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真幸運!到了有資格老化的年紀
當我們要去一個陌生地方旅行時,通常都會先蒐集資料,對那個地方有初步的了解,做好心理準備,才能避開危險之處,並玩得盡興,對於老年生活也是一樣的。
步入中年後,我們開始由父母身上、朋友口中以及自己身體的種種變化,慢慢地體會變老,逐漸接受變老的事實,並學習與之相處,進而享受變老所帶來個性上的圓熟、心理上的放鬆,及精神上的恬適、知足與感恩。
一直很喜歡《傳道書》三:一的「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
春夏秋冬是人生的套餐,我們的一生就如初春開始、經歷盛夏並慢慢走入秋天,不僅要珍惜深秋帶來的成熟、智慧和豐收,還要為即將到來的冬天早早做準備,讓冬天不會那麼肅殺、寒冷,還可以享受冬天的美景和樂趣。
癌病送給我的禮物
◎超過三十年的行醫生涯,到今天才知道當初學醫,其實最受惠的是自己。我心懷無盡的感恩,積極接受治療,並隨緣地接受預後的任何可能。
很幸運,我得的是乳癌
五十七歲那年,有天覺得右邊乳房有點抽痛,連在為病人看診時都明顯感覺到。本以為是神經痛,可能是帶狀疱疹的預兆,但兩個星期過去了,並沒有長出水疱,直到有一天早上洗澡時,無意中發現右邊乳房有個硬塊,摸起來並不痛,我那時候就覺得:「完了,這一定是乳癌!」
繼而一想,幸好硬塊長得靠近表面,比較容易摸得到,可以早期發現。
當天早上八點上班,立刻打電話給我在榮總一般外科的醫師同學。他說:「你就下來吧!」超音波一掃,果然是惡性的。乳房硬塊約兩公分,屬於第二期癌症。
我的父母都很長壽,家人沒人得過癌症,而我的身體一向健康,生活習慣也很好,因此我想我也一定會活到九十幾歲。但是我也了解人過中年,很多器官都會開始出問題,隨時可能會生病。過了中年的我就曾想過,如果我罹癌可能會是乳癌,因為我是女性,加上沒生育或哺乳過,算是高危險群。
當時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乳房在身體表面,開刀不必動到內臟,體力復原較快,而且因為乳癌是女性常見的癌症,病人多,相關研究也多,所以化療和標靶療法的藥物研發一直在進步,治療有望。
我本來安排要與兩位姊姊帶著九十二歲的母親,去日本福岡自助旅遊三天,怕開完刀後無法推輪椅帶母親在福岡趴趴走,於是做完該做的檢查,再等十天從日本回來後,立刻住院接受手術。
從史懷哲到拚命三郎
三十多年前當我們進入醫學院時,真的是懷著濟世救人的抱負,大部分同學的偶像都是在非洲行醫的史懷哲醫師。
但也因覺得自己負有使命,工作時往往變為拚命三郎,認為生病只是患者的事。曾幾何時,醫生的社會形象日趨低落,在很多人眼中變成了一群在健保政策下討生活、唯利是圖的既得利益者。看病變成了經營管理,醫術變成算術,這是當年所始料未及的。
有人說醫生很可憐,整天看病,忙得要死,累得要命,沒時間花錢。當醫生太太最好,可以好好享用財富;要不然當醫生家人也好,看病拿藥不用錢。
一位企業界的朋友說:「一個人至少要有三位好友:醫師、律師及會計師。」一般人大概很少有機會聚集到需要會計師照顧的財富,需要律師的服務也能免則免。但醫師的朋友可就有用了,可適時提供實用消息,如什麼病找什麼人看等等。
醫生也會中「大獎」?
我在無意中發現自己長了乳癌的事,卻讓我覺得當醫生,最受惠的其實是「自己」,尤其是由醫生變為病人的時候。
當我住進病房,準備第二天開刀時,遇見了一位病房服務員。她看著穿病人衣服的我說:「唉!當醫生的人怎麼把自己顧成這樣?」
我笑笑:「醫院這麼大怎麼維持?我也來照顧一下啊!」
醫生也許比較懂得如何預防疾病,但並不表示就不會生病。只是醫生通常能早期發現自己的病症,醫療資源取得方便,而且能積極地投入治療。
除了少數明顯的基因突變的遺傳外,大部分癌症的原因及其致病機轉仍是不明。乳癌本來就是婦女常見的疾病,以我後中年的年齡,得到癌症也不意外(時候到了嘛!),就像抽籤抽到了一樣(這是我對病人常說的一句話)。朋友們對我得到癌症都有不同的解釋,其中最窩心的是工作太忙了(其實我不覺得忙,但別人覺得我忙也滿好的),壓力太大(有嗎?),上帝要給你一個不一樣的假期(在家度假?),菩薩要你休息(這我不便拒絕)等。
當病人比當醫生容易
懷疑自己有問題時,要找專科醫師。在同家醫院上班多年的我,當然知道每位醫師的醫術及專業素養都很好,其中一位剛好是我的同班同學。他開誠布公,把各種治療方式及預後講解一番,言簡意賅,我立刻進入情況,於是治療方針馬上確定。我對他完全信任,並且事先交代家人如果開刀中途,醫生跑出來交代一些事時,不要多問,以免延誤時間,只要聽他的就是了。
手術後,接下來負責治療的是位年輕的腫瘤科醫師。十多年前他還是住院醫師時來本科一個月,當時就覺得他非常優秀、認真,對病人又親切。如今他專業有成,與最新醫學的進展同步,充滿自信,誠懇而親切。隔行如隔山,癌症的化療日新月異,其預後也因癌細胞的生化免疫行為而有大不同,在這方面我已落伍了。
指著電腦螢幕上生氣勃勃的癌細胞影像,這位腫瘤專科醫師不厭其煩地向我解釋,重複幾次後,我好像懂了。我得的是一種比較惡性,預後較差的癌症;但幸好各種特殊螢光及免疫染色都顯示,剛好這些惡性癌細胞也有很強的剋星,即某些化療藥物。
醫生說:「它們就要在你身上打起來了,只要你身體夠強,就能撐得過去的。」
我說:「我一切聽你的,完全信任你,若是健保不能給付的,我很願意自費。」
想到我多幸運,所有的醫師對我直言不諱,讓我了解,也有所選擇。而不是像日劇《白色巨塔》中可憐的財前醫師,一位專開腫瘤的醫師自己得了胃癌,醫院上下全部瞞他,還製造假病歷、假開刀標本,真是用心良苦。作為病人的我很簡單,只要聽醫生的話就好了,而兩位醫師承受的壓力恐怕比我大很多。
我這才充分了解,醫病關係要建立在互信,醫生希望取得病患充分的授權,病患希望醫生盡力,給予醫生所知道的最好的治療。
我比一般人幸運的是,所有幫我診治的醫師均是認識的人。所以還在念醫學院時,要對同學好一點,因為將來同學會遍布各科,學有專精。平常對住院醫師要盡心教導,希望他們青出於藍,因為不曉得何年何月何日會需要他們的服務,甚至把生命交給他們呢!
關懷讓我熱淚盈眶
開刀前,有位消息靈通的病患家屬送來一盆花,看到上面祝福的字條,讓我心中的感動難以抑制,淚珠一發不可收拾。這時我辦公室的門被推開,一位剛聽到消息的同事想來鼓勵一番,一眼見到我正對花垂淚,大概以為我很傷心,立刻把我擁抱(我發誓,這是我們同事二十多年,第一次擁抱)安慰一番,我就乾脆放聲一哭了。
其實,從一開始懷疑有癌症,做檢查,到開刀、證實、化療,我從不覺得傷心(輪到我了)或不平(抽到了),更沒掉過眼淚。倒是許多親朋好友,尤其是共事相處多年的護士、助理們一聽到我有癌症,眼眶立刻紅起來,眼淚奪眶而出,害得我也跟著流淚。原來人的情緒反應是隱藏不住的,真心關懷的電波是超光速的,具強烈的感染力,所以那幾天我在醫院走來走去時,常常是別人一關心,我就熱淚盈眶。
開刀當天早上七點,好心的同事夫婦趕來陪著躺在推床上的我,輪子快速地滑過每天走過的長廊,進出電梯、進入開刀房。我一路管不住淚水撲簌簌地流下,一面又忙著向賢伉儷解釋,我實在是太感動了,不是害怕,更不是傷心。
鼓勵,還是很受用
生病並不是件不名譽的事,不用隱瞞,恐怕也隱瞞不了。我生病的消息傳得很快,在路上、在醫院的走道上、在病榻前,許多同事、朋友都特地來告訴我,他的媽媽、太太、姊姊、妹妹、好友,甚至他自己也有同樣的癌症,經過治療後已經一、三、五、八、二十年了,還好好的呢!明明知道也有好友因同樣的癌症去世,但聽到這種鼓勵的話還是很受用。更有人現身說法,提到手術後及化療中的注意事項,去哪裡買漂亮又舒服(但很貴)的假髮、頭巾、訂做胸罩等。
由於開刀前有一星期的心理建設,包括長官對我工作的悉心安排讓我無後顧之憂,因此不顯得匆忙,甚至術前的shopping,竟有當年〈木蘭詩〉的「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的雀躍心情。
超過三十年的行醫生涯,到今天才知道當初學醫,其實最受惠的是自己。除了無盡地感恩、積極地治療及隨緣地接受預後的任何可能外,還能做什麼呢?想到十月忠誠路上的欒樹是否還有殘紅,就立刻戴上口罩散步去看看吧!
乳癌復發虛驚一場的省思
◎雖然這次沒事,但並不表示以後不會復發,也不能保證不會得其他疾病,此次經歷讓我除了感恩,更體會到應該活在當下,享受人生,做好隨時可離開的準備。
難道是復發?
動了乳癌手術和化療三年多後,自覺情況良好,開始偷懶不想去追蹤(我不是個好病人哦)。但大約一個月的期間,沒病的乳房時常脹痛,偶爾抽痛。最初我懷疑是帶狀疱疹的前兆,可是過了一星期,並沒長出水疱。排除了帶狀疱疹後,就面臨一個嚴重的問題:會不會是乳癌復發?畢竟我的乳癌細胞有Her2(一種致癌基因)的過度表現,比較容易轉移,存活率較低。
既然有復發的可能,我就自我檢查乳房,除了有點痠痛外,好像在一點鐘位置觸摸到一個小於一公分的硬塊,且連續七天都摸得到。想起當初乳癌的硬塊也是自己摸到的,技巧應不錯,那麼乳癌復發大概是八九不離十了。
實在不願意再經歷化療的痛苦,本想假使復發,就讓它自生自滅吧!可又想到如不處理,它到處轉移,一旦侵蝕到脊椎是會很痛的;萬一轉移到腦部,即使不偏癱,恐怕也無法正常思考或寫作。最後,還是決定去找我的醫師看病。
因一個月後要出國旅遊,於是打電話給主辦的好友,告知如果到時要接受治療而無法參加,會因少了我一人,使得大家無法採用團體機票,每人的旅費要增加幾千元,先說聲「抱歉了」。
朋友在電話那頭情緒低落地說:「真不曉得說什麼好,你還是趕快去檢查吧!」
觀音夕照,還能欣賞多久?
我坐在休閒椅上,面對著窗外的觀音山。當初定居在這個小坪數的高樓層,就是為了欣賞觀音夕照。一位好友特別替我找了這張符合人體工學的智慧型休閒椅,以便舒適地看書之餘,抬頭望望觀音雲彩。然而搬來將近一年了,恐怕這是第二次真的坐下來吧!
小說、散文和雜誌幾乎都是在坐車時看的,觀音山也都是俯首案前審計畫、讀文獻或從電腦螢幕前抬頭張望一下而已。何時真的專注欣賞了?以後會不會躺在這椅子上打化療呢?
思緒至此,我的膝蓋退化性疼痛就顯得微不足道,慢性牙痛也不急著整頓,新居地板多次漏水更不用再敲打整修了。誰知道還能活多久呢?也許剩餘的時間都用在抗癌吧?
我的退休清單
退休時,我曾為自己開立清單,要好好欣賞人生、享受生活,並發掘潛力──我做到了嗎?
很高興建立的部落格人氣一直不錯;持續每週的KTV課,總令我心情舒暢;每星期六的幼獅寫作課,激盪腦力;一星期走一次陽明山,心曠神怡;接受陽明山志工訓練,拓展視野;上美術課遇良師,證實自己終究沒繪畫才能,但學會了欣賞;坐公車、搭捷運趴趴走,喜歡不塞車的台北;常與朋友結伴出國旅遊,不用費心籌劃。看來清單上的事都做到了,應該了無遺憾。
看病那天,醫師神情凝重,告知在一點鐘和十一點鐘的位置都摸到了小小的硬塊,於是安排超音波檢查。但探頭在乳房上掃來掃去都找不到腫瘤,醫師說這兩個可疑的小硬塊應該是脂肪吧。我猛然一想,最近胖了幾公斤,內衣相對變緊,壓迫胸部而產生疼痛,導致我仔細觸摸而過度臆斷,幸好醫師解除了我的疑懼。
真相一明,我如釋重負,但覺得好像小題大做了,很不好意思。不過,我可沒有浪費醫療資源,也是該追蹤的時候了。
回到家,打電話給主辦旅遊的好友,她笑說:「治療之道應該是去買新的內衣,而不是減肥,效果太慢了。」
活在當下,了無遺憾
雖然這次沒事,但並不表示以後不會復發,也不能保證不會得其他癌症或其他疾病,要不然先人都去哪裡了?此次經歷讓我除了感恩,更體會到應該要活在當下,享受人生,做好隨時可離開的準備。
人生有限,縱使健康活到百歲,也無法享盡人間美食或看遍名山大川,不如以柔軟心、開放的胸懷和活躍的頭腦,來欣賞身邊的風景、人物,並悠遊於網路。欣賞就不需擁有,更沒有負擔。所以今後不論如何,我每天一定要找個時刻,坐在休閒椅上,欣賞觀音山的天光雲影了。
夾心世代的「三明治」兒女
◎當今四、五十歲的兒女,擔著奉養上代、養育下代的重任,但照顧長輩時,對發生在他們身上的疾病症狀可以作為警惕並預防,讓自己有個健康、從容的老年。
叛逆期、更年期與老年期
一位五十歲的朋友,和她讀國三的小孩發生爭執,小孩頂撞她:「你不知道我現在是叛逆期嗎?」
她立刻反擊:「叛逆期有什麼了不起!你媽媽可正是更年期哩!」
四、五十歲是「三明治」的族群,夾在兒女與公婆、父母之間。有人的兒女正青春叛逆,還有人在兒女成家立業後感受到「空巢期」的失落;而此時公婆、父母都已逐漸邁入老年,需要照顧,甚至經濟上的援助,這擔子往往就落在媳婦、女兒身上。我的門診常有中年女性,一手扶著父親、一手攙著母親來看病。
這些仰事俯畜、一肩兩挑的中年婦女,自己也逐漸感受老化的滋味。眼睛無法對焦,餐廳的菜單看來霧煞煞,動不動就腰痠背痛,心浮氣躁,做起事來丟三落四,不免懷疑自己是否患了失智症。
不少女性在停經後為停經症候群所苦,如臉部潮紅、夜晚盜汗、心悸、陰部乾癢、失眠、憂鬱、情緒不穩等,以女性賀爾蒙治療非常有效,但此短期治療一般不超過五年。是否長期使用女性賀爾蒙,並沒有一定的答案。需要醫師與婦女審慎地對使用目的(如預防骨質疏鬆)、使用方式(天天或週期性使用)、藥物投與方式(如口服、貼劑或藥膏等)、禁忌與副作用充分討論後,再做定奪。
誰來照顧老人家?
多年前,有位六十多歲的男士,每個月帶他九十歲的母親來看病,母子一團和樂,構成一幅很美的圖畫,只要一看到他們,我都要感動半天。
後來老太太不幸中風住院,每天來病房照顧的都是四十到六十歲的兒女輩,孫子輩只是偶爾探望一下。進而觀察其他慢性病患,也是如此。年輕人也許是功課繁重,或事業正在起步、衝刺,騰不出時間。
以此情況,當第二代的中年人進入七、八十歲的年紀,一旦生病住院,能否期待已經四、五十歲的第三代,如同第二代侍奉父母般的殷勤呢?
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小說《雙城記》有句知名的開場白:「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當今四、五十歲兒女的處境也是如此。壞的是,必須擔著奉養上代、養育下代的重任;好的是,人生閱歷豐富,處事漸趨圓熟,面對現實的衝擊較能接受,照顧雙親長輩時,對發生在他們身上的疾病症狀,可以作為警惕,早做預防,以便自己有個健康快樂、從容優雅的老年。
聽起來,好像情況也沒那麼糟糕。所以對於「三明治族群」而言,或許應該換個角度這麼說:「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