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五、在地老化的新思維

(一)獨立、健康、自我照顧的高齡者

政府已經逐漸意識到維持高齡者健康的重要性,也將健康的高齡者納入高齡照顧政策的核心,但在社會或政策思考上仍未脫離「老人是依賴人口、或即將接受長期照顧的候補者」的印象。一個年齡友善、正向積極的高齡社會,應該均等正視高齡者正面特質與不可逆的需求,不僅要照顧失能高齡者的需求,整體環境與政策也需兼顧健康高齡者的主體需求,謀求晚年階段的健康極大化,這是建立在地老化新思維的首要工作。獨立自主的高齡生活是國際社會推行「在地老化」的新目標,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受到許多社會制度與結構的影響,也涉及高齡者達成此一目標的能力與觀念。基於此,本文認為達成一個健康積極的高齡社會,不僅涉及個人也關乎社會整體,個人對於老化的觀念應有所修正,社會結構與制度也應有所調整與創造。

就制度結構面來說,「退休」是其中一個關鍵性的制度設計,臺灣的退休過程缺乏彈性的安排,因此勞動者常常在通過「法定退休年齡」後,不論在精神、體力、或社會面都很容易從「獨立的成人」轉化成「依賴的老人」。這裡所謂的缺乏彈性是指勞動與退休之間存在過於明確的切割,以致於勞動者轉換為退休者的過程缺乏適度的角色調適;即使有不少中高齡者有意願、有能力、有需求重新回到勞動市場,他們卻因為勞動市場的制度設計和年齡歧視而難遂其志。若能在退休過程中提供更多橋樑就業機會與良好的職務再設計,不僅可以提升高齡者的勞動參與,也讓高齡者有其經濟來源與維持社會歸屬,將能大幅提升高齡社會的生活品質。在本書第2章,巫麗雪逐步討論臺灣中高齡勞動現況與想望,以及高齡勞動與生活品質的關係,作為規劃高齡勞動政策之參照。勞動制度的規劃對於高齡勞動至為重要,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另一方面,政府高齡政策的目標乃是提升高齡生活的品質、促進高齡者的福祉,但臺灣社會對於高齡生活的瞭解,其實相當有限,直到最近才有少數研究有系統地討論高齡生活的「福祉」,以及影響高齡者健康與生活幸福感的因素(如陳肇男、林惠玲,2015;Lin, 2015)。顯然臺灣社會對高齡生活的理解仍不充分,在這種狀況下的政策很可能導致政府一廂情願的單方善意,卻無法滿足高齡者的日常需求。在本書第3 章,王維邦、范綱華、趙星光從不同層次的社會連繫的豐富程度來說明高齡生活的幸福感受,同時也探討高齡者的宗教信仰與宗教行為對生活福祉的影響效果,提供臺灣學界與政策制定者理解高齡生活的細緻內涵。社會連結或社會網絡是社區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環,對於高齡者的生活福祉有很大的影響。高齡者的生活與健康是維持高齡者獨立、自主的重要關鍵,然而臺灣的高齡政策卻習以為常地從「治療」角度來看待高齡健康的議題,鮮少從「預防」的視角去關心一個健康的高齡生活如何形成與維持。這幾年來政府推動「達成一個更健康的晚年」上,大多透過社區以「健康促進活動」方式,教導與督促高齡者維持健康,卻甚少從高齡者「自行照顧」的立場,提出高齡者自我照顧與維護健康的「知識與方法」。高齡者通常不需要各種頻繁地政策宣導與社區動員,取而代之的需求是有效的自我照顧模式;經由自我照顧來維護健康,將能更有効配置高齡照顧的資源。關於自我照顧的需求與模式,可見劉珠利在本書第4章的詳盡討論。

除了自我照顧模式的建立之外,飲食亦是維持高齡健康的核心課題;高齡者在身體機能老化的過程逐漸面對各種飲食與代謝上的問題,健康常處在微弱的平衡上,需要透過健康的飲食習慣與適度補充營養食品來維持健康。李貴宜在本書第5章說明高齡營養教育與評估在維持高齡者健康上的重要性,除了探討造成高齡者飲食困擾的各項問題之外,也介紹高齡者的營養教育與評估的方式。另外第6章林万登、江文德則透過找出緩和高齡者常見的血脂、血糖等代謝症候群的機轉,並將研發的萃取物應用於製成健康食品,促進健康食品在維持高齡健康上的貢獻。

總而言之,本文認為僅僅在思想上提出「以高齡者為主體」的思考模式,並不足以達成在地老化的積極目標。臺灣社會不僅要能理解高齡生活的特質,還必須在制度上建立一個友善的政策環境,鼓勵高齡者以更積極的姿態參與社會生活,並提供一套健康高齡者的自我照顧、健康飲食的可能模式,才能具體地讓高齡者享受獨立、自主的晚年生活。(二)年齡友善的環境

本文也重新思考高齡者與社區之間的關係,過去由政府「自上而下」的社區安排並不足以承擔在地老化之理想。我們認為對於社區的想像應該跳脫狹義的「地理」或「行政」社區的疆界,而是更靈活地將社區定位為「生活」的社區、「在地」的社區。換言之,一個對高齡者友善的在地社區環境,不僅讓高齡者能在其中獨立生活,更能讓高齡者選擇自己理想的生活模式。然而,怎麼樣的環境才是適合高齡者行動、生活的社區空間?本文認為一個年齡友善的環境,應超越世界衛生組織(WHO)所提到「年齡友善」(age-friendly)之便利、無障礙的空間設計的概念(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7),更進一步朝向提供舒適的活動以及人際互動的空間、更強調帶給高齡者的正向氛圍的環境。

就本書安排的脈絡而言,高齡友善的環境應包含適當的療癒/育效果-讓高齡者置身其中足以使其身心愉快的環境,行動也將因此有更為正面積極的效果。本書第7章至第9章分別從不同的空間範疇,探討社區環境對高齡生活的各種影響。關華山在第7 章詳細探討「療癒/育性環境」的理論意義,並試圖從社區的尺度說明高齡環境應該具備之軟硬體條件。黃章展、黃姿萍在第8 章比較醫療院所與非醫療院所之療癒景觀元素,提出不同功能之實質環境中具有療癒效果的景觀條件。第9章是以鄰里社區公園之座椅以小喻大,李俐慧經由多種質性研究方法探究一個對高齡友善的公共座椅的設計條件,並透過社會實驗法來評估座椅設計達成改變公共空間、促進高齡生活以及人際關係互動環境的條件。

這三章的內容不僅討論社區環境帶給高齡者生理、心理的正面刺激,也指出不同層次的社區設計對高齡者日常社會連繫的影響。這些討論回應在地老化的理想社區意涵:一個能夠讓高齡者輕鬆互動,自然而然產生各種人際連繫,進而透過豐富的社會生活,達到促進健康、實踐獨立自主的在地生活。

營造高齡友善的生活環境,所改變的不僅僅是高齡生活,同時也意味整個社會結構與產業環境的調整。面對高齡社會產生的新需求,企業組織也必須提供相應的服務。本書第10章從管理學的觀點,林灼榮、許書銘探討高齡社會下銀髮產業可能面對的挑戰及契機。最後,本書也探討資訊科技在高齡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基於各項雲端技術以及感測技術的發展,今日的醫護體系可以在降低干預的同時,掌握高齡者的身心理狀況,高齡生活也因而能在確保獨立性下,達到維護高齡者健康的目的。朱正忠、楊朝棟在本書第11 章介紹結合雲端技術與巨量資料分析技術,建置高齡照護的系統,並說明在高齡生活中此系統的應用性。在第12章,呂芳懌、何季倫介紹無線感測資訊的蒐集與傳輸技術,並結合第11章之高齡照護系統建立一個安全而優質的健康照顧系統。

整體而言,本文認為理想的高齡生活,必須回到「社區」的豐富內涵中,在地老化的政策目標最終應落實於高齡者在身分上、認同上的「社區」生活,才能真正實踐在地老化的核心價值。更進一步來說,友善的環境將不僅對高齡者產生正面的效應,高齡者不因生理年齡,被迫中斷自己的生活及喜好;且社區內所有年齡層的居民,也得益於這樣年齡友善的環境,在舒適、安全的環境中悠然自得的發展自我,建立優質的長青生活。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