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導讀
從「偽事件」到「假新聞」的真實幻象
羅世宏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有一句家喻戶曉的名言:「你也許可以愚弄所有人一時,甚至可能永遠愚弄某些人,但你沒辦法永遠愚弄所有人。」直到最近,我們仍有理由相信林肯的話合情合理。這句話一直是美國民主的基本信念。這句富有感染力的名言是基於兩項根本的假設。第一,在虛假與真實之間,煽動家想要我們相信謊話與始終存在的真相之間,有著清楚可見的區別。第二,民眾通常偏好真實勝於虛假,如果要在簡單的真相和編造的假象之中擇一,他們會偏好真相。

以上兩項假設已與事實不再相符。

上面這兩段話,語出丹尼爾•布爾斯汀(Daniel J. Boorstin)一九六二年出版的《幻象:偽真實的預製時代》(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在這本探討媒體如何塑造公眾認知的劃時代傑作裡,布爾斯汀提出「偽事件」(pseudo-event)與「非現實」(unrealities)等概念,批判那些精心策畫、為媒體報導而設計,甚至與真實事件無關的新聞與資訊。

布爾斯汀開篇便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我們自己製造的世界,一個由財富、學識、科技和進步所築起的假象。這個假象之所以席捲整個世界,乃是拜科技進步與資本主義發達所致:「美國提供了背景,給予了資源和機會,我們才得以完成全國大規模自我催眠的壯舉。我們的經驗在無數虛假幻象中淹沒,但是對虛假幻象的龐大市場需求就來自我們每一個人。」

雖然寫於六十多年前,但這些一針見血之論也完全適用當代情境。在社群媒體的影響下,我們所見的「現實」往往只是某種精心編排的影像或形象。我們所接觸的新聞報導,許多也只是預先策畫、經過包裝的資訊,而非出於實際經驗的現實。

從傳統報紙、廣播、電視到如今的Facebook、TikTok、Instagram、X平台(舊稱為Twitter),資訊在製造與消費方式的革命(亦即布爾斯汀所稱的「形象革命」)早已天翻地覆。當前,影響者(influencer)利用演算法塑造個人品牌,AI深偽技術(deepfake)能夠無中生有地創造「事實」,媒體生態系統不再只是布爾斯汀所說的「偽事件」,而是進入了一個包含大量虛假與不實訊息(mis- and dis-information)的「超現實」(hyper-reality)的時代。但重讀他在六十年前撰作的《幻象》一書,不僅有助於理解當代媒體環境的運作邏輯,也能讓我們反思:在真假難辨的時代,公眾該如何保有對真實的警覺?而且,值此川普再次上台後捲動著「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運動的狂潮時刻,讀著布爾斯汀的文字也不得不拜服他的前瞻洞察:
於是,美國公民生活在一個幻想比現實更真實、形象比原始實體更尊貴的世界。我們幾乎不敢面對我們的迷茫錯亂,因為曖昧不明的經驗令我們目眩神迷、陶醉不已,而相信假造現實帶來的慰藉是如此真實。我們已經成為時代大騙局的熱心幫凶,設下的騙局就是要來騙我們自己。

「斜槓」的大師
丹尼爾.布爾斯汀(一九一四-二〇〇四)是美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與社會評論家,曾任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一九七五-一九八七)。他的研究領域涵蓋美國文化史與傳播現象,擅長以歷史視角解析現代社會問題。

他曾在芝加哥大學教授美國文明史,並出版多部探討美國社會與文化發展的經典著作,例如《美國人三部曲》(The Americans: The Colonial Experience, The National Experience, The Democratic Experience),以及本書。他認為,二十世紀的美國社會已從強調「事實」的時代,轉變為強調「形象」(image)的時代,並且深刻影響著新聞媒體、政治與大眾文化。

為什麼當代讀者應該閱讀這本書?
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批判當代媒體文化的經典著作,更是一部能幫助我們理解當前資訊生態的指南。儘管它寫於六十多年前,但其核心觀點至今仍然或甚至更加有效。

全球新聞媒體的生態已經與一九六〇年代大不相同。這樣的轉變不僅改變新聞業的運作模式,也讓偽事件與假訊息的傳播速度與影響力遠遠超過布爾斯汀當時所能預見的範圍,但這不僅沒有減損本書的洞察力,反而更加凸顯其前瞻性。

過去的偽事件主要由報業、廣電媒體所推動,而現在,社群媒體已經成為主要資訊戰場,政治人物、公關機構與各類組織可以透過社交平台直接創造並散播偽事件與假訊息,幾乎無需傳統媒體的參與。在這樣的環境下,資訊不再經過傳統新聞媒體的過濾,而是直接透過數位演算法決定哪些內容應該獲得關注。

過去,偽事件的製造者多半是政治人物、企業公關部門或媒體機構,但今天,任何個人都可能成為偽事件的發動者。一則精心設計的推特貼文、一段短影音,甚至是AI生成的假新聞,都有可能瞬間引爆全球話題,形成一個大規模的偽事件。例如,二〇二四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社群媒體上流傳著許多未經證實的選舉舞弊指控,這些指控往往不是基於具體證據,而是由政治陣營或網軍操作,使其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這與布爾斯汀所描述的偽事件極為相似:事件的本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夠製造新聞、引起公眾關注與討論。

在台灣,政治媒體生態同樣深受偽事件的影響。例如,每當選舉臨近,政黨候選人透過各種媒體平台製造聲量,進行各種造勢活動。這些事件的核心目的,往往不是廓清實質政策與政見,而是為了爭取媒體版面與選民注意力。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各種網紅經濟現象當中,許多品牌或個人透過炒作話題,製造爭議性內容,以期在演算法驅動的數位環境中占據主導地位。

布爾斯汀的分析特別有助於我們理解「新聞娛樂化」的趨勢。在傳統新聞價值觀中,媒體的職責是報導具有公共利益的真實事件,然而,當新聞媒體競爭日益激烈,點閱率和收視率成為衡量新聞價值的重要指標時,新聞逐漸變成一種娛樂產品。這導致許多媒體不再以真實性為優先,而是選擇報導那些最能吸引眼球的故事,甚至主動參與偽事件的製造。例如,在台灣的新聞環境中,我們經常看到政客或名人「開砲」、「大爆內幕」、「痛批對手」……這些吸睛的內容。

本書的另一價值在於,它提供了對抗偽事件的基本策略:公眾如何培養批判性思維、如何辨識被操弄的新聞、如何避免自身成為偽事件的工具,都是至關重要的課題。布爾斯汀並未提供簡單的答案,但他的分析提供一個思考框架,讓我們能夠更清楚地理解媒體如何運作,並學會如何在資訊戰的時代保持獨立思考。

偽事件的進化:從新聞製造到社群媒體的影響操控
布爾斯汀在書中以「從採集新聞到製造新聞」為題,揭露媒體如何從單純的新聞紀錄者,轉變為積極的新聞製造者。他指出,新聞的「需求」早已超過世界「真實事件」的供給,因此新聞機構、政客、公關公司開始刻意「製造新聞」,創造能夠吸引媒體注意的事件。

此一現象今天已不再局限於傳統媒體,而是擴展到社群媒體。影響者精心製造話題,策畫偽事件,以獲取流量和政治商業利益。政治人物和企業品牌則利用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塑造刻意設計的「真相」與特定敘事。例如,企業透過「漂綠行銷」(greenwashing)或「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來迎合潮流,而政治人物則透過社群媒體操作群眾情緒,甚至散布假訊息來影響選舉。

布爾斯汀的「偽事件」概念,在今日已經轉化為更精密、更具影響力的「資訊操控」,而這一切都由社群媒體巨頭掌控,影響著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名人」的生產與「影響者」的崛起
布爾斯汀在書中探討「從英雄到名人」的演變,指出過去的英雄因為行動與成就而受人尊敬,而現代的名人則因為「名氣」而為人所知。他的那句「名人是以其名氣知名的人」成為經典,且在今日的社群媒體時代更為貼切。

書中寫道:名人就是「從前靠新聞造就名氣,如今自己製造新聞的人物。」布爾斯汀一語道破當代影響者文化(influencer culture)的關鍵。他們不需要真正的專業成就,而是透過高明的內容行銷、精心包裝的個人形象,甚至是AI生成的數位化身來累積粉絲,獲得經濟與社會影響力。

布爾斯汀曾預言,科技會讓我們更容易創造偽事件,並且讓我們更容易相信這些偽事件是真實的。在他那個時代,偽事件的製造需要人類的策畫與新聞媒體的配合,而今日的技術則讓這個過程完全自動化。AI深偽技術讓我們可以無中生有地創造「真實影像」,這些影片可以讓任何人「說」出從未講過的話,甚至創造從未發生的歷史。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
本書之所以能夠成為傳播學的經典,正是因為它不僅精準地描述一九六〇年代的媒體環境,更預見未來世界(以及我們當前這個時代)的發展方向。在當前這個媒體操控日益細膩、資訊真假難辨的時代,布爾斯汀的分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顯得重要!

重讀《幻象》一書,讓我們意識到一個殘酷的事實,也就是我們的資訊環境正變得更加複雜與危險。「那些淹沒我們意識的偽事件,已經不再是過去大家熟悉意義上的真實或虛假。美國各方面的進步既讓偽事件得以發生,也使得這些精心設計、假造或歪曲的幻象比現實本身更加生動鮮活,更有魅力,更令人印象深刻,也更有說服力。」布爾斯汀的話如同警鐘,提醒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個日益模糊的現實。

本書不僅是一部對傳播現象的批判之作,更是一面反思當代媒體環境的鏡子。身處於資訊超載的時代,當代讀者若能掌握布爾斯汀的核心概念,將能更具批判性地思考新聞報導與政治宣傳,避免淪為「偽事件」與「假新聞」的受害者。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