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從共生到共好:企業永續的新時代想像
詹家和博士

過去十年,企業永續(ESG)從一個冷門議題,迅速崛起為全球企業治理的核心語言。在氣候變遷加劇、社會不平等擴大、資本市場轉向價值導向投資的浪潮下,企業已不再只是追求營收與股東報酬的經濟體,更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任務,成為社會與地球未來的共同建設者。
起初,企業永續多從環境風險控管與品牌形象管理出發,試圖在淨零排放、減碳科技與ESG評等中搶得先機。但隨著全球監管趨嚴、利害關係人意識抬頭,企業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與自然、與人群、與制度之間的多重關係。此時,一種全新的永續邏輯逐漸浮現:不是「為了生存而永續」,而是「因為共好才被需要」。
本文以「利己、利人、利天下」為核心分析架構,帶您剖析企業如何從與自然「共生」的被動應對,邁向與社會「共好」的價值共創,再進一步參與「制度共益」的治理重構。這不只是永續策略的升級,更是一場企業價值觀的深層變革,從個體經濟行為者,轉型為制度參與者與社會共同體的一員。
在這場深刻轉型中,企業不只要問:「我們做得夠環保嗎?」更要思考:「我們是否正為世界帶來值得留下的意義?」

共生與利己:企業永續的起點是自保,也是一種轉機
在全球ESG意識高漲與政策壓力加劇之下,企業永續實踐往往從最直覺、最有回報的行動出發:保護自己、降低風險、符合規範。這正是「利己」邏輯的起點。企業意識到,若不積極回應永續趨勢,可能失去資本青睞、客戶訂單,甚至喪失社會信任。

1.台灣法規催化ESG從形象工程走向制度責任
自《氣候變遷因應法》於2023年正式修法上路以來,台灣企業的碳管理義務大幅升級。新法明定,年碳排放量超過2.5萬噸的事業單位,須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並接受第三方查驗。環境部亦預計於2025年開徵碳費,並建立碳定價制度,為碳排成本正式貨幣化奠定基礎。
同時,企業在治理與社會面也迎來新挑戰。金管會將永續納入公司治理評鑑指標,要求上市櫃公司依規定編製永續報告書,揭露氣候風險、社會責任與治理機制,並逐步接軌CSRD與ISSB國際準則。而自2020年起實施的《勞動事件法》,則從程序正義出發,強化勞工在職場爭議中的保障與權利行使,加深企業在人權、雇傭關係與社會正義層面的制度責任。
這一連串規範推動,全面改變企業永續邏輯:企業不再只是「可以選擇做永續」,而是「必須主動轉型」。ESG從形象加分項,轉為治理責任與營運風險的核心。從內部利己邏輯,進化為受制度驅動、兼顧社會共好的治理行動。與此同時,國際要求同步升高。歐盟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將於2026年全面實施,針對高碳進口商品依碳含量課徵稅費;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已提出氣候揭露草案;日本亦於《綠色成長戰略》中明訂企業碳揭露時程。台灣企業若未加速接軌,將面臨全球市場邊緣化風險,失去產業競爭力與投資吸引力。

2.企業「利己」實踐:從碳盤查到綠色轉型
在政策推力與市場壓力雙重驅動下,企業的環境治理邏輯逐漸從應付合規走向主動布局,尤其在高碳排產業與出口導向企業中,更展現出「利己」邏輯下的策略進化。這些企業透過建立碳盤查體系、導入內部碳費、採購綠電與布局節能工程,不僅回應法規,也提前部署未來的競爭優勢。以下三家台灣具代表性的企業,台積電、台達電與信義房屋,便以不同方式實踐從「共生」出發的環境與社會永續路徑,展現「利己即是起點,但不是終點」的具體實踐。

台積電:內部碳定價與綠電採購的超前布局
作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022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達15.8萬公噸CO2e,涵蓋Scope1-3排放。2026年起將導入內部碳定價機制,使碳成本內化於研發與製造流程中;同時承諾2040年達成RE100,2023年綠電占比已超過18%。透過節能工程與碳資訊透明化,台積電逐步強化其氣候韌性與市場信任資本。

台達電子:綠建築與智慧節能的教育示範
台達電已在全球設立34棟綠建築與2座綠色資料中心,並導入節能管理系統,部分建築節能率高達60%。台達不僅實踐低碳營運,更透過校園合作推廣綠建築教育,體現企業共生理念向社會價值延伸。

信義房屋:永續城市的生活實踐者
作為不動產業的永續領跑者,信義房屋多年來持續推動社區共融、綠建築、碳足跡揭露等行動。其內湖總部為台灣首批獲EEWH鑽石級綠建築的企業辦公室之一,具備節能、減廢、空品與水資源管理成效。
這三家企業從不同角度切入,展現出ESG從「利己」到「利人」的邏輯轉化,也鋪墊了後續推進制度參與與利天下邏輯的可能性。

3.碳盤查、內部碳費與數據治理:從揭露邁向行動內化
多數台灣企業的永續實踐仍停留在第一階段,即進行溫室氣體盤查與揭露,作為因應法規與因應利害關係人關注的回應策略。根據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TCFD)所建議的架構,企業應揭示以下四大關鍵要素:
◎氣候變遷對營收、成本與資產負債表等財務項目的潛在衝擊
◎減碳目標、轉型路徑與情境分析等策略內容
◎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涵蓋 Scope 1-3,含供應鏈)
◎治理結構與氣候風險管理流程,包括董事會與高階主管責任
然而,僅止於揭露階段的企業,往往難以將永續真正內嵌至營運核心。唯有邁入第二階段導入內部碳定價制度,才能讓永續數據成為實際決策的依據。這樣的制度設計,讓碳排放這項「隱性成本」轉化為具體價格,導入至研發、採購、產品設計等部門的預算與評估之中。
根據碳揭露專案(CDP)資料,自2020年起已有逾2,000家全球企業(約占全球大型企業的一半)在其商業策略中採用或計畫導入內部碳價。至2022年,已有1,203家正式實施該制度,較前一年成長12%。其中包括微軟、聯合利華(Unilever)、L'Oreal等領導品牌。值得注意的是,超過80%的企業已將碳價納入高階管理者的績效指標,約41%的企業則進一步應用於供應鏈管理與投資決策。
這些實務顯示:當企業將碳定價制度化,ESG數據不再只是報告文本,而成為組織日常營運與資源分配的依據。這是企業從「揭露合規」走向「內化行動」、從「利己自保」邁向「利人共好」的關鍵轉捩點。

4.共生邏輯的局限:從減害到價值停滯
儘管許多企業在「共生」階段已投入大量資源,推動碳盤查、節能工程與法規揭露,取得一定成果,但這種以風險控管為導向的永續路徑,逐漸顯現其內在局限。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