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退休規畫的迷思

「退休規畫?太遙遠了吧,那是30年後的事耶,等我先賺多一點錢再說。」
「退休要設立一個獨立帳戶存錢,怎麼可能?我先買房子、把小孩送出國念書再說。」
「開什麼玩笑?一年投資報酬率7%?那叫退休金規畫?我隨便買個股票一天就可以賺20%了」……
一般人沒有開始做退休準備的原因不一而足。當我們有些工作要去完成時,通常會設定最後完成的時間點:明天完成這件事、下週前做完那件事等,但很少人會把退休規畫排入人生優先處理的順序名單中,甚至可能永遠排在名單中的最後一項,你如果也是這樣,小心陷入以下這些退休規畫的迷思裡。

◎永遠不會有最好的存錢時機?
當你大學畢業後開始工作,可能還要繳助學貸款,這時就要你開始把部分薪水存入退休金戶頭用來做投資,在你的預算分配上看起來是非常奇怪的事,它的優先順利永遠排在最後幾名。等7、8年過去,你正好在等待升遷,在那之後換了更好的租屋、買了新車,等到下次升遷加薪時,又有新的目標:結婚、買房子……這些財務目標看起來都非常重要,且需要馬上完成,於是,開始存錢做退休規畫這件事就一直被延遲,你永遠會有新的財務目標,但你也一直在損失時間所能帶給你的「時間紅利」。

◎等有錢再來做?
沒有人規定一定要在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做退休規畫,你當然也可以等到40、50歲才開始做,但這個耽擱最大的代價就是:無法利用時間所帶來的紅利效果—時間越長,每年複利增值的效果越明顯。假設立傑從25歲開始,每個月在他的退休投資帳戶存入3,788元,如果年複利報酬率7%,那他在65歲退休時將可以累積到1,000萬退休金。但曉莉到45歲才開始做退休規畫,如果報酬率一樣,她也要在65歲退休時存到1,000萬退休金,這時她必須每個月存19,085元,這樣的金額是立傑每月投資金額的5倍多。而一樣累積到1,000萬退休金,曉莉總共要投入4,580,400元,是立傑1,818,240元的2.5倍,立傑總投資金額較曉莉少,結果卻跟她一樣多,靠的就是更長時間的複利效果所帶來的時間紅利。

◎股票、不動產的投資效益比較高,不需要退休規畫?
很多人對自己的投資成效非常有自信,認為只要每天股票一次進出就賺了50%以上,或是不動產投資4、5年下來,動輒都是翻倍成長。對於固定把資金放入一個單獨的退休帳戶內,每年投資報酬率可能只有7%、8%的成長覺得不屑一顧,但這樣的結果其實是:把投資跟退休財務規畫混為一談。
退休規畫需要一個獨立帳戶來做長期性準備,它的資金應該是跟生活費、短期投資等資金分開管理,正因為是長期性的規畫,利用時間所帶來的複利效果,以較少的成本就能達到退休所需的資金準備。你可以有一部分資金是用來做股票、不動產等短期投資,但另外也應該準備一個退休規畫的獨立帳戶,持續規律的進行退休投資規畫。短期的投資與長期性的退休規畫,所需要的投資管理策略、投資標的等可能都不一樣,如果把這兩者混為一談,可能會發現長時間進出股市或其他投資,最後並沒有為退休準備留下多少錢,原因可能是投資最後沒賺錢,或是即使賺到錢,錢又挪作他用了。◎平日花費就很省,退休後會更省?
如果你平常有記帳的習慣,會很清楚自己每個月的開銷是多少。如果沒有,就應該花點時間了解每月的開銷有多少,如此一來退休後生活費的估計會比較準確。如果你不清楚要整理哪些資料,可以連結QR Code網頁下載。
退休後的花費真的會更省嗎?那可不見得!當然退休後的花費項目與額度跟現在一定有些變化,例如你的房貸可能繳清了,支出少了房貸這個項目;收入可能增加了勞退新制的退休金與勞保老年年金這兩項;因為工作而產生的開銷可能降低或甚至沒有了,例如:交通費、交際費等:但有些項目反而會增加開銷,例如:醫療費用、看護費用等。你應該對每個項目做個合理的預估,會比完全沒有概念或過度樂觀好,才不會認為退休後花費一定比現在省很多,以致忽略了退休規畫的重要性而沒有預作準備。
根據美國員工福利研究機構所發表的〈2014年退休信心調查〉(EBRI)指出,是否做退休規畫跟退休信心有很大的關係。在回答是否對以後的退休生活有信心時,回答很有信心的人中,有做退休規畫的有24%,沒做規畫的只有9%;而回答大概有信心的,有做退休規畫的有48%,沒做規畫的只有19%。可見能未雨綢繆、即早準備,讓自己不再憂慮是否可以安穩退休是相當重要的。

◎退休後只要顧好自己就好了?
也許你認為退休後只要顧好自己或是夫妻生活就好了,事實是,當你退休時,你的父母親也正好是年邁的時候,他們可能會罹患失智症或其他疾病,需要看護、醫療等,而這都是在你退休生活費之外的開銷,必須要為這部分預先做準備。

◎退休後投資資產只要維持債券的部位就好了?
有一種說法是:你的年齡就是應該持有債券的比例,例如你是65歲,你的投資資產應該有65%在債券,甚至退休後,債券就是需要全部持有的部位。不過在目前低利率的環境下,如果持有長年期債券,未來升息後將會發現,現在持有的債券已不再有吸引力。因此你的投資組合內,還是必須保持部分的投資資產是風險等級較高的投資資產,為你帶來更好的投資報酬率。

◎退休後只要有全民健保就夠了?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調查,2014年失能率是全人口的3.28%,占老年人口的16.50%,2014年全人口失能人數74萬人,各年齡層的失能比率:65歲以上是7.63%,75歲以上是23.19%,而85歲以上是56.23%。老年人有可能因為失能、失智或是健康問題需要長期看護,而看護的費用並不便宜,本國看護工每月3到4萬元,如果是24小時看護,費用更是高達一個月6~9萬元,長期看護需要的器材諸如輪椅、電動床、氣墊、衛浴設備等,也都是不小的開銷。
長期看護不只是金錢上的負擔而已,據統計長期照護的對象有66%是由家人或親屬照顧,甚至必須辭去工作,擔任此照護工作,如此一來,少了薪水收入,又增加了長期照護的醫療支出,對於家人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
考慮退休規畫時,要做準備的不只是退休生活費的支出而已,也許退休後交通、生活費等會降低,但是其他額外的支出:如長期看護、醫療費用等的支出卻會增加,做退休規畫時應該考量更廣泛的層面預作準備,讓自己可以過一個快樂有尊嚴的退休生活。
退休只有錢的問題嗎?
◎退休規畫四面向:財務、健康、生活型態、心理社會
依據美國勞工福利研究所(EBRI)在2009年的調查結果顯示,人們在實際退休前6個月才首次考慮到決定退休這個問題的比例高達22%;另外僅在退休前一年才審慎考量退休問題的比例也是22%。從EBRI這份2009年調查結果中發現,人們的實際退休年齡與預期退休年齡之間出現了不吻合的現象,有28%的人調整了過去一年預定要退休的年齡。這不禁讓人好奇,為什麼人們往往無法準確地預測甚或實現其本身所設定的退休年齡?學者諾爾(Knoll)在2011年的研究發現,其原因可能是人們決定退休之前,根本無從考量未來長時間的影響為何。
相信大部分人都會預期「老後」將會是一段相當漫長的時間,並且可能存在許多無法預知的情境,如果過於輕忽而沒有嚴正以對,退休生活恐怕不堪設想。不過,就算是不希望悲觀的事情發生,若只是一味懼怕而惶惶終日,對於退休生活也沒有任何幫助,想像中的美好未來通常也不會降臨在自己身上,還是必須以冷靜的心態掌握實際狀況,並且預想退休後最有可能會發生哪些情況,也就是自己老後的人生究竟會如何發展,做好努力避免不好的狀況發生,一旦真的面臨這些狀況,也能以充足的心理及實質準備妥善因應。
近年來,我國退休金財政系統的可持續性面臨嚴峻挑戰。如果從經常受到民眾關注的社會安全福利政策或是退休年金制度來分析,包括退休年金的起支年齡、可以支領全額年金給付的年齡,或是自願退休人員年資與年齡合計法定指標數,可說是一種「錨定效應」0的心理現象。錨定效應相對提供了人們考慮何時要退休的年齡參考點,預定將退休者會以這個特定的參考點作為評估其選擇退休年齡的獲得與損失。
舉例說明,一般人不太可能直接衡量自己在64歲時退休會有什麼優劣,但是,相對地,他會潛意識地去比較,自己在此年齡之前退休或者更晚退休,對退休生活將造成什麼影響及得失。又例如,一般人會比較等到64歲退休時所獲得每個月的貨幣現金流量給付,與在62歲退休時所獲得的年金給付。不難發現,選擇晚些退休的人,有很大的可能是對於年金給付的增加幅度有更多了解。在探討過渡到退休生活的種種相關議題上,不容忽視的因素是平均餘命。我國平均餘命的延長將會使得何謂適足的退休所得,或是退休所得替代率的滿足點變得更加複雜,而決定退休的時間點,也無法只是考量個人的選擇,還包含配偶或其他家庭成員的財務規畫及潛在需要,這些往往都需要經過召開家庭會議在商言商。
大多數國外研究學者都認為可以宏觀地將退休視為橫跨退休前期、退休過渡期及退休適應期三個關鍵階段所構成的一個過程,而不僅僅視為一個單一事件。正因為退休並不是屬於短期發生隨即結束的,必須正視在不同階段關心的重點也應該有所差異。例如退休前期應著重於做好規畫、釐清退休期望及工作情境;而在退休過渡階段則應強調須確認退休決定、了解配套銜接僱用制度以及處理退離相關情況;在退休之後的適應階段,則應注意退休生活的滿足、退休後心態上的調整,以及是否能維持家庭幸福感等相應課題。
在眾多國外退休研究相關文獻中,許多學者都嘗試透過階段論的觀點進行退休研究討論。兩位學者莫頓.費爾德曼(Feldman)和泰瑞.A.貝漢爾(Beehr)兩位學者在2011年的研究認為,人們決定退休的過程,在第一階段經常是採取未來取向的觀點,同時也會想像退休生活可以取代目前的工作所帶給他們的交誼活動與社會關係。接著第二階段則是採取過去取向的觀點,也就是評估他們在離開長時間所擔任的工作或是職業的意願;最後在第三階段則是考慮他們必須採取的特定行動方案,以及成功過渡到未來退休生活所必須確實掌握的相關資源。當然此三階段並非完全獨立,有些階段甚至是重疊發生的,至於整體過程需要的時間多長,通常也是因人而異。然而近年來另有研究學者提出了狀態本位的取向(status-based approach)1試圖超越過去這些不同觀點的階段論研究。
如何做好退休準備或是何時開始準備,始終是一門藝術也是一個難題。實質上的準備是否充分到位、財務規畫充足與否,以及心理上的接受程度,都可視為是退休準備的一環。透過亞當斯(Adams)和羅(Rau)兩位學者在2011年的研究發現,關於退休準備是一個人步入中年之後,考慮停止繼續工作下去、減少在現有工作中的既定承諾與時間心力的投入,或者轉換至不同工作型態這段期間的規畫。
在研究中也認為退休準備有兩種組成元素,包含了過程元素及結果元素。其中的過程元素涉及了動機性的過程,包括前瞻、意圖、行動及自律等概念。例如在過程中可能會萌生意圖和生成發展未來某種狀態的心理期待,以及觸發採取相應行動來達成該想像狀態。而結果元素在概念上,則可以解釋為,取代現有工作的一種中心化的生活,直白的陳述此觀點則是將退休準備視為,倘若進入退休期間,也能與退休前從事有薪工作時一樣滿足生活各項需求的規畫。如果嘗試理解達到人們滿意的退休角色,以取代退休前從事原來工作時的生活型態,大致上可以透過四個關聯性問題來思考:第一是思考退休後要做些什麼(活動規畫)?第二是思考如何供應退休生活所需(財務規畫)?第三則是思考退休後要住在哪裡(居住規畫)?最後則是考慮與誰一起度過可能漫長的退休生活(退休生活的關係規畫)?
進入退休生活後,會發現許多層面都在發生變化,首當其衝就是無薪生活的開始。而當生活重心不再是上班下班這檔事,談論的話題也不再圍繞著升遷或是同儕競爭,退休生活儼然該重新定義。
2010年有三位學者Noone、Stephens和Alpass在其共同研究中,試著以四個不同的構面來分析退休規畫,分別為:財務構面、健康構面、生活型態構面及心理社會構面四個面向。研究中指出,大部分人在思考不同面向時,會採取相應不同的行動方案,並期望藉此擁有滿意的退休生活。
首先是在財務構面上,人們所考量的退休規畫行動方案包括對於風險性資產投資的相關了解,例如該選擇投資股票、基金或是債券及如何配置,當然也會考慮增加購買保險的種類或比例來達到目標性規畫,甚或是進入不動產市場等。接著是健康構面的規畫方案,包含是否擁有健康保險或是提高醫療相關保險給付,加入健身中心或是社區活動中心社團,建立規律運動也會成為行動方案,對於定期參加健康檢查及戒掉過去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習性,也會變得重要起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