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難行能行的啟程
「成功的衡量,不是看一個人在人生中達到的地位,而是看他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所克服的障礙。」
——布克.華盛頓(Booker T. Washington)
萬事起頭難,我們在人生的路程中,很多時候是沒有方向的,需要藉由長輩、朋友、智者的指引才能度過,也有很多時候,我們是無法找到這些資源的。我學教練的過程屬於後者,這是成為開路先鋒者所遇見的最大挑戰與困難。
現在回顧這段歷程,我很慶幸的是:自己從來沒有把「沒有資源」當成藉口,反而我很認命,設定好目標就會拚命向前,至於這個目標是如何設定的?為何我願意堅持下去?且看下方分解。
開啟第二人生的鑰匙
2005 年我從職場退休,一直想要找一個可以繼續為社會貢獻的工作,參加了不少的團體,也去學習了心理學,幫朋友的公司做一些簡單的顧問與管理工作,但是仍然覺得心裡不踏實。如果平均餘命女性是 80 歲,那麼我還有三十年可以好好地活著,人生的前三十年我為自己打開了很多的可能性,這後半段的人生,我問自己:我可以開創哪些可能?我的使命到底是什麼?我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是什麼?
最大的擔憂是我就這樣過一生了,朋友雖然很熱情,讓我在她的公司幫忙,但是我知道那只是暫時的,絕對不是旅程的終點。退休時最大的害怕是自己變成沒有用的人!我看到前後退休的大學同學們,有的很開心地到處遊山玩水,有的含飴弄孫、相夫教子,但是我自知無法這麼做,習慣了多年的職業女性生涯,沒有工作會讓我找不到生命的定位。
其實這是我看見的許多退休人士的困擾(男性尤其嚴重),從高高在上的管理人才,突然沒有人脈、沒有權勢。運氣或能力好的,去做企業顧問,仍然擁有光環;其他的人,可能就會鬱鬱寡歡,甚至成為憂鬱症患者。
我問自己到底要什麼呢?從大學參加慈幼會,到回臺灣後參加慈濟,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生,這一直是我生命追尋的方向,光環對我倒是不重要。我是學商一輩子的人,退休後可以貢獻什麼?我有什麼一技之長?感覺自己好像沒有什麼專長,我不是會計師,學的是 MBA,專業上可以貢獻的是銷售管理與訓練,但是我對於銷售毫無熱情,過去帶領銷售人員的經驗讓我害怕,如果退休後要從事這個工作,我不覺得那會讓我開心,就這樣我像在大霧中開車,落入了擔心與迷惘中⋯⋯
在偶然的機會裡,我做顧問╱管理的公司老闆介紹了一位香港的 NLP(神經語言學)教練 J 給我,J 是從 Citi Bank 退休下來,才開始從事教練的工作,公司經營得很不錯,不只是做高階主管教練,還做 NLP 的訓練。J 那時要對中華航空公司做教練培訓的提案,需要一位臺灣的窗口。當時我完全不知道有教練這個行業,雖然我不認識 J,但是想想「助人為快樂之本」,何不去聽聽她的介紹,也看看我能幫上什麼忙?
等聽完她的教練簡報,我心想:這不就是我夢寐以求的工作嗎?我學過一些諮商的課程,但是總覺得諮商師不是適合我的工作,直到聽到「教練」,我認為自己找到答案了。教練跟諮商一樣都是助人的工作,但是教練幫助的是心理健康的人,而且它可以用上我過去在企業的經驗,有效幫助企業人士過更快樂的職場生活(這也是我在企業裡最渴望得到的)。皇天不負苦心人,這次純義工的服務讓我無心插柳柳成蔭,開始走上了教練的學習之路。
我這一生的職涯規劃,回想起來,從來都不是自己計劃好的,大部分都是因為「無我利他」而產生的機會,學習教練,走上這條不歸路也是這個原因。如果不是因為要幫朋友,我也不可能踏入教練這個專業領域。
尋找自己的使命與熱情——從價值觀開始
前面提到退休後我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助人,過去的職場經驗,位置愈高,愈要能了解職場的政治氛圍,我不喜歡攀緣,也不喜歡勾心鬥角,踩著他人前進,但是這些都是過去在職場的慘痛經驗,也是讓我在職場不快樂的原因。如何找到自己的使命或熱情?讓自己即使在一個事事不能如我所願的環境中,依然能坦然面對困難、快樂地前進?
在做業務管理工作時,我對於許多同事不擇手段地取得業績的方式,非常不能接受,於是我創造了自己可以接受的方法,為客戶的孩子們辦夏令營,為客戶籌劃臺灣的古蹟之旅,讓客戶可以多了解臺灣的文化,這些讓我在只有惡性競爭的環境裡呼吸到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鮮空氣,也讓我擁有繼續在業務單位工作的動力,而這時,我還沒有學過教練。
學習教練後,我知道價值觀的重要性,它是我們動力的來源,我在不喜歡的業務單位可以待那麼久,就是因為我找到工作的意義與價值,而那是我最重要的價值觀之一。
在達真初階班(ACC 證照班)我們會教導學生運用價值觀來尋找自己的熱情,學員透過價值觀開始認識自己,了解到自己的行為原來是被看不見的價值觀影響。價值觀是自己的行為指揮官,它會自動幫我們決定行為與決策,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就會被它控制,而我們就少了選擇權。價值觀也是找到自己的熱情與使命的基礎,當我們了解了自己的價值觀,就會比較清楚自己的工作動能是什麼、自己的熱情所在,而熱情也與使命息息相關。
以我自己為例,當初決定出國留學,其實是因為姊姊的要求,她希望我們家有人出國讀書,幫家人開一條路。現在回顧一下,我當時的價值觀是「助人、挑戰與家庭關係」,所以雖然我很不喜歡讀書也不擅長讀書,我還是出國了。但是如果我注意到自己更喜歡助人,那麼我學習的方向可能就會往教練╱社工╱諮商等職涯發展,那後面的教練之路就會提早發生。話雖然這麼說,但是我仍然要提醒大家,人之所以有更多的選擇是由於覺察,如果過去沒有覺察也沒有關係,因為只要我們踏踏實實地活出自己的生命價值,每一段歷程都會有成長,也都會是你未來的資糧。
教練式領導人的價值觀
價值觀不是天生的,小時候我們受父母、師長的影響,長大後會受朋友、同儕的影響,它可以被改變與培養。企業裡我們提倡大家都成為教練式領導人,而這樣的領導人最重要的價值觀有使命、追求卓越、團隊、誠信與公平。使命讓領導人有方向,有方向才能帶領團隊邁向成功,使命感也讓領導人能突破所有的障礙;追求卓越是一種成長心態,讓公司與團隊不斷更新;團隊的價值觀讓領導人重視團隊而非個人的成功,在 VUCA(多變不確定)時代,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價值觀,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要面對這麼多不可知與變化度高的未來,團隊的看見與共同努力,會讓成功的可能性提高。誠信是領導人被信賴的基礎,如果不能說到做到,以身作則,領導人不被信任,團隊將無法成形,公司也無法成功。公平是教練式領導人特別要求的一個價值觀,也是跟傳統領導最不一樣的價值觀,教練式領導人做到的是「平行的夥伴關係」,而非上下的關係,平行代表的是每個人的意見都很重要,不是老闆說了算,也代表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無限潛能。公平要做到平行的夥伴關係、給予每位員工公平的成長機會,也要賞罰分明。
VIA 價值觀檢測
一般人對於自己的價值觀並不會有很清楚的了解,這裡介紹一個價值觀檢測工具 VIA(Value In Action),是由賓州大學正向心理學之父馬丁.賽里格曼(Martin Seligman)研究出來的,他將快樂的元素細分為 24 種特質或價值觀,並提倡心理學界不應只是關注病態心理和精神疾病,更重要的是如何找到快樂,所以提出了這24 種與快樂有關的價值觀。
表 1 是賽里格曼對 24 種 VIA 做的六大分類,快樂人生不僅與智慧、知識與超越有觀,也與人道、正義、節制與勇氣有關,你可以在做完 VIA 測試後,看看自己前五個 VIA 的落點在哪裡,它們是否平均分配在六大類裡?如果不是,你有什麼發現與學習?你會想要改變什麼?價值觀是可以培養與改變的,如何你想要成為更有智慧或更人道的自己,可以參考這些價值觀的行為定義,設定目標,改變自己的行為,持之以恆,則這樣的自己就會出現。
想要多了解自己的人,請你花半小時做這個 VIA 的測驗,做完測驗後,不要只關注自己前面三至五個 VIA,還要關注自己最後兩個(23、24)個 VIA,這會是你最不擅長展現自己價值的部分,也是需要管理的部分。
以我為例,勤奮是我第一個價值觀,第 24 個是熱情,我到目前為止的成功,與勤奮有非常大的關係,勤奮在 VIA 的定義是:「一旦開始,你就會努力去完成工作。不管是什麼工作,你都會及時完成。你工作時不會分心,並從完成任務中獲得滿足」;而熱情的定義是:「無論你做什麼,總是充滿興奮和活力,絕不會半途而廢或意興闌珊地做任何事。對你而言,生活是一場冒險」。這兩種價值觀都不會半途而廢,但是我做事不需要興奮,而且我不把生活當成冒險,只要設定好目標,我就一定會完成。
價值觀沒有好壞,不要對自己或他人的價值觀做評價,最重要的是你能夠運用價值觀來了解自己、激勵自己,也運用他人的價值觀來激勵他人前進。我如果要活出自己「勤奮」的價值,就會跟公司主動要求可以發揮助人價值的專案,設定目標,及時完成,既然自己是個工作狂,多參與公司的重大專案會讓自己的價值更彰顯。
如何管理好我比較沒有「熱情」呢?我可以嘗試在生活中多創造一些冒險,例如:去吃從來不喜歡的食物—榴槤;去進行一件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一個人的旅行;而在帶領團隊上,可以找有「熱情」這個價值觀的夥伴進來,彌補我的不足。
VIA 只有 24 種價值觀,仍然有很多價值觀不在 VIA 裡面,例如:家庭、助人、安全感等等,這些可以自己去覺察,但是因為VIA 與快樂有關,所以如果你想要擁有更快樂的人生,先從實踐自己前三個 VIA 開始,每天設定一個 VIA 的實踐目標,一週下來,自己就會感覺更加充實與快樂!
「成功的衡量,不是看一個人在人生中達到的地位,而是看他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所克服的障礙。」
——布克.華盛頓(Booker T. Washington)
萬事起頭難,我們在人生的路程中,很多時候是沒有方向的,需要藉由長輩、朋友、智者的指引才能度過,也有很多時候,我們是無法找到這些資源的。我學教練的過程屬於後者,這是成為開路先鋒者所遇見的最大挑戰與困難。
現在回顧這段歷程,我很慶幸的是:自己從來沒有把「沒有資源」當成藉口,反而我很認命,設定好目標就會拚命向前,至於這個目標是如何設定的?為何我願意堅持下去?且看下方分解。
開啟第二人生的鑰匙
2005 年我從職場退休,一直想要找一個可以繼續為社會貢獻的工作,參加了不少的團體,也去學習了心理學,幫朋友的公司做一些簡單的顧問與管理工作,但是仍然覺得心裡不踏實。如果平均餘命女性是 80 歲,那麼我還有三十年可以好好地活著,人生的前三十年我為自己打開了很多的可能性,這後半段的人生,我問自己:我可以開創哪些可能?我的使命到底是什麼?我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是什麼?
最大的擔憂是我就這樣過一生了,朋友雖然很熱情,讓我在她的公司幫忙,但是我知道那只是暫時的,絕對不是旅程的終點。退休時最大的害怕是自己變成沒有用的人!我看到前後退休的大學同學們,有的很開心地到處遊山玩水,有的含飴弄孫、相夫教子,但是我自知無法這麼做,習慣了多年的職業女性生涯,沒有工作會讓我找不到生命的定位。
其實這是我看見的許多退休人士的困擾(男性尤其嚴重),從高高在上的管理人才,突然沒有人脈、沒有權勢。運氣或能力好的,去做企業顧問,仍然擁有光環;其他的人,可能就會鬱鬱寡歡,甚至成為憂鬱症患者。
我問自己到底要什麼呢?從大學參加慈幼會,到回臺灣後參加慈濟,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生,這一直是我生命追尋的方向,光環對我倒是不重要。我是學商一輩子的人,退休後可以貢獻什麼?我有什麼一技之長?感覺自己好像沒有什麼專長,我不是會計師,學的是 MBA,專業上可以貢獻的是銷售管理與訓練,但是我對於銷售毫無熱情,過去帶領銷售人員的經驗讓我害怕,如果退休後要從事這個工作,我不覺得那會讓我開心,就這樣我像在大霧中開車,落入了擔心與迷惘中⋯⋯
在偶然的機會裡,我做顧問╱管理的公司老闆介紹了一位香港的 NLP(神經語言學)教練 J 給我,J 是從 Citi Bank 退休下來,才開始從事教練的工作,公司經營得很不錯,不只是做高階主管教練,還做 NLP 的訓練。J 那時要對中華航空公司做教練培訓的提案,需要一位臺灣的窗口。當時我完全不知道有教練這個行業,雖然我不認識 J,但是想想「助人為快樂之本」,何不去聽聽她的介紹,也看看我能幫上什麼忙?
等聽完她的教練簡報,我心想:這不就是我夢寐以求的工作嗎?我學過一些諮商的課程,但是總覺得諮商師不是適合我的工作,直到聽到「教練」,我認為自己找到答案了。教練跟諮商一樣都是助人的工作,但是教練幫助的是心理健康的人,而且它可以用上我過去在企業的經驗,有效幫助企業人士過更快樂的職場生活(這也是我在企業裡最渴望得到的)。皇天不負苦心人,這次純義工的服務讓我無心插柳柳成蔭,開始走上了教練的學習之路。
我這一生的職涯規劃,回想起來,從來都不是自己計劃好的,大部分都是因為「無我利他」而產生的機會,學習教練,走上這條不歸路也是這個原因。如果不是因為要幫朋友,我也不可能踏入教練這個專業領域。
尋找自己的使命與熱情——從價值觀開始
前面提到退休後我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助人,過去的職場經驗,位置愈高,愈要能了解職場的政治氛圍,我不喜歡攀緣,也不喜歡勾心鬥角,踩著他人前進,但是這些都是過去在職場的慘痛經驗,也是讓我在職場不快樂的原因。如何找到自己的使命或熱情?讓自己即使在一個事事不能如我所願的環境中,依然能坦然面對困難、快樂地前進?
在做業務管理工作時,我對於許多同事不擇手段地取得業績的方式,非常不能接受,於是我創造了自己可以接受的方法,為客戶的孩子們辦夏令營,為客戶籌劃臺灣的古蹟之旅,讓客戶可以多了解臺灣的文化,這些讓我在只有惡性競爭的環境裡呼吸到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鮮空氣,也讓我擁有繼續在業務單位工作的動力,而這時,我還沒有學過教練。
學習教練後,我知道價值觀的重要性,它是我們動力的來源,我在不喜歡的業務單位可以待那麼久,就是因為我找到工作的意義與價值,而那是我最重要的價值觀之一。
在達真初階班(ACC 證照班)我們會教導學生運用價值觀來尋找自己的熱情,學員透過價值觀開始認識自己,了解到自己的行為原來是被看不見的價值觀影響。價值觀是自己的行為指揮官,它會自動幫我們決定行為與決策,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就會被它控制,而我們就少了選擇權。價值觀也是找到自己的熱情與使命的基礎,當我們了解了自己的價值觀,就會比較清楚自己的工作動能是什麼、自己的熱情所在,而熱情也與使命息息相關。
以我自己為例,當初決定出國留學,其實是因為姊姊的要求,她希望我們家有人出國讀書,幫家人開一條路。現在回顧一下,我當時的價值觀是「助人、挑戰與家庭關係」,所以雖然我很不喜歡讀書也不擅長讀書,我還是出國了。但是如果我注意到自己更喜歡助人,那麼我學習的方向可能就會往教練╱社工╱諮商等職涯發展,那後面的教練之路就會提早發生。話雖然這麼說,但是我仍然要提醒大家,人之所以有更多的選擇是由於覺察,如果過去沒有覺察也沒有關係,因為只要我們踏踏實實地活出自己的生命價值,每一段歷程都會有成長,也都會是你未來的資糧。
教練式領導人的價值觀
價值觀不是天生的,小時候我們受父母、師長的影響,長大後會受朋友、同儕的影響,它可以被改變與培養。企業裡我們提倡大家都成為教練式領導人,而這樣的領導人最重要的價值觀有使命、追求卓越、團隊、誠信與公平。使命讓領導人有方向,有方向才能帶領團隊邁向成功,使命感也讓領導人能突破所有的障礙;追求卓越是一種成長心態,讓公司與團隊不斷更新;團隊的價值觀讓領導人重視團隊而非個人的成功,在 VUCA(多變不確定)時代,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價值觀,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要面對這麼多不可知與變化度高的未來,團隊的看見與共同努力,會讓成功的可能性提高。誠信是領導人被信賴的基礎,如果不能說到做到,以身作則,領導人不被信任,團隊將無法成形,公司也無法成功。公平是教練式領導人特別要求的一個價值觀,也是跟傳統領導最不一樣的價值觀,教練式領導人做到的是「平行的夥伴關係」,而非上下的關係,平行代表的是每個人的意見都很重要,不是老闆說了算,也代表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無限潛能。公平要做到平行的夥伴關係、給予每位員工公平的成長機會,也要賞罰分明。
VIA 價值觀檢測
一般人對於自己的價值觀並不會有很清楚的了解,這裡介紹一個價值觀檢測工具 VIA(Value In Action),是由賓州大學正向心理學之父馬丁.賽里格曼(Martin Seligman)研究出來的,他將快樂的元素細分為 24 種特質或價值觀,並提倡心理學界不應只是關注病態心理和精神疾病,更重要的是如何找到快樂,所以提出了這24 種與快樂有關的價值觀。
表 1 是賽里格曼對 24 種 VIA 做的六大分類,快樂人生不僅與智慧、知識與超越有觀,也與人道、正義、節制與勇氣有關,你可以在做完 VIA 測試後,看看自己前五個 VIA 的落點在哪裡,它們是否平均分配在六大類裡?如果不是,你有什麼發現與學習?你會想要改變什麼?價值觀是可以培養與改變的,如何你想要成為更有智慧或更人道的自己,可以參考這些價值觀的行為定義,設定目標,改變自己的行為,持之以恆,則這樣的自己就會出現。
想要多了解自己的人,請你花半小時做這個 VIA 的測驗,做完測驗後,不要只關注自己前面三至五個 VIA,還要關注自己最後兩個(23、24)個 VIA,這會是你最不擅長展現自己價值的部分,也是需要管理的部分。
以我為例,勤奮是我第一個價值觀,第 24 個是熱情,我到目前為止的成功,與勤奮有非常大的關係,勤奮在 VIA 的定義是:「一旦開始,你就會努力去完成工作。不管是什麼工作,你都會及時完成。你工作時不會分心,並從完成任務中獲得滿足」;而熱情的定義是:「無論你做什麼,總是充滿興奮和活力,絕不會半途而廢或意興闌珊地做任何事。對你而言,生活是一場冒險」。這兩種價值觀都不會半途而廢,但是我做事不需要興奮,而且我不把生活當成冒險,只要設定好目標,我就一定會完成。
價值觀沒有好壞,不要對自己或他人的價值觀做評價,最重要的是你能夠運用價值觀來了解自己、激勵自己,也運用他人的價值觀來激勵他人前進。我如果要活出自己「勤奮」的價值,就會跟公司主動要求可以發揮助人價值的專案,設定目標,及時完成,既然自己是個工作狂,多參與公司的重大專案會讓自己的價值更彰顯。
如何管理好我比較沒有「熱情」呢?我可以嘗試在生活中多創造一些冒險,例如:去吃從來不喜歡的食物—榴槤;去進行一件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一個人的旅行;而在帶領團隊上,可以找有「熱情」這個價值觀的夥伴進來,彌補我的不足。
VIA 只有 24 種價值觀,仍然有很多價值觀不在 VIA 裡面,例如:家庭、助人、安全感等等,這些可以自己去覺察,但是因為VIA 與快樂有關,所以如果你想要擁有更快樂的人生,先從實踐自己前三個 VIA 開始,每天設定一個 VIA 的實踐目標,一週下來,自己就會感覺更加充實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