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爸媽離婚再婚教我的事

9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對於吵架不是無感,只是麻木

記得小時候,爸媽吵架的功力真不是蓋的。

在爸媽離婚之前,他們吵到幾乎天天吵架,不吵才奇怪的地步!對於爸媽吵架這件事,我和姊姊早就司空見慣。至於那些吵架時雙方丟出尖酸刻薄的話,我們也已經習以為常,甚至可以說,爸媽吵架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爸媽吵架我無感?

我們不會去問爸媽:「你們是不是在吵架?」因為那種火力全開的場面就是吵架,而不是大聲說話,就算是小孩也能區分清楚。

常常都是爸媽吵他們的,我和姊姊做我們自己的事。

還記得小時候爸媽吵架時,我和姊姊就會拿著魔法棒,在他們中間揮舞著,扮演警察,對著正在十字路口吵架的爸媽,高聲喊著:「不要再吵了!大家還要通過!請你們快點離開,不然我要開罰單囉!」我們說這些話完全不是為了制止他們吵架,只是單純覺得這是個角色扮演的好玩場景,一定要好好把握藉題發揮一番!

還有一次,爸媽在一家餐廳大吵,餐廳裡的人都興味十足看著這場鬧劇,我和姊姊就努力保持淡定,在座位上吃著我們碗裡的麵。

當下的心情很難形容。我並不生氣爸媽吵架,因為那是常態。但是看到周遭的人們以一種看好戲的態度,七嘴八舌、指指點點,卻讓我火冒三丈,恨不得把他們爆打一頓。不過,我又能怎麼樣,這是我爸媽自己的問題,所以我也只能狠狠瞪著那些看熱鬧的人,現在回想起當時那種憤怒又無奈的心情,真的覺得很可悲。

再次置身吵架的衝突

因為小時候有那樣面對爸媽吵架的經驗,我以為我早已練就金剛不壞之身,再也不怕父母吵架這回事了。後來媽媽再婚,由於繼父和媽媽的感情很好,結婚多年,就連小吵架的次數也是屈指可數,我都快忘了父母吵架是什麼感覺。但沒想到就在我國中的時候,繼父和媽媽爆發了冷戰。

在他們冷戰的第一天我就覺得不對勁,但我認為他們會一如往常迅速和解,沒想到情況沒有隨時間好轉,反而愈來愈嚴重,幾天後,繼父竟然跑去睡沙發,媽媽也不再做晚餐給繼父吃了。

由於我們家每週六晚上都有家庭分享,全家人一同分享一週內要感謝的事,因此繼父和媽媽只能硬著頭皮,和我們坐在一起。 頁數 2/12

一開始,我們三姊妹就搶著先分享,試圖緩和兩人散發的沉重氣氛,但事實證明,這樣一點用也沒有。換到媽媽分享時,媽媽先是嘆了一口氣,接著開始用很反諷的方式,「感恩」繼父的不是。一瞬間,沉重的氣氛更是直接降到冰點。 我們幾個孩子,全都沉默不語,低著頭不敢看他們兩個。

媽媽講著講著,愈講愈多,愈講愈酸,繼父最後實在是氣不過了,開始反駁,眼看著兩個人愈講愈大聲,妹妹很快被帶回房間。Angela大姊和二姊互相擠眉弄眼,不知道在傳達什麼,我緩緩把腳縮起來抱緊,臉靠在膝蓋上,兩眼直楞楞盯著白花花的牆壁。

我漸漸感覺到鼻酸,但我努力忍著,不斷告訴自己:「有什麼好哭的,這種事以前每天都會發生,妳應該早就習慣了。」沒想到他們吵著吵著,繼父突然說了一句話:「要是依我以前的個性,早就跟妳離婚了!」一瞬間,在我眼中醞釀已久的淚水便不受控制地湧了出來,同時我也聽到媽媽不甘示弱的回應:「是嗎?我也早就跟你離婚了好不好!」當下我完全控制不住自己低落的情緒與奔流的淚水,只能舉起手臂擋住我的臉。

只聽到Angela大姊高聲喊著:「不要吵了啦!你們快看,可心都哭了。」繼父和媽媽的爭吵因為這句話安靜了片刻,但並沒有停止,不一會兒又開始了。我再也受不,直接衝回房間把門反鎖,躲在裡面大哭。

平靜外表下的驚慌失措

這件事情後,我才發現,從前那些我不以為然的吵架,原來在我心中造成那麼大的陰影。當繼父和媽媽說出「離婚」這個關鍵詞時,我真的好害怕、好害怕,無法形容地害怕,全身上下都在顫抖,而當時映入眼簾的畫面,就是小時候爸媽打離婚官司時,我在法院裡被法官詢問的畫面。

我以為媽媽再婚後,生活美滿祥和,那段父母離婚的經歷已成過去,沒想到這次繼父與媽媽吵架的事件,我才明白在自己心底深處,是多麼害怕、恐懼那樣的爭吵,我是多麼憂慮父母從親密關係、到爭吵,最後演變離婚的過程。

因為這樣難受的經驗,我不希望將來我的小孩和我受同樣的苦,我不要因為我的關係,讓孩子被那些看熱鬧的人指指點點,甚至對爭吵感到麻木。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與人吵架的經驗,我覺得這只是溝通的方式之一,其實有時候完全可以避免。真心希望天下的爸媽們不要太常吵架,或涉及人身攻擊,因為對於我們孩子來說,父母動輒吵架或輕言離婚一旦成為常態,在無法逃離或解決情況下,那種表面平靜、內心麻木的陰影將如附骨之蛆,終身難以擺脫。

★瑪那熊心理師的家庭觀察★

從鮑比(John Bowlby)提出的「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來看,人天生就有接近他人的需求。嬰兒透過哭聲、笑聲來吸引主要照顧者(通常為父母)的注意與關心,以幫助自身存活。到了兒童、青少年階段,雖然基本生活已經可以自理(不需要父母辛苦把屎把尿、餵食洗澡),但由於經濟尚未獨立,無法養活自己,因此仍會期待並習慣受到依戀對象(父母)的照顧。

更重要的是,不論嬰兒、兒童、青少年(或成人)的「依戀需求」,意即對依戀對象的期待,除了物質、生理上的滿足,還有心理上的安全感。父母若能提供穩定的照顧、回應、關愛與陪伴,會讓嬰孩一點一滴累積對世界、對他人的信任。

夫妻關係與穩定的家庭息息相關,在激烈爭吵提及離婚,容易讓孩子擔心依戀對象將離自己而去,並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缺乏安全感所帶來的恐懼、擔心或害怕。文章中所提到的表現麻木即為一種,面對過於巨大的負面情緒,孩子將自己從中抽離以降低衝擊,並讓自己能持續生活、面對父母。

即使父母盡量克制不在孩子面前吵架,但孩子是敏感的,多能從父母的互動、氣氛中察覺不對勁,這也是為什麼即使是冷戰,都會讓孩子緊張、焦慮。

夫妻爭執是婚姻中無法避免的,關鍵在如何面對衝突。脫口而出的「離婚」字眼,其實也可能讓雙方關係更掀波瀾。這是因為人們長大後,依戀對象逐漸擴展到父母之外,如知己、師長,通常最主要的會是伴侶。因此,吵架時的隻言片語若讓對方感到依戀對象即將離去,也會引發恐懼、害怕或焦慮等情緒,並做出反擊。而往往這時又引起另一方更大的負面情緒,造成惡性循環。

因此建議夫妻在爭吵時,除了留意所用的言語外,也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有過於激烈的衝突。更重要的是在情緒漸緩、自己穩定下來後,關心孩子的狀態。透過同理孩子的擔心、害怕,並說明過程,讓她們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

姊姊是無辜的

我和姊姊因為父母的離婚官司出庭的那一天,陽光普照。 我大約六歲,姊姊七八歲,媽媽和繼父(當時是媽媽的男朋友)帶我們去法院。我並不知道爸媽先前已經出庭過好幾次,那一天法官只是要聽聽我和姊姊的想法。

第一次上法庭

我們到達法院後不久,爸爸和他的律師也來了。當時我坐在走廊的長排椅子上跟繼父玩著遊戲,爸爸和他的律師從轉角出現,我們的視線剛好對上。我和好久不見的爸爸互看了幾秒鐘,我永遠記得他臉上的表情,那是一種複雜的笑容,像是開心卻又想哭,還有幾分尷尬。我事後回想,大概是看到我和繼父在玩的緣故吧。我衝上前去抱住爸爸。過了不久,繼父因為工作先行離開。

我沒記錯的話,法官似乎是先叫原告(媽媽)進去,所以我跟爸爸玩了一會兒,不久之後法官又叫了被告(爸爸)進去。我因為等得很無聊,所以開始在法庭外晃晃。我看到法庭外的牆上貼著一張紙,列出今天要審的人、事、時。我發現爸爸媽媽的名字,後面標註著「離婚」,當時並沒有特別的感受,只是擔心爸爸媽媽看到會怎麼想。

我對那天的印象不是很深刻,後來還問了姊姊。根據她的說法,在前往法院的路途中,媽媽跟我們解釋,等一下法官阿姨會問我們一些問題,我們只要照心裡面想的,和實際上發生的情形回答就好。

那段時間我們跟媽媽一起住,聽了媽媽講一些以她的角度來看爸爸的話。記憶中,我們的生活開始逐漸寬裕,上餐廳吃飯的次數比以前多;百貨公司櫥窗中的衣服變到自己的衣櫥裡;我還拿到夢寐以求的小魔女DoReMi魔法棒(我的是第二代,姊姊的是第一代)。以前都是我羨慕班上的同學,而現在輪到班上的同學羨慕我。最重要的是,家裡沒有了天天吵架的聲音!

綜合以上各點,以小朋友的角度,我們理所當然比較喜歡和媽媽住。

筆錄與記憶

我不記得和姊姊等了多久,畢竟小朋友對於時間的長短沒什麼概念,我只記得當時等得很不耐煩,也有點不知所措。

後來聽到有人喊了我和姊姊的名字,我們進入法庭。感覺自己像隻小狗,雖然我的兩個主人都對我很好,但我必須在男主人與女主人之間做出選擇。現在回想起來,當時自己搞不清楚狀況,也不覺得難過,但這樣其實滿可怕的。如果沒記錯,我應該知道在回答法官的問題之後,會有大事發生,可能讓爸爸或媽媽很難過,但我還是得回答。 法官先跟我們打過招呼,接著說:「我等一下會問你們一些關於爸爸媽媽的問題,你們就誠實回答我,爸爸媽媽都不在場。」當時還真的以為爸媽不會知道我說了什麼,我根本不曉得有筆錄這種東西,不過這份筆錄並未影響到我,反倒是姊姊。

在法官說話的同時,我觀察了一下法庭的布置,牆面很白,像醫院的病房,是一個沒有溫度的地方。它讓我覺得很冷,跟國中公民課參觀的法庭完全不一樣。我同時留意自己有沒有站直,因為爸爸總是很要求我們的站姿坐姿,我自己也很在意這些事。

讓姊姊背黑鍋

法官問了三個問題,但我只記得其中一個,就是:「你們想要跟誰一起住?」

由姊姊先回答:「我想要跟媽媽住,因為……」姊姊說了一大串理由,那可能是我這輩子記憶最深刻的一段話。總之,姊姊在法官面前說了媽媽平常批評爸爸時所說的話。我不覺得媽媽是為了這一刻,特別灌輸我們什麼想法,因為不管是誰,生氣時都很容易如此批評對方,不過我也相信任誰聽了這些話都會把監護權判給媽媽。

等姊姊講完後,法官皺了皺眉,然後問我:「那妹妹呢?」我愣了一下,簡短回答:「跟姊姊一樣。」法官問的其他問題我和姊姊都忘了,但我們記得很清楚,我的答案都是:「跟姊姊一樣。」

就這樣,我反覆說這五個字,把所有責任推到姊姊身上。

其實,我一直覺得很內疚。我重複了三次「跟姊姊一樣」,讓大家認為我還不懂,一切都是姊姊說的,是她做的決定。

有時想想,當「老大」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問了姊姊一些問題,她告訴我,她真希望能有個姊姊幫她背這些黑鍋!當下我很慚愧,也覺得自己是一個幸運的妹妹,無可否認的,我確實讓她背了黑鍋,我想鄭重地對她說:「姊姊,對不起!」

孩子是一塊強力海綿

這讓我思考到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多事情都要老大擔起?誰規定一定「大的要讓小的,小的要尊敬大的」?為什麼不是無論年紀大小,都要學習禮讓、尊重與負責?

從姊姊與我的身上也證實了一件事:小孩子是一塊具有超強吸收力的海綿,會複製父母的言行舉止。之後,等到我年紀漸長比較懂事,每次聽到爸爸或媽媽的親友,在說另一方的壞話時,不管對方是不是長輩,我都會強烈表達抗議,畢竟說的是生養我的父母,那些罵他╱她的話,也等於是在罵我。 頁數 6/12

另外,不知道你是否發現,小孩子很容易被物質收買。這個方法經常奏效,但絕對不是個好方法。當然,如今回想起來,我絕對不會責怪媽媽在離婚後給予我和姊姊較好的物質生活,但是在媽媽得到監護權之前,不知是否有可能,先維持原本的生活條件與環境品質?這樣當我們孩子在做選擇時,可以不受到物質的影響,讓我們的選擇僅是我們對父母單純的想法。

★瑪那熊心理師的家庭觀察★

在親職教養領域中,手足的互動一直是廣受關注的議題。心理治療大師阿德勒(Alfred Adler)曾提出「家庭星座」,探討孩子出生序對於個性、人際模式甚至價值觀的影響。然而,如果手足之間的角色過於僵化,總是必須遵照某些「規則」行事(例如大的要讓小的,小的要聽大的),便會讓孩子將這套規則烙印心中,在人際中缺乏彈性。例如長子或長女若從小被要求照顧弟妹,雖然可能發展出幫助他人、保護對方的習慣,但也可能過度負責或苛求自己。而總被要求聽從兄姊指令的孩子,可能形塑出過於順從或另一個極端:重視競爭想要贏過對方的性格。

要留意的是,孩子所接受到來自父母的「要求」,不單指直接命令或給予規則的形式,還包括了父母的「肯定」。例如當孩子幫弟妹完成某事時,會因為得到父母稱讚,或觀察到自己這麼做能讓氣氛好轉、父母高興,而得到增強,於是刻意或不自覺持續類似行為。

因此,父母可觀察孩子在與手足、父母互動時,是否過於習慣扮演固定角色,且留意自身有無不自覺地「要求」、「鼓勵」孩子如此。更重要的是,不論孩子的出生序為何,都應避免讓他們扛起不符合其年齡的責任。

此外,由於孩子在這個階段還無法獨自生活,且往往將父母視為重要的依戀對象,自然會期待父母眼中只有他╱她一人。當手足陸續增加後(弟妹出生、重組家庭),孩子可能因為擔心父母不若過往般重視他們,而開始與手足爭奪照顧者的關愛。因此,父母對孩子的「公平」,有助於孩子學習與他人有良好互動與合作,反之則可能讓孩子過於熱衷於競爭。

這裡所提的「公平」,不只是物質上的分配,還包括了對子女的稱讚肯定、關懷照顧。當然,「公平」也並非齊頭式平等,而是依照孩子的年齡、需求給予協助與支援,並讓他╱她們了解為什麼手足之間得到的「東西」不全然相同。 參加媽媽的婚禮

小時候,應該是受到某一部電影的劇情影響,Angela姊姊、姊姊和我曾經成立了一個祕密組織,目的是要執行狂霸酷炫拽的超級任務。

邪惡的祕密組織

當時繼父和媽媽才開始交往沒多久,Angela姊姊提議以他們為目標,我們的祕密組織成為一支「戀愛破壞小隊」。說起來,它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邪惡組織。

這個組織的首腦是Angela姊姊,她在我們兩個小蘿蔔頭心目中是神級般的人物。組織成員只有我和姊姊,我們的行動準則就是無條件奉行Angela姊姊的指示。此外,我們還為這個祕密組織取了一個名字,不過我已經忘記叫什麼了,總之我們都覺得很酷、很炫!這件事完全可以證明我們受到電影和Angela姊姊的影響真的很大!

當時Angela姊姊和姊姊都在上學,與繼父、媽媽相處時間最多的人是我,所以幾乎都是由我負責整個計畫的執行。然而,身為「邪惡組織」成員的我,內心其實是非常希望繼父跟媽媽在一起的,因此每當另外兩位成員不在時,我都會違反組織盟約,暗中助長繼父和媽媽的感情。

於是,這個邪惡組織在成員消極怠工與暗中反叛的作用下,成立不到幾個月就宣告瓦解。因為繼父和媽媽要結婚了!在組織解散之前,Angela姊姊眼看繼父和媽媽的關係發展穩定,應該很快就會結婚,組織瓦解的日子,恐怕即將到來。所以她決定和媽媽「談判」。

Angela姊姊對媽媽說:「你們要結婚,沒問題,但要答應我們一件事情!你們一定要給我們生一個寶寶,而且是男生!」(因為家中女生比較多)媽媽聽了,忍不住笑出來。當時她對Angela姊姊說:「我年紀已經很大,不太可能再生寶寶了。」不過,幾年後,媽媽還是為我們生了個妹妹!

表達方式不同,祝福相同

很多人問我,參加自己老媽的婚禮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坦白說,也許當時年紀還小,我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想,姊姊也是一樣。

媽媽和繼父交往半年後決定攜手共度人生,從求婚到結婚典禮只有短短兩個月,所以基本上試婚紗、拍婚紗照、籌備婚禮喜宴等工作,都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媽媽和繼父兩個人十分積極準備,希望整個婚禮能夠圓滿進行。

儘管當時年紀還小,我記得整個過程中,耳邊不時會傳來周遭人談論媽媽和繼父的流言蜚語。有些年長者對「再婚」不太能接受,有些根本是愛說人長短的三姑六婆,也有比較年輕的人不懂事理,人云亦云。 頁數 8/12

其實對於這些不是很悅耳的評論,我並沒有太大的情緒反應。我想這是因為自己見證了媽媽與繼父的交往,已經很熟悉繼父的存在。況且我和姊姊都很喜歡繼父,也對他有信心,看到他們結婚,也覺得是水到渠成、理所當然的事,我們並不介意外人是什麼看法。

婚禮當天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外公外婆還有繼父爸媽的表情。那一天,四位長輩都有出席,但或許因為男女雙方是再婚,四位長輩都顯得特別客氣,也很拘謹,又或許與許多出席婚禮的來賓不熟識,所以相當沉默。但我相信,他們的出席表達了對媽媽與繼父滿滿的祝福,他們的心意,年紀雖小的我確實感受到了。

我覺得再婚需要很大的勇氣。媽媽和繼父經過慎重思考後決定步上紅毯,不管別人怎麼看這件婚事,家裡的長輩以及我們這些孩子,都抱著相同的心情與期待,為他們獻上了最誠摯的祝福。

★瑪那熊心理師的家庭觀察★

雖然我們都希望婚姻穩定長久,但當雙方相處出了狀況,最終也可能走向分開。離婚不代表「婚姻失敗」,若兩人經過努力、尋求各種資源後仍難以彌補鴻溝,結束這段感情也代表讓彼此開展新的人生旅程。

隨著離婚率的上升,尋求第二春在台灣也愈來愈普遍,早期社會對此多會貼上負面標籤,但其實依照前述的依戀理論來看,人們本來就傾向找尋一位伴侶,做為生活避風港、心靈支柱。結束一段婚姻後,若想尋找更適合的對象相互扶持、生活,以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是正向的。以我自身合作的婚友平台來說,也有不少會員是為發展第二春而來,且的確再度踏入另一段幸福婚姻中。

若您或身邊親友屬於尋找二春的族群,有幾點建議:

先整理好上一段婚姻

不只是法律、關係上的處理,更重要的是「自己是否準備好進入下一段親密關係」。關係的結束,往往帶來許多複雜的情緒,例如失落、難過、遺憾、悔恨、鬆一口氣等,甚至可能勾出我們過去在愛情或原生家庭中的心結、傷口。在自己尚未穩定平靜時,若急著追尋下一段關係,很有可能重複了過去負面的愛情經驗,或是再度遇上「爛桃花」而影響生活。不妨透過心理諮商的幫助,整理、覺察自己在婚姻關係中的樣貌,找出盲點並調整,做好進入下段關係的準備。重新釐清自己的愛情觀

我們對婚姻的想像、對伴侶的期待,深刻影響了我們會找到怎樣的對象。在結束關係後,恰好是個重新思考自己想要怎樣對象的機會。「希望另一半擁有哪些條件?」、「希望對方具備什麼特質?」、「想要怎樣的互動模式?」等問題,都可協助您更加聚焦自己的擇偶條件。當然,同樣推薦藉由心理師的帶領、晤談,深入了解自己設定哪些條件、為何選擇這些,並可依照過去的婚姻、愛情經驗,調整原先的條件,讓自己與更適合的對象進入關係。

與孩子認真討論

尋找第二春的朋友們,有些會擔心孩子的感受而善意隱瞞,但其實找機會與孩子認真討論是重要的。可以先從分享自己的心情開始,讓孩子了解為何您想找下一段愛情,或是逐漸認識您目前的對象,留意別在孩子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就立即來個「雙方相見歡」。對孩子來說,當自己的父母離開對方,與另一個人發展新的關係,也可能陷入兩難的情緒。曾有位個案在母親離婚、結交新男友後提到:「我如果支持她,感覺像是『背叛』了爸爸,但,我也很希望媽媽過得幸福。」

孩子的心情如何、能否接受或抗拒,是您需要與孩子聊一聊的。這能讓他們感到「自己是被母親(或父親)重視」,並參與「新家庭」的形成。這個過程急不得,尤其若孩子剛開始無法立即接受,更需要多讓他們說出自己的心情或困擾。但,我們也不用一開始就預設立場,認為孩子會抗拒、反對。我在婚友平台遇到的會員裡,也有不少是子女鼓勵爸媽來尋找第二春的呢。

※※※

我們就是一家人

不知道為什麼,很多朋友聽到我家是重組家庭的狀況之後,都很好奇我和非親生哥哥姊姊的關係如何。

我還記得十三年前認識Daniel哥哥和Angela姊姊那一天的情景!

當時繼父和媽媽正在交往中,我才小學一年級,姊姊二年級,Angela姊姊國一,Daniel哥哥國二。那天下午媽媽對我和姊姊說,要帶我們去認識一個大哥哥和大姊姊,他們人很好,是叔叔(媽媽再婚前我們都叫繼父叔叔)的小孩,我們一定會喜歡他們。

與兄姊的第一次見面

媽媽帶著我和姊姊走到繼父家附近的公園,從遠處就看見一對大哥哥大姊姊正溜著直排輪,實在是帥氣極了!我和姊姊迫不及待想認識他們,同時也留意著自己的言行舉止,希望這對大哥哥大姊姊不要覺得我們很遜,會喜歡跟我們玩。 至於這第一次的會面是怎麼結束的,我已經不記得了,印象中他們兩人直排輪溜的非常好,在小學生的眼中就像明星一般神氣,一舉一動都令人崇拜!這是我對Daniel哥哥和Angela姊姊的第一印象,當時完全沒想到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變成一家人。

媽媽和繼父從交往到結婚的這段期間,我們和Daniel哥哥與Angela姊姊並沒有常常見面,畢竟住的地方有點距離,他們忙於課業,然而我們每見一次面,就更認識彼此一點,也更習慣彼此的存在。

後來得知媽媽要和繼父結婚時,我們四人的關係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變化,依然持續著漸漸熟悉的狀態。我們在一起時,也會聊到繼父和媽媽,說說一些輕鬆的小事。

後來,我們搬到繼父家樓下,那段時間在我的記憶裡,沒有一絲不開心,一切的一切都好完美、好溫馨。而我們和Daniel哥哥與Angela姊姊經常樓上樓下互相串門,相處的時間也變多了。半年後,媽媽和繼父步入結婚禮堂。

只有彼此的家庭旅行

最令我印象深刻,增進兄妹關係最多的,就是我們一家六口的一趟澳洲自由行。長達兩個禮拜的旅行帶來很大的助益,可以說是家庭感情增溫的重要里程碑。

兩個禮拜的時間,我們和剛成為家人的爸爸、哥哥、姊姊一起出遊。因為我們小孩子的語言能力還無法與外國人交談,身邊也沒有認識的同學朋友,於是這次旅行,就成了我們一家人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原本我們遇到了大小問題,都只敢向自己親生爸媽求救,但是在澳洲期間,繼父和媽媽一下子要照顧四個孩子,常常其中一人正在忙或剛好不在身邊,我們就得硬著頭皮、害羞的找那位「還不熟」的家長來幫忙。

而且在澳洲遊玩時,不論到哪個景點,車程少說都要一個小時,我們就在這許多至少一個小時拉車的過程當中,聊了好多好笑的事情,說了好多從前從沒說過的話,玩了好多無聊卻可愛的遊戲。

很多的隔閡,就在一個玩笑、一場遊戲之中消失了!在這兩個禮拜的澳洲自由行中,我們只有彼此,沒有別人,像是被迫時時刻刻膩在一起,但也因為如此,每一個成員開始慢慢認同這個家,從中找到歸屬感,也認定自己就是新家庭的一分子。

學習跨越,讓溝通無礙

媽媽和繼父結婚大約半年後,我們又搬了新家。這時我們已很習慣彼此,儘管在某些事情上還是會有些彆扭,但都在慢慢的磨合中。之後家裡添了位新成員──小我十歲的妹妹,她的出生,讓我們兄妹全都興奮的飛上天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