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大致了解,三磅重的大腦為何是宇宙中最複雜的東西。但是大腦究竟是如何發展的?什麼事物可以影響大腦,讓大腦發展得更好或是更糟呢?還有,性的議題怎麼會放在大腦發展的章節中討論呢?
從嬰兒期、兒童期到青春期,我們可以從外表,明顯看出一個人的成長跡象:乳牙掉了、鞋子變小、顢頇學步以及狼吞虎嚥的超好食慾等。但是成長的歷程是如何影響大腦呢?畢竟,就像身體的其他部位一樣,嬰兒一出生,大腦就不斷的發育、成長,直到成人。比起身體的其他部位,大腦的成熟更精細、更無法預測,也更重要;但是,直到近期,人類對它的了解,遠不足於其他的身體構造。
對許多青少年的父母來說,大腦發育的現象可以歸納成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家的孩子會這樣?!」過去,科學家不大能回答這個問題,因為當時多數研究青少年大腦的技術,都具有侵入性或傷害性。所以,年輕人的大腦裡,究竟在進行什麼樣的活動,我們所知甚少。1
青少年大腦的內部
直到最近幾年,科學家開始利用核磁共振成像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 (fMRI, functional MRI)以及正子斷層掃描 (PET,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等最新的技術,對大腦進行突破性的研究。所謂的「核磁共振成像」,是仰賴磁區,而不是利用輻射線(X光)成像,這樣的技術已經成功揭露青少年大腦活動的驚人新知。因為核磁對身體組織沒有傷害,所以可以利用這個技術,持續觀察青少年腦部的發展。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是利用類似核磁共振成像的技術,來觀察腦部區域的含氧量。當大腦部分區域正在活動時,需要氧氣活化區域功能。fMRI能偵測腦部區域增加的耗氧量,顯示大腦中正在發生的事情。
「正子斷層掃描」是一種醫療顯像技術,透過測量特定大腦區域的血流量,產生立體的影像或是腦部圖像。當大腦的特定區域產生活化,這個區域的血流量就會明顯增加,而PET能讓我們「看見」這個活動。舉例來說,一個驚人的報告顯示,大腦的情慾中心與愛的中心是分開的!因為PET和其他新的顯像技術,才能讓我們發現這類的現象。2
透過核磁共振成像的幫助,科學家對於大腦的發育與成熟,開始有重大的發現:一個人在他20多歲之前,大腦負責做出成熟決定的區域,發育尚未成熟。也就是說,從青春期到25歲左右,大腦進行複雜評估的部位(例如,對於事件發展的結果,以及事件所引發的責任),仍在成長發育中。3做決定的能力是從哪裡來的?大多數的人可能從沒想過這個問題。對許多人來說,做決定取決於一個人的個性以及想法。簡單的說,我們很少想到,自己是「如何」進行思考。多年來,透過研究大腦外傷患者,或是進行大腦不同部位手術者,腦神經科學家發現,負責認知思考的主要部位,來自大腦的前額葉。4前額葉就位於大腦的最前面,在額頭的後面。
這一個部位主要負責設定優先順序、制定計畫、策略思考、控制衝動以及分配注意力等腦部活動。5這類認知性的思考,也包含了選擇符合道德規範的合宜舉止,前瞻思考今天的行為會如何影響未來,並且藉此做出明智的判斷與決定。青少年時期是發展這些能力的關鍵期,過程中,雖然年輕人可以做出一些不錯的判斷,但要等到25歲左右,大腦完全發育後,才能夠做出最成熟的決定。6
有一個很好的證據,說明了這個現象:美國租車公司規定,除非有特殊的安排,或是提高租車費用,否則不會租車給未滿25歲的人。因為不論教育程度或是就業狀況如何,年輕駕駛毀損和破壞車子的風險都非常大。
認知思考必須到20多歲才會完全成熟,並不是說年輕人的思考緩慢,或是沒辦法進行複雜的思考。它的意思是,年輕人的大腦生理結構,還沒有辦法做出正確的判斷,也沒有辦法充分考慮到,他們的行為可能帶來的長期影響。
人們第一次聽到這個資訊時,可能會以為:年輕人的智力比不上成年人。這真是個誤解─年輕人可以非常聰明厲害!例如,莫扎特在14歲之前,就已完成許多樂章;畢卡索8歲時就畫出第一幅油畫《騎馬鬥牛士》(Picador);還有許多例子證明,人們在小小年紀就展現出智力與天賦。另外,年輕人的肢體運動也是不惶多讓。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19歲就從高中直接進入美國職業籃球聯盟(NBA),比其他年長、有經驗的籃球員,展現出更傑出的體能天賦。
然而,做出明智決定的能力,並不仰賴一個人的智商。前額葉的發展,大約在青少年大腦發育的爆發期間,突觸(聯結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間隙)在大腦發育成熟的過程中,扮演著整合的角色。研究顯示,人的一生中,有兩個腦細胞聯結爆量增生的時段─一個是在出生前幾週,另一個就在青春期之前。這些時期,大腦會產生遠超過所需的神經元聯結(突觸)。有趣的是,目前我們了解到,這些過多的神經元聯結,有些會被強化,有些則會面臨淘汰。強化或是淘汰,取決於生命的經驗。7就如同我們已經知道的,那些被使用的突觸會被強化並且增生(想想「用進廢退」的道理);而不會用到的突觸就會被弱化或淘汰。8
設定方向
父母與其他成年人提供的原則、引導、訓練,可以正向塑造青少年的大腦。其中包含了愛、關懷、規範(有時會帶來不舒服,但讓人可以待在安全的範圍),還有鼓勵青少年多多嘗試各樣的經驗,因為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像是加入校隊、學開車、上大學等。這些都帶有情緒上或甚至是身體上的風險,但為了讓年輕人逐漸離開父母的保護,成為獨立的人,這樣的過程是必要的。
但是,若是青少年遭遇的是忽略、引導不足,缺乏原則或缺乏紀律等紊亂的對待,就會負面塑造其大腦。對這些可憐的年輕人來說,可能他們接收訊息的管道是來自媒體、流行文化,或是聽從像他們一樣的青少年,被忽略、不成熟與缺乏引導的青少年所說的話。
而能確定的是:青少年的大腦不是被正向塑造,就是被負向塑造。9
重點就是,如果青少年不是被父母、老師或是關心他們的成年人所引領,而是跟隨不當的聯結關係,就容易做出糟糕的決定。10就如本書第二章所說,「青少年做決定的模式」包括許多的意涵,其中一個含意就是,年輕人會與吸引他的人建立初期的聯結。如果青少年感覺「這是對的人」,就會和對方發生更多的肢體接觸,直到兩人有性行為,產生緊密的聯結,也更沉迷於性關係中。11研究顯示,這些關係的最後,分手的機率遠大於成功的機率。12
有沒有注意到,如果肌膚之親或是性行為會產生聯結,為什麼不會有更多的年輕伴侶過得長長久久呢?事實上,現實的生活中,極少數的小情侶能真正的白頭偕老。我們都見過一些少男少女,懷孕、結婚並且維持好幾年的婚姻。我們也見過小情侶成天膩在一起,就算有一方遭受到虐待、劈腿或輕視的待遇,也維持了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關係。
但是絕大多數未婚、年輕的伴侶關係都很短暫,不變的關係、一生的承諾,終究難以實現。分手的原因很多:移情別戀、失去感覺、搬家、同儕意見、活動太多、甚至是父母反對,以及其他數不清的因素。但是,即使是如此短暫的露水姻緣,研究顯示聯結還是造成了,即使兩人就只發生過那麼一次的性行為。13
進一步來說,證據顯示,若是重覆這種「性/聯結/分手」的循環,即使是短暫的聯結,都會造成傷害,它危害的是人與生俱來,與別人發展重要、有意義關係的能力。14
另一個負面的影響就是,當年輕人經歷這些性關係時,也同時影響個人的大腦,不僅傷害了依附能力,也對短暫性關係的危險失去警覺心,甚至相信這是無害、可接受的行為,不會傷害自己精神和心理的健康。15相反的,長期關係所擁有的聯結,就像是將兩人的一生,緊緊黏在一起。經過證實,這份聯結一部分是因為男女彼此的觸摸,促使大腦分泌血管加壓素(男)及催產素(女),成就了成熟關係中深刻、持久不變的愛。16而成熟、相愛、完整的關係所產生的長遠影響,是一種放鬆、信任、相愛、鼓勵、忠實、有性致的關係。17
健康發展的關係,會強化大腦中與依附關係相關的聯結,它幫助關係的持續。而對於這一種持續的關係來說,最健康的表現方式就是在婚姻中性的結合。18
但是,這種自然的聯結過程也能成為短暫的迴路。在戀愛初期最浪漫的時候,情侶就是想要膩在一起。這種在一起的慾望,當然包含了卿卿我我的親密,也帶來了性趣,並且在過程中,會產生催產素以及血管加壓素帶來的聯結。19就像許多情侶的狀況,在沒有想清楚之前,兩人就產生聯結,而當現實的考量介入之後,又輕易的分手了。這時候,就會發生聯結崩解的現象,這種痛苦有時就像身體的疼痛一樣,並且也伴隨著悔恨。20
在腦部的掃描中,可以實際觀察到:當結束一段甜蜜卻短暫的關係,大腦中經歷分手痛苦的區域,與肢體疼痛的感覺區域相同。21就像其他深刻的經驗一樣,一段熱戀的浪漫關係,也會影響我們的大腦。太快發生性關係的情侶,會把兩人關係的聯結歷程塑造成短迴路。陷入這種行為模式的人,不是忽略可能產生的風險,就是以為兩個人可以維持床伴關係就好了。事實證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未知的危險早已發生,它破壞了人的完整性,即使我們不大明白,但是,我們所做的任何事都與我們的全人有關。22
最後,研究發現:產生浪漫、愛意的腦部中樞,與產生性慾的腦部中樞是分離的。這樣的發現對於青少年和年輕人來說,是一項重大的警訊。一個自私、善於操弄的人,為了達到性的目的,可能會欺騙對方自己早已陷入愛河。知道這樣的事實很重要:對方渴望與你上床,並不一定等於他愛你、關心你。23這就是為什麼連初入社會的新鮮人,也需要指引,因為必須有相當的歷練才能認清這樣的事實。
總結所有的事實,可以發現,如果成人只是告訴年輕人行為的結果,卻沒有引導該怎麼做,他們就無法做出最正確的判斷,而且常常會做出糟糕的決定。所以,很重要的是,父母與其他有影響力的成人能依據事實,引導青少年做出最好的決定。
青少年的判斷力是一個漸進的塑造過程,只有在父母或是其他良師的引導下,才能臻於成熟。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對於教導的需求會慢慢降低;但其實孩子需要成年人持續帶領的時間,遠超過我們過去所理解的:年輕人仍需要成熟的建議以及指導,直到大學畢業後的兩三年。
另外,父母以及其他大人的引導,可以幫助青少年的大腦發展,讓他在心智完全成熟時,做出最佳判斷與決策。這樣的指引,能讓孩子有很好的機會長大成熟,也有最好的機會來實現夢想。24
負責任的父母,以及其他協助的成年人,可以幫助青少年和年輕人,避開可能造成永久傷害的危險行為。事實上,近年來對於大學生的調查顯示,面對性的抉擇時,父母對他們的影響,遠遠超過同儕的影響力。25聯結的觀察
雖然大腦以及身體需要時間發育,才能達到完全的潛能,但是人類也擁有一些與生俱來的特質。這些特質有時又稱為本能,像是透過表情解讀對方的意思,或是學習語言的能力。而人類具備一個與性、關係都有極大關聯的重要特質,就是與其他人聯結的需要。26
經由科學確認後發現,情感健康的人,能夠與其他人產生聯結。而且,這是一種很奇妙的聯結。你是否納悶過,為什麼有人打哈欠時,你也會跟著哈欠連連?你是否想過,為什麼你所愛的人經歷悲痛時,你也可以感受這份憂傷?你是否疑惑過,為什麼其他人開口之前,你就能猜出他要說什麼?另外,還有其他的想法、感受以及行動都是「聯結性」的證據,而聯結的能力是人類基本、必須的本質。若是與人缺乏聯結,不論在情感,或是身體都會造成傷害。聯結直接由大腦形成與運作,甚至早在我們出生前就開始了。
舉例來說,如果給予嬰兒足夠的營養以及健康照顧,卻把嬰兒放在床上不去碰他,嬰兒通常沒有辦法順利成長,甚至無法存活。27聯結的需要,不僅是人類的本質,也有其存在的目的─它讓我們可以成為完全的人,讓我們盡力去做自己能夠做,也希望成功的事,不只是身體上,也包含情感上、心理上、關係上,以及其他方面的成功。我們也會發現,聯結性是建立健康、有意義關係的第一個步驟,對於一個人的幸福是非常重要的。28
因為大腦的結構,人類一出生時,就需要尋求與其他人的聯結。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的艾倫‧恩‧舒爾(Allan N. Schore)說道:「我們生來就會產生依附……人類的大腦在生理設計上,早在嬰兒會說話之前,就能透過情緒的溝通,與另一個人發展聯結。」29
義大利神經學家吉亞科摩‧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發現一種特殊的腦細胞,稱作「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它說明了我們與其他人聯結的特性。這些神經元讓我們能感受到愛人的傷痛,或是聽到別人大咬蘋果時,自己的肚子也會餓起來。另外,鏡像神經元對於兒童的學習也是非常必要的。30除此之外,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解釋:「『模仿學習』一直被認為是孩童發展最主要的一種方式。而鏡像神經元的發現,解釋了為什麼小孩子用看的就能學習。他們一面觀察,一面就在大腦中,為情緒、行為以及世界的運作,建立出自己的能力。」31
從出生開始,嬰兒與母親聯結、學習,一路走過兒童期到達青春期,這歷程是重要的。這也更加證明人類的社交性,與生俱來就擁有與人聯結的需要。32
聯結,對於一般健康的人來說,是找到認同,以及如何生活的一部分。當我們還在母親的子宮時,它就已經內建在我們的大腦中。聯結,透過基因代代相傳,並且讓我們成為健康、有能力的人。而母親盡心的教養,能幫助孩子發展出較好的聯結,也能夠好好照顧自己的小孩,並且幫助他們與別人有更好的聯結。33
從嬰兒期、兒童期到青春期,我們可以從外表,明顯看出一個人的成長跡象:乳牙掉了、鞋子變小、顢頇學步以及狼吞虎嚥的超好食慾等。但是成長的歷程是如何影響大腦呢?畢竟,就像身體的其他部位一樣,嬰兒一出生,大腦就不斷的發育、成長,直到成人。比起身體的其他部位,大腦的成熟更精細、更無法預測,也更重要;但是,直到近期,人類對它的了解,遠不足於其他的身體構造。
對許多青少年的父母來說,大腦發育的現象可以歸納成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家的孩子會這樣?!」過去,科學家不大能回答這個問題,因為當時多數研究青少年大腦的技術,都具有侵入性或傷害性。所以,年輕人的大腦裡,究竟在進行什麼樣的活動,我們所知甚少。1
青少年大腦的內部
直到最近幾年,科學家開始利用核磁共振成像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 (fMRI, functional MRI)以及正子斷層掃描 (PET,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等最新的技術,對大腦進行突破性的研究。所謂的「核磁共振成像」,是仰賴磁區,而不是利用輻射線(X光)成像,這樣的技術已經成功揭露青少年大腦活動的驚人新知。因為核磁對身體組織沒有傷害,所以可以利用這個技術,持續觀察青少年腦部的發展。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是利用類似核磁共振成像的技術,來觀察腦部區域的含氧量。當大腦部分區域正在活動時,需要氧氣活化區域功能。fMRI能偵測腦部區域增加的耗氧量,顯示大腦中正在發生的事情。
「正子斷層掃描」是一種醫療顯像技術,透過測量特定大腦區域的血流量,產生立體的影像或是腦部圖像。當大腦的特定區域產生活化,這個區域的血流量就會明顯增加,而PET能讓我們「看見」這個活動。舉例來說,一個驚人的報告顯示,大腦的情慾中心與愛的中心是分開的!因為PET和其他新的顯像技術,才能讓我們發現這類的現象。2
透過核磁共振成像的幫助,科學家對於大腦的發育與成熟,開始有重大的發現:一個人在他20多歲之前,大腦負責做出成熟決定的區域,發育尚未成熟。也就是說,從青春期到25歲左右,大腦進行複雜評估的部位(例如,對於事件發展的結果,以及事件所引發的責任),仍在成長發育中。3做決定的能力是從哪裡來的?大多數的人可能從沒想過這個問題。對許多人來說,做決定取決於一個人的個性以及想法。簡單的說,我們很少想到,自己是「如何」進行思考。多年來,透過研究大腦外傷患者,或是進行大腦不同部位手術者,腦神經科學家發現,負責認知思考的主要部位,來自大腦的前額葉。4前額葉就位於大腦的最前面,在額頭的後面。
這一個部位主要負責設定優先順序、制定計畫、策略思考、控制衝動以及分配注意力等腦部活動。5這類認知性的思考,也包含了選擇符合道德規範的合宜舉止,前瞻思考今天的行為會如何影響未來,並且藉此做出明智的判斷與決定。青少年時期是發展這些能力的關鍵期,過程中,雖然年輕人可以做出一些不錯的判斷,但要等到25歲左右,大腦完全發育後,才能夠做出最成熟的決定。6
有一個很好的證據,說明了這個現象:美國租車公司規定,除非有特殊的安排,或是提高租車費用,否則不會租車給未滿25歲的人。因為不論教育程度或是就業狀況如何,年輕駕駛毀損和破壞車子的風險都非常大。
認知思考必須到20多歲才會完全成熟,並不是說年輕人的思考緩慢,或是沒辦法進行複雜的思考。它的意思是,年輕人的大腦生理結構,還沒有辦法做出正確的判斷,也沒有辦法充分考慮到,他們的行為可能帶來的長期影響。
人們第一次聽到這個資訊時,可能會以為:年輕人的智力比不上成年人。這真是個誤解─年輕人可以非常聰明厲害!例如,莫扎特在14歲之前,就已完成許多樂章;畢卡索8歲時就畫出第一幅油畫《騎馬鬥牛士》(Picador);還有許多例子證明,人們在小小年紀就展現出智力與天賦。另外,年輕人的肢體運動也是不惶多讓。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19歲就從高中直接進入美國職業籃球聯盟(NBA),比其他年長、有經驗的籃球員,展現出更傑出的體能天賦。
然而,做出明智決定的能力,並不仰賴一個人的智商。前額葉的發展,大約在青少年大腦發育的爆發期間,突觸(聯結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間隙)在大腦發育成熟的過程中,扮演著整合的角色。研究顯示,人的一生中,有兩個腦細胞聯結爆量增生的時段─一個是在出生前幾週,另一個就在青春期之前。這些時期,大腦會產生遠超過所需的神經元聯結(突觸)。有趣的是,目前我們了解到,這些過多的神經元聯結,有些會被強化,有些則會面臨淘汰。強化或是淘汰,取決於生命的經驗。7就如同我們已經知道的,那些被使用的突觸會被強化並且增生(想想「用進廢退」的道理);而不會用到的突觸就會被弱化或淘汰。8
設定方向
父母與其他成年人提供的原則、引導、訓練,可以正向塑造青少年的大腦。其中包含了愛、關懷、規範(有時會帶來不舒服,但讓人可以待在安全的範圍),還有鼓勵青少年多多嘗試各樣的經驗,因為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像是加入校隊、學開車、上大學等。這些都帶有情緒上或甚至是身體上的風險,但為了讓年輕人逐漸離開父母的保護,成為獨立的人,這樣的過程是必要的。
但是,若是青少年遭遇的是忽略、引導不足,缺乏原則或缺乏紀律等紊亂的對待,就會負面塑造其大腦。對這些可憐的年輕人來說,可能他們接收訊息的管道是來自媒體、流行文化,或是聽從像他們一樣的青少年,被忽略、不成熟與缺乏引導的青少年所說的話。
而能確定的是:青少年的大腦不是被正向塑造,就是被負向塑造。9
重點就是,如果青少年不是被父母、老師或是關心他們的成年人所引領,而是跟隨不當的聯結關係,就容易做出糟糕的決定。10就如本書第二章所說,「青少年做決定的模式」包括許多的意涵,其中一個含意就是,年輕人會與吸引他的人建立初期的聯結。如果青少年感覺「這是對的人」,就會和對方發生更多的肢體接觸,直到兩人有性行為,產生緊密的聯結,也更沉迷於性關係中。11研究顯示,這些關係的最後,分手的機率遠大於成功的機率。12
有沒有注意到,如果肌膚之親或是性行為會產生聯結,為什麼不會有更多的年輕伴侶過得長長久久呢?事實上,現實的生活中,極少數的小情侶能真正的白頭偕老。我們都見過一些少男少女,懷孕、結婚並且維持好幾年的婚姻。我們也見過小情侶成天膩在一起,就算有一方遭受到虐待、劈腿或輕視的待遇,也維持了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關係。
但是絕大多數未婚、年輕的伴侶關係都很短暫,不變的關係、一生的承諾,終究難以實現。分手的原因很多:移情別戀、失去感覺、搬家、同儕意見、活動太多、甚至是父母反對,以及其他數不清的因素。但是,即使是如此短暫的露水姻緣,研究顯示聯結還是造成了,即使兩人就只發生過那麼一次的性行為。13
進一步來說,證據顯示,若是重覆這種「性/聯結/分手」的循環,即使是短暫的聯結,都會造成傷害,它危害的是人與生俱來,與別人發展重要、有意義關係的能力。14
另一個負面的影響就是,當年輕人經歷這些性關係時,也同時影響個人的大腦,不僅傷害了依附能力,也對短暫性關係的危險失去警覺心,甚至相信這是無害、可接受的行為,不會傷害自己精神和心理的健康。15相反的,長期關係所擁有的聯結,就像是將兩人的一生,緊緊黏在一起。經過證實,這份聯結一部分是因為男女彼此的觸摸,促使大腦分泌血管加壓素(男)及催產素(女),成就了成熟關係中深刻、持久不變的愛。16而成熟、相愛、完整的關係所產生的長遠影響,是一種放鬆、信任、相愛、鼓勵、忠實、有性致的關係。17
健康發展的關係,會強化大腦中與依附關係相關的聯結,它幫助關係的持續。而對於這一種持續的關係來說,最健康的表現方式就是在婚姻中性的結合。18
但是,這種自然的聯結過程也能成為短暫的迴路。在戀愛初期最浪漫的時候,情侶就是想要膩在一起。這種在一起的慾望,當然包含了卿卿我我的親密,也帶來了性趣,並且在過程中,會產生催產素以及血管加壓素帶來的聯結。19就像許多情侶的狀況,在沒有想清楚之前,兩人就產生聯結,而當現實的考量介入之後,又輕易的分手了。這時候,就會發生聯結崩解的現象,這種痛苦有時就像身體的疼痛一樣,並且也伴隨著悔恨。20
在腦部的掃描中,可以實際觀察到:當結束一段甜蜜卻短暫的關係,大腦中經歷分手痛苦的區域,與肢體疼痛的感覺區域相同。21就像其他深刻的經驗一樣,一段熱戀的浪漫關係,也會影響我們的大腦。太快發生性關係的情侶,會把兩人關係的聯結歷程塑造成短迴路。陷入這種行為模式的人,不是忽略可能產生的風險,就是以為兩個人可以維持床伴關係就好了。事實證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未知的危險早已發生,它破壞了人的完整性,即使我們不大明白,但是,我們所做的任何事都與我們的全人有關。22
最後,研究發現:產生浪漫、愛意的腦部中樞,與產生性慾的腦部中樞是分離的。這樣的發現對於青少年和年輕人來說,是一項重大的警訊。一個自私、善於操弄的人,為了達到性的目的,可能會欺騙對方自己早已陷入愛河。知道這樣的事實很重要:對方渴望與你上床,並不一定等於他愛你、關心你。23這就是為什麼連初入社會的新鮮人,也需要指引,因為必須有相當的歷練才能認清這樣的事實。
總結所有的事實,可以發現,如果成人只是告訴年輕人行為的結果,卻沒有引導該怎麼做,他們就無法做出最正確的判斷,而且常常會做出糟糕的決定。所以,很重要的是,父母與其他有影響力的成人能依據事實,引導青少年做出最好的決定。
青少年的判斷力是一個漸進的塑造過程,只有在父母或是其他良師的引導下,才能臻於成熟。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對於教導的需求會慢慢降低;但其實孩子需要成年人持續帶領的時間,遠超過我們過去所理解的:年輕人仍需要成熟的建議以及指導,直到大學畢業後的兩三年。
另外,父母以及其他大人的引導,可以幫助青少年的大腦發展,讓他在心智完全成熟時,做出最佳判斷與決策。這樣的指引,能讓孩子有很好的機會長大成熟,也有最好的機會來實現夢想。24
負責任的父母,以及其他協助的成年人,可以幫助青少年和年輕人,避開可能造成永久傷害的危險行為。事實上,近年來對於大學生的調查顯示,面對性的抉擇時,父母對他們的影響,遠遠超過同儕的影響力。25聯結的觀察
雖然大腦以及身體需要時間發育,才能達到完全的潛能,但是人類也擁有一些與生俱來的特質。這些特質有時又稱為本能,像是透過表情解讀對方的意思,或是學習語言的能力。而人類具備一個與性、關係都有極大關聯的重要特質,就是與其他人聯結的需要。26
經由科學確認後發現,情感健康的人,能夠與其他人產生聯結。而且,這是一種很奇妙的聯結。你是否納悶過,為什麼有人打哈欠時,你也會跟著哈欠連連?你是否想過,為什麼你所愛的人經歷悲痛時,你也可以感受這份憂傷?你是否疑惑過,為什麼其他人開口之前,你就能猜出他要說什麼?另外,還有其他的想法、感受以及行動都是「聯結性」的證據,而聯結的能力是人類基本、必須的本質。若是與人缺乏聯結,不論在情感,或是身體都會造成傷害。聯結直接由大腦形成與運作,甚至早在我們出生前就開始了。
舉例來說,如果給予嬰兒足夠的營養以及健康照顧,卻把嬰兒放在床上不去碰他,嬰兒通常沒有辦法順利成長,甚至無法存活。27聯結的需要,不僅是人類的本質,也有其存在的目的─它讓我們可以成為完全的人,讓我們盡力去做自己能夠做,也希望成功的事,不只是身體上,也包含情感上、心理上、關係上,以及其他方面的成功。我們也會發現,聯結性是建立健康、有意義關係的第一個步驟,對於一個人的幸福是非常重要的。28
因為大腦的結構,人類一出生時,就需要尋求與其他人的聯結。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的艾倫‧恩‧舒爾(Allan N. Schore)說道:「我們生來就會產生依附……人類的大腦在生理設計上,早在嬰兒會說話之前,就能透過情緒的溝通,與另一個人發展聯結。」29
義大利神經學家吉亞科摩‧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發現一種特殊的腦細胞,稱作「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它說明了我們與其他人聯結的特性。這些神經元讓我們能感受到愛人的傷痛,或是聽到別人大咬蘋果時,自己的肚子也會餓起來。另外,鏡像神經元對於兒童的學習也是非常必要的。30除此之外,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解釋:「『模仿學習』一直被認為是孩童發展最主要的一種方式。而鏡像神經元的發現,解釋了為什麼小孩子用看的就能學習。他們一面觀察,一面就在大腦中,為情緒、行為以及世界的運作,建立出自己的能力。」31
從出生開始,嬰兒與母親聯結、學習,一路走過兒童期到達青春期,這歷程是重要的。這也更加證明人類的社交性,與生俱來就擁有與人聯結的需要。32
聯結,對於一般健康的人來說,是找到認同,以及如何生活的一部分。當我們還在母親的子宮時,它就已經內建在我們的大腦中。聯結,透過基因代代相傳,並且讓我們成為健康、有能力的人。而母親盡心的教養,能幫助孩子發展出較好的聯結,也能夠好好照顧自己的小孩,並且幫助他們與別人有更好的聯結。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