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孫貴花105歲
部落老頑童 跳舞打架扮鬼臉

剛過一○二歲生日的孫貴花,卑南族名Tivitiv,生有十名子女,其中四人么折,她的幼子是監察院副院長孫大川。家人說,早年醫療環境不好,營養又差,孩子容易么折,都等到長大一點才報戶口,所以孫貴花至少晚報了三年,應該是一○五歲才對。

孫貴花喜愛跳舞,有自己的生命態度。當地知名的綠色隧道路樹,就是她和其他耆老種植、澆水養大的,她有時會跑去抱樹,納悶說:「為什麼樹愈長愈大愈健康,人卻愈老愈衰弱呢?」

「她個性很倔強,不認輸!」孫大川苦笑說,可能是早年的磨練,讓她極有個性。除了耳背、容易忘記事情,孫貴花身體非常強健,九十多歲還負責家務,如今也不需拄拐杖走路,看到六、七十歲的「年輕人」拄拐杖,還會臭罵一頓,「我這麼老都沒拿拐杖,你們年紀輕輕怎麼可以這樣!」

部落耆老回憶,孫貴花很久以前就是部落裡最年長的,早年她一早起床就會巡察部落,挨家挨戶敲門,叫大家起床,串門子兼打招呼。年輕的一輩有的很晚才睡,才睡不久就被叫起床,卻又不敢生氣,一臉鬱悶的樣子,非常有趣,「這幾年她身體差了一點,現在大家可以安心睡飽了…。」

在孫大川三十三歲赴歐留學時,孫貴花已經年過七旬,破天荒收到孫貴花的家書,識字不多的她,為了寫好這封信,靠著上教會自學羅馬拼音,夾雜日文,以歪七扭八的字體寫出這封家書,「收到的時候真的很感動,七、八十歲的人了,為了孩子這麼努力。」

孫大川說,他小姊姊孫禮子是個才女,人長得漂亮又聰明,但後來生了重病,一病就是七年,形銷骨立,幾乎都由孫貴花照顧,「當時在長庚住院,姊姊愛吃麵線,但媽媽不會講國語,她就上街用日語一個個問,問到麵線的說法,才買了回來,可見她多麼在乎姊姊。」趙丕宗102歲
握著老伴的手 揉槓子頭到白頭

北市信義區嘉興街一家山東麵點店,專賣天然發酵的槓子頭、蔥油餅、韭菜盒、饅頭等,濃郁麵香與扎實口感,不僅吸引許多顧客上門,也串起老店東夫妻趙丕宗、王秀珍一甲子情緣,凝聚全家人情感。

一○二歲人瑞趙丕宗,說起話來帶著濃濃的山東腔,民國卅八年隨國民政府來台,和小他十歲的山東姑娘王秀珍重逢。夫妻倆四十三年結婚,育有一兒一女,曾在市場賣豬肉、饅頭店幫忙,卅多年前,兩人決定以山東老家的麵食技藝創業。

過去趙丕宗夫婦每天清晨二點起床,開始揉麵糰、壓麵,做起槓子頭、韭菜盒、甜火燒、饅頭、蔥油餅等拿手麵點。與眾不同的是,趙家的麵糰都以老麵自然發酵,不加酵母粉;蔥油餅、韭菜盒都以火乾烙,清爽無負擔,還有大學教授前來觀摩學藝。

或許是長年揉麵接觸麵團中的天然酵母,王秀珍的手細滑如少女。但自從去年大病一場後,趙丕宗的身體已大不如前,夫妻倆去年正式退休,店面由兒子趙膳亭與媳婦邱佩瑜繼承技藝,讓美味麵點繼續飄香。

兩人退休後早上六點起床,簡單用餐後一邊看電視,一邊幫忙顧店,偶爾和顧客閒聊,下午也是如此,晚間則是早早用餐洗澡後,約八點就寢,日復一日。

趙丕宗夫妻感情極佳,蔚為佳話,兩人幾乎形影不離,睡午覺躺椅要放在旁邊,看電視時妻子偶爾離座,趙丕宗就會催著她快回到身旁坐下。王秀珍說,結縭一甲子的相處之道,就是偶爾拌拌嘴,但從不吵架,若是一方生氣,另一方就要忍讓。

「奶奶愛不愛爺爺?」王秀珍臉上漾著燦笑,大聲說「愛」,眼神裡盡是對丈夫的溫柔;「那爺爺呢,有沒有愛奶奶?」只見趙丕宗開始顧左右而言它,叨念著過去曾幫妻子穿衣服云云,反遭王秀珍笑著吐槽「胡說八道」,親暱地用額頭輕碰,兩人手始終緊緊握著。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