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關於生活】

為活到一百歲做準備

政府調查二○一三年台灣人平均壽命約為八十歲,這個數字比五十年前多了二十歲,比三十年前多了十歲,照這樣增長速度,再過二十年,台灣人平均將可活到將近九十歲,而如果你是女性,或住在都會區,或已經年過四十,這個數字還要更高一些。換句話說,不管喜不喜歡,願不願意,懶不懶惰,我們都很有可能活到一百歲!

好消息是:既然能活這麼久,我們必然有比過去人們更充足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愛做的事,而不必擔心好不容易捱到退休,子女成人後,人生已然所剩無幾,時不我予。壞消息是:如此一來,人步入中年,年老力衰,生活品質不佳,甚至成為他人負擔的時間,就有可能被拉長到令人不堪的境界。

是好是壞取決於是否有準備,遺憾的是,我們大都過於短視近利,念書時一心只想考高分,進好學校,進入社會更是沒天沒地的賣命工作,期望長官賞識,升官加薪,或最起碼不被炒魷魚。稍有閒暇,大都將時間花在休息或充電,為下一個更高遠的功利目標發起衝擊,卻忘了為終有一天必將進入的退休階段事先做規劃。

較有遠見的人,退休前努力打拚賺錢,期待儘早不需為五斗米折腰,同時積極照顧自己的身體,養成良好飲食和運動習慣。他們知道,財務和健康是生活品質的保證,即使眼前沒有立即顧慮,但要確保下半輩子不一直被金錢和病痛所困,現在就要開始為未來鋪路。

能做到這兩點已算得上人中龍鳳,卻顯然還不夠,因為即使不愁吃穿,健康也無大礙,快樂生活還需要從事喜歡做,有挑戰性,又能幫助他人的活動,才能讓活在世上每一天充滿樂趣和意義。這事情的重要性經常被忽略,許多人拼命追求的是有錢有閒,即使沒達成,追求過程至少充滿希望,反而經常是在達成之後才發覺不知為何而戰,卻又不得不繼續作戰。

生活是否快樂也不像財務和健康那樣容易判斷高下,金錢可用數字代表,身體有沒有毛病可靠醫學診斷,快不快樂卻是個很主觀的東西,如果一個大家都認為很可憐的人硬要自稱快樂,外人很難說他不對,而一個外人眼光中的天之驕子,也可能終日憂愁,甚至痛苦到自殺。
那難道就完全沒有衡量標準嗎?倒也未必,只是不像衡量金錢那麼簡單而已。如果觀察一位退休老人生活是否快樂,經常我們會發現除了財富和健康外,還有一項起碼同樣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在看電視和含飴弄孫之外,他是否還有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學習成長的熱情?克服挑戰的勇氣?以及,即使不一定能為他帶來金錢和名聲上的回報,是否還有對工作成就的追求?

人不可能什麽事都不做就健康無虞,財富不缺的活到一百歲,同樣道理,不管年齡多大,現在就需要開始為未來的充實快樂生活做準備。許多和我一樣的懶人可能會覺得多此一舉,眼前生活這麼忙碌,休閒永遠嫌不夠,退休後天天放假,還怕不知道該如何打發時間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從我過去八年離開職場的經歷和觀察中,敢掛一句擔保:是的,我們真的不知道!

那是因為我們從小到大從沒碰過類似情況,念書時,學校,補習班幾乎占滿生活全部,進入社會,工作,家庭,責任義務壓得人喘不過氣起來,從沒想過生活還有其他可能選擇。想想看,如果從明天起不需要上班,你要如何度過一天二十四個鐘頭?請注意,這裡說的可不是一個星期或一個月,而是三十年,四十年中的每一天!

不要認為船到橋頭自然直,因為它不會直的,就像財富和健康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一樣,快樂生活同樣需要人們努力經營才有可能獲得,臨時抱佛腳效果必定不佳,一切得靠平時積累。或許有人會問「退休離我如此遙遠,要從何時開始積累?」很簡單,也跟財富和健康一樣,越早開始越好!

在後面的章節中,我們會陸續談到如何在平時生活中積累快樂因子的方法,懶人們不必擔心,這些方法的確需要在生活實踐,但更重要的是建立觀念,所謂知難行易,在這件事情上特別明顯。想法不對,付出的努力就會大打折扣,甚至徒勞無功;反過來說,只要信念一通,行為自然同步,不需費力就可以為充實快樂活到一百歲做好準備!
【關於理財】

財務上你有資格退休嗎?

很多人都想退休,這樣就不必每天朝九晚九,不必開會寫報告,不必再看上司老闆的嘴臉,從此過著悠哉樂活的幸福日子。但是,大家又很怕退休,擔心自己的財產萬一不夠花到生命的最後一天,怎麼辦?如果不夠的話,就得認真投資,但萬一虧損傷及老本,又該怎麼辦?只好打消退休的念頭,繼續認分工作,不要再做無謂的幻想。

從財務觀點來看,什麼人才有資格退休呢?我認為只要符合下面三個條件,你就有機會向老闆說再見。

一、至少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而且已繳清貸款。
二、有足夠的財產。
三、有足夠的保險。

第一點非常明確,但後面兩點實在模稜兩可。每一個人對「足夠」的定義很難有共識,我認為夠了,可能你認為根本不夠。這是一個不可能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我有一個年近六十歲的田僑仔朋友,他自豪地說,他每天就算花三十萬台幣,也可以一直花到一百歲。如果此話當真,他哪裡還需要理財?他要的反而應該是遺產稅規劃,不過這不是我的專長。這種人可以直接跳過本書所有關於「理財」的章節。

因此,本書主要是針對有點錢又不是太有錢的一般中產階級來做的建議。那麼,到底要多少才「足夠」呢?這又牽涉到你對退休後生活條件的要求。別急,我在後面的章節,將會提出一個具體的公式和做法,來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其實,如果你有了足夠的財產,就算不必依賴保險救濟,也生活無虞的話,保險的議題在此,可能「節稅」的意義大於「保障」的意義。

第二、三點雖然不明確,但應該大部分人都會百分之百同意,反而是第一點,或許有人不能認同,誰說租房子的人就沒有資格退休?

在進入以下章節之前,我必須就「買房子?還是租房子比較好?」這個議題,提出非常明確的立論。

退休之後,你不再有相對穩定的薪資收入,你只剩下兩種財源來支應未來的生活所需,一是原先的積蓄,但只會不斷減少,坐吃山空,二是後來的投資收入,但沒有任何方法可以保證獲利,甚至可能損及你原來的本金。因此,退休之後的投資首重「安全」,心態也必須「保守」。

如果此時的你,還有房貸在身,甚至必按月繳付房租,這些費用將嚴重侵蝕你的積蓄,而你在進行投資決策時,也會比較積極。「積極」是比較好聽的說法,其實本質上是比較「躁進」。
一般生活開銷相對房貸和房租而言,是比較彈性的,因為「節衣縮食」畢竟容易一點,但房貸和房租是完全不能打折扣的。因此,你就有每月投資都必須有收益的壓力,你就容易心存僥倖,即使不是很好的進場時機,你也一定要找到能夠逆勢突圍的標的。

生活在這種不安定的心情中,你怎麼可能會擁有良好的退休生活品質?

還在付房貸的人,至少也認為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是絕對必要的,但是有些人認為租房子才能讓資金做更靈活的運用,然後透過有效的投資,創造更大的財富,甚至還能產生巨大的「複利效果」。

以上兩種人的差異,關鍵在於對投資報酬率的假設不同。支持買房子的人,不敢對投資報酬率做過高的期待,而支持租房子的人則很明顯高估了自己的投資能力。但是,試問你一旦退休,收入不再穩定之後,再來一次SARS,或是金融海嘯,你能躲得過,或是承受得起巨額的投資虧損嗎?

如果再來一次股市大崩盤,擁有自己房子,而且貸款繳清的人,可以暫時退場,靠積蓄撐過投資黑暗期。反之,要付房貸或付房租的人,可能還是必須積極尋找能夠逆勢獲利的投資標的,心理負擔和財務壓力當然相對較大,不是嗎?

如果你還沒有自己的房子,也自認沒有足夠的錢來支應退休生活,更沒有足夠的保障來對付突發意外時,請你就暫時打消現在退休的念頭,好好工作,努力買房吧!

【關於健康】

三十歲你正處在健康顛峰,意味身體開始走下坡

就人的生理發展來說,一般人體二十五歲到三十五歲是身體健康顛峰,這是從人體解剖學、生理學來看的平均值,你的器官系統發展到此時,功能達到最好,但每個人顛峰狀態不一樣,有的人是九十二分,有的人是八十八分,也有人更差;不管如何,抵達健康顛峰同時意味著,你的健康從此開始走下坡,所以,你有必要知道你的顛峰是什麼狀態。

為了解自己的健康顛峰,你必須做一件事:去做健康檢查。至少基本的檢查,如學生入學健康檢查或者勞工健康檢查,都應定期參加。如果我們暫用分數來比喻的話,三十歲的你,八十八分不算顛峰,八十五分算基本,九十二分算應該,如果你的報告一出來,已經是六十五分或者五十八分,意味著你的顛峰已經比別人低了,必須要多加注意。健康檢查的目的,不是要看你有多健康,主要是想看出「你有多不健康」。如果你的健康沒有出現六十分以下的紅字,究竟是六十一分到九十二分中的那一段?這介於七十八分與紅字間的這一塊區段就是亞健康,你得知道你是否處於亞健康狀態。
透過健檢檢查報告,可以知道身體所處的狀況,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家族如果沒有遺傳病史,你的健檢報告也還可以,那麼對你來說,要做的是維持你的健康顛峰不墜。

第二,如果你的健檢報告在正常值的邊緣(例如肝功能指數正常是GOT40、GOP40,但是你檢驗的結果分別是39與38),作完健康檢查沒有紅字,也不要高興得太早,你同時還要參酌自己的家族病史,看看父母親雙方家庭有沒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癌症(肝癌、直腸癌、肺癌、乳癌、子宮頸癌)等國內十大死因。根據臨床統計,如果你父母親在五十歲得糖尿病並開始治療的話,除非你沒有糖尿病遺傳基因,或者生活作息比父母更悠閒舒適,不然你很可能會比父母提早發病。這是因為現代人生活與工作壓力大,吃得也比過去更不健康,阿公阿媽那年代生活雖然清苦,但食物料理很單純、沒有太多添加物。這些飲食內容都是疾病的誘發因子。

第三,如果你的健康報告有紅字出現、醫師也建議需要吃藥治療,你如果還自以為年輕有本錢,沒在怕的話,那麼你可能很快就會把你的健康老本流失殆盡;如果你堅持不吃藥,要靠自己的生活方式與飲食控制高血壓與糖尿病,那我只能提醒你,要記得量血壓並回來抽血,數據會說話。

很多剛發現自己罹患慢性病或者重症的病人,一來都會問我:why me?我會回他們:why not you?這通常可以回溯發病前,很多病人會存著類似賭徒的僥倖心態,你可能說:「我才不會那麼倒霉!」這種心態會一直持續到發病,然後你才會非常震驚難以接受地問:why me!面對疾病的驚懼、恐懼、害怕,是不分年齡、知識、經歷與性別,連樞機主教單國璽得知肺癌時,都不免鬱悶,何況是我們一般人?如果你不想要等到重症再來後悔的話,就要及早面對健康檢查報告,配合醫囑及早治療。
也許有人會擔心,如果驗出血糖或血壓有狀況,年紀輕輕就要靠吃藥,這樣依賴藥物一輩子好嗎?大家必須釐清一個觀念:糖尿病跟高血壓是慢性病,藥,是要吃一輩子的。「一輩子」這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活到一百零八歲,你吃到一百零八歲,一種是你不太想吃,那麼也許只活到四十九歲。你想要哪種一輩子?當然可以自己選擇,但我想說的是,如果你能好好跟醫生配合吃藥,就會把危險降到最低。也很多人擔心長期服藥會傷腎?目前的高血壓的藥物,約有三分之二都可以保護心臟與腎臟;真正傷腎的是高血壓與糖尿病沒控制好,不要倒果為因。如果健檢已經有了紅字,就要面對現實,該吃藥就要吃藥。

台灣人最大問題就是觀念偏差,對於吃藥加上飲食控制的概念很缺乏,糖尿病患有百分之三十到四十控制不好;而這些控制不好的病人,大約有四分之一要打針,病人一聽到打針,一百個有九十個抵死不從,另外七個寧可去死,只有三個可能會聽醫生的話。我常常遇到病患會用遺傳當藉口,比方父親有高血壓,他就會用「我一定會有高血壓」的心態面對,不想吃藥不控制。

如果你能夠有一種正向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很多疾病都是可以獲得很好的處理,別忘了,三十歲正是人生的顛峰。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