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跨越「但是……」的障礙

不要「向上」,而是以「向前」為目標


這個世界上,有些東西運用得宜與否,既可以成為良藥,也會變成毒藥。「欲望」就是其中之一。金錢、朋友、地位和頭銜。想要大量擁有的欲望,會帶來名為「不安」的副作用。因為一旦擁有,不僅想要擁有更多,更會擔心失去已經擁有的東西。即使因為擁有某些東西而得到了幸福,這種幸福也無法長久持續。
相反地,有些人「上了年紀之後,就沒有任何欲望」。這種無欲有時候會讓一個人變得無精打采,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這些無欲引起的併發症,會加速身體的衰老。人生路上,持續擁有熱情很重要。所謂熱情,也可以說是目標、夢想,或者說是生命的意義。
日本的文化認為淡泊的境界是一種美德,但熱情不能淡泊。阿德勒曾經說,「人生就是邁向目標」,生命就是「進化」。
無論活到幾歲,都可以進化,但必須注意一件事,那就是必須明確要向哪個方向進化。
阿德勒所說的進化,不是指向上進化,而是「向前」進化。也就是說,不是和他人比較,用「上或下」的標準來衡量,而是為了改變現狀,向前踏出一步。
除了挑戰新事物,默默地持續做之前一直做的事,努力發揮小創意,為日常生活增色,也是重要的「一步」。
不以「向上」為目標,而是「向前進」。這也許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容易,尤其年輕的時候,為了和他人競爭,很容易陷入「自己必須更優秀」的想法。
希望比現在的自己更優秀,並為此努力不懈,這種努力很健全,但不需要和他人競爭,或是和別人比輸贏。不必為了輸贏或是在意他人的評價而汲汲營營,而是要充分體會今天做到了昨天還無法做到的事。
和昨天的自己相比,或許無法感受到太大的變化。不妨回想一下半年前,或是一年前的自己。無論選擇任何事,無論從幾歲開始,只要腳踏實地持續,一定可以感受到明確的變化。
借用阿德勒的話,這就是「追求健全的優越性」。在自己身上發現這樣的變化令人欣慰,也能夠為人生帶來年輕的活力。
但是,在我們周遭,充斥著和他人比較,一較上下的標準。如果不是有意識地擺脫這種標準,就會陷入「輸了」或是「贏了」之類的自我診斷。
首先,要意識到自己會不自覺地和他人比較,只要不再和他人比較,心情就會變得比較輕鬆。
不要「扣分」,而是用「加分」過日子


有時候,雖然感受到自己有明確的變化,感受到自己在前進,卻無法感到欣慰,反而放棄了夢想和目標。
「扣分」思考就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會讓人覺得現在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相去甚遠,不斷給自己扣分。
「扣分」思考會大大影響動力。我學韓文已經兩年,如果我把「不需要透過翻譯,就可以用韓文演講」視為理想狀態,用扣分法評價自己目前的實力,每天快樂的學習就立刻變成一種折磨。因此,除了不要和他人比較,避免和理想中的自己比較也很重要。
以前我只能在演講開始時用韓文打招呼,最多只能自我介紹一下,現在可以用韓文和別人稍微聊幾句。雖然離不需要借助翻譯,自己用韓文演講的程度還差得很遠,但即使只有微小的進步,也要將焦點集中在進步的部分。要做到阿德勒提出的「追求健全的優秀性」,就不能著眼於和理想的差距,用扣分的方式評價自己,而是要用加分的方式評價自己的進步。
從這個角度有意識地尋找,就會發現自己有很多值得加分的地方。當然,也有很多做不到的事。尤其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機能的衰退越來越明顯,就很容易注意到這些不如意的地方,就會為自己的價值扣分。
以前健步如飛,最近只要稍微走一小段路,就很容易疲累。膝蓋很痛,沒辦法走路。膝蓋和腰都很痛,自己越來越不中用。這些都是「扣分」思考。
這是將曾經年輕、精力旺盛、充滿活力的「以前的自己」視為理想狀態,然後用扣分的方式看待現在的自己。但是,即使無法像以前那樣健步如飛,無法走很長的距離,持續散步的習慣,或許可以結交到一起散步的朋友;即使走路的速度變慢了,放慢腳步,反而能夠敏感地感受到以前不曾發現的路旁花草,嗅聞到一年四季不同的氣味。只要稍微改變看問題的角度,就一定會發現很多「力所能及」的事。
我在五十歲時因為心肌梗塞病倒,不得不住院一個月。一年後,又接受了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但最近即使接受這種需要全身麻醉,讓心臟停止跳動,使用人工心肺機的手術,回到病房之後,就會立刻開始復健。
首先坐在病床上,走到床邊的椅子,確認脈搏和血壓等生命徵象。因為剛動完手術,光做這件簡單的事就很吃力。
但是,在手術第三天走去護理站時,發現腳步穩健得出乎意料。之後,就會逐漸增加走路的距離,當可以走較長的距離後,就開始走樓梯。復健期間,就是不斷累積「今天完成了昨天做不到的事」。
這並不是和其他動相同手術的病人競爭,復健不需要和別人比較,可以用加分法追求「健全的優越性」。即使不和別人比較,每天的一小步成為巨大的喜悅,也可以感受到這種喜悅成為鼓勵,激發了生命的熱情。

「但是」是否成為你的口頭禪?


「我可以跑馬拉松嗎?」
即將出院的某一天,我問我的主治醫生。
「你可以試試啊。」
主治醫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令我意外的是,我原本以為自己剛接受完繞道手術,根本不可能跑馬拉松。所以,千萬不要認定自己「應該」不行,「一定」做不到。主治醫生用實際行動告訴我,試著認為「也許可以做到」的想法很重要。
很多人即使沒有生病,是否因為覺得自己老了,所以放棄了很多事?
阿德勒說,「任何人都可以完成任何事」。雖然也會有做不到的事,但任何事都值得挑戰,不要還沒做就放棄。「也許我可以做到」,不妨相信自己的可能性,首先踏出第一步,也許就能夠出乎意料地完成。
那些總是把「以後再說」、「改天再試試」掛在嘴上的人,其實和那些說「不不不,我做不到」的人沒什麼兩樣,這兩種人都缺乏勇氣、畏首畏尾。有些人聽到別人提議「要不要試試看?」時,會回答「好啊,但是……」(Yes…but),這並不是在猶豫該不該做,而是在宣布「我不要」。
無法跨越「但是」的障礙,就無法前進。
我曾經在心理諮商時,計算過對方在談話過程中說了幾次「但是」。雖然在「但是」之後說的話──十之八九都是辯解,但我並沒有因為這樣就否定對方,而是提醒對方:
「這是你今天第三次說『但是』。」
必須讓當事人瞭解,「但是」已經變成他的口頭禪。
不妨計算一下今天自己說了幾次「但是」,同時確認一下,自己針對哪些事說「但是」。當發現自己常常把「但是」掛在嘴上後,在「但是」即將脫口而出時,試著把話吞下去。然後,試著付諸行動。於是你會發現,自己竟然能夠做到。
不以生產力決定一個人的價值

回到復健的話題。
雖然在復健後,認為自己走路已經沒問題,但出院後,就會發現和現實之間的落差。走在路上,到處都有階梯,人行道也都有坡度。而且無法像醫院一樣,利用空調將氣溫和濕度控制在一定的水準,所以沒走幾步路,就感到疲累。
有時候,在醫院內認真復健的人在出院之後,發現自己無法再像住院前,或是生病前那樣,就很受打擊,陷入沮喪,放棄繼續復健。
醫院的環境很舒適,不光是因為在物理上創造了無障礙空間,更因為在住院期間,暫時擺脫了競爭,能夠專心面對自己的課題,只「追求優越性」,不必思考勝負成敗。這是住院期間的幸福。
既然這樣,就有一個解決之道。出院之後,讓自己仍然維持和住院時相同的狀態,下定決心,從此不再和別人競爭。用加分法,將焦點集中在自己「能夠做到」的事上,就可以在出院後,也持續感受到在住院期間體會的那種喜悅和幸福。
當今的時代,很多場合都會被問及生產力的大小,經常聽到以「生產力」衡量一個人價值的言論。在工作的場合,生產力的確很重要,但不能用生產力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
有些人生了病,或是上了年紀,無法再像以前一樣工作;也有人為無法再像以前那樣俐落、完美地做家事感到沮喪。但是,只要不把自我的價值建立在生產力上,無論到了幾歲,無論遇到任何狀況,都能夠認為自己具有價值。
我以前曾經每週一次,去精神科診所擔任日間護理工作。那一天的活動內容是和參加的人一起下廚做菜。
首先,由工作人員決定當天的菜單,然後要求「先去買食材」。在總共六十名參加者中,只有大約五個人會站起來。買完食材後,當工作人員要求「大家一起動手吧」,也只有大約十五個人參加,但完成之後,到了「可以開動了」的階段,所有人都圍了上來。
那個診所絕對不會責備不動手幫忙的人。有的人今天身體狀況不錯,所以能夠一起參與,但下週也許就沒辦法幫忙了;也有的人這個星期和下個星期都沒辦法幫忙。無論是否幫忙,都沒有關係。
除了購買食材、下廚做菜的人以外,什麼都沒做的人,吃得津津有味,也是對下廚的人有所貢獻。參與下廚做菜的人,也對沒有做任何事的人能夠享受一頓美食有所貢獻。
在那裡,並非要求「不勞動者不得食」,而是有能力工作的人,在有能力的時候工作;即使無法幫上任何忙,也不需要感到抱歉,這才是健全的社會。那家診所不責備沒有幫忙的人,而是讓有能力付出的人付出,正是健全社會的縮影。
充分運用目前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無論身處任何狀態,只要出現在那裡,只要好好活著,就是對他人的貢獻。一旦瞭解這一點,就不會再害怕年華老去,或是生病。
感受到對他人有所貢獻,可以帶來人生的幸福,成為生命的動力,幸福的基礎。下一章將深入討論這種「貢獻的感覺」。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