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重要的先說在前頭:如果你是威斯特布路浸信會(Westboro Baptist Church)的弗雷德‧菲爾普斯(Fred Phelps)或宣稱同性戀比恐怖主義還危險的州議員莎莉‧肯恩(Sally Kern),我建議你平靜、小心翼翼地把這本書放回架上,當做你從沒碰過它。希望你身邊沒有任何人發現,那你就能成功脫逃。
其他人請跟著我多停留幾頁。是的,即使你們認為我的想法「不自然」、或是可憐我「悲慘不幸」的家庭經驗,且深深相信我事實上就是個被虐兒,我都不期待自己的故事能說服你們每一個人能贊同以下的說法—同性戀不是一個「選擇」,或同性婚姻應該要合法化,甚至在我長大成人的過程中從未因媽媽們的性傾向而受到傷害。
我保證我不會要求你參加同性戀婚禮、唱百老匯音樂劇,我也不會試圖拿同志運動倡議的目標把你洗腦(雖然如果我是同性戀,或同性戀真的有某種把人「掰彎」的詭計的話,我可能真的會這麼做)。不,這本書完全不是什麼陰險狡詐之計。
我想做的是,跟你談談我的家庭—我的妹妹,潔比(Zebby);我的兩個媽媽,杰姬和泰莉(Jackie and Terry);和我們的狗,喜爾多(Theodore)—以及在我生長成人過程中,我媽媽們教導我的種種價值觀。
約莫在十五年前,美國開始一連串針對同性婚姻與LGBT 人權的公共討論;同性戀公開進入穩定的親密關係、建立家庭,甚至透過領養或「人工」方式養育小孩。自然而然地,他們想要與進入婚姻的異性戀辦伴侶一樣,每天享有並使用公民權、自由權及法律保障,來保護他們摯愛的伴侶及小孩。
但是有些人不想要這件事發生。
不論是過去或現在,這都是爭議性極高、極為困難的議題—一個只會愈來愈大的議題,因為有愈來愈多的同性戀出櫃,穩定下來、建立家庭,並且有了小孩。自從這樣的對話開始後,已有不少人說了或寫了關於在「同性戀家庭」養育長大的小孩(順帶一提,我覺得這個分類很蠢。我媽並不住在同性戀的房子裡、開同性戀的車、或養一隻同性戀的狗—至少目前我們認為是這樣),但是身為同性戀的小孩,我們因為忙著長大—就算無須不斷向社會交代自己的家庭結構,青春期也已經夠苦的了—一直都沒有什麼貢獻;再者,即使保守估計,在美國共有兩百萬左右、雙親為LGBT 的小孩,在我知道同樣被公開出櫃的同性戀養育長大的同伴中,我們沒有一個人是超過二十五歲的。
我不需要成為這本書的作者,我不是被訓練來做這件事或準備成為發言人的;我從來沒學過什麼潛移默化的黑魔法,我也沒有因為我媽媽們是誰而要求成為全國—還有,信不信由你—國際的媒體話題焦點。我只是想要捍衛我的家庭。
如果那場演講在無人注目的情況下完成,或根本從未發表過,公聽會結束後我也就不必被迫回答懷疑論者的發問了。當然,在成長過程中我的確常常被問關於我媽媽們的問題,但這些問題通常都有修飾過,且大多不具侵略性;那些發問都非常有禮貌,不會造成任何困擾。若是屬於我這個世代的好奇寶寶,他們大多覺得雙親是同性戀沒什麼大不了。當我再長大一點,這些問題可能就慢慢減少、轉為稀稀落落的發問,接著幾乎完全消失。
但後來這一切都變了。自從我在公聽會上的演講被瘋狂轉載後,保守部落客和廣播主持人拆解我的講稿、逐字逐句地分析,以高傲、沒人性的姿態指涉像我這樣的人是「異端」和「受虐兒」。
這些全都只是為了回應一位青少年六百字、三分鐘的演講。
在二○一一年一月三十一日星期一的傍晚,我在愛荷華州的首府狄蒙市(Des Moines),解釋我反對愛荷華眾議院的聯合決議第六號—一項重新定義愛荷華州的婚姻僅限於一男一女,因此排除未來同性伴侶行使民事結合可能性的憲法修正案;這也是在美國五十州及世界各地如火如荼進行的重要辯論。演講中提及我的家庭生活,我個人的成就,以及我在同性戀雙親養育下長大成人的一些觀察。但我完全沒想到這件事即將徹底改變我的生活。
隔天早晨,愛荷華眾議院民主黨將我的演講上傳至YouTube(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到星期五以前,這支影片的點閱率已破百萬,而且被CNN、ABC、MSNBC 及CBS 報導。全國電視節目現場就在我媽媽的客廳裡報導我們的家庭生活,且我受邀上隔週的艾倫脫口秀(The Ellen DeGeneres Show);當討論到那段演講影片被瘋狂轉載的速度時,一位YouTube 發言人告訴當地報社說,這就如同達成了不可能的任務,非常不可思議;尤其是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正在這麼做。
基於我仍無法完全解釋的理由—雖然其中當然包括各項事實,例如我是個異性戀男性、愛荷華人、美國童軍、在同儕中也是得體有教養的孩子—我,一個中介者,成為某個訊息,在支持與不支持LGBT 人權的人們之間形成了廣大的迴響。
所以現在我們來到了這裡—我寫,你讀—一本回應關於同性戀伴侶及個人的小孩種種問題的書。但我無法代表整個同性戀社群發言,因為不管你雙親的性別為同性或異性,童年經驗皆因人而異;舉例來說,除了我妹妹之外,我是我自己唯一知道擁有同性戀雙親、生理母親懷我時是單身狀態的小孩;而我也不需要告訴你,在愛荷華州、愛荷華市,跟在格林威治出生長大非常不同。這只是一個家的故事—雖然我希望這能激勵其他孩子分享他們的故事—也只是我一個人的思考和回憶。
這本書是初步探索我媽媽們教導我的價值,這樣的價值根基於我的家,並且一路引領我成為鷹級童軍—美國童軍(BSA, Boy Scouts America)的最高級別—以及與我這樣的孩子有何關連。
這本書也是回應所有那些說我「不一樣」的人。
雖然我一開始很猶豫是否要承認這個事實,但最終,我想我一直都是與眾不同的。從我還是個小孩的時候,各行各業的人們總是不斷告訴我、提醒我這個「不同」,且他們現在仍這麼做;但是他們幾乎沒有定義過這個「不同」究竟為何?我想這其中的遲疑就在於,只要一有機會,我們的文化便渴望服從並與他人一致,在這樣的同質性中獲得滿足。
直到目前為止我是不同的,因為我有許多與同儕殊異的特性。譬如說,我是同性戀伴侶的兒子,藉由輔助生育技術受孕而被生產下來,美國大學入學考試是全美前百分之一;我同時是美國鷹級童軍,自行創立小型企業,為一神普救派教會教友,也是愛荷華州辯論比賽冠軍。
不可否認地,我的家庭也與大多美國人認知的家庭相當不同。直至最近,兩個媽媽所組成的家庭結構才開始不被視為新潮,雖然仍有一群逐漸減少、但抗議攻擊強度漸增的人們鄙視這樣的家庭。這一群人會讓你相信,此差異可擴大並定義所有一切,使我媽媽們喪失公民婚姻權(雖然愛荷華州立憲法不同意),而我的家庭不配獲得「異性」家庭每天享有的所有權利保障。
然而,我媽媽們的同性戀伴侶關係,只是各種不同家庭樣貌中的其中一個面向而已。
我年紀還小時,我的家庭即經歷了慢性自體免疫性疾病的殘酷考驗。我媽媽泰莉在四十四歲時被診斷患有多發性硬化症,對當時九歲的我來說,完全無法理解這一切將會如何發展;於是,我們家又多了一樣與其他美國家庭大不相同之處:與多發性硬化症的抗戰十二年之後,對我媽媽的病情唯一奏效的治療就是完全改變飲食習慣,所以你在我們家的櫥櫃與冰箱內找不到任何含有麩質的食物或乳製品。雖然,請不要告訴她這件事—你會在我的公寓內找到不少這類食物。
是的,我當然可以看見我的家庭有多麼不同,我也承認我自己的不同;但我必須坦承,我沒有辦法真的感受到這些不同。畢竟,我沒有可以拿來與我人生做比較的控制組,沒有可以拿來與當下做比較、「正常」擁有一個爸爸一個媽媽的記憶。雖然社會不時提醒我,我的家庭結構有多麼不同,我感覺就像被告知自己穿了不同顏色的襪子;是的,你可能不大喜歡它們看起來的樣子,但除了偶爾對這樣的美學不滿外,它會影響到你的生活嗎?
我知道襪子只是視覺上的舉例;被一對女同性戀伴侶撫養長大,與被一對異性戀的伴侶撫養長大,兩者之間具有非常重大的不同之處。但我不覺得你有辦法跟我握握手、喝杯咖啡聊聊天,就發現我雙親的性別或襪子的顏色。事實上,雖然二十年算不上令人印象深刻、可做大膽宣示的時間長度,我仍要宣告,直到此時此刻,我所遇過的每一個人中,沒有任何人意識到我是被同性戀伴侶養育長大的。沒有任何一次。且這件事若在未來二十年內改變的話,我會非常驚訝。
但是,除了顯而易見的不同外,究竟有哪些重大的不同之處呢?這個嘛,我是從我好朋友的爸爸身上學到怎麼刮鬍子,從《花花公子》雜誌上學到怎麼打領帶的;在申請印度簽證時,我必須向官員詳細解釋為何將「父親姓名」那一欄留空,因為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我從未遇過那位男人,也不打算見面;我雙親的性向,以及她們在基督信仰的背景下長大、卻又遭此宗教拒絕在外的經歷,帶領她們找到教義更為開放寬容的一神普救派信仰,這也是另一種與大多美國家庭非常不同之處。
然而,當我在愛荷華州司法委員會聯合決議第六號的公聽會上,宣稱「我雙親的性傾向對我人格的內涵沒有任何影響」時,我不是在說謊,而是全心全意相信這是真的。畢竟,一個人的性向不能決定她或他對於歧視的回應;這個回應不是取決於你的膚色,你的性別,你的性向,或是任何不能改變的特質,而是取決於你抱持的信念與珍視的價值—你人格的內涵。
當我在寫這本書時,已經是在愛荷華眾議院的演講、影片被瘋狂轉載的一年後了。
而我依舊很難相信發生過的這一切是真的。當我收到希望我在政治場合、募款、班級和會議室發表演說的邀請時,不禁要自問,像我這樣年紀還沒大到可以點啤酒的人,究竟可以說些什麼你不知道的事呢?但我在愛荷華州及國內四處旅行時,曾有非常反對LGBT 人權的人們告訴我,我的故事改變了他們的想法。過去一年,我意識到自己的經驗正在引發某種迴響—而這之間的關連,我才剛剛開始了解。
我的故事其實可以從任何其他地方開始—我們家從威斯康辛搬到愛荷華、我媽媽泰莉與她交往多年的女友分手、愛荷華州同性婚姻合法的那一天、我從幼稚園跑回家告訴媽媽我想加入童子軍;但我最近才啟航的這趟旅程有個非常明確的起點。當愛荷華司法委員會的主席叫了我的名字,我深吸了一口氣,踏上眾議院的講臺,開始捍衛我的家庭和我媽媽們的婚姻:
主席,晚安。我的名字叫做查克‧華茲,我是第六代愛荷華人,愛荷華大學工程學系的學生,我是由兩位女性撫養長大的。
重要的先說在前頭:如果你是威斯特布路浸信會(Westboro Baptist Church)的弗雷德‧菲爾普斯(Fred Phelps)或宣稱同性戀比恐怖主義還危險的州議員莎莉‧肯恩(Sally Kern),我建議你平靜、小心翼翼地把這本書放回架上,當做你從沒碰過它。希望你身邊沒有任何人發現,那你就能成功脫逃。
其他人請跟著我多停留幾頁。是的,即使你們認為我的想法「不自然」、或是可憐我「悲慘不幸」的家庭經驗,且深深相信我事實上就是個被虐兒,我都不期待自己的故事能說服你們每一個人能贊同以下的說法—同性戀不是一個「選擇」,或同性婚姻應該要合法化,甚至在我長大成人的過程中從未因媽媽們的性傾向而受到傷害。
我保證我不會要求你參加同性戀婚禮、唱百老匯音樂劇,我也不會試圖拿同志運動倡議的目標把你洗腦(雖然如果我是同性戀,或同性戀真的有某種把人「掰彎」的詭計的話,我可能真的會這麼做)。不,這本書完全不是什麼陰險狡詐之計。
我想做的是,跟你談談我的家庭—我的妹妹,潔比(Zebby);我的兩個媽媽,杰姬和泰莉(Jackie and Terry);和我們的狗,喜爾多(Theodore)—以及在我生長成人過程中,我媽媽們教導我的種種價值觀。
約莫在十五年前,美國開始一連串針對同性婚姻與LGBT 人權的公共討論;同性戀公開進入穩定的親密關係、建立家庭,甚至透過領養或「人工」方式養育小孩。自然而然地,他們想要與進入婚姻的異性戀辦伴侶一樣,每天享有並使用公民權、自由權及法律保障,來保護他們摯愛的伴侶及小孩。
但是有些人不想要這件事發生。
不論是過去或現在,這都是爭議性極高、極為困難的議題—一個只會愈來愈大的議題,因為有愈來愈多的同性戀出櫃,穩定下來、建立家庭,並且有了小孩。自從這樣的對話開始後,已有不少人說了或寫了關於在「同性戀家庭」養育長大的小孩(順帶一提,我覺得這個分類很蠢。我媽並不住在同性戀的房子裡、開同性戀的車、或養一隻同性戀的狗—至少目前我們認為是這樣),但是身為同性戀的小孩,我們因為忙著長大—就算無須不斷向社會交代自己的家庭結構,青春期也已經夠苦的了—一直都沒有什麼貢獻;再者,即使保守估計,在美國共有兩百萬左右、雙親為LGBT 的小孩,在我知道同樣被公開出櫃的同性戀養育長大的同伴中,我們沒有一個人是超過二十五歲的。
我不需要成為這本書的作者,我不是被訓練來做這件事或準備成為發言人的;我從來沒學過什麼潛移默化的黑魔法,我也沒有因為我媽媽們是誰而要求成為全國—還有,信不信由你—國際的媒體話題焦點。我只是想要捍衛我的家庭。
如果那場演講在無人注目的情況下完成,或根本從未發表過,公聽會結束後我也就不必被迫回答懷疑論者的發問了。當然,在成長過程中我的確常常被問關於我媽媽們的問題,但這些問題通常都有修飾過,且大多不具侵略性;那些發問都非常有禮貌,不會造成任何困擾。若是屬於我這個世代的好奇寶寶,他們大多覺得雙親是同性戀沒什麼大不了。當我再長大一點,這些問題可能就慢慢減少、轉為稀稀落落的發問,接著幾乎完全消失。
但後來這一切都變了。自從我在公聽會上的演講被瘋狂轉載後,保守部落客和廣播主持人拆解我的講稿、逐字逐句地分析,以高傲、沒人性的姿態指涉像我這樣的人是「異端」和「受虐兒」。
這些全都只是為了回應一位青少年六百字、三分鐘的演講。
在二○一一年一月三十一日星期一的傍晚,我在愛荷華州的首府狄蒙市(Des Moines),解釋我反對愛荷華眾議院的聯合決議第六號—一項重新定義愛荷華州的婚姻僅限於一男一女,因此排除未來同性伴侶行使民事結合可能性的憲法修正案;這也是在美國五十州及世界各地如火如荼進行的重要辯論。演講中提及我的家庭生活,我個人的成就,以及我在同性戀雙親養育下長大成人的一些觀察。但我完全沒想到這件事即將徹底改變我的生活。
隔天早晨,愛荷華眾議院民主黨將我的演講上傳至YouTube(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到星期五以前,這支影片的點閱率已破百萬,而且被CNN、ABC、MSNBC 及CBS 報導。全國電視節目現場就在我媽媽的客廳裡報導我們的家庭生活,且我受邀上隔週的艾倫脫口秀(The Ellen DeGeneres Show);當討論到那段演講影片被瘋狂轉載的速度時,一位YouTube 發言人告訴當地報社說,這就如同達成了不可能的任務,非常不可思議;尤其是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正在這麼做。
基於我仍無法完全解釋的理由—雖然其中當然包括各項事實,例如我是個異性戀男性、愛荷華人、美國童軍、在同儕中也是得體有教養的孩子—我,一個中介者,成為某個訊息,在支持與不支持LGBT 人權的人們之間形成了廣大的迴響。
所以現在我們來到了這裡—我寫,你讀—一本回應關於同性戀伴侶及個人的小孩種種問題的書。但我無法代表整個同性戀社群發言,因為不管你雙親的性別為同性或異性,童年經驗皆因人而異;舉例來說,除了我妹妹之外,我是我自己唯一知道擁有同性戀雙親、生理母親懷我時是單身狀態的小孩;而我也不需要告訴你,在愛荷華州、愛荷華市,跟在格林威治出生長大非常不同。這只是一個家的故事—雖然我希望這能激勵其他孩子分享他們的故事—也只是我一個人的思考和回憶。
這本書是初步探索我媽媽們教導我的價值,這樣的價值根基於我的家,並且一路引領我成為鷹級童軍—美國童軍(BSA, Boy Scouts America)的最高級別—以及與我這樣的孩子有何關連。
這本書也是回應所有那些說我「不一樣」的人。
雖然我一開始很猶豫是否要承認這個事實,但最終,我想我一直都是與眾不同的。從我還是個小孩的時候,各行各業的人們總是不斷告訴我、提醒我這個「不同」,且他們現在仍這麼做;但是他們幾乎沒有定義過這個「不同」究竟為何?我想這其中的遲疑就在於,只要一有機會,我們的文化便渴望服從並與他人一致,在這樣的同質性中獲得滿足。
直到目前為止我是不同的,因為我有許多與同儕殊異的特性。譬如說,我是同性戀伴侶的兒子,藉由輔助生育技術受孕而被生產下來,美國大學入學考試是全美前百分之一;我同時是美國鷹級童軍,自行創立小型企業,為一神普救派教會教友,也是愛荷華州辯論比賽冠軍。
不可否認地,我的家庭也與大多美國人認知的家庭相當不同。直至最近,兩個媽媽所組成的家庭結構才開始不被視為新潮,雖然仍有一群逐漸減少、但抗議攻擊強度漸增的人們鄙視這樣的家庭。這一群人會讓你相信,此差異可擴大並定義所有一切,使我媽媽們喪失公民婚姻權(雖然愛荷華州立憲法不同意),而我的家庭不配獲得「異性」家庭每天享有的所有權利保障。
然而,我媽媽們的同性戀伴侶關係,只是各種不同家庭樣貌中的其中一個面向而已。
我年紀還小時,我的家庭即經歷了慢性自體免疫性疾病的殘酷考驗。我媽媽泰莉在四十四歲時被診斷患有多發性硬化症,對當時九歲的我來說,完全無法理解這一切將會如何發展;於是,我們家又多了一樣與其他美國家庭大不相同之處:與多發性硬化症的抗戰十二年之後,對我媽媽的病情唯一奏效的治療就是完全改變飲食習慣,所以你在我們家的櫥櫃與冰箱內找不到任何含有麩質的食物或乳製品。雖然,請不要告訴她這件事—你會在我的公寓內找到不少這類食物。
是的,我當然可以看見我的家庭有多麼不同,我也承認我自己的不同;但我必須坦承,我沒有辦法真的感受到這些不同。畢竟,我沒有可以拿來與我人生做比較的控制組,沒有可以拿來與當下做比較、「正常」擁有一個爸爸一個媽媽的記憶。雖然社會不時提醒我,我的家庭結構有多麼不同,我感覺就像被告知自己穿了不同顏色的襪子;是的,你可能不大喜歡它們看起來的樣子,但除了偶爾對這樣的美學不滿外,它會影響到你的生活嗎?
我知道襪子只是視覺上的舉例;被一對女同性戀伴侶撫養長大,與被一對異性戀的伴侶撫養長大,兩者之間具有非常重大的不同之處。但我不覺得你有辦法跟我握握手、喝杯咖啡聊聊天,就發現我雙親的性別或襪子的顏色。事實上,雖然二十年算不上令人印象深刻、可做大膽宣示的時間長度,我仍要宣告,直到此時此刻,我所遇過的每一個人中,沒有任何人意識到我是被同性戀伴侶養育長大的。沒有任何一次。且這件事若在未來二十年內改變的話,我會非常驚訝。
但是,除了顯而易見的不同外,究竟有哪些重大的不同之處呢?這個嘛,我是從我好朋友的爸爸身上學到怎麼刮鬍子,從《花花公子》雜誌上學到怎麼打領帶的;在申請印度簽證時,我必須向官員詳細解釋為何將「父親姓名」那一欄留空,因為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我從未遇過那位男人,也不打算見面;我雙親的性向,以及她們在基督信仰的背景下長大、卻又遭此宗教拒絕在外的經歷,帶領她們找到教義更為開放寬容的一神普救派信仰,這也是另一種與大多美國家庭非常不同之處。
然而,當我在愛荷華州司法委員會聯合決議第六號的公聽會上,宣稱「我雙親的性傾向對我人格的內涵沒有任何影響」時,我不是在說謊,而是全心全意相信這是真的。畢竟,一個人的性向不能決定她或他對於歧視的回應;這個回應不是取決於你的膚色,你的性別,你的性向,或是任何不能改變的特質,而是取決於你抱持的信念與珍視的價值—你人格的內涵。
當我在寫這本書時,已經是在愛荷華眾議院的演講、影片被瘋狂轉載的一年後了。
而我依舊很難相信發生過的這一切是真的。當我收到希望我在政治場合、募款、班級和會議室發表演說的邀請時,不禁要自問,像我這樣年紀還沒大到可以點啤酒的人,究竟可以說些什麼你不知道的事呢?但我在愛荷華州及國內四處旅行時,曾有非常反對LGBT 人權的人們告訴我,我的故事改變了他們的想法。過去一年,我意識到自己的經驗正在引發某種迴響—而這之間的關連,我才剛剛開始了解。
我的故事其實可以從任何其他地方開始—我們家從威斯康辛搬到愛荷華、我媽媽泰莉與她交往多年的女友分手、愛荷華州同性婚姻合法的那一天、我從幼稚園跑回家告訴媽媽我想加入童子軍;但我最近才啟航的這趟旅程有個非常明確的起點。當愛荷華司法委員會的主席叫了我的名字,我深吸了一口氣,踏上眾議院的講臺,開始捍衛我的家庭和我媽媽們的婚姻:
主席,晚安。我的名字叫做查克‧華茲,我是第六代愛荷華人,愛荷華大學工程學系的學生,我是由兩位女性撫養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