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慰安婦問題」之經緯
首先,讓我們簡要回顧慰安婦問題的發展經過。
韓國開始廣泛認知到此一問題的重要性,主要源於一九九○年一月,韓國性別研究學者尹貞玉教授(後為「挺身隊對策協議會」首任會長)在報紙《한겨레 韓民族新聞》所發表的連載報導〈挺身隊取材記〉。為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許多女性團體展開串連,成立了「挺身隊對策協議會」。
翌年(一九九一),首位實名出面告發的慰安婦阿嬤金學順,聯合其他受到鼓舞而陸續站出來的原慰安婦,一起向東京地方裁判所提起訴訟,要求日本道歉與補償。最初,日本政府並不承認有「軍隊的參與」,但隨後相關資料接連出土(見一九九二年七月加藤紘一官房長官發言),遂著手進行調查。一九九三年,時任官房長官河野洋平發表「河野談話」,正式承認了日本軍隊的參與,並公開謝罪。不久後,來自菲律賓的原慰安婦也開始具名指控,慰安婦問題由日韓兩國間的問題正式發展成國際問題。
為解決此問題,一九九四年村山富市首相發表了號召國民共同參與的初步方案,聯合執政三黨(自民、社會、先驅)開始推進「戰後五十年問題之事業計畫」。除了致力於釐清問題之外,此計畫的小組委員會亦同時建議,必須讓受害女性的名譽與尊嚴得以回復。一九九五年,眾議院本會議通過了「汲取歷史教訓、決意追求和平之決議」案。
當時的官房長官五十嵐廣三,更進而宣布「女性和平友好基金」 的業務內容與召集人名單。同年七月,「亞洲女性和平國民基金」(The Asian Women’s Fund,以下統稱「AWF」)正式成立,首任理事長為前參議院議長原文兵衛。緊接著在八月,AWF公開了村山首相的祝賀文,同時也獲國務大臣會議同意,政府將會對該會相關活動提供協助。AWF也透過報章媒體呼籲國民參與。
但就在此時,一九九○年以來致力解決慰安婦問題的日韓聲援者,也開始了杯葛AWF的運動。反對理由在於,AWF向日本國民募款,屬於「民間基金」的性質,為了徹底解決問題,聲援者主張重新立法要求國家賠償。其後,此反對運動從日韓兩國擴及海外,發展成以美國與聯合國為主的國際串聯運動。一九九六年,斯里蘭卡學者庫馬拉斯瓦米(Radhika Coomaraswamy)向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提出調查結果報告《庫馬拉斯瓦米報告書》,內容反應了聲援者的意見,這份報告乃成為國際串連運動最初的成果。
同年,AWF宣布處理方案,讓每位慰安婦領取兩百萬圓贖罪金與總理的道歉信,並提供後續醫療福利的服務(每人最多三百萬圓),此方案於一九九六年八月開始實施。韓國於一九九七年開始受理,但引發激烈的反對運動,結果只有七名申請者拿到了贖罪金與道歉信。AWF事業的實質內容因國別地域有所差異,例如印尼,實際上是以「高齡者社會福祉支援事業」名義支付的。
一九九八年,聯合國「預防歧視、保護少數者委員會」的麥克道格爾氏(Gay J. McDougall)所提出的報告書(《麥克道格爾報告書》),反映了聲援者呼籲立法解決的意見。二○○○年,村山前首相就任第二任基金理事長,此時向日本國民的募款所得已超出五億圓。同年底,反對AWF的日韓等國聲援者在東京召開了「女性國際戰犯法庭」,公開主張昭和天皇必須為此問題負責,判決有罪。
AWF於二○○三年結束實際作業,總計提供菲律賓、台灣、韓國等國家二八五人賠償金,該組織在二○○七年正式解散。在這長達十二年的期間,曾有原朝鮮人慰安婦以日本政府為對象提起訴訟,並一度獲得勝訴(山口地方裁判所的「關釜判決」),但在最高裁判所敗訴。其敗訴理由是裁判認為根據一九六五年日韓條約,認定國家已無對個人補償的義務。
二○○六年(本書二一四頁又作「二○○五年」),韓國政府公開日韓會談的會議紀錄,證實了一九六五年日韓協定時,韓國政府收取了日方針對個人補償所支付的金額。為此,韓國政府決定承擔支付與AWF同額的補償金給慰安婦們。
二○○七年七月,美國眾議院通過決議,要求日本針對慰安婦問題道歉並補償。其後,加拿大、澳洲與歐洲等其他國家∕地域也陸續通過決議,譴責日本。韓國或日本國內也持續有呼聲,反對AWF並要求國會立法,善盡「道歉與賠償」的「法律責任」。
時至今日,五十多名原韓籍慰安婦倖存者,始終堅持要求日本政府必須「道歉與賠償」。儘管最近中國的前慰安婦們也開始出面索賠,但就運動核心而言,一般所謂的「慰安婦問題」,依然可說是「韓國」的慰安婦問題。
二○一一年夏天,韓國憲法裁判所判定,韓國政府未積極與日本政府就慰安婦問題進行協商,乃屬違憲,日韓對立因而重新升溫。此一違憲判決讓李明博總統必須積極面對日本政府、尋求解決,更在任期僅剩半年的二○一二年夏天登陸「獨島」(日文版稱「竹島」),以表明對日方慰安婦問題處理的不滿。
而就在此登島抗議行動的半年前,二○一一年冬天,韓國聲援團體在首爾的日本大使館前設立慰安婦少女像,作為受難象徵,激化了日韓兩國人民的情感對立。日本保守派雜誌為此製作了〈韓國,請不要太離譜!〉特輯,展開強烈抨擊。(《正論》二○一一年十二月號)慰安婦問題否定論者則是開始組織示威,對抗聲援者所發起的定期活動「週三抗議集會」。(他們還曾特別選在十二月十四日第一千次「週三抗議集會」時大集會「慰安婦謊言無法原諒!日本女子行動二○一一」)日本社會的批韓抗議活動,開始有女性大量的參與,也正源於此時。
同一時期,日本保守派報紙也特別引導話題(《產經新聞》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刊登前首相安倍否認曾在美國進行道歉的發言(第一次安倍政權曾在二○○七年,因為慰安婦問題而受到國際社會嚴重關切)。另一方面,日本的聲援者不僅持續在東京進行抗議,也前往韓國與慰安婦問題聲援團體合流,參與首爾日本大使館前的抗議活動。
其後,韓國聲援團體持續擴大運動範圍,在美國四處設立慰安婦少女像。這更引發了慰安婦問題否定論者的強烈反彈,導致日韓雙方國民的嚴重對立,連在美國生活的韓國人與日本人,也都被捲入這個對立風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