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以太思維:V神首本親筆著作

9特價58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加密貨幣的內在價值:理念

至今為止,如何提供誘因來刺激生產活動,主要有兩大對策:市場和制度化機構(institution)。純粹的市場完全去中心化,由趨近無限多個行為者所組成;這些行為者往來互惠,進而讓彼此過得更好。
另一方面,制度化機構的本質是由上而下的,每個機構都有其治理結構,能在特定時刻決定哪些生產活動的用處最大,並獎勵投身其中的人。制度化機構可運用中心化的權力來提供誘因,促成公共財(public goods)的生產,嘉惠成千上萬的人(儘管每個人只獲得了很小的效益)。不過,眾所皆知,中心化本身也存有風險。
過去一萬年以來,我們基本上只有這兩個選項,但隨著比特幣及其衍生物的崛起,一切可能改觀。事實上,或許我們正在親眼見證第三種誘因形式開始萌芽,也就是貨幣。

貨幣的另一面
依照標準說法,貨幣具備三種基本社會功能:
❶ 被當成交易媒介,讓人們用來買賣商品。人們不再需要以物易物,不必尋找某個「他有的東西你想要、你想要的東西他剛好有」的人。
❷ 能儲存價值,讓人們可以在不同的時間點,進行生產和消費。
❸ 它是計價單位,或可說是一把用於衡量「財貨與勞務」的恆常量尺。
許多人並不曉得貨幣還扮演第四種角色,其重要性經常埋沒在歷史的長河裡,它就是鑄幣利差(seigniorage)。
鑄幣利差可以正式定義為:貨幣的市場價值和其內在價值之間的差額;內在價值是指沒有人將該事物當成貨幣使用時,其本身所具有的價值。
穀物這類古人所使用的貨幣,鑄幣利差基本上等於零。隨著經濟和貨幣發展得愈來愈複雜,這種似乎單純是從金錢憑空而來的「虛幻價值」也愈來愈大。甚至發展到了現代貨幣,例如美元和比特幣,其鑄幣利差已經等同於貨幣的全部價值。
那麼,鑄幣利差會流入誰的手中?在以黃金等天然資源為貨幣的時代,鑄幣利差基本上並不存在。每一公克黃金都要經由礦工挖掘才能生產出來。起初確實會有一些礦工從中獲得超額利潤,但在一個有效率的市場裡,所有輕鬆獲利的機會都會馬上被人拿下,生產成本逐漸會與經濟報酬相等。
人們當然還是能巧妙地設法創造黃金的鑄幣利差。例如,古代的君王會鑄造金幣,由於這些金幣隱含了君王對含金量的保證,因此其價值高於一般黃金,但這些多出來的價值基本上不是由特定對象所掌握。
到了美元的時代,我們看見情況略有改變:一部分的鑄幣利差流入了美國政府手中。從許多方面來看,這是一大進步,但革命尚未完成——貨幣擁有了中心化的鑄幣利差,也因為進入人類史上最大的中心化組織的核心,自此與風險脫不了干係。

加密貨幣流行的推手
2009年,一種新型態的貨幣「比特幣」問世了。比特幣和美元一樣,貨幣價值與鑄幣利差百分之百相等——比特幣本身不具內在價值。但鑄幣利差跑到哪裡去了?答案就是:部分流入礦工手中成為他們的利潤,其他則用來支付礦工維護比特幣網路安全的開銷。如此一來,我們所擁有的這種貨幣,其鑄幣利差可直接用於公共財,也就是比特幣網路的安全性。
這件事的重要性被大幅低估。比特幣的使用者把比特幣當成交易媒介和價值儲存工具,而比特幣流通時所產生的非凡「虛幻價值」能構築出一套去中心化的激勵過程,不需要施展權威或控制就可以提供公共財了。
後來則出現了質數幣(Primecoin)。第一次有貨幣嘗試將鑄幣利差運用於貨幣本身以外的用途。質數幣不要求礦工計算最終並無用處的SHA256雜湊,而是尋找質數的坎寧安鏈(Cunningham chain)。這種方式不但有助於發展精細的科學運算問題領域,還能提供動力,促使電腦製造商提升運算電路。儘管對使用者來說,質數幣最大的實質好處「形成區塊只要60秒」,在其他名氣低了很多的加密貨幣身上也可以看到,但質數幣的價值仍快速攀升,到了2014年還是受歡迎程度排名第11的加密貨幣。
幾個月後的12月,出現了另一種更古怪卻非常成功的貨幣:狗狗幣(Dogecoin;代碼DOGE)。這種貨幣在技術上與萊特幣(Litecoin)幾乎一模一樣,差別只在於總供給量是1千億顆,不是8,400萬顆。即使如此,狗狗幣仍然創下市值1,400萬美元的巔峰,排名世界第六,甚至登上《商業內線》(Business Insider)和《Vice》雜誌。
狗狗幣究竟有何特別之處?基本上這是網路迷因。狗狗幣的代碼「Doge」是「dog」的俚語,最早出現在《家之星跑者》(Homestar Runner)2005年的木偶劇。此後Doge在世界各地掀起風潮,大家開始用柴犬當背景圖,配上彩色Comic Sans字體寫的「WOW」(哇)、「so style」(太有型了)、「such awesome」(真棒)之類的短語。
這個迷因代表了狗狗幣的所有廣告行銷元素,包括狗狗幣的官方網站,以及Bitcointalk上一定會有的發行討論串、Reddit分類討論區「/r/dogecoin」和「/r/dogecoinmarkets」在內,所有相關的社群網站和論壇上,狗狗圖片隨處可見。這就是這一款模仿萊特幣的山寨幣能衝高到1,400萬美元的原因。
最後,第三個例子來自幣圈之外,是較為傳統的中心化貨幣「唯鏈幣」(VEN),它是由商品、貨幣、期貨等商品所支撐。唯鏈幣也納入了碳期貨,成為第一個以某種形式「與環境連結」的貨幣。這麼做是一種用經濟打擊環境污染的高明手段:實際上,碳期貨與唯鏈幣的價值呈反向變動,當社會減少使用高碳排放的生產方式,會使貨幣的價值提高,讓二氧化碳的排放許可變得較無利可圖。因此唯鏈幣持有者會有一點經濟上的誘因,去支持有益環境的生活方式,這項特色也成了人們對唯鏈幣感興趣的部分原因。
整體而言,這些例子顯示了替代貨幣主要是仰賴支持者自發的行銷,進而讓更多的人採納。沒有人是因為業務挨家挨戶推銷或說服商家接受,才開始使用比特幣、質數幣、狗狗幣或唯鏈幣。
這些貨幣的流行不只是因為具有技術優勢而已,理念也很重要。從WordPress網站、Mega雲端服務到現在的Overstock公司,通通都是受到比特幣的理念吸引才願意採用比特幣。
另一方面,雖然使用瑞波幣(Ripple)對商家來說,比使用比特幣更有技術上的優勢(只需要5秒的確認時間),但直到2014年為止,它並沒有成為大受歡迎的支付工具。因為瑞波幣是半中心化協定,由百分之百供給瑞波幣的單一公司所支撐,對於注重公平和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愛好者來說,這樣的性質使它的吸引力打了折扣。相對而言,質數幣和狗狗幣目前都在市面上存活下來,正是因為一個支持科學,一個散播樂趣。

用加密貨幣改造社會
這四個例子再加上鑄幣利差的虛幻價值,為新型態的「經濟上的民主」構築了一幅可行的藍圖:我們有可能創造新的貨幣,用這些貨幣的鑄幣利差(或發行)支持特定的目標,而且人們可透過讓自己的公司行號接受特定貨幣來表達是否支持這些目標。
假如你不是公司老闆,你也可以參與行銷,遊說其他公司接受這款貨幣。例如,你可以開發每個月給全世界每一個人1千顆的社會幣(SocialCoin),只要喜歡這個概念的人夠多,開始接受這款貨幣,世界上就會有一套不需要由某個組織集中提供資金的公民分紅計畫。
我們也可以開發為醫療研究、太空探索甚至藝術活動來提供誘因的貨幣。事實上,已有藝術家、播客節目和音樂家正在思考,如何依據這樣的目的來創建自己的貨幣。
針對「運算研究」這項公共財,我們甚至能更進一步,讓分配過程自動發生。我們可以透過一套機制來為運算研究提供誘因,這套機制一直到2014年為止,尚未在真實世界裡實際運用,但點點幣(Peercoin)和質數幣的發明者桑尼.金(Sunny King)已為其建立理論,就是「卓越證明」(proof of excellence)機制。
這套機制背後概念是:一個人在去中心化投票池裡的權益和他所獲得的獎勵,不取決於電腦的運算能力或他所持有的代幣數量,而是根據他有多大的能力來解決複雜的數學或運算問題,進而為全人類帶來好處。
舉例來說,如果有人想為數論研究提供誘因,他可以將RSA(RSA integer factoring challenges)大整數的因數分解挑戰納入貨幣機制,將5萬顆代幣(或加上挖礦過程中,對區塊有效性投票的權力)自動發給第一個解開問題的人。理論上,任何貨幣都能以此做為標準的發行模式。
這種貨幣運用方式並非新觀念。地方社群所使用的「社交貨幣」(social currency)早已存在超過一個世紀。不過近幾十年來,社交貨幣運動已從20世紀初的巔峰逐漸式微,主因就在於社交貨幣無法拓展到局部區域之外,而且它又不像美元等較成熟的貨幣那樣享有銀行體系帶來的效率。
然而,有了加密貨幣之後,這些阻礙都能瞬間掃除——加密貨幣本身即是世界通用的貨幣,而且享有原始碼內含的強大數位銀行體系。因此,現在或許是最佳時機,讓社交貨幣運動在科技的推動下強勢回歸,甚至還能一舉超越社交貨幣在19、20世紀扮演的角色,成為強大的世界經濟主力。
我們將從這個起點前往何處呢?狗狗幣已經讓大家看見創造自己的貨幣有多簡單,而比特幣開發者麥特.柯拉羅(Matt Corallo)更架設了網站Coingen.io,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使用者調整幾項參數,就能快速開發自己的山寨版比特幣或萊特幣。儘管目前(2014年)網站上選項還不多,而且要支付0.05顆比特幣的費用,但已有數百款的代幣由此誕生,證明網站頗受歡迎。等Coingen網站允許使用者增加卓越證明挖礦機制(讓一部分的發行量能夠流入特定的組織或基金),並提供更多客製化的品牌行銷選項,我們應該會看見成千上萬種加密貨幣在網路上熱絡流通。
加密貨幣能否實現它們帶來的希望,提供更加去中心化、更民主的方式,讓我們把資金集中起來支持某些公共計畫和活動,幫助我們打造引人企盼的社會?也許會,也許不會。但是,現在幾乎每一天就有一款加密貨幣問世,這樣的期許指日可待。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