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美術創意教學---蘇荷兒童美術館長 林千鈴
保有原創性 別怕畫得不像
創造力人人都有,但美術創造力需要練習,名詞才能變動詞。兒童美術老師要做的是相信孩子,給予信心鼓舞,適度從旁引導,讓他們自在下筆。
走進台北天母西路巷弄裡的「蘇荷兒童美術館」,入口處的陶板藝術創作牆,整片都是美術老師跟孩子的創作。這座全國首創的兒童美術館,利用環境氛圍的營造,吸引孩子進入藝術學習的感動情境,到這裡就像走入一幅畫、一件雕塑作品。
在蘇荷兒童美術館裡,孩子不只能用眼睛看,還能實際參與,用情緒去感受。在「對比與協調」學習主題的夢想木屋裡,孩子們可以自行動手佈置,學習色彩如何搭配。在多媒體互動區,孩子們玩蘇荷開發的「娃娃穿新衣」遊戲,可為主角的服裝變換各種布花,花樣取自生活用品千變萬化的點、線、面應用。在名為「羽翼啟示——衣的奇想」的空間,老師用動物羽翼的圖像,以變形誇張手法,打造一件件風格獨具的衣服,極具美術實驗性。
在這個創意美術館裡,遊戲與學習、探索與認知、休閒與教育融為一體。投入兒童美術教育四十年的館長林千鈴,大學就讀美術系,原本想走純藝術的路,但到美國深造走了一圈才發現,這條路行不通,於是轉向教學,在美國當了幾年美術教師,回國後成立蘇荷,以獨特的引導式教學打響名號,目前在台灣與舊金山、上海、成都,共有將近四十家分校。
不要去修改孩子的畫作
林千鈴相信,在美學經濟的新時代,未來必定是「創意人」的天下。創造力是一種天賦本能,但成年後只有少數人能創造。新一代父母急於開發孩子的創造力,卻不知道創造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實驗」,而傳統美術教育也鮮少鼓勵孩子腦力奇想。
在蘇荷的教室裡,老師允許學生「畫不像」。林千鈴說,傳統教育對「畫不像」的孩子,會給予負面評價,但事實上兒童畫得不可能像,那才是孩子原本的面貌,也是創造力必然的結果。別以為大人畫得一定比較好,「有時孩子教我們的更多,因為他們會用超出常理的思維模式作畫。」
兒童畫最珍貴的就是「原創性」。林千鈴發現,六歲以下幼兒的繪畫很有原創性,獨一無二。但六歲以後,視知覺逐漸成熟,就會愈畫愈像,也開始失去原創性。
林千鈴強調,六歲前的塗鴉,本來就不是為了畫出一張傑作,而是要養成「創造的習慣」。美術老師要做的,就是用各種啟發去引導孩子,所以她要求老師不可修改孩子的畫,寧可保留他們的原創圖像,而且上課不要畫示範畫或使用著色本,才不會讓孩子失去直覺下筆的勇氣。
引導小孩如何張眼「看」世界
創意的美術教學法,可透過塗鴉遊戲、角色扮演或戲劇方式進行。以塗鴉遊戲來說,老師最重要的是,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
而帶孩子去「看」,也是一種學畫的方式。繪畫是視覺藝術,不只牽涉到手的動作,還包括眼睛的觀看、心智的吸收。有時孩子畫不好,不是不認真,而是缺乏對這個主題的實際經驗,例如在畫「雲」之前,可能很少認真看過雲。在蘇荷上過一堂雲彩課後,孩子們會懂得如用眼睛,觀察雲的千姿百態。
林千鈴說,偉大的藝術家,總是能在平凡無奇中找出不一樣的點子。像是表現主義大師克利筆下的樹,只有一個像是英文字母的「y」,但小朋友一看就懂;而達達主義畫派的阿爾普在名為「森林」的畫中,只以一片樹葉代表森林。
真實世界樹的樣貌千萬種,沒有固定模式,在孩子下筆前,老師可以帶他們到公園,觀察各種樹木的姿態,或是花朵、葉片的細微差別,只要用開放的方式引導,把教育目標從「畫得像」轉移到「創新」,就能讓孩子養成流暢自在的創作習慣。
從生活應用著手,也是一種學畫方法。想要提升孩子的色彩感,就讓他們直接體驗色彩在日常生活的應用,認識色彩的情感表達。美術教育不一定非得從畫圖開始,也可以教小孩用寶特瓶、棉線、塑膠板等日常廢棄物進行創作,練習動手實作,從中品味每種材料的美感特質。
保持童心,看到孩子的優點
蘇荷在國內的專職美術老師有八十位,分別來自美術系、造型藝術、多媒材創作、商業設計、廣告設計、工藝系、裝飾藝術系、視覺藝術系、服裝設計系等背景。
林千鈴說,想當兒童美術老師,除了美術專業,表達能力也不可少,「會畫畫不代表知道如何教畫。」也必須對兒童身心理成長歷程有所認識,能「讀懂」兒童畫,才不會提出不當批評或干預。
個人特質方面,要喜歡孩子,對孩童有耐心、對教學有熱忱。林千鈴說,只要保持童心,多用一點幽默感和孩子相處,就能看到孩子身上的優點,珍惜他們的創造力。
很多美術系畢業生都希望走「純創作」的路,礙於現實才當兒童美術老師,甚至把這份工作視為「過渡」。林千鈴說,要在學校謀得一職,或單純靠創作維生,難度都很高。想要學以致用,不如到才藝班或美術教室當兒童美術老師,「把專長做有利的發揮,並實用於生活中,才能稱做才華。」
自己開美術教室不難,但進入連鎖美術教室體系,又是另一種選擇。林千鈴說,在連鎖教學體系,有專業的教案研發團隊、系統化的課程設計,老師也較不需擔心招生業務。以蘇荷來說,除了提供穩定的教職工作,也可以和總校策略聯盟,自己當老闆。這幾年蘇荷更積極開拓海外分校,提供外派機會。
當了四十年的美術老師,林千鈴說,她從孩子身上學到的更多。看著孩子的成長,就是她最欣慰驕傲的事。
保有原創性 別怕畫得不像
創造力人人都有,但美術創造力需要練習,名詞才能變動詞。兒童美術老師要做的是相信孩子,給予信心鼓舞,適度從旁引導,讓他們自在下筆。
走進台北天母西路巷弄裡的「蘇荷兒童美術館」,入口處的陶板藝術創作牆,整片都是美術老師跟孩子的創作。這座全國首創的兒童美術館,利用環境氛圍的營造,吸引孩子進入藝術學習的感動情境,到這裡就像走入一幅畫、一件雕塑作品。
在蘇荷兒童美術館裡,孩子不只能用眼睛看,還能實際參與,用情緒去感受。在「對比與協調」學習主題的夢想木屋裡,孩子們可以自行動手佈置,學習色彩如何搭配。在多媒體互動區,孩子們玩蘇荷開發的「娃娃穿新衣」遊戲,可為主角的服裝變換各種布花,花樣取自生活用品千變萬化的點、線、面應用。在名為「羽翼啟示——衣的奇想」的空間,老師用動物羽翼的圖像,以變形誇張手法,打造一件件風格獨具的衣服,極具美術實驗性。
在這個創意美術館裡,遊戲與學習、探索與認知、休閒與教育融為一體。投入兒童美術教育四十年的館長林千鈴,大學就讀美術系,原本想走純藝術的路,但到美國深造走了一圈才發現,這條路行不通,於是轉向教學,在美國當了幾年美術教師,回國後成立蘇荷,以獨特的引導式教學打響名號,目前在台灣與舊金山、上海、成都,共有將近四十家分校。
不要去修改孩子的畫作
林千鈴相信,在美學經濟的新時代,未來必定是「創意人」的天下。創造力是一種天賦本能,但成年後只有少數人能創造。新一代父母急於開發孩子的創造力,卻不知道創造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實驗」,而傳統美術教育也鮮少鼓勵孩子腦力奇想。
在蘇荷的教室裡,老師允許學生「畫不像」。林千鈴說,傳統教育對「畫不像」的孩子,會給予負面評價,但事實上兒童畫得不可能像,那才是孩子原本的面貌,也是創造力必然的結果。別以為大人畫得一定比較好,「有時孩子教我們的更多,因為他們會用超出常理的思維模式作畫。」
兒童畫最珍貴的就是「原創性」。林千鈴發現,六歲以下幼兒的繪畫很有原創性,獨一無二。但六歲以後,視知覺逐漸成熟,就會愈畫愈像,也開始失去原創性。
林千鈴強調,六歲前的塗鴉,本來就不是為了畫出一張傑作,而是要養成「創造的習慣」。美術老師要做的,就是用各種啟發去引導孩子,所以她要求老師不可修改孩子的畫,寧可保留他們的原創圖像,而且上課不要畫示範畫或使用著色本,才不會讓孩子失去直覺下筆的勇氣。
引導小孩如何張眼「看」世界
創意的美術教學法,可透過塗鴉遊戲、角色扮演或戲劇方式進行。以塗鴉遊戲來說,老師最重要的是,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
而帶孩子去「看」,也是一種學畫的方式。繪畫是視覺藝術,不只牽涉到手的動作,還包括眼睛的觀看、心智的吸收。有時孩子畫不好,不是不認真,而是缺乏對這個主題的實際經驗,例如在畫「雲」之前,可能很少認真看過雲。在蘇荷上過一堂雲彩課後,孩子們會懂得如用眼睛,觀察雲的千姿百態。
林千鈴說,偉大的藝術家,總是能在平凡無奇中找出不一樣的點子。像是表現主義大師克利筆下的樹,只有一個像是英文字母的「y」,但小朋友一看就懂;而達達主義畫派的阿爾普在名為「森林」的畫中,只以一片樹葉代表森林。
真實世界樹的樣貌千萬種,沒有固定模式,在孩子下筆前,老師可以帶他們到公園,觀察各種樹木的姿態,或是花朵、葉片的細微差別,只要用開放的方式引導,把教育目標從「畫得像」轉移到「創新」,就能讓孩子養成流暢自在的創作習慣。
從生活應用著手,也是一種學畫方法。想要提升孩子的色彩感,就讓他們直接體驗色彩在日常生活的應用,認識色彩的情感表達。美術教育不一定非得從畫圖開始,也可以教小孩用寶特瓶、棉線、塑膠板等日常廢棄物進行創作,練習動手實作,從中品味每種材料的美感特質。
保持童心,看到孩子的優點
蘇荷在國內的專職美術老師有八十位,分別來自美術系、造型藝術、多媒材創作、商業設計、廣告設計、工藝系、裝飾藝術系、視覺藝術系、服裝設計系等背景。
林千鈴說,想當兒童美術老師,除了美術專業,表達能力也不可少,「會畫畫不代表知道如何教畫。」也必須對兒童身心理成長歷程有所認識,能「讀懂」兒童畫,才不會提出不當批評或干預。
個人特質方面,要喜歡孩子,對孩童有耐心、對教學有熱忱。林千鈴說,只要保持童心,多用一點幽默感和孩子相處,就能看到孩子身上的優點,珍惜他們的創造力。
很多美術系畢業生都希望走「純創作」的路,礙於現實才當兒童美術老師,甚至把這份工作視為「過渡」。林千鈴說,要在學校謀得一職,或單純靠創作維生,難度都很高。想要學以致用,不如到才藝班或美術教室當兒童美術老師,「把專長做有利的發揮,並實用於生活中,才能稱做才華。」
自己開美術教室不難,但進入連鎖美術教室體系,又是另一種選擇。林千鈴說,在連鎖教學體系,有專業的教案研發團隊、系統化的課程設計,老師也較不需擔心招生業務。以蘇荷來說,除了提供穩定的教職工作,也可以和總校策略聯盟,自己當老闆。這幾年蘇荷更積極開拓海外分校,提供外派機會。
當了四十年的美術老師,林千鈴說,她從孩子身上學到的更多。看著孩子的成長,就是她最欣慰驕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