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傳播與文化經典選讀

79特價31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01 從出身到未來:階級跨越的現實與想像
書名:《他的地板是你的天花板》
作者:Sam Friedman 和 Daniel Laurison
版本: 商周出版(2022)
撰文者:王珩熹

導讀
《他的地板是你的天花板》是一部深刻揭示社會階級與職涯發展間不平等關係的社會學著作。作者 Sam Friedman 和 Daniel Laurison 透過大量英國職場資料與訪談案例,揭露了上層中產階級如何仰賴文化資本、人脈資源與語言表現等「隱形機制」,在職場中獲得不對等的優勢。他們指出,即便在同樣的職場環境、擁有相近的學歷與工作經驗,來自不同階級背景的人仍面臨難以跨越的無形門檻。這種結構性的偏見,常常以「氣質不合」或「融入團隊的程度不夠」為名,實則反映出對特定文化風格的排他性偏好。
我之所以選讀這本書,是因為起初我對「出身影響未來」這樣的說法抱持懷疑,總覺得只要夠努力,命運是可以被改寫的。但隨著成長過程中的種種經歷累積,我逐漸察覺到,來自不同社經背景的人在資源獲取、人生選擇與未來方向的掌握上,確實存在著難以忽視的差距。我常常羨慕那些能從家長那裡獲得明確指導與支持的同學,不論是課業上的協助、對升學策略的理解,甚至是對未來職涯的提前鋪路。他們似乎早早就能看見一條筆直清晰的道路,而我們,則像是拿著一張模糊的地圖,在迷霧中摸索,經常得靠試錯與碰撞來找到方向。
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只是理論性的批判,更像是一面鏡子,讓我看清了過去無法明確言說的不平等。書中揭露的現象,與我身邊的經驗呼應得出奇一致:某些人從一開始就站在更高的起點,獲得更廣的視野、更穩固的支撐;而另一些人,則需花費加倍的力氣才能爬到相同的高度,卻還時常因「不夠像樣」而被排拒門外。作者透過大量實證,說明「機會平等」其實只是表象,而非現實。我們身處在一個表面上強調「用人唯才」、講求民主與努力的社會,然而在真實的制度與文化慣性中,階級的再製與文化排除仍舊強而有力地存在著。不平等不是個人失敗,而是結構設計本身的結果。所以當我看到書中那些深度訪談的內容時,總能在其中找到熟悉的影子,也更加理解:這些不是個案,而是被數據與制度共同建構出來的現實。作者並非僅以學者的視角書寫,而是結合英國官方統計資料與大量社會調查,將原本難以言說的不平等現象,具體地、真實地展現出來。這樣的書寫方式,對像我這樣來自中產以下背景的讀者而言,不只是啟發,更是一種理解現況、重整信念、質疑常態的契機。
細看名著
觀點一:出身與職涯起點的不平衡——微階級複製的現實
過去我總認為努力就能帶來改變,但本章讓我意識到,很多人一開始就站在不同的起跑線上。書中提出「微階級複製」(micro-class reproduction)的概念,指出現代職場中階級再製的方式,不再是單純的職業世襲,而是一種文化與資源上的延續。作者強調,即便子女長大後未必與父母從事完全相同的職業,但他們往往會進入相似的領域或階層,例如專業管理職、創意產業、文化工作等,這些選擇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資源的影響。這些資源不僅包括實質的財務支持,還包含隱性的行業知識、人脈網絡,甚至是如何在面試、職場交流中展現「適當姿態」的默會知識。父母能為子女安排實習、推薦進入某些公司或提供業界的潛規則,這些都形成一種早期就建立的「加速晉升軌道」。而這些起點上的優勢,往往是制度所未能看見的。研究甚至發現,來自特權階級、未受高等教育的人,也比來自勞工階級、成績優異的學生更容易進入高端職場。這說明職場的不平等,並非從入職後才開始,而是在進場門檻之前,早已被家庭出身默默決定。我曾相信只要努力讀書就能翻轉命運,這個觀點讓我理解「公平競爭」的背後其實存在看不見的起跑差距。文化資本與機會不平等,才是真正限制階級流動的隱形屏障。
觀點二:階級的地理集中與文化推薦機制
當我讀到「文化適配」與「取薦制度」的交織時,才真正理解升遷的規則從來不只是能力導向。本章揭示職場機會與階級之間的地理與文化關聯。書中指出,像倫敦這樣的核心城市,不僅擁有大量高收入職缺,其薪資水準也遠高於其他地區。例如倫敦中區的精英職位平均年薪比英國其他地方高出36%。然而,要進入這樣的職場場域,並非只靠能力與履歷,更要依靠人脈推薦與文化適配力。書中強調「取薦制度」的關鍵作用—— 許多升遷與機會來自非正式的推薦與牽線,而這些推薦幾乎建立在一種文化親和力上,包括語調、談吐、休閒活動、幽默感與學歷背景的共鳴。這些條件讓某些人進入所謂的「合夥人路線」,形成加速晉升的內部機制,而未符合文化默契的人則常被排除在外。這樣的推薦不公開、不透明,並以「他看起來像我們這種人」的方式運作,導致菁英職場中的人際關係網越趨封閉,階級流動因此更加困難。原來所謂「升遷靠實力」只是表象,文化適配與人脈推薦才是真正影響機會的關鍵。我開始反思,自己曾經的不被選擇,或許從一開始就輸在「不像他們」這件事上。
觀點三:經濟資本如何擴大選擇自由與風險承擔力
有些人的「理想」從來都不是冒險,而是來自於被家庭保護的選擇空間。書中透過戲劇產業的例子,說明家庭經濟支持如何深刻影響個人職涯起步的選擇自由。主角耐生之所以能夠自由選擇演出項目、避開不穩定的工作與粗製濫造的劇本,其實仰賴的是父母提供的經濟支持。他可以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安心生活,接受家中提供的住宿與生活費,這讓他不必面對劇場環境的高度競爭與不穩定壓力。與之相對的是那些沒有家庭資源的演員,他們必須接受任何一份能帶來報酬的角色,哪怕角色性別化、種族化、具刻板印象也無法拒絕。這種「拒絕的自由」實際上是經濟資本所帶來的特權。更嚴重的是,那些擁有「父母銀行」的年輕人常被視為靠自己努力成功,而他們背後的支援系統卻被刻意隱藏,或因社會共識而被淡化處理,使得這種不平等變得更加隱形,也更加難以對抗。「選擇自由」不是天賦,而是經濟撐起的特權。我過去以為自己太現實,其實只是沒有退路。這一章讓我第一次正視,什麼叫做「看似隨性,其實被生活逼著」。
觀點四:玻璃鞋與「精心設計的隨性」——文化再製的魔術
那種看起來「剛剛好」的得體與從容,其實根本不是努力學來的,而是出生環境長年養成的身體語言。本書以「玻璃鞋」為核心隱喻,指出某些職場對人才的評價標準,其實根本不是技能或經歷,而是一套文化上的默契與形象—— 一種由特權階級所塑造出的職場氣質標準。例如能在面試中自信從容地表達觀點,穿著得體卻不過度講究、談話自然中帶點幽默,這些「看起來很適合」的特質,其實來自於家庭與社會環境長期灌輸的文化資本。這樣的氣質不可能靠短期模仿學會,因為它不是技巧,而是一種深層的習慣性身體語言與自我認知。「精心設計的隨性」是一種只對特定出身者自然存在的能力。對勞工階級背景的年輕人而言,這些文化準則既沒有標準、也難以學習,他們即使努力模仿,也常被認為「太用力」、「不自然」、「不夠合群」。這種文化篩選讓階級不平等變得難以挑戰,因為它看起來只是「氣場不合」或「風格不同」,卻實質排除了整個群體。這章讓我意識到,連「像樣」這件事都不是我能靠學習得到的。那種隨性自然的自信,是特權階級從小浸泡出來的標配,我只能在門外模仿,卻永遠進不去。
觀點五:自我消除與向上流動的心理代價
如果向上流動代表著心理自我撕裂與身份異化,那它仍然是一種進步嗎?書中引述布迪厄的理論,指出社會階級不只是外在條件,更深刻地內化於個人的認知與選擇中。勞工階級出身的人,往往會根據自己從小接收到的訊號與限制,無意識地對「未來成功的可能性」做出評估。他們不是在競爭中輸掉,而是在進入競爭前就「自我消除」:選擇不參加升學考試、放棄競爭激烈的職業、避免嘗試可能會被拒絕的機會。有些人甚至進入高階職位後,也會因為不願完全同化於主流文化,而選擇退出或不升遷。這些看似「選擇了比較安全的路」的決定,其實背後都是對「我不屬於那裡」的潛意識回應。書中也指出,向上流動者往往承受著強烈的格格不入感與心理壓力,有些人甚至出現冒名頂替症候群。他們不相信自己真的配得上那個位置,總覺得早晚會被揭穿。這讓向上流動變成一場情緒與身份的掙扎,不再只是社會上的「好消息」。我以為流動代表成長,卻沒想過它同時也是對自我身份的割裂。不是每個人都想逃離原生環境,只是因為「那邊的人」從來沒讓我們覺得,我們也可以屬於那裡。
引經據典
1. 布迪厄認為一個人在童年因環境灌輸而養成的秉性,基本上都是由我們生存環境中充滿階級意識的條件所形成,而這樣的秉性也會藉由個人對自己未來成功機會的看法,而左右他們所採取的行動。(p.294)
2. 布迪厄認為這樣的學生因為「期待」失敗,因此從教育體制中「自我消除」,而這樣的行為其實是根植於一種「對自己成功可能性的無意識預估」。(p.294)
3. 相對於每個成功被納入資深舉薦人羽翼之下並受到培育的被舉薦人,同時也會有一些比較沒有那麼幸運的人,必須靠著自己的力量,努力的一步步往前走。(p.206)
4. 自己的困境存在著「一大堆剪不斷理更亂的混亂因子—— 我覺得自己正在玩沒有降落傘的高空跳傘」。(p.165)
5. 這種徘徊不去的不安全感是「冒名頂替症候群」的一種極端型態,在大跨距的向上流動者之間相對普遍。(p.304)
6. 舉薦關係中明顯的輸家,不一定是那些出生勞工階級背景的人,而是女性—— 不論出生任何背景的女性。(p.208)
7. 在菁英職場上,不僅知識重要,你是誰、你如何自我呈現也同樣重要,而珍惜要點的結合,就變成了別人眼中等你具備了什麼知識,非常重要。(p.229)
8. 特別是這些準則常常成為那些出生勞工階級者的文化障礙,讓他們總是需要努力掙扎著去適應與迎合。(p.216)
9. 因此我們眼中的自我消除,其實是階級天花板的一個重要驅動因子。(p.295)
10.職場上的階級出身差異,與那些出生勞工階級背景者的性格缺陷無關。(p.50)
思辯探索
一、選擇的自由,不總是每個人都擁有
經濟條件與職涯選擇之間的關聯,是我在閱讀本書時格外有感的一個面向。書中以戲劇圈為例,揭露出一種不易被察覺的階級優勢—— 那些來自富裕家庭的年輕人,在面對產業不穩定與報酬不均的現實時,能夠以更從容的姿態應對。他們往往不需要因為生計急迫而倉促接案,可以有選擇的空間,等待更能展現自身風格或符合長遠規劃的演出機會。這樣的選擇自由,並不是因為他們「比較有理想」或「更有堅持」,而是因為他們有父母在背後提供物質支持,包括住房、生活費甚至社交連結。相對地,那些經濟條件較為拮据的演員,就必須接演任何一份能帶來收入的工作,無法挑剔角色內容或劇本品質,更無從談起「藝術堅持」。他們在一開始就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不斷妥協。書中強調,這種由階級背景帶來的自由,往往是「看不見的優勢」。它不像高學歷或名校頭銜那樣明顯,卻深刻地影響一個人能否累積聲望、塑造風格、打造出與眾不同的職涯路線。而最諷刺的是,這些因資源充足而得以發展的人,往往又被社會稱頌為「堅持理想、勇於拒絕現實誘惑的成功典範」,卻沒有人看見他們拒絕的底氣其實是來自家庭的托底。這讓我開始質疑,我們日常中所推崇的「選擇權」,是否其實是一種被特權悄悄包裝過後的美化語言。我很快就聯想到自己在高中的親身經歷。當時政府推行「學習歷程檔案」制度,學生需要透過課外活動、營隊參與、志工服務等多元表現來強化申請大學的競爭力。理論上,這是讓每個學生都能展現自我特色的機會;但實際上,能不能參加這些活動,從來就不是單純意願的問題,而是經濟條件說了算。身邊有些同學一整年幾乎週週參加不同營隊,報名費、車資、住宿都能輕鬆負擔,也因此他們的學習歷程顯得格外亮眼。反觀我和一些家庭狀況比較普通的同學,常常需要權衡花費與回報,有時即使很想參加,也只能看著報名資訊悄悄關掉網頁。久而久之,我們的歷程檔案自然單薄,升學時也少了許多可以說故事、展現亮點的機會。這些經驗讓我深刻理解書中所說的「選擇自由並非人人都有」,更讓我開始思考「公平」是否只是表面規則下的幻想。當資源不平等從一開始就潛伏在制度背後時,個人的努力雖然重要,卻始終像逆風跑步。我並不否定那些努力累積實績的同學,但我想說的是:在我們都跑在同一場比賽時,有些人穿著跑鞋,有些人卻是赤腳起跑。如果我們不去看見這些差距,那麼所謂的「選擇」與「成功」,就永遠只屬於那群本來就站得比較高的人。
二、誰擁有從容?文化氣質也是一種階級密碼
讀到關於「玻璃鞋」的比喻時,我深刻感受到,所謂適合職場的氣質,其實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一種特定階級長年形塑出來的標準。本章指出,某些職場對人才的評價標準,其實並不是我們以為的能力或學歷,而是一套來自特權階級的文化默契—— 包含語調、談吐、自信、穿著與社交習慣等。這種「精心設計的隨性」不是短時間可以訓練出來的能力,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從小就被不斷強化與自然內化的一種身體語言。這些看似輕鬆自在的舉止,其實是中上階層出身者長期累積的文化資本,而對於勞工階級背景的人來說,這些標準既無明文規則,又難以模仿。他們即使再努力,也可能被視為「太刻意」、「不自然」、「不合群」,進而在求職、升遷、甚至面對日常人際互動時就已經被排除在外。這種文化上的隱形門檻,看似是氣質與風格的問題,實際上卻是階級再製機制的一部分,讓某些人天生就被認為是「適合這個位置的人」,而其他人即使再努力,也被認為「哪裡怪怪的」。這樣的現象讓我開始重新檢視自己在生活中曾經感受到的差距。無論是在高中還是大學,我都能感受到有些同學身上那種說不上來的「自信與從容」,那不是裝出來的,而是真的「不慌張」。這樣的氣質,往往出現在家境較好的同學身上—— 他們即使成績不出色,也從不太擔心未來,對面試、社交場合也顯得非常自然。而家境較差的同學則常給人一種特別用力的感覺,他們努力爭取每一次表現的機會,希望能為自己多累積一點資本,卻也常因為過度焦慮而顯得拘謹不安。我自己就曾經在參加營隊或公開發表時因為不確定「該怎麼說、怎麼穿、怎麼笑」而感到極度緊張。那是一種來自文化落差的自卑,而不是缺乏練習。在這樣的體驗中,我越來越理解,原來「看起來自然」也是一種特權—— 它不是學會的,而是活出來的。這樣的經驗讓我對所謂的「公平競爭」產生了更多懷疑。如果文化判準是由特定階級制定,那麼我們其實不是在同一個遊戲裡,只是被說了是而已。我也因此更加心疼那些出身不利的同學,他們不是不努力,而是從一開始就在模仿一套從未屬於自己的劇本。更殘酷的是,即使模仿得再好,也始終會有人說:「你不太像我們這種人。」這讓我意識到,所謂的「適合」,其實是社會早就偷偷為某些人量身打造的隱形玻璃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