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一個有亮點的舞台
二十幾歲剛畢業,沒有能力,沒有經驗,口袋裡沒有什麼籌碼,一般人只能從小助理做起,做的事情和理想工作的差距太大,難免心裡覺得委屈,甚至自我懷疑,對未來人生方向很迷惑,不知道自己真的是否有一天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
曾監製過人氣超過的偶像劇﹤命中注定我愛你﹥、﹤敗犬女王﹥、﹤蘭陵王﹥的陳玉珊也是這麼一路走來……
從世新廣播電視科剛畢業的第一年,陳玉珊在電視台做綜藝節目助理,應徵時她滿心以為可以幫巨星如豬哥亮寫短劇腳本,踏入這一行之後,才發現不過是負責訂便當、寫大字報、幫來賓泊車……和她在學校學的專業完全兩回事,也和她憧憬的理想工作扯不上邊。陳玉珊一點也無法想像,這樣的工作內容,竟然是屬於自己的舞台!
那時陳玉珊住在三峽,通勤不方便,每天來公司上班要換機車、火車、公車等三種交通工具,有時太晚沒公車可搭,要花六百元坐計程車回家,可是她一個月薪水才一萬五千元,其中五千元要拿回家給父母,她甚至要用信用卡預借現金。
工作這麼爛、薪水這麼少,陳玉珊在幾檔戲走紅後,接受Cheers雜誌專訪時,提到當時的心情很苦悶、很迷惑,不知道自己這樣堅持下去有什麼意義,所以做起事來老是擺一張臭臉,弄得主管很不想用她。
爛工作,好像永遠沒辦法脫身?
勉強做了快一年,公司給的第二份工作是做﹤大家來審判﹥,這是個直播節目,製作人只抓大方向,其他事都丟給她管,陳玉珊終於能充份發揮長才,也終於接近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內容。原來的鳥事一樣沒少,照樣要訂便當、伺候來賓,別人看她是更操,可是心情換了,再也不以為苦,而是樂在其中,她終於有找到自己舞台的感覺。
如果你現在的心情和陳玉珊當時是一樣的,那麼你並不孤單,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在二十幾歲年輕時都有過這樣苦悶與疑惑。
當你困在一個工作裡,就像走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隧道裡,心裡想的是,快快讓這一切不順遂結束,快快走到隧道的盡頭,可是一天一天的走著,還是泡在一片黑裡,不知道這一條隧道有多長、何時才可以看到一點亮光。
心中的焦慮,可想而知。陳玉珊形容當時的心情像「卡在杯口的冰塊」,每天內心都在打仗,無法做決定,是讓自己慢慢的隨時間過去而融化,或者把自己打碎掉進杯裡,還是乾脆換另一個杯子?
大舞台,不一定輪到你發揮
很多二十幾歲年輕人在換工作時,在意的不是薪水,而是舞台。那麼請掌握一個重要原則:二十幾歲先別急著在意舞台大小,但要在意舞台能不能讓你發光發亮。因為大舞台還輪不到你站上去,即使可以站上去,也不過是跑龍套的腳色,很難讓你發揮演技,別人也記不得你,而且站在黑暗裡,即使登台一百次還是沒有用。
陳玉珊唸廣播電視,理想工作是寫電視腳本,一開始在電視公司做節目助理,雖然連小舞台都不算,但終究是離她理想中的舞台最接近,熬下去就擁有自己的夢幻舞台。
因為舞台對了,就不以為苦,即使多做一點事,陳玉珊都把它想成是在累積自己的實力,正向態度產生正向力量,持之以久,最後她成功了!
找到對的舞台,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即使這舞台很小,很少人看到你,但總是有人看到你,今天有一個人看到你,覺得你很棒,他告訴第二個人,明天就有兩個人說你好,他們告訴兩個朋友說你好,後天變成四個人說你好。天數不必多,只要六天,算算看會有多少人說你好?很驚人的數字,將有六萬五千多人說你好!
天份在這裡!天性愛這裡!
這就是口碑效應!所以二十幾歲要做的事不是找大舞台,而是找到可以盡情表演的舞台,讓別人看到你,讓別人去告訴其他人你很棒,有觀眾就會有舞台。舞台對了,只要持之以恆表演下去,觀眾一個一個聚攏過來,舞台自然而然會變大。
舞台是跳上去以後,發光發亮的地方。但舞台也是一個很現實的地方,如果表現好,聽到的是掌聲;如果表現不如預期,聽到的將是噓聲。
聽到的是掌聲或噓聲,有時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舞台不對。
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舞台,舞台對不對只看兩件事:天性與天份!站上去之後,直覺會告訴你:你天生就應該活在這裡,那就是你的舞台!相反的,天份不在這裡、或天性不愛這裡,一定不是你的舞台,不必勉強!即使別人很羨慕你有這個舞台,你也要下台離去,另外尋找一個合適的舞台。
換工作,是為了讓自己愈來愈有得發揮,可以一展所長,那麼請先找對舞台!
下一個工作一定會更好
一般人都認為,下一個工作會更好。
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實在是一個不需要討論的問題,如果下一個工作沒有更好,為什麼要換工作?
可是問題來了,你怎麼預測下一個工作會更好或更差?
沒有到職開始做這個工作之前,沒有人會知道答案。
若有人知道答案,那就表示他用世俗的標準在看下一個工作,世俗的標準就是薪水優、公司穩定、離家近、準時下班……達到這些標準就是好工作,低於這些標準就是不好的工作。
對於一個二十幾歲年輕人,這樣的選擇標準雖然是大家公認的,卻是不對的!如果用這樣的標準期待下一個工作,那麼你的未來將過的是一個「水管人生」。
你活在水管裡嗎?
電視主持人兼作家蔡康永對人生有一個很真切的譬喻:「有些人的生命沒有風景,是因為他只在別人造好的、最方便的水管裡流過來流過去。你不要理那些水管,你要真的流經一個又一個風景,你才會是一條河。」
如果你想讓自己的未來是「河流人生」,就不能鑽進別人打造好的水管裡。
Cheers雜誌記者曾來訪問我,問到一個很多二十幾歲年輕人困惑的問題:「究竟是『對的工作』重要,還是『好的工作』重要?」
所謂「好的工作」是別人的定義,而「對的工作」是自己的定義。
套一句蔡康永的譬喻,從事「好的工作」就是鑽進別人的水管裡,在別人的定義裡生活,很安全、很穩定,一定會流到水管的盡頭,但過程中看不到風景,只有幽暗的隧道、潺潺的水流聲,順著水管流就沒錯,不會迷失、不會走岔,最多是有些悶而已。
從事「對的工作」就不一樣了!自己有一個夢想,走一條孤獨的路,踽踽獨行的旅程中,將經歷各種挫折困難,很可能走不過,很可能走得過,就像一條河流經過低谷高山,各有各的風景,也許到頭來沒有達成夢想、或成就出另一個夢想,一路上充滿不確定,也充滿驚喜。
凡是有成就的人一定是自成一條河流,不是流過別人的水管,他們定義自己的人生,堅持自己要走自己的路。
對的工作,才是你要的!
我在報社做行銷經理時,有兩位屬下的年齡相當,都是二十六歲,一位國貿系畢業,高挑漂亮且英語極優,夢想到外商公司與全世界接軌。另一位廣告系畢業,圓滾可愛且創意極多,夢想到廣告公司學以致用,擔任企畫一職。
後來他們幾乎是在同一個時間一前一後離職,多年後再見面,發現他們都圓夢了,都在崗位上如魚得水,做得有聲有色。
可是剛離開的那幾年,他們並不是一步就跨進夢想的國度,而是一個工作一個工作換著換著,才一步一步換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他們幾乎是異口同聲,一起告訴我:「先換到『對的工作』,才有機會換到『好的工作』。」
在長長的生命裡,二十幾歲是最棒的年紀,手上握有大把時間,面對未來只有兩個字:「無懼」,不害怕失去、不擔心風險,應該給自己幾年的時間去做對的工作。
而最不智的作法是,一心一意要換到下一個更好的工作,心裡只想著到更穩定的公司,拿更高的薪水,這只會讓自己在二十幾歲才剛起步時失去理想、失去更多可能性。
三十歲再回頭也不遲
二十幾歲試過了,如果開花結果就可以一路走下去;試過了之後,結果若是不如原來所想,也可以了無遺憾,在三十歲重新開始,在這個時代是被接受的,一切都來得及。
所以,在二十幾歲換工作時,到處問別人:「下一個工作會更好?」還不如問自己:「下一個工作會更接近我的夢想嗎?」換一個新的問句,海闊天空,豁然開朗,對於工作將有全新的解讀,對於人生也將有全新的定義,你會變得勇敢堅毅,自己成為一條河。
工作會帶給你不同的歷練與學習,光是這個回報就珍貴無比,所以不論怎麼換,下一個工作一定會更好!即使還不確知自己的夢想是什麼之前,換工作是去體驗不同的人與事,都要大膽無懼的去換,穩定與薪水不是二十幾歲年輕人該最在意的。
碰到難搞主管,不是換工作理由
上班族最常做的事是什麼?
背後罵老闆!
中午一起吃飯時、下班一起搭車時、週末一起出遊時,大家最愛聊三道四的話題焦點便是主管或老闆。談起主管老闆,你認為會是好話嗎?不會嘛!都是挖主管或老闆瘡疤,說他們這裡沒想好、那裡沒做對,絕對不會有好話。如果有人這時不識相的說起主管或老闆好話,一定被噓,覺得拍馬屁、很惡心,聽不下去。
沒有幾個人打從心底喜歡自己的主管老闆,覺得他們做事成功、帶人貼心,yes123求職網做過幾次「員工對主管或老闆的評價」調查,得到的結果趨向一致,主管老闆得到的分數都很低,不是五十幾分就是六十出頭,在及格邊緣。
相反的,一般上班族給自己打的分數可都在七十幾分,高出主管老闆十多分,顯示他們自認為表現比主管老闆優。
甚至問到,如果換作是你來當主管,會比目前的主管表現好嗎?大多數人都是給肯定答案,認為自己做主管會表現得更好。
主管,是離職的關鍵力量
很多人離職的主要原因,便是因為和主管或老闆處不好,面試時都是這麼說的,「我和老闆的理念不合」,多麼文雅的話術啊,其實就是沒辦法相處下去,只好走人換工作。
我曾經面試過一個人,已經三十好幾,換過七八個工作,問他每一個工作的離職原因,答案都是一樣:「和老闆的理念不合」。
有的是對於經營客戶的理念不一,有的是對於訂定業績的理念不一,有的是對於管理員工的理念不一,有的是對於做事優先順序的理念不一……看得出來這個人非常有想法,但是後來沒有錄用,因為我擔心,「他來我們公司,會再因為理念不合而離職。」
當然,這個人是比較極端的例子。不過一個人之所以會離職,裡面或多或少都隱含對老闆主管的不滿,也許它不是主要原因,但有可能是導火線或因素之一。
如果和主管老闆理念一致,相處愉快,互動順暢,彼此信賴,主管老闆會成為留人的一個重要拉力,很多離職就不會發生。但如果與主管老闆理念不一,又懷疑主管老闆對自己有針對性,那麼即使其他的原因不至於搆成離職,終究還是會選擇他去。與主管老闆的關係,是影響一個人留任或離職的重要原因。
先判斷原因:對事或對人?
既然不滿意主管老闆是普遍的現象,那麼緊隨著而來的一個重要思考,就是判斷什麼狀況下可以留任?什麼狀況下應該換工作?
這個思考,務必要回歸理性。很多人一碰到與主管老闆的理念不合、關係不佳時,就落入情緒的漩渦裡,跳不出來而沈下去,最後做出衝動不利己的決定。
判斷原則只有一個,你認為主管老闆和你關係卡卡的,是對事或對人?如果是對事,那就不必離職;如果是對人,那麼恐怕只有離職才能解開這個結。
人與人之間很微妙,即使同一個父母生的,都會有偏心,就像手指有長短一樣,天生的,沒辦法,這是緣份問題。你盡力去迎合,彼此關係或許會有所改善,但不會全面性修好,還是會有些地方就是無法百分之百融合。
當你和主管的關係是處於這樣「微妙」的情況,那麼就看你主動示好的意願有多高。如果這是一份好工作,你願意為它改變行事風格,修繕彼此關係,那麼這是最棒的結果!如果你很難忍下這口氣,不想委屈自己,覺得為這樣的主管或老闆扭曲自己的性格是不划算的,那麼離職不失是一個解決辦法。
認真負責,就不會有主管問題了
不過我要告訴你的是,就像你無法決定你的父母,你也無法決定你的主管或老闆,所以如果能反過來要求自己改變,就可以適應各式各樣的主管或老闆,而不是一直選擇離職換工作來解決這個難題。
如果你和主管或老闆的關係不佳,是因為對方要求嚴格、做事方法不同,純粹對事不對人,這個狀況比較容易解決,不必非得離職不可。但小心哦,如果這個情況沒有改善,也會使得主管或老闆最後變得對人不對事,針對你嚴加督管,每天釘得你滿頭包。這種被釘上的感覺,讓人有如在煉獄中,所以還是快快跟上主管或老闆的腳步。
二十幾歲年輕人經驗不足,一般公司在管理上比較採取寬容,願意給犯錯空間,但也正因為如此,更要表現出良好的工作態度,就不會有與主管老闆相處不佳的問題。
要不要出國工作?
換工作,是需要勇氣的!
出國工作,更是需要天大的勇氣!
在打工度假風潮之後,愈來愈多二十幾歲年輕人選擇到國外工作,為的是「賺錢、賺履歷,也賺見識」!很多國際性人力仲介公司刊登廣告,打出來的口號也是主要用這三個重點吸引年輕人成行。當然,把外語練得更流利,是大家一致的希望。
商業周刊報導新加坡餐廳成群來台灣找服務人員,其中有一位高職餐飲科畢業的十八歲女生獲得錄取,薪水高出六成,多了一萬多塊錢,不過小女生心裡想的不是賺錢這檔子事,想的是「賺履歷」,認為在新加坡工作幾年對自己的履歷有加分。
出國工作,有鍍金效果
全世界評比亞洲最好的餐廳,新加坡與日本的表現最突出,得名的家數多,排名也位居前茅,反而是以美食著稱的台灣沒有一家上榜,主要原因是台灣餐廳的國際化不深,在國際的能見度低。相較之下,新加坡餐廳的營運走向國際化,對一個以從事餐飲為職志的高職生的確有鍍金效果。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也站出來相挺出國工作這個潮流,他肯定的說:「多了到國外工作過的經歷,若回台灣到王品工作,一定加薪或升遷,給予實質的肯定與重視。」
在台灣,如果薪水低的問題不解決、經濟悶的現象不改善,人才外流是必然的趨勢,擋都擋不住,媒體吵翻了都沒有用。
生在這個愈來愈多人出走的年代,你該何去何從?
比起上一代,這是一個「流動世代」(Flux Genegeration,簡稱為GenFlux),在Mr.6的部落格裡提到,要活在這個動盪的時代,不只要不恐懼動盪,還要擁抱動盪,享受動盪,所以這一代二十幾歲年輕人若要具備競爭實力,必須培養出一個鮮明的人格特質,那就是「善動」,隨時可以流動,隨地可以行動,自由而有彈性。
善動的人,是最大的贏家
善動,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優勢!
不惟今日,從任何時代來看,善動的人最能賺取機會財而致富或成功。在我們的社會中,擁有較有利的起跑點,都是出國唸過書或工作過的人。由於他們具有善動能力,只要有機會出現,他們是第一個被延攬的人才,所以站在潮流浪尖的人也是他們。
當其他人的世界只有台灣時,善動的人擁有的是全世界的機會。
善動的基本條件有兩個,一是外語能力,一是勇敢個性。二十幾歲人生才剛起步,最多的是自由與時間,最有本錢善動,一定要花時間與力氣把這兩個條件打造出來,讓自己動起來,迎向世界,擁有全世界的機會。
出國工作有各種管道,比如到外商公司,有機會轉任到國外分公司工作;或是到在國外設有分公司的台灣企業,爭取外派機會;或是接受外國公司來台的招募。只要勤於搜尋訊息,出國工作的機會相當多。
交全世界的朋友
對於亞洲其他國家來說,台灣年輕人素養佳、態度好,薪水卻低,是非常符合成本效益的人才,所以他們很願意雇用台灣人。
特別有些白領職務,亞洲國家都偏愛台灣人,比如:電子產業工程師、程式設計師、電腦繪圖師、遊戲開發人員、遊戲程式設計師、牙醫、護士、物理治療師……,不過目前媒體報導的都以服務業的灰領工作居多,比如:餐廳服務人員、廚房助理等。
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到國外工作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交朋友,將朋友的圈子拓展出去,各國的朋友都交往,培養全球人脈,終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鍾瑩瑩二十幾歲曾在北京中央工藝美術院念書,由於家裡破產,被迫中斷學業回鄉養魚,扛起兩億債務。英語很破的她想到昔日北京同學、奧地利籍的Christian Stampf,Christian發現錦鯉的最大市場是在歐洲,便要鍾瑩瑩拓展歐洲市場。
錦鯉出走台灣的結果,意外的竟走出困局,將這個家族事業推向國際,鍾瑩瑩返鄉十年不只還債一億四千萬元,還改寫台灣養魚歷史,也被讚譽為「台灣錦鯉女王」。
「Christian是我們家的大貴人!」如果鍾瑩瑩當初沒有出國唸書,也不會認識Christian這位同學,更不會有後來Christian改變他們全家命運的奇蹟。
離開舒適窩,剪斷父母的臍帶,到國外工作,收獲一定遠超過你的預期,勇敢成行吧
二十幾歲剛畢業,沒有能力,沒有經驗,口袋裡沒有什麼籌碼,一般人只能從小助理做起,做的事情和理想工作的差距太大,難免心裡覺得委屈,甚至自我懷疑,對未來人生方向很迷惑,不知道自己真的是否有一天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
曾監製過人氣超過的偶像劇﹤命中注定我愛你﹥、﹤敗犬女王﹥、﹤蘭陵王﹥的陳玉珊也是這麼一路走來……
從世新廣播電視科剛畢業的第一年,陳玉珊在電視台做綜藝節目助理,應徵時她滿心以為可以幫巨星如豬哥亮寫短劇腳本,踏入這一行之後,才發現不過是負責訂便當、寫大字報、幫來賓泊車……和她在學校學的專業完全兩回事,也和她憧憬的理想工作扯不上邊。陳玉珊一點也無法想像,這樣的工作內容,竟然是屬於自己的舞台!
那時陳玉珊住在三峽,通勤不方便,每天來公司上班要換機車、火車、公車等三種交通工具,有時太晚沒公車可搭,要花六百元坐計程車回家,可是她一個月薪水才一萬五千元,其中五千元要拿回家給父母,她甚至要用信用卡預借現金。
工作這麼爛、薪水這麼少,陳玉珊在幾檔戲走紅後,接受Cheers雜誌專訪時,提到當時的心情很苦悶、很迷惑,不知道自己這樣堅持下去有什麼意義,所以做起事來老是擺一張臭臉,弄得主管很不想用她。
爛工作,好像永遠沒辦法脫身?
勉強做了快一年,公司給的第二份工作是做﹤大家來審判﹥,這是個直播節目,製作人只抓大方向,其他事都丟給她管,陳玉珊終於能充份發揮長才,也終於接近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內容。原來的鳥事一樣沒少,照樣要訂便當、伺候來賓,別人看她是更操,可是心情換了,再也不以為苦,而是樂在其中,她終於有找到自己舞台的感覺。
如果你現在的心情和陳玉珊當時是一樣的,那麼你並不孤單,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在二十幾歲年輕時都有過這樣苦悶與疑惑。
當你困在一個工作裡,就像走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隧道裡,心裡想的是,快快讓這一切不順遂結束,快快走到隧道的盡頭,可是一天一天的走著,還是泡在一片黑裡,不知道這一條隧道有多長、何時才可以看到一點亮光。
心中的焦慮,可想而知。陳玉珊形容當時的心情像「卡在杯口的冰塊」,每天內心都在打仗,無法做決定,是讓自己慢慢的隨時間過去而融化,或者把自己打碎掉進杯裡,還是乾脆換另一個杯子?
大舞台,不一定輪到你發揮
很多二十幾歲年輕人在換工作時,在意的不是薪水,而是舞台。那麼請掌握一個重要原則:二十幾歲先別急著在意舞台大小,但要在意舞台能不能讓你發光發亮。因為大舞台還輪不到你站上去,即使可以站上去,也不過是跑龍套的腳色,很難讓你發揮演技,別人也記不得你,而且站在黑暗裡,即使登台一百次還是沒有用。
陳玉珊唸廣播電視,理想工作是寫電視腳本,一開始在電視公司做節目助理,雖然連小舞台都不算,但終究是離她理想中的舞台最接近,熬下去就擁有自己的夢幻舞台。
因為舞台對了,就不以為苦,即使多做一點事,陳玉珊都把它想成是在累積自己的實力,正向態度產生正向力量,持之以久,最後她成功了!
找到對的舞台,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即使這舞台很小,很少人看到你,但總是有人看到你,今天有一個人看到你,覺得你很棒,他告訴第二個人,明天就有兩個人說你好,他們告訴兩個朋友說你好,後天變成四個人說你好。天數不必多,只要六天,算算看會有多少人說你好?很驚人的數字,將有六萬五千多人說你好!
天份在這裡!天性愛這裡!
這就是口碑效應!所以二十幾歲要做的事不是找大舞台,而是找到可以盡情表演的舞台,讓別人看到你,讓別人去告訴其他人你很棒,有觀眾就會有舞台。舞台對了,只要持之以恆表演下去,觀眾一個一個聚攏過來,舞台自然而然會變大。
舞台是跳上去以後,發光發亮的地方。但舞台也是一個很現實的地方,如果表現好,聽到的是掌聲;如果表現不如預期,聽到的將是噓聲。
聽到的是掌聲或噓聲,有時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舞台不對。
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舞台,舞台對不對只看兩件事:天性與天份!站上去之後,直覺會告訴你:你天生就應該活在這裡,那就是你的舞台!相反的,天份不在這裡、或天性不愛這裡,一定不是你的舞台,不必勉強!即使別人很羨慕你有這個舞台,你也要下台離去,另外尋找一個合適的舞台。
換工作,是為了讓自己愈來愈有得發揮,可以一展所長,那麼請先找對舞台!
下一個工作一定會更好
一般人都認為,下一個工作會更好。
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實在是一個不需要討論的問題,如果下一個工作沒有更好,為什麼要換工作?
可是問題來了,你怎麼預測下一個工作會更好或更差?
沒有到職開始做這個工作之前,沒有人會知道答案。
若有人知道答案,那就表示他用世俗的標準在看下一個工作,世俗的標準就是薪水優、公司穩定、離家近、準時下班……達到這些標準就是好工作,低於這些標準就是不好的工作。
對於一個二十幾歲年輕人,這樣的選擇標準雖然是大家公認的,卻是不對的!如果用這樣的標準期待下一個工作,那麼你的未來將過的是一個「水管人生」。
你活在水管裡嗎?
電視主持人兼作家蔡康永對人生有一個很真切的譬喻:「有些人的生命沒有風景,是因為他只在別人造好的、最方便的水管裡流過來流過去。你不要理那些水管,你要真的流經一個又一個風景,你才會是一條河。」
如果你想讓自己的未來是「河流人生」,就不能鑽進別人打造好的水管裡。
Cheers雜誌記者曾來訪問我,問到一個很多二十幾歲年輕人困惑的問題:「究竟是『對的工作』重要,還是『好的工作』重要?」
所謂「好的工作」是別人的定義,而「對的工作」是自己的定義。
套一句蔡康永的譬喻,從事「好的工作」就是鑽進別人的水管裡,在別人的定義裡生活,很安全、很穩定,一定會流到水管的盡頭,但過程中看不到風景,只有幽暗的隧道、潺潺的水流聲,順著水管流就沒錯,不會迷失、不會走岔,最多是有些悶而已。
從事「對的工作」就不一樣了!自己有一個夢想,走一條孤獨的路,踽踽獨行的旅程中,將經歷各種挫折困難,很可能走不過,很可能走得過,就像一條河流經過低谷高山,各有各的風景,也許到頭來沒有達成夢想、或成就出另一個夢想,一路上充滿不確定,也充滿驚喜。
凡是有成就的人一定是自成一條河流,不是流過別人的水管,他們定義自己的人生,堅持自己要走自己的路。
對的工作,才是你要的!
我在報社做行銷經理時,有兩位屬下的年齡相當,都是二十六歲,一位國貿系畢業,高挑漂亮且英語極優,夢想到外商公司與全世界接軌。另一位廣告系畢業,圓滾可愛且創意極多,夢想到廣告公司學以致用,擔任企畫一職。
後來他們幾乎是在同一個時間一前一後離職,多年後再見面,發現他們都圓夢了,都在崗位上如魚得水,做得有聲有色。
可是剛離開的那幾年,他們並不是一步就跨進夢想的國度,而是一個工作一個工作換著換著,才一步一步換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他們幾乎是異口同聲,一起告訴我:「先換到『對的工作』,才有機會換到『好的工作』。」
在長長的生命裡,二十幾歲是最棒的年紀,手上握有大把時間,面對未來只有兩個字:「無懼」,不害怕失去、不擔心風險,應該給自己幾年的時間去做對的工作。
而最不智的作法是,一心一意要換到下一個更好的工作,心裡只想著到更穩定的公司,拿更高的薪水,這只會讓自己在二十幾歲才剛起步時失去理想、失去更多可能性。
三十歲再回頭也不遲
二十幾歲試過了,如果開花結果就可以一路走下去;試過了之後,結果若是不如原來所想,也可以了無遺憾,在三十歲重新開始,在這個時代是被接受的,一切都來得及。
所以,在二十幾歲換工作時,到處問別人:「下一個工作會更好?」還不如問自己:「下一個工作會更接近我的夢想嗎?」換一個新的問句,海闊天空,豁然開朗,對於工作將有全新的解讀,對於人生也將有全新的定義,你會變得勇敢堅毅,自己成為一條河。
工作會帶給你不同的歷練與學習,光是這個回報就珍貴無比,所以不論怎麼換,下一個工作一定會更好!即使還不確知自己的夢想是什麼之前,換工作是去體驗不同的人與事,都要大膽無懼的去換,穩定與薪水不是二十幾歲年輕人該最在意的。
碰到難搞主管,不是換工作理由
上班族最常做的事是什麼?
背後罵老闆!
中午一起吃飯時、下班一起搭車時、週末一起出遊時,大家最愛聊三道四的話題焦點便是主管或老闆。談起主管老闆,你認為會是好話嗎?不會嘛!都是挖主管或老闆瘡疤,說他們這裡沒想好、那裡沒做對,絕對不會有好話。如果有人這時不識相的說起主管或老闆好話,一定被噓,覺得拍馬屁、很惡心,聽不下去。
沒有幾個人打從心底喜歡自己的主管老闆,覺得他們做事成功、帶人貼心,yes123求職網做過幾次「員工對主管或老闆的評價」調查,得到的結果趨向一致,主管老闆得到的分數都很低,不是五十幾分就是六十出頭,在及格邊緣。
相反的,一般上班族給自己打的分數可都在七十幾分,高出主管老闆十多分,顯示他們自認為表現比主管老闆優。
甚至問到,如果換作是你來當主管,會比目前的主管表現好嗎?大多數人都是給肯定答案,認為自己做主管會表現得更好。
主管,是離職的關鍵力量
很多人離職的主要原因,便是因為和主管或老闆處不好,面試時都是這麼說的,「我和老闆的理念不合」,多麼文雅的話術啊,其實就是沒辦法相處下去,只好走人換工作。
我曾經面試過一個人,已經三十好幾,換過七八個工作,問他每一個工作的離職原因,答案都是一樣:「和老闆的理念不合」。
有的是對於經營客戶的理念不一,有的是對於訂定業績的理念不一,有的是對於管理員工的理念不一,有的是對於做事優先順序的理念不一……看得出來這個人非常有想法,但是後來沒有錄用,因為我擔心,「他來我們公司,會再因為理念不合而離職。」
當然,這個人是比較極端的例子。不過一個人之所以會離職,裡面或多或少都隱含對老闆主管的不滿,也許它不是主要原因,但有可能是導火線或因素之一。
如果和主管老闆理念一致,相處愉快,互動順暢,彼此信賴,主管老闆會成為留人的一個重要拉力,很多離職就不會發生。但如果與主管老闆理念不一,又懷疑主管老闆對自己有針對性,那麼即使其他的原因不至於搆成離職,終究還是會選擇他去。與主管老闆的關係,是影響一個人留任或離職的重要原因。
先判斷原因:對事或對人?
既然不滿意主管老闆是普遍的現象,那麼緊隨著而來的一個重要思考,就是判斷什麼狀況下可以留任?什麼狀況下應該換工作?
這個思考,務必要回歸理性。很多人一碰到與主管老闆的理念不合、關係不佳時,就落入情緒的漩渦裡,跳不出來而沈下去,最後做出衝動不利己的決定。
判斷原則只有一個,你認為主管老闆和你關係卡卡的,是對事或對人?如果是對事,那就不必離職;如果是對人,那麼恐怕只有離職才能解開這個結。
人與人之間很微妙,即使同一個父母生的,都會有偏心,就像手指有長短一樣,天生的,沒辦法,這是緣份問題。你盡力去迎合,彼此關係或許會有所改善,但不會全面性修好,還是會有些地方就是無法百分之百融合。
當你和主管的關係是處於這樣「微妙」的情況,那麼就看你主動示好的意願有多高。如果這是一份好工作,你願意為它改變行事風格,修繕彼此關係,那麼這是最棒的結果!如果你很難忍下這口氣,不想委屈自己,覺得為這樣的主管或老闆扭曲自己的性格是不划算的,那麼離職不失是一個解決辦法。
認真負責,就不會有主管問題了
不過我要告訴你的是,就像你無法決定你的父母,你也無法決定你的主管或老闆,所以如果能反過來要求自己改變,就可以適應各式各樣的主管或老闆,而不是一直選擇離職換工作來解決這個難題。
如果你和主管或老闆的關係不佳,是因為對方要求嚴格、做事方法不同,純粹對事不對人,這個狀況比較容易解決,不必非得離職不可。但小心哦,如果這個情況沒有改善,也會使得主管或老闆最後變得對人不對事,針對你嚴加督管,每天釘得你滿頭包。這種被釘上的感覺,讓人有如在煉獄中,所以還是快快跟上主管或老闆的腳步。
二十幾歲年輕人經驗不足,一般公司在管理上比較採取寬容,願意給犯錯空間,但也正因為如此,更要表現出良好的工作態度,就不會有與主管老闆相處不佳的問題。
要不要出國工作?
換工作,是需要勇氣的!
出國工作,更是需要天大的勇氣!
在打工度假風潮之後,愈來愈多二十幾歲年輕人選擇到國外工作,為的是「賺錢、賺履歷,也賺見識」!很多國際性人力仲介公司刊登廣告,打出來的口號也是主要用這三個重點吸引年輕人成行。當然,把外語練得更流利,是大家一致的希望。
商業周刊報導新加坡餐廳成群來台灣找服務人員,其中有一位高職餐飲科畢業的十八歲女生獲得錄取,薪水高出六成,多了一萬多塊錢,不過小女生心裡想的不是賺錢這檔子事,想的是「賺履歷」,認為在新加坡工作幾年對自己的履歷有加分。
出國工作,有鍍金效果
全世界評比亞洲最好的餐廳,新加坡與日本的表現最突出,得名的家數多,排名也位居前茅,反而是以美食著稱的台灣沒有一家上榜,主要原因是台灣餐廳的國際化不深,在國際的能見度低。相較之下,新加坡餐廳的營運走向國際化,對一個以從事餐飲為職志的高職生的確有鍍金效果。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也站出來相挺出國工作這個潮流,他肯定的說:「多了到國外工作過的經歷,若回台灣到王品工作,一定加薪或升遷,給予實質的肯定與重視。」
在台灣,如果薪水低的問題不解決、經濟悶的現象不改善,人才外流是必然的趨勢,擋都擋不住,媒體吵翻了都沒有用。
生在這個愈來愈多人出走的年代,你該何去何從?
比起上一代,這是一個「流動世代」(Flux Genegeration,簡稱為GenFlux),在Mr.6的部落格裡提到,要活在這個動盪的時代,不只要不恐懼動盪,還要擁抱動盪,享受動盪,所以這一代二十幾歲年輕人若要具備競爭實力,必須培養出一個鮮明的人格特質,那就是「善動」,隨時可以流動,隨地可以行動,自由而有彈性。
善動的人,是最大的贏家
善動,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優勢!
不惟今日,從任何時代來看,善動的人最能賺取機會財而致富或成功。在我們的社會中,擁有較有利的起跑點,都是出國唸過書或工作過的人。由於他們具有善動能力,只要有機會出現,他們是第一個被延攬的人才,所以站在潮流浪尖的人也是他們。
當其他人的世界只有台灣時,善動的人擁有的是全世界的機會。
善動的基本條件有兩個,一是外語能力,一是勇敢個性。二十幾歲人生才剛起步,最多的是自由與時間,最有本錢善動,一定要花時間與力氣把這兩個條件打造出來,讓自己動起來,迎向世界,擁有全世界的機會。
出國工作有各種管道,比如到外商公司,有機會轉任到國外分公司工作;或是到在國外設有分公司的台灣企業,爭取外派機會;或是接受外國公司來台的招募。只要勤於搜尋訊息,出國工作的機會相當多。
交全世界的朋友
對於亞洲其他國家來說,台灣年輕人素養佳、態度好,薪水卻低,是非常符合成本效益的人才,所以他們很願意雇用台灣人。
特別有些白領職務,亞洲國家都偏愛台灣人,比如:電子產業工程師、程式設計師、電腦繪圖師、遊戲開發人員、遊戲程式設計師、牙醫、護士、物理治療師……,不過目前媒體報導的都以服務業的灰領工作居多,比如:餐廳服務人員、廚房助理等。
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到國外工作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交朋友,將朋友的圈子拓展出去,各國的朋友都交往,培養全球人脈,終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鍾瑩瑩二十幾歲曾在北京中央工藝美術院念書,由於家裡破產,被迫中斷學業回鄉養魚,扛起兩億債務。英語很破的她想到昔日北京同學、奧地利籍的Christian Stampf,Christian發現錦鯉的最大市場是在歐洲,便要鍾瑩瑩拓展歐洲市場。
錦鯉出走台灣的結果,意外的竟走出困局,將這個家族事業推向國際,鍾瑩瑩返鄉十年不只還債一億四千萬元,還改寫台灣養魚歷史,也被讚譽為「台灣錦鯉女王」。
「Christian是我們家的大貴人!」如果鍾瑩瑩當初沒有出國唸書,也不會認識Christian這位同學,更不會有後來Christian改變他們全家命運的奇蹟。
離開舒適窩,剪斷父母的臍帶,到國外工作,收獲一定遠超過你的預期,勇敢成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