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全媒體時代來了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著名傳播學家麥克魯漢說過「媒介即資訊」,在大數據時代,這句話特別有深意。除了媒介平台上的內容資訊,各種層出不窮的媒介形式正在深刻而廣泛的重建我們的生活。
一個細節足以說明問題:過去作自我介紹,往往要交換名片,而現在,我們只要留下一個既簡單又複雜的QR code名片圖案。
說簡單,是因為便捷;說複雜,是因為看不懂,這個細節體現了現在全媒體時代的最大特色:資訊快速傳播,但輿論又很複雜不明。每個人手上都有一台精巧的行動裝置──手機。手機可以幫我們做到很多事情,替代傳統的溝通手段,並且很深刻改變了資訊發布、採集和傳播的整體流程,其影響深入每個環節,直至最後影響到了個體與媒介的關係與相處方式。
現在是人人都是記者的時代,每個人都是媒體,人人都是記者,每個人手上都有一台隨時可以記錄、傳播的設備。傳統媒體的優勢已經瓦解,我們不需要扛著專業攝影機和照相機,就可以記錄畫面。人們只要拿起這個輕巧的設備,就可以將看到的人和事迅速傳播出去,被朋友、同事乃至更多的陌生人看到,並更廣泛的傳播,這是全媒體時代的特色。
擺在我們面前的,首先,是媒介形式更新迭代。
幾年前,我們要守在電視機前,才能與突發事件同步。我們依靠著數量眾多但有限的傳統媒體機構作為資訊供給方,看到同一件事的不同版本,看到同一個人的不同畫面。
而現在,多少人家裡的電視機已經蒙塵,報紙也已經退訂。每天早上拿起手機,打開熟悉的新聞app即可知天下大事;更厲害的是,那些我們不感興趣、不喜歡或者厭惡的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我們有權力、有手段直接封鎖。資訊越來越多,只是有時候,世界卻越來越狹窄。
然而,輿論力量卻有增無減。過去,我們需要用兩三天或者更長的時間醞釀,才可以掀起一場全國針對某一件事的大討論;但是現在,我們只需要一兩個小時就可以做到。當然,過去一場討論,我們可以說上半個月;而現在,天大的事,兩三天後就會被新的焦點事件替換。
其次,新聞採集工作和傳播方式被強力扭轉,即使是新聞工作者,也面臨著巨大挑戰。二〇〇八年前後,一家報社的高階負責人說過,以前30%的新聞線索來自網路,但是現在已經漲到了80%不止。以前,一篇新聞稿件的優劣評價,我們要靠經驗判斷;現在透過點擊率、評論數量,這些數據便可一目了然,以至於很多人抱怨,社會上出現了「看標題就下結論的人」,也許他們以前就存在,但全媒體時代無疑強化和放大了「搏眼球」這一技能的作用。
有了FB跟IG後,記者又多了一項新的工作:追蹤名人。從前,只有少數人有和媒體打交道的機會,而他們往往是新聞事件中的重要人物,或者自己本身就是新聞人物,走到哪裡都被眾星捧月;但是現在,很多人要常常更新FB跟IG,吸引粉絲。哪天要是出事,連記者會都不用開,直接Po文搞定。
全媒體時代,帶來更多的曝光機會,同時也賦予了每個人公開發言的權利。
現在想在網路上走紅,比過去難上十倍甚至百倍;然而,不經意間出名的可能性卻大大增加。與焦點事件沾邊,意味著輿論場中的每個人都有可能受到關注,而這種極具壓力的關注,不再是社會名流的「特權」。
全媒體時代不只是媒介形式日益豐富,還意味著媒介的全方位、全角度、全階層覆蓋。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鏡頭包圍中,唯一不確定的是什麼時候成為主角,故如何能在鏡頭前和版面上塑造良好形象,是每個人都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媒介競爭的格局也發生變化。傳統媒體逐漸式微,新媒體異軍突起,媒體融合成為大趨勢,就連入口網站都逐漸被歸類為傳統媒體。媒介話語權從大型媒體機構轉移,分散至個人和靈活的小機構。有了行動裝置的幫助,「草根記者」崛起,資訊的採集以及傳播成為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情。
這種對採集、編輯和傳播等傳統權力的瓦解,造就了一個嶄新的全媒體時代──資訊愈加豐富,採編愈加個性化,傳播愈加扁平化。
第1節 這個時代的特點
我們更快遺忘
快是第一個關鍵字,在過去我們很難想像,大量資訊會以如此快速的方式匯聚。
最初資訊的傳播,是以快馬加鞭的方式,經過驛站傳遞的邸報。那時資訊傳播以月計,「邸報」又叫「邸抄」,也有「朝報」、「雜報」之稱,是古代用於通報的一種公告性新聞。以明朝為例,在京城的官員們隔幾天就可以看到新一期的邸報,而其他地方的官員閱讀到新一期邸報的時間,則取決於與京城的距離,離得越遠,越晚看到新消息。如明代東將總督毛文龍曾說他「於元月初二日,海凍初開,接得去冬十月邸報」,拖延時間長達三個月之久;萬曆邸報上有一條來自四川的消息,發布於萬曆三十六年六月,而報導內容說的事情卻發生於當年三月。(1)
後來我們進入電子時代,技術手段更新給予了傳播更多的可能,依靠電話電報,就可以傳送稿件,那時資訊傳播以天計;再到後來,我們有了手機、郵箱以及採編平台軟體,進入了網路時代,資訊開始進入小時計數。
若幾年前,媒體記者在記者會上舉起iPad提問,可能會成為新鮮的話題;而今天,這已經成為記者採訪的標準配備,甚至還額外增加了自拍桿、穿戴式攝錄設備。現在,每個人只需要拿出手機,就可以即時把正在發生的事件傳到網路上,成為一個小型的媒體終端。
技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改變了新聞採編播的方式和速度,改變了我們所處的媒體世界。
變快的,還有我們給予媒體回應的速度。幾年前,突發事件輿情處置的黃金時間是四十八小時。意味著事件發生後,我們可以有兩天的時間搶救、調查,然後將階段性成果向社會民眾和媒體公開;然而,這樣的工作節奏已經無法容於這個時代。輿情回應的時間從四十八小時減到了二十四小時,十二小時,八小時,四小時,甚至半小時。這樣快速的傳播節奏有時也會引起人們的不解,特別是一些在災難現場搶救的工程師和醫生們。說服他們放下手頭工作,去面對數十個從未謀面的陌生記者,這是很難的一件事。搶救生命、事故救援,遠遠比跟媒體聊天更重要,這是再正確不過的觀點。只是,當民眾掌握的資訊來自各種可靠、不可靠的管道,對大量資訊難辨真假,進而可能引起一些危險的情緒或者行為時,與媒體溝通、與民眾溝通就需要我們特別注意。
假想一個地方發生地震,如果我們只顧忙於救人,但是對於餘震有關的種種傳言不予理會,忽略民眾可能的恐慌爆發,有可能引發更大的危機事件。更何況在過去幾年,一些機關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不說話很多時候是因為心虛。所以,當媒體與民眾提出問題時,一定要嚴肅對待,要說,還要快說。一旦被誤認為是心虛或迴避,任何表達都會被認為是一種辯解,而非告知。
快速回應輿論關切,是時代、是民眾提出的要求。
我們也比以前更快遺忘。一個事件能夠占據網路新聞頭條或者首頁的時間非常有限。過去,我們還習慣用幾天的時間集中討論一件事情;但是現在,一樁新聞事件的輿情快速形成、上升然後降落,直至從民眾視野中消失,只需要兩三天的時間。未來可能還會更短。閉上眼睛,你還記得前天都有哪些新聞嗎?或者昨天?或者今天早上起來,你看到的新聞?
資訊快速更新迭代,一方面讓很多人感到慶幸,難熬的時間變短,只要扛過去就萬事大吉了;但另一方面,明智的人們卻知道,這意味著回應、修復形象和聲譽的時間也變短了。某品牌試衣間拍攝的一段色情影片曾經在網路上流傳,而很多人紛紛認為這是某品牌的炒作和行銷,並予以斥責;而等到品牌出面回應時,這種判斷已經在很多人心中生根。
負面輿情沒有得到及時處置,往往會遺留下輿情負債。即使短時間輿情退去,但長期來說,這部分輿情負債依然存在,直到下一次事件爆發,累積起來,反噬的能量會以等比級數成長,摧毀一切努力與嘗試。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著名傳播學家麥克魯漢說過「媒介即資訊」,在大數據時代,這句話特別有深意。除了媒介平台上的內容資訊,各種層出不窮的媒介形式正在深刻而廣泛的重建我們的生活。
一個細節足以說明問題:過去作自我介紹,往往要交換名片,而現在,我們只要留下一個既簡單又複雜的QR code名片圖案。
說簡單,是因為便捷;說複雜,是因為看不懂,這個細節體現了現在全媒體時代的最大特色:資訊快速傳播,但輿論又很複雜不明。每個人手上都有一台精巧的行動裝置──手機。手機可以幫我們做到很多事情,替代傳統的溝通手段,並且很深刻改變了資訊發布、採集和傳播的整體流程,其影響深入每個環節,直至最後影響到了個體與媒介的關係與相處方式。
現在是人人都是記者的時代,每個人都是媒體,人人都是記者,每個人手上都有一台隨時可以記錄、傳播的設備。傳統媒體的優勢已經瓦解,我們不需要扛著專業攝影機和照相機,就可以記錄畫面。人們只要拿起這個輕巧的設備,就可以將看到的人和事迅速傳播出去,被朋友、同事乃至更多的陌生人看到,並更廣泛的傳播,這是全媒體時代的特色。
擺在我們面前的,首先,是媒介形式更新迭代。
幾年前,我們要守在電視機前,才能與突發事件同步。我們依靠著數量眾多但有限的傳統媒體機構作為資訊供給方,看到同一件事的不同版本,看到同一個人的不同畫面。
而現在,多少人家裡的電視機已經蒙塵,報紙也已經退訂。每天早上拿起手機,打開熟悉的新聞app即可知天下大事;更厲害的是,那些我們不感興趣、不喜歡或者厭惡的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我們有權力、有手段直接封鎖。資訊越來越多,只是有時候,世界卻越來越狹窄。
然而,輿論力量卻有增無減。過去,我們需要用兩三天或者更長的時間醞釀,才可以掀起一場全國針對某一件事的大討論;但是現在,我們只需要一兩個小時就可以做到。當然,過去一場討論,我們可以說上半個月;而現在,天大的事,兩三天後就會被新的焦點事件替換。
其次,新聞採集工作和傳播方式被強力扭轉,即使是新聞工作者,也面臨著巨大挑戰。二〇〇八年前後,一家報社的高階負責人說過,以前30%的新聞線索來自網路,但是現在已經漲到了80%不止。以前,一篇新聞稿件的優劣評價,我們要靠經驗判斷;現在透過點擊率、評論數量,這些數據便可一目了然,以至於很多人抱怨,社會上出現了「看標題就下結論的人」,也許他們以前就存在,但全媒體時代無疑強化和放大了「搏眼球」這一技能的作用。
有了FB跟IG後,記者又多了一項新的工作:追蹤名人。從前,只有少數人有和媒體打交道的機會,而他們往往是新聞事件中的重要人物,或者自己本身就是新聞人物,走到哪裡都被眾星捧月;但是現在,很多人要常常更新FB跟IG,吸引粉絲。哪天要是出事,連記者會都不用開,直接Po文搞定。
全媒體時代,帶來更多的曝光機會,同時也賦予了每個人公開發言的權利。
現在想在網路上走紅,比過去難上十倍甚至百倍;然而,不經意間出名的可能性卻大大增加。與焦點事件沾邊,意味著輿論場中的每個人都有可能受到關注,而這種極具壓力的關注,不再是社會名流的「特權」。
全媒體時代不只是媒介形式日益豐富,還意味著媒介的全方位、全角度、全階層覆蓋。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鏡頭包圍中,唯一不確定的是什麼時候成為主角,故如何能在鏡頭前和版面上塑造良好形象,是每個人都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媒介競爭的格局也發生變化。傳統媒體逐漸式微,新媒體異軍突起,媒體融合成為大趨勢,就連入口網站都逐漸被歸類為傳統媒體。媒介話語權從大型媒體機構轉移,分散至個人和靈活的小機構。有了行動裝置的幫助,「草根記者」崛起,資訊的採集以及傳播成為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情。
這種對採集、編輯和傳播等傳統權力的瓦解,造就了一個嶄新的全媒體時代──資訊愈加豐富,採編愈加個性化,傳播愈加扁平化。
第1節 這個時代的特點
我們更快遺忘
快是第一個關鍵字,在過去我們很難想像,大量資訊會以如此快速的方式匯聚。
最初資訊的傳播,是以快馬加鞭的方式,經過驛站傳遞的邸報。那時資訊傳播以月計,「邸報」又叫「邸抄」,也有「朝報」、「雜報」之稱,是古代用於通報的一種公告性新聞。以明朝為例,在京城的官員們隔幾天就可以看到新一期的邸報,而其他地方的官員閱讀到新一期邸報的時間,則取決於與京城的距離,離得越遠,越晚看到新消息。如明代東將總督毛文龍曾說他「於元月初二日,海凍初開,接得去冬十月邸報」,拖延時間長達三個月之久;萬曆邸報上有一條來自四川的消息,發布於萬曆三十六年六月,而報導內容說的事情卻發生於當年三月。(1)
後來我們進入電子時代,技術手段更新給予了傳播更多的可能,依靠電話電報,就可以傳送稿件,那時資訊傳播以天計;再到後來,我們有了手機、郵箱以及採編平台軟體,進入了網路時代,資訊開始進入小時計數。
若幾年前,媒體記者在記者會上舉起iPad提問,可能會成為新鮮的話題;而今天,這已經成為記者採訪的標準配備,甚至還額外增加了自拍桿、穿戴式攝錄設備。現在,每個人只需要拿出手機,就可以即時把正在發生的事件傳到網路上,成為一個小型的媒體終端。
技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改變了新聞採編播的方式和速度,改變了我們所處的媒體世界。
變快的,還有我們給予媒體回應的速度。幾年前,突發事件輿情處置的黃金時間是四十八小時。意味著事件發生後,我們可以有兩天的時間搶救、調查,然後將階段性成果向社會民眾和媒體公開;然而,這樣的工作節奏已經無法容於這個時代。輿情回應的時間從四十八小時減到了二十四小時,十二小時,八小時,四小時,甚至半小時。這樣快速的傳播節奏有時也會引起人們的不解,特別是一些在災難現場搶救的工程師和醫生們。說服他們放下手頭工作,去面對數十個從未謀面的陌生記者,這是很難的一件事。搶救生命、事故救援,遠遠比跟媒體聊天更重要,這是再正確不過的觀點。只是,當民眾掌握的資訊來自各種可靠、不可靠的管道,對大量資訊難辨真假,進而可能引起一些危險的情緒或者行為時,與媒體溝通、與民眾溝通就需要我們特別注意。
假想一個地方發生地震,如果我們只顧忙於救人,但是對於餘震有關的種種傳言不予理會,忽略民眾可能的恐慌爆發,有可能引發更大的危機事件。更何況在過去幾年,一些機關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不說話很多時候是因為心虛。所以,當媒體與民眾提出問題時,一定要嚴肅對待,要說,還要快說。一旦被誤認為是心虛或迴避,任何表達都會被認為是一種辯解,而非告知。
快速回應輿論關切,是時代、是民眾提出的要求。
我們也比以前更快遺忘。一個事件能夠占據網路新聞頭條或者首頁的時間非常有限。過去,我們還習慣用幾天的時間集中討論一件事情;但是現在,一樁新聞事件的輿情快速形成、上升然後降落,直至從民眾視野中消失,只需要兩三天的時間。未來可能還會更短。閉上眼睛,你還記得前天都有哪些新聞嗎?或者昨天?或者今天早上起來,你看到的新聞?
資訊快速更新迭代,一方面讓很多人感到慶幸,難熬的時間變短,只要扛過去就萬事大吉了;但另一方面,明智的人們卻知道,這意味著回應、修復形象和聲譽的時間也變短了。某品牌試衣間拍攝的一段色情影片曾經在網路上流傳,而很多人紛紛認為這是某品牌的炒作和行銷,並予以斥責;而等到品牌出面回應時,這種判斷已經在很多人心中生根。
負面輿情沒有得到及時處置,往往會遺留下輿情負債。即使短時間輿情退去,但長期來說,這部分輿情負債依然存在,直到下一次事件爆發,累積起來,反噬的能量會以等比級數成長,摧毀一切努力與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