意看著我。我見他怪裡怪氣,卻也毫無頭緒。等我們兩人都坐定之後,他馬上開口說我被開除了,沒有要對我多做解釋的意思。
我搞不懂這是怎麼了,事前連一點跡象都沒有。對於要我捲鋪蓋走人,副總唯一比較算得上理由的說法就是我的職務被「撤除」了,而對此毫無防備的我頓時啞口無言,沒辦法再反問他什麼問題。他朝門口揮了揮手,一邊指示我把辦公桌收拾乾淨後走人,一邊用最快的速度把我帶離他的辦公室。
副總跟我這段慘兮兮的對話從開始到結束只有短短幾分鐘,卻在我往後幾年的人生裡掀起滔天巨浪。這消息讓人招架不住,我頭昏腦脹地朝辦公桌走去,內心開始匯聚一場情緒風暴:震驚、受傷、憤慨、氣惱,最強烈的就是有一種受到羞辱的感覺。這種事怎麼會發生在我身上?還有更糟的是,我怎麼沒想到會發生這種事?
我收拾完東西,離開那棟大樓,接著我發現我得告訴妻子這個天崩地裂的消息,此時原本那些情緒都退場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強烈的恐懼感。該怎麼對她說呢?孩子還年幼,又有貸款要繳,大家都得靠我,我如何是好?
開車回家的路上,我的自尊如自由落體般下墜。同樣的通勤路線,幾個小時前還覺得前程似錦,現在往回開卻像身在送葬的隊伍裡。早先從車窗吹進來的春日海風清新醒腦,這會兒卻變得黏膩又沉滯。有一點可以肯定,這無疑是我整個職涯中最難堪的日子。接著我的心情又轉為徬徨無助、深陷泥沼。身為專注於貢獻所長的專業人士,我一直希望能做得更多,但眼前的一切卻跟我的憧憬天差地遠。如今我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茫茫然的不確定感。
然而,後續篇幅也會告訴各位,這次的挫敗經驗最終成了發生在我身上最美好的事情,因為我的領導故事並未因此劃下句點,而是就此展開。這一刻正是所謂的「坩堝淬鍊」(crucible moment),我在無預警之下碰上被開除的厄運,這才首度開始認真思考是什麼原因妨礙我發揮潛能、實現夢想,並且對周遭世界做出更深遠的影響。這種省察也是全面自我改造的第一步。
波折起伏
每次我講這個故事時,總是讓別人大吃一驚。自從我被開除、歷經過那段悽慘的歲月之後,走在領導旅程上的我得到了成功的眷顧,有幸成為知名總經理(至少在商業界來講)、《財富》(Fortune)雜誌前三百大公司執行長,也當過董事長。我除了擔任過納貝斯克食品(Nabisco Foods)總經理、金寶湯公司(Campbell Soup Company)總經理和執行長及雅芳公司(Avon Products)董事長之外,還享受到創業的樂趣,有幸擔任公共場域、非營利機構和學術界等其他領域的董事會成員。這些都是光榮事蹟,也因此當我提到自己被開除、找不到立足點的那段經歷時,別人聽了往往會坦白告訴我,他們還以為我的成功想必是那種一帆風順、平步青雲的故事。絕非如此,我的旅程就跟常見的情況一樣,一不小心就走向南轅北轍的發展。
我剛步入職場時,走得並不順遂。我從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最基層的初級行銷助理做起,這也是我在企業辦公環境下工作的初體驗,但我覺得難以招架。這種角色顯然不適合我;猶記第一天上班時,我一頭狂放不羈的長捲髮、身穿寒酸的卡其布西裝走進企業總部。每一個人看起來都那麼體面俐落,唯獨我例外。那種得體的樣子我也表現不出來,因為我生性害羞又躊躇不前,總是感到彆扭尷尬。我苦苦尋覓立足點,勤奮努力,但起初未能拿得出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成績。剛開始做這個助理職務時,最上頭的主管只在我的第一次績效檢討報告上批了幾個字:「你應該另謀出路。」職業生涯才在起頭階段就收到這種意見回饋,等於被潑了一大盆冷水。
不過我還是堅持下來了。在直屬主管的力挺與鼓勵之下,我終於得以升遷,也一路轉換到更高的職位,承擔更多責任。雖然我並不耀眼,也不是活潑外向的人,甚至說不上傑出,但我自始自終努力工作,全力以赴,盡心協助我周遭的人,所以才能成功向前邁進了幾步。
回到原點
但就在此時,「巨大」的挫敗重創了我——我被開除了。
被開除的那一天悲慘灰暗,我帶著苦澀又無助的心情回到家。我永遠也忘不了自己走進大門,像鬥敗的公雞似的面對家人的樣子。一向親切友善的我,心中燃起一股不尋常的怒氣。那天稍晚的時候,公司人事主管打電話來處理後續的離職補償金與工作移交的問題,我徹底被激怒,失去了平日的冷靜,對方話還沒說完,我就忍不住咒罵,掛了他的電話,絕望地把電話摔出去。
最糟的是我有一種受害者的感覺。對於自己的人生我沒有主導感,還陷入了自怨自艾的危險情境之中,總認為自己的整個職涯都被沖進馬桶裡。我努力付出,勤奮工作,默默守著規則和期望,處事循規蹈矩——這一切又落得什麼下場?我還有一大筆貸款要還,該如何是好;我害羞的個性總讓自己跟周遭世界格格不入,又該如何是好,這些我一點頭緒都沒有。我深陷瓶頸之中。
中心課題
我想得愈多,就愈是不明白,為什麼付出的心血沒辦法兌現成我所憧憬的職涯?為什麼我會經歷這些挫敗?即使我在職場上有了一點成就,卻似乎總是被某種東西絆住,導致我難以突破,無法成為我相信自己可以成為的那種領導者。但究竟是什麼絆住了我呢?
我沒有缺乏野心或職場道德的問題,畢竟我一向低調,總是埋頭苦幹,確實做到理應做好的事情。我也有充分的動力去競爭,當年讓我成功打進美國第一級大學網球聯盟賽的那份堅毅,依然在內心熊熊燃燒著。能力方面我也足堪大任,對於交付予我的工作,始終都能拿出游刃有餘的表現。另外,我亦擁有強大的價值觀,這一點無庸置疑,無論是家庭、信念或是對社區與公共服務的承諾,打從童年開始就接收這些觀念的灌輸,所以早已深植在於我的個人特質裡。
我的優勢這麼多,但有個問題卻顯而易見:我尚未摸索出該如何將這些特質轉化為致勝公式。換句話說,我還沒搞懂該如何善用「我個人」獨有的個性、動力、氣質和信念,把這些部件融合成「地基」,發揮無限可能與更強大的影響力。此外,那時候沒有人知道我擁有這些個人特色,因為我一向打安全牌,不敢冒險,安份守己。我欠缺一條能夠省察內在自我的途徑,或者也可以說我沒有方法可以向別人傳達我所重視的東西。但不管怎麼樣,很幸運的是,改變的契機來了。
一堂顛覆性的課
我處在人生的谷底,很清楚自己不應該再得過且過地生活。我想做更多事情;我渴望樂在工作,真正駕馭工作,並且因為我影響了這個世界而從中獲得成就感。然而,我不知從何做起,就跟我現在每天輔導的那些主管一樣。夾在生活與求職的雙重壓力之下,我不知該往何處去尋找,也搞不懂該如何著手。我的人生彷彿就這樣展開,我對它並沒有任何影響力,但我想成為造就自己時勢的那股驅力,不甘於只搭順風車。
如今的我已經明白當時的我還不懂的道理:人可以用內在所擁有的東西作為工具,從當下的處境開始做起,而且從小處著手即可。也就是說,各位已經握有足以改造領導人生的原料。
不過這番道理並非我自己學來的,而是有人從旁幫我。我被開除後請了就業顧問尼爾・麥肯納(Neil Mackenna)來輔助我,這位有話直說的顧問對於如何提升領導力給了我最佳指引。
我很慶幸自己當時吞下自尊心,回過頭來打電話給人事經理(沒錯,就是那位被我咒罵又掛電話的經理)。謝天謝地我打了那通電話,所以人事經理才有機會幫我跟尼爾牽線,而認識尼爾之後,也改變了我的一生。
尼爾為人直率,說話不拐彎抹角,有著新英格蘭人熱情的氣質。你的牢騷抱怨、胡亂牽扯亦或是「我好可憐」那種受害者論調,他一概不遷就;連一秒都不肯。我看得出來他很關心我,打從心底想幫我,但他實際上是個硬漢。這也是為什麼第二次見面時,聽到他要我把自己的人生故事寫出來給他看,我會嚇一大跳。那種情景就好像有一個很強韌的男人竟然提出了異常親密的要求一樣。不過他沒有妥協空間,堅持要我寫,哪怕要花很多時間也沒關係,他希望我把記憶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寫出來。我很猶豫,但找到工作這件事迫在眉睫,他又說把寫自己的故事寫出來對求職很有用,於是我便如火如荼地執行打造自傳的任務。
尼爾指示我這件任務之前,我從不曾花時間認真思索自己的人生經歷。大部分的人也應該沒仔細想過。回顧過往人生其實是一件挺彆扭的事,不過我嚴肅以對。我洋洋灑灑寫了很多,包括自己在芝加哥郊區長大成人,底下有三個弟弟;身為網球選手的我有著不服輸的精神;家庭從小就灌輸我服務、堅毅和勤勉等價值觀的重要性;我十分欣賞母親直爽的個性。也提到我妻兒對我無條件的愛與支持;我們夫妻的原生家庭有哪些值得仿效的楷模人物;我對老羅斯福總統(Teddy Roosevelt)的景仰;路易斯・莫(Louis L’Amour Western)的小說讓我愛不釋手;我喜歡探索運動界與公共領域的傑出人士的故事。任何我想得到的點點滴滴,全都寫進去了。寫完後我交給尼爾,心中不無疑惑,竟然會有人想看這種流水帳。
直言不諱
兩週後,尼爾從頭到尾讀完了我的故事,大致從中抓出一些結論。他直言不諱地告訴我,我沒有全力發揮潛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對別人「撒謊」;換言之,我沒有展現出真正的自己。「你寫的內容跟你本人搭不上,」他用一貫的唐突說道。一開始聽到這種指控時,我氣得火冒三丈。「我才不是騙子。」我告訴他。
尼爾指著我寫的稿子繼續解釋說:「寫了『這個』人生故事的人,是一個破釜沉舟、驍勇善戰的競爭者,但你在同事面前的形象卻完全相反。你用順其自然、審慎穩重的面貌待人處世,可是寫了眼前『這個』故事的道格卻是個領導人物,也是鬥士。」 他懷疑地說道:「寫這個人生故事的人,和你對周遭世界所表現出來的那個人,完全不一樣!」
一切逐漸明朗起來。我與別人之所以沒有連結,是因為別人從未認識真正的我。我總是隱藏自己,甚至連這一點都沒有意識到。為什麼?因為那個真正的自我,沒有根基支撐。我不曾探索過自我,這樣一來就無法跟構成自我的元素連結,況且我也沒有接觸過好用的方法流程,對真正的自我尋根究底,一如今日許多領導者會碰到的狀況一樣。
有鑑於我還有求職這件艱鉅的任務要解決,尼爾警告我說:「你並未對別人如實展現你的自我,你的面試恐怕會一塌胡塗,因為他們看不到『真正』的你。」聽起來真刺耳,但我也明白他說得很有道理。我沒有真心誠意展現自己,沒有表現出我要追尋的「任何一樣」東西,那麼別人又如何得知我有強烈的決心、有堅強的心靈、有貢獻己力的渴望?我既沒有說出來,也沒有表現給別人看。我總是很低調,大多隱身在辦公室裡做我的工作。我制訂了半調子的計畫,試圖用不一樣的方式來做事情,但由於我不知從何著手,窮於應付工作,所以那些計畫終究實現不了。
一直以來,我都向外尋找解答,把自己的受挫歸咎於世界太複雜,歸咎於老闆太苛刻,歸咎於各式各樣的外界因素。然而,尼爾這番當頭棒喝的對話打開了我的眼界,也改變了我。我這才領悟到,想要改變自己,更加努力是沒有用的,而是要「用別種方法」努力,去「做」不一樣的事情。提升影響力的秘訣說不定根本就不在「外界」某個地方,也許那個秘訣始終都在我內心深處,等著我將它轉換成一個平台,讓我能用這個平台來達到目標,跟那些和我一起生活、工作的人建立更深的連結。
我不能再袖手旁觀,等著事情自行改變。如果想全力發揮潛能,我必須下功夫。
我下定決心忠於自己身為運動員不服輸的精神,盡我所能努力學習有關領導的一切。漸漸的,我醉心於研究這門學問,把能找到的領導相關書目都讀遍,並且不斷實地演練。我找良師益友和專家,向他們諮詢各種問題,致力於追求卓越領導的境界。最後,我在四十五年來的職業生涯中踏入各種不可預見的冒險與挫敗,也嚐到不曾想像過的勝利滋味,並從中開發和琢磨出能改變人生的六步驟,現在就簡稱為「藍圖」,它不但改變了我的整個職涯軌道,也將我的領導力提升至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