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自己天生的設定是成功的要素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想做好自己正在做的事。其中,職場上有人擔任行銷或者業務人員,有人擔任HR,有人是CEO或組長。不過,有人曾經想過在家庭中扮演好爸爸、好媽媽,或是扮演好兒子、好女兒的人,該具備什麼樣的特質嗎?大概沒有人想過。
本書著重的內容在於為何有些人擅長這些工作,而有些人不擅長之間的「差異」。當然,與生俱來的能力差異並不在本書的討論範圍內。舉例來說,A擁有一百個才能,但他只發揮了其中五十個,而B雖然只有七十個才能,卻發揮了六十個。在這兩個人當中,誰的工作表現更為卓越?當然是B。我覺得人之所以能成長並獲得成功的關鍵或許就在這裡,也就是「正確」瞭解自己天生具備的才能。因為越瞭解自己,就越能好好發揮,這是恆久不變的真理。
怎樣的人能被稱作「優秀人才」?我認為,如果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不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能在持續成長的過程中,做出一番成果來。本書中欲探討的主題之一為「理解自己天生的設定,就是優秀人才的特徵」。優秀人才能夠客觀且明確地分辨自己的長處和弱點。此時的關鍵在於「分析自己的工作特質,該特質可能會受到自己天生的優勢和弱勢影響,也可能會影響自己天生的優勢和弱勢」。
試著想像一下,如果你屬於銷售部門。一般來說,從事銷售的人需要認識新的人,向他們介紹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有時會親自拜訪,有時是顧客來訪,有時也要打電話主動認識陌生人。因此,我們都覺得業務員的特徵就是喜歡跟人見面、擅長說話。
然而,假如進入業務部門的員工是對認識新的人、與他人談話感到負擔的內向者,狀況會變得如何?與初次見面的人對話時會怕生,偏好靜態活動的內向者能在業務部門成為優秀人才嗎?關於這個問題雖然答案不只一個,但光是簡單想像,就能預測內向者很難藉由跟陌生人親自介紹產品和服務的方式,來獲得卓越的工作成果。如果朝這個方向思考,內向者所具備的特質確實很難讓他成為頂尖的銷售專家。
這表示內向者絕對無法成為最頂尖的銷售專家嗎?絕對不是,而是要找到適合內向者的銷售方式。
內向者獨特的銷售策略
對內向者來說,比起多數不認識的人,與一小部分跟自己建立緊密關係的人溝通是比較舒服的。另外,比起開口對話,用文字陳述對內向者來說也比較輕鬆。當內向者瞭解這些特質後,就能夠找出適合自己的銷售方式。
(1)以VIP客戶為主
比起與多數陌生人見面,內向者更適合面對能密切管理、客單價較高的優質客戶進行銷售。帶給少數顧客高度的滿足感,是內向者更擅長的方法。
(2)經由熟人或朋友引薦
內向者與朋友推薦的人聯絡並談話時,比較不會那麼不舒服。所以就算是初次見面,也能更輕鬆地談話,有時還能以「共同友人」作為談話的媒介。
(3)用文字表達
對內向者來說,更新部落格或是藉由社群媒體、影音等方式來介紹產品和服務,會比親自面對面說明更容易。最近因為疫情,「零接觸銷售」因而活躍起來。我在與某大企業的汽車業務部門開會時,發現利用社群媒體的內向型銷售方式,在市場上已經變得相當活躍。
成為優秀人才意味著在工作上取得卓越的成果,同時也代表你必須持續創造出好的成果,而且成果的幅度還要越來越大。這是因為我們累積越多的經驗和資歷,組織和同事對我們的期待就會越來越高。也就是說,唯有不停滯於當下這個時刻,而是持續地成長,同時正確理解職務內容與自身能力、個性特質,並且將這些妥善連結起來的人,才能獲得「優秀人才」這樣的稱號。在這當中,MBTI是幫助你理解自己的工具,也是找出更適合的工作方式的指南針。
MBTI並非正解
「MBTI並非正解」這句話的意思是MBTI不會判斷「對錯」,我會用「偏好(Preference)」和「不偏好(Non-Preference)」這兩個詞彙來取代。舉例來說,外向者的特質之一是「偏好用言語表達」,這可以解釋為外向者在溝通時,覺得用「言語」講出來比較輕鬆、自然且容易。另外,外向者認為用言語溝通是很理所當然的事,也覺得這個方式更快速。相反的,內向者具備「偏好用文字表達」的特質,他們認為用「文字」溝通更舒適、自然且容易,也覺得用文字溝通很理所當然且更為精確。我們稱這種現象為「偏好」。每個類型都會偏好自己熟悉的行為,相反的也會不偏好另一個類型的行為。
內向者覺得熟悉且舒適的行為,外向者可能會覺得生疏、尷尬、不舒服、更費心思,也就是說當他做這些行為時,會覺得有些困難,學起來也比較慢。相反的,外向者覺得舒服的行為,對內向者來說就會是不偏好的行為。
因此,針對與自己相反類型的人所採取的行動,不能用「對與錯」來評價,而是應該理解成「原來他跟我不同,原來那個人的行為讓我不舒服」。
所以,MBTI並非分辨好壞的工具,也不是用來比較誰更優秀的工具,它只不過是幫助我們找出自己先天具備的偏好和不偏好,這些特質雖然是與生俱來的,但也會受到生長環境的影響而稍微產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