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4:風暴兵來襲
大家一定要看看這東西。2007年年初,莎蒂亞‧哈潑(Sadia Harper)把YouTube同事們叫到辦公桌前,一同觀看那段影片。螢幕上,嬌小的前青少年期孩童身穿尺寸過大的禮服襯衫,高唱著節奏藍調歌手艾莉西亞‧凱斯(Alicia Keys)的歌曲。
「這孩子太了不起了。」哈潑說。
小小歌手的母親已經寄了好幾封信給哈潑,堅持她兒子賈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的影片要放上YouTube首頁。
哈潑是YouTube的「獵酷一族」(coolhunter),她所屬的團隊專門挑選放上YouTube.com首頁的影片,時時注意網站上最新的潮流與趨勢。在加入Google前,YouTube才剛和無線通訊服務供應商威訊無線(Verizon Wireless)談妥交易,準備將YouTube影片播放器安裝在特定的手機上──當時還沒有應用程式商店這種東西。威訊無線希望手機播放器上出現的影片能經過人為篩選,而不是網站上魚龍混雜的組合。蘋果不久前推出新產品iPhone,他們也希望上面出現的YouTube影片能是最精選的那幾支。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甚至在一場會議上斥責YouTube團隊:「你們的影片都是屎。」
於是,YouTube又僱了一位曾在線上音樂服務網Rhapsody工作的米雅‧夸里亞雷尤(Mia Quagliarello)成為YouTube的編輯總監。她接著僱用約瑟夫‧史密斯(Joseph Smith)當大夜班影片篩選員,被所有人暱稱為大喬(Big Joe)的他不僅喜歡上傳自己的影片到YouTube,還能在部分影片瘋傳前就注意到它們的潛力。這個團隊的官方稱謂是「社群管理員」,不過有同事給了他們「獵酷一族」的稱號,獲得眾人的共鳴。
此時的YouTube已是占地遼闊且不斷擴張的一片領域了,網站上滿是有志走紅的喜劇演員、製片人、音樂家、表演者、業餘愛好者,以及熱衷各種小眾領域的人,各行各業、各個年齡層都有(在2006年,一名打扮體面的退休英國老人彼得‧奧克利〔Peter Oakley〕,以網名geriatric1927在YouTube成名,短暫地成為網站上最受歡迎的YouTuber之一)。
許多人都是收到朋友寄來的連結,或是透過網路搜尋的方式來到YouTube,而且他們越來越常觀看主要影片側邊的「相關影片」了。話雖如此,還是有不少人從正門──也就是從YouTube.com首頁進入網站,所以獵酷一族的工作就是顧好門面,選出精選影片供所有進來網站的人觀賞。
YouTube被Google收購後,幾個月之內,陳士駿的高中同學哈潑也加入了獵酷一族的團隊。她每天早上瀏覽自製清單上關於音樂、娛樂、科技與建築的部落格,尋找適合放上YouTube首頁的新鮮影片。首頁的「精選影片」欄目下,會出現10個一排的影片縮圖,也就是每部影片的小型定格畫面。獵酷一族團隊每4小時就會換一批精選影片,製作那些影片的YouTuber必能獲得大量的觀看次數,其中有些人更立刻躍升成為廣泛大眾文化的一員。哈潑在首頁上放了一部彼得畢昂與約翰樂團(Peter Bjorn and John)的音樂影片,開頭是令人忍不住想聽下去的口哨旋律。一周後,茱兒‧芭莉摩(Drew Barrymore)上《週六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時,身上就穿了樂團的T恤。
獵酷一族的首領夸里亞雷尤鼓勵團員們製作自我介紹影片,於是哈潑在自己的臥室裡拍了段自我介紹,並加入DIY手工藝的片段,畢竟這也是YouTube上的新興次文化。哈潑在影片中鼓勵人們將影片寄到她的電子信箱,結果她一再收到那個小加拿大歌手母親的郵件,她只能禮貌地告訴比伯媽媽,YouTube偏好原創歌曲,較少把翻唱歌曲選為精選影片。儘管獵酷一族因技術問題錯過了比伯,YouTube還是能讓人一躍成為明星──一年過後,某個唱片公司高層在YouTube發現比伯的影片,把那孩子打造成席捲流行樂歌壇的名人──小賈斯汀。
更多編輯加入獵酷一族的行列,每個人都負責特定的領域。曾經在廣播規畫節目的人來到YouTube,就負責挑選音樂影片;在YouTube找到觀眾群的蘇格蘭單口喜劇演員馬克‧戴,則被請來挑選喜劇影片;年輕上進、來自明尼蘇達州的記者史蒂夫‧格羅夫(Steve Grove)也加入獵酷一族,負責「新聞與政治」影片。
在部落格文化的影響下,公民新聞的高尚理念復興,一般人都可以利用網路記錄自己社群中的大小事、查證事實,以及確保有權有勢者肩負起責任。格羅夫創立一個名為CitizenTube的頻道,希望讓人注意到YouTube上的公民新聞類型創作者。「你們對伊拉克、社會保障、墮胎或健保議題有什麼看法?」穿上YouTube白T恤的格羅夫對觀眾提問,「你們對家門外的路面坑洞有什麼看法?」(甚少管這些枝微末節的賀利倒是說得很清楚,他不喜歡讓政治影片出現在首頁上)
YouTube編輯團隊樂於挖掘素人,也喜歡發掘願意且經常發布實驗性作品的創作者。就連編輯們自己也會去冒險──2007年,有支影片在網站上爆紅,影片中除了一臺廉價電子琴,還有名為泰‧桑迪(Tay Zonday)的娃娃臉歌手,唱出令人驚豔的男中音與荒謬卻又充滿詩意的歌詞。他那首〈巧克力雨〉(Chocolate Rain)很快就成爲YouTube的新潮流,連帶有數十名YouTuber翻唱這首歌。編輯團隊決定開一場玩笑,規畫以〈巧克力雨〉的相關影片全面攻占YouTube首頁。一名工程師見狀,誤以為YouTube被駭客入侵,慌慌張張地趕過去查看情況。總之,編輯團隊的噱頭起了效果,之後也不時規畫攻占行動。某個同事開玩笑地說,如果編輯們沒有靈感,上傳貓咪影片就對了。不僅陳士駿愛貓,所有網民也都對貓咪影片愛不釋手。
有了Google的資金,YouTube以大肆僱用新員工的方式開啟2007年,在這一波加入YouTube的員工多達數十人。來自紐約上州的網頁設計師加森‧史若克(Jasson Schrock)穿著西裝前來面試時,意外發現這天正巧是YouTube辦公室的「睡衣日」。正式錄用後,史若克著手整理YouTube影片播放器背後亂七八糟的啟動代碼,這些「像麵條一樣」被胡亂攪在一起的編碼總令他頭疼不已。
除了新來的員工,加入YouTube的還包括部分Googler。短短數周前,這群人還把YouTube當剽竊者在罵;收購YouTube前,Google考慮採取YouTube不篩選影片的策略時,一位經理還憂慮地表示,Google可能會邀來「一大批偽成人片、女子毆人影片和有著作權的內容」。YouTube員工與來自Google影片的新同仁首次開會時,現場氣氛相當尷尬,陳士駿甚至不確定自己該和對方握手還是揮拳。Googler感覺自己被送過來,然後忙碌的家長就直接走人了:孩子們,從今以後就要住在一起了,你們要想辦法好好相處喔。
然而,面對眼前艱鉅的任務,新同事之間的緊張很快便煙消雲散了。陳士駿與賀利開始接二連三和Google的團隊通電話,設法整合諸多後臺項目與商業計畫。Googler紛紛深入探索YouTube的代碼庫與種種數據,YouTube團隊則填了無數份Google的新員工資料表。對此,YouTube工程師艾瑞克‧克萊恩聯想到了電影《巴西》(Brazil)中對於官僚體制的諷刺劇情(收購當日,克萊恩告訴布林,大多數YouTube工程師不是沒能應徵上Google,就是根本懶得去應徵)。有時候,YouTube員工們會覺得自己出身微賤,因爲Google招聘人員時往往很在意應徵者的學術能力評估測試成績(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 SAT),以及是否有常春藤名校的學歷,公司甚至自誇錄取率比哈佛大學還要低。
「他們很奇怪,放眼望去都是同等級的人,沒什麼特色。」YouTube管理員莫拉-布蘭可回憶道,「感覺就是:『喔,你也是在史丹佛讀MBA的嗎?』這樣。」至於YouTube團隊,則滿是州立大學校友與大學肄業的員工,他們戲稱自己是大學校園裡的大學城一般居民。
有些YouTube員工還遇過更尷尬的場面。Google執行長施密特雖然已婚,仍會公開和其他女性交往,有一回他帶當時的女友──前電視主持人凱特‧伯納(Kate Bohner)到YouTube辦公室,請員工給她一些發展YouTube頻道的建議,令人尷尬至極。
許多Googler都是心不甘情不願地搬到新的影片部門。當時的YouTube並不像Google那般大手筆,並沒有為員工提供餐點。從Google轉到YouTube的李卡多‧雷耶斯(Ricardo Reyes)表示,新來的他們彷彿進軍YouTube反抗軍堡壘的帝國風暴兵。在布希時期,雷耶斯曾在白宮工作,後來則成了Google的「安排者」,專門處理公關危機事件。他是不得不加入YouTube的。2007年2月的某個星期五,他帶幾名Google員工外出休息,看了新上映的《蜘蛛人》(Spider-Man),電影結束時,他的手機螢幕亮了起來。
「你在哪?」另一頭的同事急切地詢問。
「呃,」雷耶斯半開玩笑地回道,「我在看《蜘蛛人》啊!」
「快回辦公室。我們剛被告了,對方求償10億。」
版權風波
維亞康姆根本沒預期YouTube會如此來勢洶洶。
維亞康姆董事長與傳奇富豪薩莫‧雷石東(Sumner Redstone)的父親在1952年創立了汽車戲院連鎖企業,後來被兒子改造成世代相傳、相互吹捧、相互背叛的媒體企業集團。雷石東手裡的資產五花八門,其中包括動畫《南方公園》(South Park)、實境節目《倖存者》、海綿寶寶與艾爾‧高爾(Al Gore)。他曾輕蔑地稱網際網路為「通往幻想世界之路」,但到了2006年,維亞康姆卻迫切需要那個幻想世界。
該公司的主要生意是收費電視。該產業在2000年達到高峰,當時全美83%的家庭都使用收費電視。然而高峰過後,收費電視的使用人數就開始急遽下滑。維亞康姆試圖收購MySpace,卻敗給最大的競爭對手──福斯新聞集團(雷石東坦承那是一段「羞辱的經歷」)。維亞康姆後來出價16億美元欲收購Facebook,卻遭到回絕,再蒙受屈辱。維亞康姆旗下的音樂電視網有部分員工一直在追蹤YouTube的發展,公司管理階層也知道自家節目的某些片段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出現在YouTube網站上。儘管如此,維亞康姆仍將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另一個新創網站Grokster身上——那是個檔案共享網站,也是業內人士唾棄的對象(在收購YouTube前,某位Google高層曾鄙夷地稱YouTube為「影片版Grokster」)。
此外,維亞康姆也一直搞不懂YouTube的商業模式。那麼多娛樂、成本不斐的製作、藝術作品──YouTube居然把這些免費送出去了!而且還在旁邊放廣告。「這就像是把停車場裡的車鑰匙交給別人,然後在一旁賣熱狗。」一位維亞康姆高層回憶道。同一位高層經理也表示,自己當時認為YouTube是「窩在地下室搞剽竊的幾個屁孩」。
後來,Google花了16.5億美元重金收購YouTube,小屁孩忽然就成了大人企業的一部分。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事,至今仍眾說紛紜。在Google發布消息後,沒過多久施密特便和維亞康姆高層面談,提議用高達5億美元的廣告業務,讓YouTube免受版權聲明影響。記者基奇‧哈吉(Keach Hagey)關於雷石東的著作《內容之王》(The King of Content)中寫道,維亞康姆提出近10億美元的價碼,結果雙方的協商因價格差距與「其他技術性問題」而停滯不前。維亞康姆這邊還有人表示,記憶中雙方有過口頭約定,約定的金額較接近8,000萬美元,而且團隊在聖誕假期前後飛往Google辦公室進行後續會議,結果Google反悔了。「那間公司真的很奇怪。」維亞康姆高層評論道,「當執行長同意要做一件事時,其他人只當那是一句建議。」
至於YouTube,早在佐伊‧特爾(Zoey Tur)事件發生時,就預見了維亞康姆的下一步行動。
特爾以洛杉磯最有成就的空中攝影記者而名聞遐邇,她在1992年的羅德尼‧金案判決結果公布前,就預先查探洛杉磯中南區的狀況,和一些鄰居與當地街頭幫派組織瘸幫(Crips)成員聊過天,在暴動與警察暴力事件展開時,找到最適合停直升機的位置。2年後,她同樣在正確的時間點飛到美式足球員辛普森(O. J. Simpson)的白色Bronco車上方。她那架直升機要價200萬美元,不過各家新聞頻道都付了不少錢向她買空拍影像,完全能抵銷直升機的成本。
10年過去了,有天特爾無意來到一個影片分享網站,滑鼠點了幾次,竟在YouTube看見自己那些洛杉磯暴動的錄影畫面,以及辛普森那輛遠近馳名的Bronco車追捕畫面,其中幾段影片旁甚至出現了廣告。YouTube不是能過濾掉網站上的裸露影像嗎?為什麼不能同樣為她的影片進行篩選?他們可從沒為這些影片花過一毛錢,也沒冒著性命危險拍下這些鏡頭。她心想。2006年夏季,特爾憤慨地對YouTube提出訴訟,指控YouTube違反《數位千禧年著作權法》。YouTube移除了被特爾檢舉的那幾支影片,但也指稱自己缺乏人力與適當的科技,無法揪出每一部新上傳的影片。那場官司遲遲沒能收尾,而到了10月某一天,困在車陣中的特爾聽著廣播新聞,就這麼聽見16.5億美元收購案的消息。「哇。」她脫口而出,「犯罪還真好賺。」
關於特爾的官司、維亞康姆的祕密會議,YouTube大多數員工都不知情。
2007年2月某個周末,前駭客行動主義者薛佛正準備出去飲酒作樂──因為那周日就是超級盃(Super Bowl)了──卻突然被勒文攔了下來。維亞康姆剛寄了10萬條連結給YouTube,聲稱那些是未經授權就上傳的影片。「這個能交給你處理嗎?」勒文問道。薛佛和同事們只能分批刪除那些影片,以免使YouTube的電腦系統過載。
然而,事情才剛拉開序幕而已。見到Google對於協商的反應,維亞康姆認定對方準備展開一場司法戰爭,而受過律師訓練的薩莫‧雷石東最愛司法戰爭了。他先前指派同為律師的菲利普‧道姆(Philippe Dauman)為維亞康姆執行長,一同在多年前設計一場攻占行動,以威脅對維亞康姆董事會提告的方式控制住公司。
2007年3月13日,維亞康姆向Google求償10億美元。那場訴訟的開場白,就彷彿對娛樂界犯罪首腦的控訴:
YouTube利用科技刻意大規模地侵犯著作權,剝奪作家、作曲家與表演者努力與創新所應得的報償,降低美國創作產業的動力,並從他人的違法行為中獲益。
維亞康姆在訴訟中指稱,即使在超級盃周末發布通知後,仍在YouTube網站上找到約15萬段侵權影片,總觀看次數達「驚人的15億次」。不是只有維亞康姆對YouTube提告,1年後還有另一群人對YouTube聯合提告,這群人包括了一支法國網球隊、多家唱片公司,以及放棄個人訴訟加入大團隊的佐伊‧特爾。
那場官司在YouTube內部掀起了滔天巨浪。
大家一定要看看這東西。2007年年初,莎蒂亞‧哈潑(Sadia Harper)把YouTube同事們叫到辦公桌前,一同觀看那段影片。螢幕上,嬌小的前青少年期孩童身穿尺寸過大的禮服襯衫,高唱著節奏藍調歌手艾莉西亞‧凱斯(Alicia Keys)的歌曲。
「這孩子太了不起了。」哈潑說。
小小歌手的母親已經寄了好幾封信給哈潑,堅持她兒子賈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的影片要放上YouTube首頁。
哈潑是YouTube的「獵酷一族」(coolhunter),她所屬的團隊專門挑選放上YouTube.com首頁的影片,時時注意網站上最新的潮流與趨勢。在加入Google前,YouTube才剛和無線通訊服務供應商威訊無線(Verizon Wireless)談妥交易,準備將YouTube影片播放器安裝在特定的手機上──當時還沒有應用程式商店這種東西。威訊無線希望手機播放器上出現的影片能經過人為篩選,而不是網站上魚龍混雜的組合。蘋果不久前推出新產品iPhone,他們也希望上面出現的YouTube影片能是最精選的那幾支。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甚至在一場會議上斥責YouTube團隊:「你們的影片都是屎。」
於是,YouTube又僱了一位曾在線上音樂服務網Rhapsody工作的米雅‧夸里亞雷尤(Mia Quagliarello)成為YouTube的編輯總監。她接著僱用約瑟夫‧史密斯(Joseph Smith)當大夜班影片篩選員,被所有人暱稱為大喬(Big Joe)的他不僅喜歡上傳自己的影片到YouTube,還能在部分影片瘋傳前就注意到它們的潛力。這個團隊的官方稱謂是「社群管理員」,不過有同事給了他們「獵酷一族」的稱號,獲得眾人的共鳴。
此時的YouTube已是占地遼闊且不斷擴張的一片領域了,網站上滿是有志走紅的喜劇演員、製片人、音樂家、表演者、業餘愛好者,以及熱衷各種小眾領域的人,各行各業、各個年齡層都有(在2006年,一名打扮體面的退休英國老人彼得‧奧克利〔Peter Oakley〕,以網名geriatric1927在YouTube成名,短暫地成為網站上最受歡迎的YouTuber之一)。
許多人都是收到朋友寄來的連結,或是透過網路搜尋的方式來到YouTube,而且他們越來越常觀看主要影片側邊的「相關影片」了。話雖如此,還是有不少人從正門──也就是從YouTube.com首頁進入網站,所以獵酷一族的工作就是顧好門面,選出精選影片供所有進來網站的人觀賞。
YouTube被Google收購後,幾個月之內,陳士駿的高中同學哈潑也加入了獵酷一族的團隊。她每天早上瀏覽自製清單上關於音樂、娛樂、科技與建築的部落格,尋找適合放上YouTube首頁的新鮮影片。首頁的「精選影片」欄目下,會出現10個一排的影片縮圖,也就是每部影片的小型定格畫面。獵酷一族團隊每4小時就會換一批精選影片,製作那些影片的YouTuber必能獲得大量的觀看次數,其中有些人更立刻躍升成為廣泛大眾文化的一員。哈潑在首頁上放了一部彼得畢昂與約翰樂團(Peter Bjorn and John)的音樂影片,開頭是令人忍不住想聽下去的口哨旋律。一周後,茱兒‧芭莉摩(Drew Barrymore)上《週六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時,身上就穿了樂團的T恤。
獵酷一族的首領夸里亞雷尤鼓勵團員們製作自我介紹影片,於是哈潑在自己的臥室裡拍了段自我介紹,並加入DIY手工藝的片段,畢竟這也是YouTube上的新興次文化。哈潑在影片中鼓勵人們將影片寄到她的電子信箱,結果她一再收到那個小加拿大歌手母親的郵件,她只能禮貌地告訴比伯媽媽,YouTube偏好原創歌曲,較少把翻唱歌曲選為精選影片。儘管獵酷一族因技術問題錯過了比伯,YouTube還是能讓人一躍成為明星──一年過後,某個唱片公司高層在YouTube發現比伯的影片,把那孩子打造成席捲流行樂歌壇的名人──小賈斯汀。
更多編輯加入獵酷一族的行列,每個人都負責特定的領域。曾經在廣播規畫節目的人來到YouTube,就負責挑選音樂影片;在YouTube找到觀眾群的蘇格蘭單口喜劇演員馬克‧戴,則被請來挑選喜劇影片;年輕上進、來自明尼蘇達州的記者史蒂夫‧格羅夫(Steve Grove)也加入獵酷一族,負責「新聞與政治」影片。
在部落格文化的影響下,公民新聞的高尚理念復興,一般人都可以利用網路記錄自己社群中的大小事、查證事實,以及確保有權有勢者肩負起責任。格羅夫創立一個名為CitizenTube的頻道,希望讓人注意到YouTube上的公民新聞類型創作者。「你們對伊拉克、社會保障、墮胎或健保議題有什麼看法?」穿上YouTube白T恤的格羅夫對觀眾提問,「你們對家門外的路面坑洞有什麼看法?」(甚少管這些枝微末節的賀利倒是說得很清楚,他不喜歡讓政治影片出現在首頁上)
YouTube編輯團隊樂於挖掘素人,也喜歡發掘願意且經常發布實驗性作品的創作者。就連編輯們自己也會去冒險──2007年,有支影片在網站上爆紅,影片中除了一臺廉價電子琴,還有名為泰‧桑迪(Tay Zonday)的娃娃臉歌手,唱出令人驚豔的男中音與荒謬卻又充滿詩意的歌詞。他那首〈巧克力雨〉(Chocolate Rain)很快就成爲YouTube的新潮流,連帶有數十名YouTuber翻唱這首歌。編輯團隊決定開一場玩笑,規畫以〈巧克力雨〉的相關影片全面攻占YouTube首頁。一名工程師見狀,誤以為YouTube被駭客入侵,慌慌張張地趕過去查看情況。總之,編輯團隊的噱頭起了效果,之後也不時規畫攻占行動。某個同事開玩笑地說,如果編輯們沒有靈感,上傳貓咪影片就對了。不僅陳士駿愛貓,所有網民也都對貓咪影片愛不釋手。
有了Google的資金,YouTube以大肆僱用新員工的方式開啟2007年,在這一波加入YouTube的員工多達數十人。來自紐約上州的網頁設計師加森‧史若克(Jasson Schrock)穿著西裝前來面試時,意外發現這天正巧是YouTube辦公室的「睡衣日」。正式錄用後,史若克著手整理YouTube影片播放器背後亂七八糟的啟動代碼,這些「像麵條一樣」被胡亂攪在一起的編碼總令他頭疼不已。
除了新來的員工,加入YouTube的還包括部分Googler。短短數周前,這群人還把YouTube當剽竊者在罵;收購YouTube前,Google考慮採取YouTube不篩選影片的策略時,一位經理還憂慮地表示,Google可能會邀來「一大批偽成人片、女子毆人影片和有著作權的內容」。YouTube員工與來自Google影片的新同仁首次開會時,現場氣氛相當尷尬,陳士駿甚至不確定自己該和對方握手還是揮拳。Googler感覺自己被送過來,然後忙碌的家長就直接走人了:孩子們,從今以後就要住在一起了,你們要想辦法好好相處喔。
然而,面對眼前艱鉅的任務,新同事之間的緊張很快便煙消雲散了。陳士駿與賀利開始接二連三和Google的團隊通電話,設法整合諸多後臺項目與商業計畫。Googler紛紛深入探索YouTube的代碼庫與種種數據,YouTube團隊則填了無數份Google的新員工資料表。對此,YouTube工程師艾瑞克‧克萊恩聯想到了電影《巴西》(Brazil)中對於官僚體制的諷刺劇情(收購當日,克萊恩告訴布林,大多數YouTube工程師不是沒能應徵上Google,就是根本懶得去應徵)。有時候,YouTube員工們會覺得自己出身微賤,因爲Google招聘人員時往往很在意應徵者的學術能力評估測試成績(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 SAT),以及是否有常春藤名校的學歷,公司甚至自誇錄取率比哈佛大學還要低。
「他們很奇怪,放眼望去都是同等級的人,沒什麼特色。」YouTube管理員莫拉-布蘭可回憶道,「感覺就是:『喔,你也是在史丹佛讀MBA的嗎?』這樣。」至於YouTube團隊,則滿是州立大學校友與大學肄業的員工,他們戲稱自己是大學校園裡的大學城一般居民。
有些YouTube員工還遇過更尷尬的場面。Google執行長施密特雖然已婚,仍會公開和其他女性交往,有一回他帶當時的女友──前電視主持人凱特‧伯納(Kate Bohner)到YouTube辦公室,請員工給她一些發展YouTube頻道的建議,令人尷尬至極。
許多Googler都是心不甘情不願地搬到新的影片部門。當時的YouTube並不像Google那般大手筆,並沒有為員工提供餐點。從Google轉到YouTube的李卡多‧雷耶斯(Ricardo Reyes)表示,新來的他們彷彿進軍YouTube反抗軍堡壘的帝國風暴兵。在布希時期,雷耶斯曾在白宮工作,後來則成了Google的「安排者」,專門處理公關危機事件。他是不得不加入YouTube的。2007年2月的某個星期五,他帶幾名Google員工外出休息,看了新上映的《蜘蛛人》(Spider-Man),電影結束時,他的手機螢幕亮了起來。
「你在哪?」另一頭的同事急切地詢問。
「呃,」雷耶斯半開玩笑地回道,「我在看《蜘蛛人》啊!」
「快回辦公室。我們剛被告了,對方求償10億。」
版權風波
維亞康姆根本沒預期YouTube會如此來勢洶洶。
維亞康姆董事長與傳奇富豪薩莫‧雷石東(Sumner Redstone)的父親在1952年創立了汽車戲院連鎖企業,後來被兒子改造成世代相傳、相互吹捧、相互背叛的媒體企業集團。雷石東手裡的資產五花八門,其中包括動畫《南方公園》(South Park)、實境節目《倖存者》、海綿寶寶與艾爾‧高爾(Al Gore)。他曾輕蔑地稱網際網路為「通往幻想世界之路」,但到了2006年,維亞康姆卻迫切需要那個幻想世界。
該公司的主要生意是收費電視。該產業在2000年達到高峰,當時全美83%的家庭都使用收費電視。然而高峰過後,收費電視的使用人數就開始急遽下滑。維亞康姆試圖收購MySpace,卻敗給最大的競爭對手──福斯新聞集團(雷石東坦承那是一段「羞辱的經歷」)。維亞康姆後來出價16億美元欲收購Facebook,卻遭到回絕,再蒙受屈辱。維亞康姆旗下的音樂電視網有部分員工一直在追蹤YouTube的發展,公司管理階層也知道自家節目的某些片段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出現在YouTube網站上。儘管如此,維亞康姆仍將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另一個新創網站Grokster身上——那是個檔案共享網站,也是業內人士唾棄的對象(在收購YouTube前,某位Google高層曾鄙夷地稱YouTube為「影片版Grokster」)。
此外,維亞康姆也一直搞不懂YouTube的商業模式。那麼多娛樂、成本不斐的製作、藝術作品──YouTube居然把這些免費送出去了!而且還在旁邊放廣告。「這就像是把停車場裡的車鑰匙交給別人,然後在一旁賣熱狗。」一位維亞康姆高層回憶道。同一位高層經理也表示,自己當時認為YouTube是「窩在地下室搞剽竊的幾個屁孩」。
後來,Google花了16.5億美元重金收購YouTube,小屁孩忽然就成了大人企業的一部分。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事,至今仍眾說紛紜。在Google發布消息後,沒過多久施密特便和維亞康姆高層面談,提議用高達5億美元的廣告業務,讓YouTube免受版權聲明影響。記者基奇‧哈吉(Keach Hagey)關於雷石東的著作《內容之王》(The King of Content)中寫道,維亞康姆提出近10億美元的價碼,結果雙方的協商因價格差距與「其他技術性問題」而停滯不前。維亞康姆這邊還有人表示,記憶中雙方有過口頭約定,約定的金額較接近8,000萬美元,而且團隊在聖誕假期前後飛往Google辦公室進行後續會議,結果Google反悔了。「那間公司真的很奇怪。」維亞康姆高層評論道,「當執行長同意要做一件事時,其他人只當那是一句建議。」
至於YouTube,早在佐伊‧特爾(Zoey Tur)事件發生時,就預見了維亞康姆的下一步行動。
特爾以洛杉磯最有成就的空中攝影記者而名聞遐邇,她在1992年的羅德尼‧金案判決結果公布前,就預先查探洛杉磯中南區的狀況,和一些鄰居與當地街頭幫派組織瘸幫(Crips)成員聊過天,在暴動與警察暴力事件展開時,找到最適合停直升機的位置。2年後,她同樣在正確的時間點飛到美式足球員辛普森(O. J. Simpson)的白色Bronco車上方。她那架直升機要價200萬美元,不過各家新聞頻道都付了不少錢向她買空拍影像,完全能抵銷直升機的成本。
10年過去了,有天特爾無意來到一個影片分享網站,滑鼠點了幾次,竟在YouTube看見自己那些洛杉磯暴動的錄影畫面,以及辛普森那輛遠近馳名的Bronco車追捕畫面,其中幾段影片旁甚至出現了廣告。YouTube不是能過濾掉網站上的裸露影像嗎?為什麼不能同樣為她的影片進行篩選?他們可從沒為這些影片花過一毛錢,也沒冒著性命危險拍下這些鏡頭。她心想。2006年夏季,特爾憤慨地對YouTube提出訴訟,指控YouTube違反《數位千禧年著作權法》。YouTube移除了被特爾檢舉的那幾支影片,但也指稱自己缺乏人力與適當的科技,無法揪出每一部新上傳的影片。那場官司遲遲沒能收尾,而到了10月某一天,困在車陣中的特爾聽著廣播新聞,就這麼聽見16.5億美元收購案的消息。「哇。」她脫口而出,「犯罪還真好賺。」
關於特爾的官司、維亞康姆的祕密會議,YouTube大多數員工都不知情。
2007年2月某個周末,前駭客行動主義者薛佛正準備出去飲酒作樂──因為那周日就是超級盃(Super Bowl)了──卻突然被勒文攔了下來。維亞康姆剛寄了10萬條連結給YouTube,聲稱那些是未經授權就上傳的影片。「這個能交給你處理嗎?」勒文問道。薛佛和同事們只能分批刪除那些影片,以免使YouTube的電腦系統過載。
然而,事情才剛拉開序幕而已。見到Google對於協商的反應,維亞康姆認定對方準備展開一場司法戰爭,而受過律師訓練的薩莫‧雷石東最愛司法戰爭了。他先前指派同為律師的菲利普‧道姆(Philippe Dauman)為維亞康姆執行長,一同在多年前設計一場攻占行動,以威脅對維亞康姆董事會提告的方式控制住公司。
2007年3月13日,維亞康姆向Google求償10億美元。那場訴訟的開場白,就彷彿對娛樂界犯罪首腦的控訴:
YouTube利用科技刻意大規模地侵犯著作權,剝奪作家、作曲家與表演者努力與創新所應得的報償,降低美國創作產業的動力,並從他人的違法行為中獲益。
維亞康姆在訴訟中指稱,即使在超級盃周末發布通知後,仍在YouTube網站上找到約15萬段侵權影片,總觀看次數達「驚人的15億次」。不是只有維亞康姆對YouTube提告,1年後還有另一群人對YouTube聯合提告,這群人包括了一支法國網球隊、多家唱片公司,以及放棄個人訴訟加入大團隊的佐伊‧特爾。
那場官司在YouTube內部掀起了滔天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